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鈺蓉
Jian, Yu-Rong
論文名稱: 《荀子》禮儀考
指導教授: 陳麗桂
Chen, Li-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9
中文關鍵詞: 荀子儀節禮論禮治先秦儒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15.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荀子》的論述,承襲先秦儒學,也回應戰國晚期的思想議題,深深影響漢代儒者。在戰國思想和漢代儒家思想之間,《荀子》扮演了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
      《荀子》深信,理想的禮儀是聖人取象天、地、人的神聖規則所制定出來的,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透過禮儀的實踐,可以調節、抒發情緒,使人臻於完美。如果以「禮」治國,讓整個社會普遍施行聖人所制的禮儀,可使國家貴賤分明,和樂而有序,達成理想的「王道」政治。
      所有禮儀中,《荀子》論述最多的,是喪禮、祭禮和鄉飲酒禮。喪禮是聖人本於「象生」和「終始若一」兩項原則所制訂之禮。「象生」意謂對待死者類於對待生人,卻又異於生人。生者敬愛死者,卻又知死者不可復生,其複雜的感情,透過「象生」,可得到調節、抒發。「終始若一」指透過殯期的設定、喪期的制定等恰當的形式,讓亡者生前、死後的身分一致,進而讓社會上的人皆分際明確。如此,社會將安定有秩序。此外,從《荀子》對國君、乳母等非血親者的喪期論述可知,後天教養產生的恩義關係和感情,是比血緣重要的倫理基礎。
      《荀子》不相信祭祀鬼神可影響禍福,但相信祭禮可達成理想之治。對自然神的祭祀,是為政的文飾。祭祀先王、先祖,可抒發祭祀者對祭祀對象的敬愛之情,並使祭祀對象的身分、功績得到應有的尊榮。祭祀也具有分別貴賤的社會功能。理想狀態下,祭祀的權利和職責以祭祀者的身分為標準,不可踰越。
      《荀子》認為,鄉飲酒禮具有實踐「王道」的要義,每項禮儀均具有重要意義。施行鄉飲酒禮,可使社會貴賤分明,和樂有序。現存文獻中,《荀子》最早論述鄉飲酒禮,並為之建立一套縝密的理論,影響後世甚鉅。只有讓「禮」不屬貴族的專利,並對人民施以禮樂教化,禮治社會才有實現的可能。或因如此,《荀子》重視士禮和鄉飲酒禮。
      《荀子》亦論及賓禮、冠禮及昏禮,多集中在可能較晚出的〈大略〉一篇。賓禮為外交之禮,理想的賓禮,使天子、諸侯間尊卑分明,和諧有序。冠禮是男子成年禮,天子行冠禮的意義在於標誌其心靈、能力上的成熟,足以負擔起其地位應負的責任。冠禮之後,青少年成為可以行昏禮的成人。昏禮為人倫之本,至關重要。親迎之禮中,男方表現出對女方極高的尊重,這同時也是對宗族、先妣的尊重。此外,《荀子》也提倡在固定時節舉行昏禮,並節制女色,使人欲合於秩序。
      《荀子》論及的各項禮儀,雖然意涵各異,均以人情為本,都是《荀子》理想秩序的一部分。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及範圍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 4 一、 《荀子》禮學研究之回顧 5 二、 《荀子》禮儀研究之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一、 訓詁學方法 12 二、 歷史研究法及譜系學方法並用 13 三、 以儀式、儀節、制度為分析單位 14 第四節 《荀子》文本問題 15 一、 作者 15 二、 版本 17 第五節 研究步驟 19 第二章 先秦時期的禮儀論述 21 第一節 商至西周「禮」之意涵 21 第二節 《荀子》以前儒家之禮儀論述 23 一、 《論語》 23 二、 《孟子》 27 三、 其他:〈五行〉、〈非十二子〉與《左傳》 28 第三節、《墨子》的禮儀論述 32 第四節、《晏子春秋》的禮儀論述 35 一、 喪禮 36 二、 君臣之禮 37 三、 賓禮 38 第五節、《管子》的禮儀論述 39 小結 44 第三章 荀子喪禮考 46 第一節 始卒至下葬前 47 一、 沐浴、鬠體、飯唅 47 二、 書名置於重 58 三、 殯期 59 第二節 下葬 65 一、 卜宅、卜日 65 二、 棺槨制度 67 三、 陪葬品 70 四、 墓與棺槨 73 第三節 生者持喪 74 一、 哀哭 74 二、 喪期 76 三、 喪服 87 四、 居喪 89 五、 弔喪、賵賻 94 第四節 《荀子》喪禮觀 98 一、 稱情以立文,以文理養情 98 二、 飾哀以送死 102 三、 象其生以送其死 105 四、 終始若一以明分 108 小結 112 第四章 《荀子》祭禮考 114 第一節 宗廟祭禮 114 一、 宗廟制度 115 二、 宗廟建築 120 三、 祭祀禮儀 124 四、 用尸 126 五、 樂舞 130 六、 祭品 132 第二節 郊祀 133 第三節 社祭及稷祭 138 第四節 道祭 141 第五節 雩祭 142 第六節 祭祀樂舞 146 一、 樂曲 147 二、 樂舞 151 第七節 太一 153 小結 157 第五章 《荀子》鄉飲酒禮考 158 第一節 先秦鄉飲酒禮考 159 第二節 飲前之儀 165 一、 速賓 165 二、 迎賓 167 三、 拜至 168 第三節 飲酒第一段:獻賓 170 第四節 飲酒第二段:樂賓 172 第五節 飲酒第三段:旅酬 181 一、 二人揚觶 182 二、 立司正 183 三、 旅酬 187 第六節 飲酒第四段:無算爵樂,及飲後之儀 191 小結 194 第六章 《荀子》賓禮、冠禮、昏禮考 196 第一節:《荀子》中的賓禮 196 一、 聘禮、享禮、私覿 198 二、 聘物用圭 200 三、 天子下聘諸侯 202 四、 會盟以介輔禮 203 第二節:《荀子》中的冠禮 204 一、 成王冠 204 二、 天子加冠之年 205 第三節:《荀子》中的昏禮 208 一、 親迎 209 二、 昏於深秋至初春 214 三、 未發齊 220 小結 221 第七章 結論 223 第一節 禮儀與理想秩序 223 一、 《荀子》禮儀與禮治國家的建立 223 二、 《荀子》禮儀中的禮觀 227 第二節 研究的限制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233 附錄 236 參考文獻 241 一、 古籍 241 二、 近人著作 243

    一、 古籍
    (一) 經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人著,[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 [周]人著,[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 [周]人著,[西漢]毛萇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 [周]人著,[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二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5. [周]人著,[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二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6. [周]人著,[西漢]戴聖編,[清]孫希旦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7.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刊:《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清嘉慶阮元校刻本,2009年。
    8. [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9. [周]人著,[唐]孔穎達疏:《論語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五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 [周]孟子著,[唐]孔穎達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五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1. [漢]公羊壽傳,[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五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2. [漢]人著,[晉]范寧集解,[唐]楊世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五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74年。
    14. [漢]人著,[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5.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16. [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二) 史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人著,[三國吳]韋昭注:《國語》,天聖明道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2. [周]人著,[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90年。
    3.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4. [漢]班固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5. [西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勘,1980年。
    6. [南朝宋]范曄著,[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7.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8.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
    (三) 子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人著,《簡帛書法選》編輯組編:《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2. [周]人著,季旭昇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3. [周]荀卿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4. [清]王先謙注,[日]久保愛增,豬飼彥博補:《增補荀子集解》,台北:蘭臺書局,1972年。
    5. [周]荀卿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 [周]晏嬰著,[清]張淳一校注:《晏子春秋校注》,《新編諸子集成》第六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7. [周]墨翟著,[清]孫詒讓閒詁:《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第六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8. [周]老子著,[晉]王弼注,[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9. [周]莊周著,[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四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0. [周]人著,[唐]尹之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1. [周]商鞅著,[清]嚴萬里校正:《商君書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2. [周]慎子著,[清]錢熙祚校:《慎子》,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3. [周]韓非著,[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4. [周]呂不韋著,[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5.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7年。
    16.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新編諸子集成》第六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7. [北齊]顏之推著,[宋]沈揆考證:《顏氏家訓》,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8.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9.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二、 近人著作
    (一) 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列)
    A. 《荀子》研究
    1. 牟宗三:《荀學大略》,台北:中央文物,1953年。
    2.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3. 張亨:《荀子假借字譜》,台北:台大出版中心,1963年。原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戴君仁,1958年。
    4.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66年。
    5.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6. 廖名春:《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原為吉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金景芳教授指導,1992年。
    7. [美]金鵬程(Paul R. Goldin):Rituals of the Way:The Philosophy of Xunzi,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1999.
    8. [日]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8月。原文名稱: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原為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論文,2003年6月出版。
    9. 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10.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2. 梁啟超、郭沫若等著,廖名春選編:《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13. 王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14. [日]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15. [日]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台北:萬卷樓,2015年。
    B. 禮學研究
    1.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再版(1923年初版)
    2.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再版(1933年初版)
    3.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4.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嘉新水泥出版,1970年。
    5. 鄭良樹:《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6. 章師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7. 章師景明:《殷周廟制論稿》,台北:學海出版,1979年。
    8. 吳宏一:《鄉飲酒禮禮儀簡釋》,台北:中華書局,2017年再版(1971年初版)
    9. 林師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
    10. 周聰俊:《饗禮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2011年(原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周何,1988年)
    11.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再版(1993年初版)。
    12. 林師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
    13. 林師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台北:文津出版,2000年。
    14. 印群:《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15. 吳十洲:《兩周禮器制度研究》,臺北:五南圖書,2004年。
    16. 楊華:《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7年。
    17. 萬麗華:《左傳中的先秦喪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
    18.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 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C. 其他相關研究
    1.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再版(1959年初版)。
    2. 徐中舒:《左傳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3. [日]渡邊卓:〈墨家思想〉,《講座東洋思想》卷四,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7年。
    4.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
    5.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1986年。
    6. 陳師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7. 蘇雪林:《詩經雜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8.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9.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1. 歐陽禎人:《郭店儒簡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12.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硏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13. 魏啟鵬:《簡帛文獻〈五行〉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14. 楊寬:《歷史激流——楊寬自傳》,台北:大塊文化,2005年。
    15. 陳師麗桂:《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二) 單篇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A. 《荀子》研究
    1.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3月,211-45。原載於《十批判書》,重慶:群益出版社,1945年。
    2. 徐復觀:〈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3月,頁301-319。原載於《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制度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3. [日]赤塚忠撰,佐藤將之、林明照合譯:〈荀子研究的若干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85-110。原名為〈荀子研究の二三問題〉,載於《斯文》第21號,1958年。
    4. 龍宇純:〈荀子思想研究〉,《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2009年3月,頁183-206。原載於《國立中山大學學報》第二期,1985年6月。
    5. 黄展岳:〈「飯含」的原流〉,《先秦兩漢考古與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頁549-551。
    6. 陳師麗桂:〈《荀子.解蔽》與《管子》四篇心術論的異同〉,《劉正浩教授七十壽慶榮退紀念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9年,頁143-164。
    7. 王靈康:〈英語世界的荀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2月),頁1-38。
    8. [日]佐藤將之:〈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2月),頁39-84
    9. [以]尤銳(YuriPines):〈新舊的融合:荀子對春秋思想傳統的重新詮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2月,頁137-184。
    10. [韓)張鉉根:〈從王霸之辯透視荀子的聖王論〉,《北方論叢》第1期,2004年2月,頁62-65。
    11. 廖名春:〈荀子與六經關係新考〉,《中國學術史新證》,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頁506-534。
    12. 廖名春:〈近二十五年大陸荀子研究評述〉,「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2月18日。
    13. 林師素英:〈荀子禮教思想探微〉,發表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2月19日。
    14. 林師素英:〈從「修六禮明七教」之角度論荀子禮教思想之限制〉,《漢學研究集刊》第三卷,2006年12月,頁55-78。
    15. 王鵬:〈孟荀三年之喪思想比較研究〉,《理論界》2008年12期,2008年12月,頁180-181。
    16. 許明珠:〈從宗教文飾觀評議荀子禮論〉,《當代儒學研究》7期,2009年12月,頁109–134。
    17. 簡良如:〈對存在感受之治──以《荀子‧禮論》中喪、祭二禮的分析為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4期,2013年3月,頁185-208。
    B. 禮學研究
    1.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19期,1936年6月,頁91-155。
    2. 杜國庠:〈略論禮樂的起源及中國禮學的發展〉,《群眾週刊》9卷20期,(1944年10月),頁901-911。
    3. 楊寬:〈「鄉飲酒禮」與「饗禮」新探〉,《中華文史論叢》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0月,頁1-31。
    4. 孔德成:〈儀禮十七篇之淵源及傳授〉,《東海學報》8卷1期,1967年1月,頁127-134。
    5. 沈文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55。原載於《文史》第十五、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9-11月。
    6. 孔德成:〈三禮解題〉,《孔孟月刊》22卷12期,1984年8月,頁21-27。
    7. 劉澤華:〈先秦禮論初探〉,復旦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四輯,1987年1月,頁44-61。
    8. 朱鳳瀚:〈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室宗廟制度〉,《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1990年6月,頁3-19。
    9. 葉春芳:〈北宋皇帝葬禮探考(上)〉,《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4期(總第10卷),頁79-90。
    10. 林師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四):淨潔的玉食──沐浴與飯含〉,《孔孟月刊》第三十三卷第九期,1995年5月,頁14-17。
    11. 趙化成:〈周代棺槨多重制度研究〉,《國學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頁27-35。
    12. 參見馬沙:〈我國古代「覆面」研究〉,《江漢考古》1999年第一期,1999年3月,頁66-74。
    13. 劉增貴,〈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第98卷第4期,1999年4月,頁9-30。
    14. 彭美玲:《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頁1-48。
    15. 陳師志信:〈禮制國家的組構-以《二戴記》的論述形式剖析漢代儒化世界的形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期,2004年5月,頁1-44。
    16. 游自勇:〈漢唐時期「鄉飲酒」禮制化考論〉,《漢學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04年12月,頁245-270。
    17. 張文昌:〈唐宋禮書及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5月,頁125-176。
    18. 欒豐實:〈史前棺槨的產生、發展和棺槨制度的形成〉,《文物》2006年第6期,2006年6月,頁49-55。
    19. 秦佳慧:〈春秋宗廟時祭考略〉,《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76-86。
    20. 鄭憲仁:〈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1-40。
    21.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度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頁171-216。
    22. 陳筱芳:〈周代廟制異議〉,《史學集刊》5期,2010年9月,頁30-31。
    23. 林師素英:〈論鄉飲酒禮中詩樂與禮相融之意義〉,《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2期(2011年3月),頁110-121。
    24. 許子濱:〈《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人文中國學報》第十八期,2012年12月,頁25-68。
    25. ‎曹建墩:〈先秦儒家對祭禮的理論闡釋及其現代意義〉,《浙江學刊》2014年01期,2014年1月,頁5-10。
    26. 葉師國良:〈古禮書中禮典與禮儀研究方法舉例〉,《中正漢學研究》第二十三期,2014年6月,頁241-250。
    27. 彭林:〈清華簡《耆夜》飲至禮辨析〉,《中正漢學研究》第二十三期,2014年6月,頁98。
    28. 趙林:〈論先秦時代的宗祧制度〉,發表於「中國文學暨華語文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17日。
    29. 葉師國良:〈從出土文物看《儀禮》內容的時代〉,《人文中國學報》第二十一期,2015年11月,頁80-93。
    C. 其他相關研究
    1. 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收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卷3期,1934年6月,頁285-290。
    2. 章太炎:〈諸子略說〉,《諸子學略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10月,頁25-90。原為1935年章氏國學講習會講課紀錄。
    3. [英]Alfred R. Radcliffe-Brown著,丁國勇譯:〈宗教與社會〉,《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154-183。原發表於The Henry Myers Lecture,1945年。
    4. 杜正勝:〈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的結束〉,《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1979年,頁123-156。
    5. 胡念貽:〈《左傳》的真偽和寫作時代問題考辨》〉,《文史》第十一輯,1981年,頁1-33。
    6. 張蕙慧:〈呂氏春秋的音樂觀與樂律學〉,《新竹師院學報》第一期,1987年12月,頁129-157。
    7.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7期,1997年7月,頁35-48。
    8. 廖名春:〈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校釋〉,《清華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頁28-67。
    9. 沈冬:〈先秦之聲──文獻與圖像的初步觀察〉,《音樂的聲響詮釋與變遷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05年12月,頁236-250。
    10.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11月,頁93-148。
    11. 陳鼓應:〈從「得意忘言」的詮釋方法到譜系學方法的應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五輯,2009年6月,頁3-27。
    12. 陳師麗桂:〈「道」的異稱及其義涵衍化──「一」與「亙」〉,《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六期,2014年9月,頁1-32。
    (三) 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1. 奚敏芳:《《左傳》賦詩引詩之研究》,指導教授:劉正浩,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2. 曾佩芬:《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指導教授:葉國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3. 張小蘋:《荀子傳經考》,指導教授:崔富章,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1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