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穎欣
Lin, Ying-Shin
論文名稱: 唐代寓言賦研究
The Research of Fable Fu in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顏瑞芳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5
中文關鍵詞: 唐代寓言賦寓言中國寓言賦文體類型寓意主題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1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唐代寓言賦作為主題,寓言是兼具故事與寓意的文體,寓言賦則是具有故事與寓意的賦體作品。賦為中國文學特有的體式,發展至唐代更是兼備騷賦、俗賦、駢賦、律賦、散賦眾體,唐代同時是中國寓言發展承上啓下的高峰時期,就寓言賦的發展觀之,唐代為集大成的階段。唐代寓言賦承續先秦兩漢魏晉的寓言表現,於時代背景與個人經驗下,重新架構出別出機杼的寓言賦作,其於繼承之外更有拓新。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在於:唐代寓言賦究竟表現出什麼樣的賦體與寓言文體特色?研究聚焦於寓言賦的「賦體」與「寓言」兩大面向,以及寓言的「故事」與「寓意」兩大要素進行探討。研究自中國古代寓言賦的淵源與發展著手,用以釐清寓言賦的承繼關係和發展脈絡,接著對於唐代寓言賦進行探討,主要針對唐代寓言賦的文體、故事與寓意進行分析。首先說明文體類型與分體特徵,其次分析故事取材與承繼關係、角色類型與象徵意涵、對話運用與情節結構,再者論述寓意層次、表現方式以及寓意主題,最後梳理唐代寓言賦的評價與影響,以此彰顯唐代寓言賦的賦體之美與寓言之義。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6 一、寓言研究 6 二、賦學研究 8 三、寓言賦研究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一、研究範圍 11 二、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中國古代寓言賦的淵源與發展 23 第一節 中國古代寓言賦的淵源 23 一、「賦」的意義流變 23 二、先秦賦與寓言 26 第二節 中國古代寓言賦的發展 35 一、兩漢時期 35 二、魏晉時期 46 第三章 唐代寓言賦的文體類型與特徵 57 第一節 唐代寓言賦的文體類型 57 一、依作者分類 57 二、依體式分類 60 第二節 唐代寓言賦的分體特徵 63 一、騷賦 63 二、俗賦 68 三、駢賦 75 四、律賦 78 五、散賦 82 第三節 唐代寓言賦的文體特徵 87 一、故事 88 二、寓意 90 三、辭采 91 四、韻律 93 第四章 唐代寓言賦的故事分析 99 第一節 唐代寓言賦的故事取材與承繼關係 99 一、故事取材 100 二、承繼關係 112 第二節 唐代寓言賦的角色類型與象徵意涵 114 一、人物類型 115 二、動物類型 123 三、無生物類型 131 第三節 唐代寓言賦的對話運用與情節結構 133 一、對話運用 133 二、情節結構 145 第五章 唐代寓言賦的寓意層次與表現手法 159 第一節 唐代寓言賦的寓意層次 159 一、針對性寓意 159 二、普遍性寓意 162 三、兼具針對性和普遍性寓意 164 第二節 唐代寓言賦的表現手法 166 一、間接暗示寓意 166 二、直接說明寓意 168 第六章 唐代寓言賦的寓意主題 175 第一節 政治觀照 175 一、諷諭治國之道 175 二、諷刺朝政昏亂 179 第二節 社會寫實 185 一、批判社會亂象 185 二、針砭人性世風 188 第三節 個人懷抱 190 一、抒發貶謫不遇 191 二、渴望建功立業 199 第四節 道德哲理 203 一、勸戒修養道德 204 二、揭示處世智慧 205 第七章 結論 215 第一節 唐代寓言賦的評價 215 一、文體:工整流麗與平易通俗 215 二、故事:角色鮮明與情節生動 217 三、寓意:時代諷諭與個人懷抱 218 第二節 唐代寓言賦的影響 219 一、送窮乞巧的寄意 220 二、動物角色的託諷 221 附錄 223 【附錄一】唐代寓言賦題材與卷次一覽表 223 【附錄二】唐代寓言賦故事與寓意一覽表 227 【附錄三】唐代寓言賦寓意主題分類表 239 【附錄四】《歷代賦彙》寓言類題材與類型表 243 徵引書目 247

    一、專書──古籍
    〔周〕文子:《文子》,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戰國〕韓非:《韓非子》,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伏勝:《尚書大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劉安等編著:《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劉向:《新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劉向著,程翔注:《說苑譯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漢〕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張衡著,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漢〕孔融等撰,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臺北:文史哲出版,1990年。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店,1985年。
    〔晉〕張湛注:《列子》,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晉〕張華撰:《博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2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齊〕伽斯那著,求那毗地譯:《百喻經》,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5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
    〔北朝魏〕吉迦夜、曇曜同譯:《雜寶藏經》,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北朝魏〕酈道元:《水經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李延壽:《南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盧照鄰著,祝尚書箋注:《盧照鄰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劉禹錫著:《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柳宗元著:《柳河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唐〕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姚合:《姚少監詩集》,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唐〕王棨:《麟角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孫樵:《孫可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司空圖著,祖保泉、陶禮天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唐〕羅隱著,吳騫校:《讒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後蜀〕何光遠:《監誡錄》,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宋〕李昉等編纂:《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蘇軾:《仇池筆記》,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章樵注:《古文苑》,北京:中華書局,1968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元〕祝堯:《古賦辯體》,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宋濂:《宋濂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明〕劉基撰,魏建猷、蕭善薌點校:《郁離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收入〔清〕紀昀等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馮夢龍編纂:《笑府》,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年。
    〔清〕陳元龍等編纂:《御定歷代賦彙》,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董誥等編纂:《欽定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孫星衍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焦循:《易餘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清〕周中孚:《鄭堂札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56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二、專書──今籍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以外佛經部分)》,成都:四川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仇春霖主編:《古代中國寓言大系》,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一川:《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伏俊璉:《俗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伏俊璉:《敦煌賦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朱鳳玉:《百年來敦煌文學研究之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李曰剛:《中國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漢威出版社,2001年。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周紹良等選注:《敦煌文學作品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
    俞紀東:《漢唐賦淺說》,上海:新華書店,1999年。
    段醒民:《柳子厚寓言文學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袁暉主編:《歷代寓言》,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高秋鳳:《宋玉作品真僞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高國藩:《敦煌民間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高國藩:《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臺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張錫厚:《敦煌賦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張鴻勛:《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鴻勛:《敦煌說唱文學概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3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增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黃節:《曹子建詩註》,臺北:宏業書局,1983年。
    萬光治:《漢賦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葉舒憲:《原型與跨文化闡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熊良智主编:《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臧正一:《尹灣漢簡神烏賦研究》,臺北:聖環圖書出版社,2015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敘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趙逵夫:《讀賦獻芹》,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
    劉慶柱輯注:《三秦記輯注》,西安:三秦出版,2016年。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鄭阿財、顏廷亮、伏俊連主編:《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文學卷》,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凝溪:《中國寓言文學史》,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年。
    鍾書林、張磊:《敦煌文研究與校注》,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顏廷亮主編:《敦煌文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
    顏瑞芳:《九頭鳥──元明寓言選析》臺北:幼獅文化,1994年。
    顏瑞芳:《唐宋動物寓言研究》,臺北:亞馬遜出版社,2000年。
    顏瑞芳:《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臺北:五南圖書,2011年。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三、專書──外文譯作
    〔希臘〕伊索(Aesop)著,沈吾泉譯:《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臺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
    〔英〕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俄〕哈利澤夫(Valentin Khalizev)著,周啟超等譯:《文學學導論》(Teoriia literatu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Narratology :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美〕丁乃通(Nai-tung Ting)編著,鄭建威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A Type Index of Chinese Folktales),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四、期刊論文
    方勇、閔麗丹:〈論唐代莊子寓言賦〉,《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5期,2002年9月。
    王國良:〈從「解慍編」到「廣笑府」──談一部明刊笑話書的流傳與改編〉,《漢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8年6月。
    伏俊璉:〈俗賦的發現及其文學史意義〉,《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09年6期。
    姚小鷗:〈「成相」雜辭考〉,《文藝研究》2000年第1期。
    柴劍虹:〈敦煌寫本中的憤世嫉俗之文──以S.1477「祭驢文」為例〉,《敦煌研究》第83期,2004年1月。
    馬寶蓮:〈唐寓言賦論析〉,《第七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5年10月。
    張清泉:〈「茶酒論」與唐代的三教講論〉,《國文學誌》第2期,1998年6月)。
    張鴻勛:〈試論敦煌文學的範圍、性質及特點〉,《社會科學》第1983年2期。
    郭建勛:〈楚辭與駢文〉,《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陳冠明:〈唐詩人張隨世次考〉,《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3期,2000年9月。
    陳靜:〈敦煌寫本「茶酒論」新考〉,《敦煌研究》第154期,2015年6月。
    虞萬里:〈尹灣漢簡「神烏賦」箋釋〉,《學術集林》1997年12月。
    裘錫圭:〈漢簡所見韓朋故事的新資料〉,《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93年3期。
    趙逵夫:〈唐代的一個俳優戲腳本──敦煌石窟發現的「茶酒論」考述〉,《中國文化》第3期,1990年12月。
    劉樂賢、王志平:〈尹灣漢簡「神烏賦」與禽鳥奪巢故事〉,《文物》1997年1期。
    潘重規:〈敦煌賦校錄〉,《華岡文科學報》第11期,1978年1月。
    鄧穩:〈「賦篇」篇名非荀況自題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4期,2015年7月。
    賴瑞和:〈唐後期三大類詞臣的升遷與地位──以白居易、元稹、權德輿、李德裕為例〉,《學術月刊》第46卷,2014年9月。
    簡宗梧:〈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顏廷亮:〈關於「燕子賦」(甲)的寫本年代問題〉,《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年第2期。
    顏瑞芳:〈化質樸為精彩──從民間故事到寓言的轉化與創新〉,《文學藝術與創意研發研究論文集》,2011年9月。
    顏瑞芳:〈明代動物寓言的角色與寓意〉,《古典文學》第15期,2000年9月。
    顏瑞芳:〈唐代古文家寓言之發展及其體類〉,《國文學報》第23期,1994年6月。
    顏瑞芳:〈唐宋擬人傳體寓言探究〉,《古典文學》第14期,1997年5月。
    顏瑞芳:〈諧讔非「文筆雜」辨〉,《文心雕龍研究》第2輯,1996年9月。
    譚家健:〈神烏賦源流漫論〉,《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
    五、學位論文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2年。
    高如月:《唐代寓言賦研究》,石家庄: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9年。
    劉子芳:《唐代寓言賦的藝術特色及地位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顏瑞芳:《中唐三家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5年。
    邊培文:《先唐寓言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1/2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