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美伶
Lin, Mei-Ling
論文名稱: 從動機觀點探討物流業員工滿意度研究-以S公司為例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satisfaction i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tivation-A case study of S express company
指導教授: 邱皓政
Chiou, Haw-J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7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38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物流業概述與發展 7 第二節 工作滿意的意義 10 第三節 激勵理論的內涵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個案介紹 16 第二節 資料蒐集的方法 21 第三節 問卷內容設計 21 第四節 問卷數據分析的方法 2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24 第一節 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 25 第二節 組織認同度與行動有性分析 38 第三節 員工反饋與工作環境分析 4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44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44 第二節 研究結論 48 第三節 管理意涵 49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1

    江孟儒 (2009)。激勵制度、工作滿意度與離職镭向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地區壽保險機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吳佳蓁(2017)。90年代新進員工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台灣。
    高長瑞,徐聯恩。(2011)。團隊創新階段關鍵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台北
    陳俊傑(2015)。二因子理論對組織承諾、工作活力與離職意圖的影響性研究---以南部電信業員工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陳瑞麟、趙美齡譯(2004)。組織行為。(原作者:Steven L. Mcshane、Mary Ann Von Glinow).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巨星(2019)。物流技術與戰月刊。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https://www.logisticnet.com.tw/newsEditorDetail.asp?id=588
    郭思妤、蔡卓芬譯(2012)。組織行為。(原作者:Stephen P. Robbins、Timoyhy A. Judge).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邱皓政、溫福星(2008)。組織研究中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以組織創新氣氛 、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的實證研究為例。管理學報。189-211
    邱皓政、周怡君、歐宗霖(2015)。科技人的深謀遠慮-科技產業從業人員的前瞻 行為歷程模式:兼論管理角色的調節性中介效果。東海管理評論。17(1)。85-128。
    邱皓政、陳燕禎、林碧芳(2009)。組織創新氣氛量表的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測驗學刊,56(1)。69-97。
    戚樹誠(2016)。組織行為。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廖茂宏。健康管理學刊(2007第五卷 第二期 2007年12月)。實施「激勵性薪資」制度後,護理人員對制 度的認知程度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的影 響-以北部某區域級醫院為例。台北。117-127
    謝奇志。(2000)科技與管理人才需求模型的建立與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第四期。(2000年4月)。81-84
    簡明輝 (2002)。物流業的前景與挑戰-以東源物流為例,《第一屆北商學術 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彭國芳、陳乃華(2011)。宅配組織之內部服務品質因子對宅配服務司機之工作滿意與 服務行爲之影響-路徑模型之釐清賀偉、龍立榮(2010)。基於需求層次理論的薪酬分類與員工偏好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5
    鄭釗仁、許世卿(2017)。情緒智商對創新行為之影響:探討團隊合作的中介效果。創造學刊。19-31
    楊妍(2005)。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與人力資源開發,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
    蔣雪湘、胡久剛(2008)。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對企業員工激勵的探討,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7卷第5期。121-123。
    黃桂標、張育廣,(2003)。激活自我實現需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40-48。
    葉小蘭(2008)。激勵理論綜述。美中經濟評論。8(1)。15-18。
    葉怡慧(2007)。領導型態、激勵與工作態度之關係研究 -以圖書出版編輯人員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台灣
    孫士雄(2000)。新世紀ERG理論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76-80
    徐叢劍(2013)。F醫院薪酬管理體系的分析與再構建。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台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碩士論文。
    劉春初、洪塾優(2012)。建國科大理工期刊。31(2) 。67-88。
    潘素嫻(2005)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工作滿意度及其動態觀點。總第452期。279
    Alchian, Armen & Demsetz,Harold.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inzatio.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62, 777-795.
    Balmol, W (1959). Business behavior, value and growth New York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Happer & Row.
    Holmstrom, B. (1979). Mor hazard and observables. The Bell Jounrnal of Economics, 10, 74-91
    Maslow,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p.80-100, Harper and Row.
    Marris, R. L. (1964). The economic theory of maliagehal capitalism London: Macmillian
    Mirrless, J. (1974), Notes on welfare economics,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in: M. Balch,
    Seashore, S. E. & Taber, T. D. (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es. American Behavior and Scientists, 18, 346-358.
    Wang, C. L., & Rafiq, M. (2009).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 and shared vision: Resolving the paradox of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12(1), 86-101.
    Williamson Oliver. (1964) 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 Managerial Objectives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1/2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