研究生: |
徐菁 Hsu.Ching |
---|---|
論文名稱: |
公務人員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花蓮縣政府為例 The study on the participation for the Lleisure Activity of Civil Sercant-Case study of Hualien County. |
指導教授: |
紀俊臣
Chi, Chun-Ch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8 |
中文關鍵詞: | 關鍵詞 、公務人員 、國民旅遊卡 、休閒活動參與 、休閒態度 、休閒阻礙 |
英文關鍵詞: | key words, civil sercant, citizen travel card, leisure activity, leisure attitude, participationleisure-hindra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花蓮縣公務人員休閒活動參與的現況,採問卷調查法,探討其休閒參與、態度與阻礙間的關係,並提出結論及建議;經統計分析後有以下發現: 一、公務人員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項目為:「看電視、DVD」、「閱讀報章雜誌」、「上網、玩電腦」;參與程度較高的活動類型為:「家庭活動型」、「大眾娛樂型」、「戶外遊憩型」。二、公務人員對最感認同休閒態度是「我覺得將時間用在休閒活動上,不算是浪費時間」,其次是「從事休閒活動適度休息,讓我可以走更遠的路」。三、公務人員最大的休閒阻礙為「安全性」,其次為「天候」、「金錢」。四、公務人員整體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呈顯著正相關。但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與休閒態度及與休閒阻礙間的相關值均不高。五、公務人員休閒參與類型、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均會因社經背景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六、百分之三十六的公務人員同意實施「國民旅遊卡」制度會增加休閒活動之頻率及意願;但對此制度不滿意者高達百分之八十,值得政府相關單位重視及改善。
The them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participation status of leisure activity for civil sercant of Hualien County. This study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hindrances and the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fter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re are following findings:
1.The former three leisure activity items which civil sercant most frequently participate are “watching TV, DVD”, “reading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and “playing internet and computer games”. The activity types of more frequent participations are “family activity type”, “mass entertainment type” and “outdoor play & rest type”.
2.The leisure attitude most recognized by civil sercant is “ I feel that it is not wasting time to spend time in leisure activity” and the next is “Doing leisure activity with some rest can let me go farther”.
3.The biggest leisure hindrances for civil sercant are “safety” and the next are “climate” and “money”.
4.The overall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hindrance for civil sercant are obviously positively related. However, the participation degree of leisure activity is not closely related with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hindrance.
5.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type, leisure attitude and leisure hindrance for government employee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s.
6.It is agreed by 36% civil sercant that implementing “citizen travel card” system can increase the frequency and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ng leisure activity, but 80%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is system. This statistics is worthy of being stressed by related government agencies to improve.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庭宇、林財丁(1986)。〈台北青少年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青少年問題與對策研討會專輯》,頁1-24。
巴姆爾、勃拉斯(Bammel, G. and Burrus-Bammel, L . L.)著,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文崇一(1981)。〈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集刊》,第51期,頁1-62。
文崇一(1988)。《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台北:文景。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
王秀蓮、李英弘(1999)。〈SOHO族的休閒型態及休閒活動之探討〉。《遊憩行為研究與管理》,台北:田園,頁187-204。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1983)。《台北政府政建設意向調查報告》。
甘家馨(1974)。〈休閒與康樂的社會學研究〉。《香港:珠海學報》,第7期,頁77-109。
朱光潛(1992)。《談修養》。台北:業強。
朱岑樓(1979)。《社會學》。台北:協志。
朱芳慧(1998)。《台北公務人員遊憩空間行為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之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艾羅貝比(Earl Babbie)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台北:時英。
行政院主計處(1992)。《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4)。《中華民國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1998)。《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第60期,頁20-31。
克羅施利、詹姆森(John C. Crossley, Lynn M. Jamieson)著,杜淑芳譯(1998)。《休閒遊憩事業的企業化經營》。台北:品度。
吳庚、楊建華、吳泰成(1990)。《公務人員基準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
吳寶桂(1979)。《個人的人格取向與休閒活動的意義及偏好》。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第523期,頁18-20。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第523期,頁18-20。
呂建政(1999)。〈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第8期,頁181-196。
宋維煌(1993)。〈休閒活動與生活調適〉。《社教資料雜誌》,第181期,頁9-11。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第10卷第1期,頁43-68。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第26期,頁313-332。
李晶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
李鍾元(1982)。〈休閒活動,社會報告—生活素質之評估〉。《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頁180-187。
沈清松(1990)。〈休閒觀念與人生價值〉。《戶外遊憩研究》,第3卷第1期,頁31-36。
周正秋(1998)。《高雄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海娟(1990)。《臺灣地區居民休閑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宗亮東、張慶凱(1966)。《教育輔導》。台北:正中。
林一真(1987)。〈休閒輔導〉。《國民教育輔導論叢》,第5期,頁103-123。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師大書苑。
林東泰、陳彰儀、黃定國(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調查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1986)。《團體領導者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心理。
林素麗(1977)。〈休閒的理論與研究〉。《思與言》,第15卷第1期,頁26-35。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
林清崎(2002)。《台南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新龍、陳文慶(2000)。〈中年員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鳳山區處)職員為例〉。《永達學報》,第1卷第2期,頁79-89。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修慧蘭(1985)。《台北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概念》。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第14期,頁33-38。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第6卷第4期,頁1-12。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6卷第1期,頁69-78。
高俊雄(2000a)。〈已開發國家居民休閒參與〉。《休閒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頁29-57。
高俊雄(2000b)。〈休閒社會學相關課題〉。《休閒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頁59-65。
高俊雄(2000c)。〈休閒相關概念〉。《休閒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頁67-78。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少熙(2000)。《台北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店。
張少熙(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義(2000)。《花蓮原住民部落休閒行為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坤鄉(1991)。〈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第160期,頁129-169。
張俊彥(1999)。〈台灣地區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頁209-222,台北:田園。
張春興(1983)。《成長中的自我探索》。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宮熊(2002)。《休閒事業概論》。台北:揚智。
張勝良(1992)。〈規劃公務人員休閒活動之研究〉。《華銀月刊》。42輯第9卷第14期,頁23-32。
莊慧秋(1990)。《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
許瑛玲(1993)。《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第2輯,頁27-40。
許義雄(1988)。〈青少年之休閒生活〉。《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台北:文景。
許義雄、陳皆榮(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的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婷治(1998)。《台北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在頤(1985)。《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台中:霧峰。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0)。《健康體適能》。台北:華格那。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湘(1996)。《景文工商專科學校教師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中壢:宏泰
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第9期,頁27-72。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淑馨。
陳瑪莉(2002)。《公務人員休閒認知、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海、黃順顯(1996)。〈南區專科學校學生休閒活動興趣程度與實際參與情況差異之研究〉。《中華體育》,第10卷第2期,頁16-24。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台北: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鏡清、陳金樹(1993)。〈台北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政府一級機關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15輯,頁61-83。
陳麗華(1991)。《台北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台北: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光、林振春、黃芳銘(1987)。《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休閒輔導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傅立恆(1996)。《台灣地區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以台北、宜蘭的國中生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凱立(Kelly)著,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台北:品度。
游家政(1987)。《臺北縣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在學期間校外休閒活動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幸芬(1999)。〈從文藝主義的休閒思想論理想的休閒空間〉。《觀光遊憩規劃研究》,頁213-223,台北:田園。
程紹同(1998)。《大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指標研究》。台北:漢文。
程紹同(2000)。《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台北:漢文。
馮祥勇(1992)〈農民休閒活動之研究〉。《農民休閒活動之研究》,第93期,頁93-107。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月嬋(1997)。〈推廣職業婦女休閒運動應有的做法〉。《國民體育季刊》,第22卷第4期,頁46-51。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定國(1986)。《都市居民休閒生活與戶外遊憩設施之研究-以台北為例》。台北:大中國。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黃郁宜(1994)。〈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第35期,頁88-93。
黃振球(1970)。〈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報》,創刊號,頁545-694。
黃堅厚(1976)。《從心理衛生觀點談休閒活動》。國立台灣師大演講,僑101室。
黃麗蓉(2002)。《桃園縣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宏志(1989)。《遊客行為與森林遊樂經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縣市民旅遊阻礙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智魁(1995)。〈工作與休閒—提昇生活素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第8卷第2期,頁31-46。
詹皓宇(2001)。〈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台灣教育》,第602期,頁41-44。
雷國鼎(1974)。《教育概論上冊》。台北:教育文物。
廖榮利(1977)。《如何計劃大學生活》,台北:創見。
劉一民(1981)。〈描繪現象學與休閒概念的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3輯,頁3-46。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泳倫(2002)。《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需求之研究—以彰化消防人員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體育館專題報告。
劉興漢(1992)。〈我國休閒設施-台灣地區休閒教育設施現況與需求之調查〉。《成人教育》,第2期,頁25-32。
蔣孝瑛(1990)。《美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現況》。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素琴(1999)。〈培養兒童積極、正向的休閒態度─從父母與教師的影響談起〉。《學生輔導雙月刊》,第60期,頁46-57。
鄭天爵(1994)。〈青少年學生長假日(寒假、暑假)自家外休閒活動特徵研究—以宜蘭農工專校五專低年級學生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2卷第7期,頁1-11。
鄭佳菁(2003)。〈「國民旅遊卡」簡介與說明〉。《考銓季刊》,第三十三期,台北:考試院銓敘部,頁91-107。
鄭健雄(1997)。〈休閒的哲學理念內涵暨分類〉。《休閒遊憩行為》,台北:田園,頁243-264。
鄭順璁(2001)。《大學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瀛川,陳彰儀(1986)。〈職業婦女之工作、休閒關係與生活型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53期,頁119-137。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慧怡(1990)。《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一個電子工廠的女性作業員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正能(1998)。《從隔週週休二日制探討公務人員的休閒行為—以高雄政府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遐齡(2001)。《台北市女性休閒行為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台北:文景。
薛銘卿(1996)。〈台北國小學童休閒活動興趣取向、參與狀況及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北體學報》,第5期,頁189-200。
薛銘卿(2000)。〈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休閒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秀芳(1998)。〈休閒活動之概念〉。《雲科大體育》,創刊號,頁79-83。
謝政諭(199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台北: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惠華(1997)。《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妙桂(1994)。〈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23期,頁15-17。
羅明訓(1999)。《桃園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玲(1998)。《都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台北: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Adams,J.S.(1963).“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422-436.
Allen,L.R.(198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rray’s personality need and leisure interests”.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14,63-76.
Bishop,D.W.(1970).“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ehavior: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160-170.
Brent,J.R.(1975).“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eceptual apping approac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7,128-140.
Brightbill,C.K.(1960).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Thomas,Charles C.,et al. ,Park,J.B.,Russel,R.L.,Wood,P.H.,Roberton,M.A.,and Shewokis, P.A.(1995). “The Paradox of the Contented Working Women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Administration”.Reasearch Quality for Exercise and Sport,66(1),73-99.
Crawford,D.W.,& Godbey,G,(1987),“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Leisure Sciences,9(1),119-127.
De Grazia,S.(1964).Of time, Work and Leisure.Garden City,NY:Doubleday.
Dumazedier,J.(1974).Sociology of Leisure.NY:Elsevier.
Gist,N.P.and Fava,S.F.(1964)Urban Society.NY:Growell.
Godbey,G.(1976),Leisure studies and services:An Overview, Philadelphia:Saunders.
Harper,W.(1981).“Freedom in 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Leisure Science,8, 115-130.
Henderson,K.A.,Bialeschki,M.D.,Shaw,S.M.and Freysinger,V.J.(1986)A Leisure of one’s Own : 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Women’s Leisure.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so-Ahola,S.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 Dubuque,Iowa:William C. Brown Company.220.
Kelly,J.R.(1978).“Family leisure in three commun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0(1),47-60.
Kelly,J.R.(1990).Leisure.NJ:Prentice-Hall.
Kelly,J.R.(1996).Leisure(3r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Kelly,J.R.and Godbey,G.(1992).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Kraus,R.G.(1984).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4th ed.).NY: Harper Collins.
Miller,M.J.(1991).“Accuracy of the leisure activities finder”:Expanding Holland’s Typology”.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39,362-368.
Neulinger,J.(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Springfield,IL:Charles C.Thomas.
Parker,J.S.(1976).The Sociology of Leisure.London:George.Allen & Unwin.
Pieper,J.(1963).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NY:New American Library.NY: Random House.
Ragherb,M.G.,&Beard,J.G(1982).“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4(2),128-140.
Siedentop,D.(2001).Introd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itness and Sport (4th ed.) .NY:McGraw-Hill Companies.
Veblen﹐T.B.(1934/1961).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NY:The modern library.
Veblen,T.B.(1953).The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2nd ed.).NY:New American Library(copyright 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