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鈺蓉 Jian, Yu-Rong |
---|---|
論文名稱: |
《荀子》禮儀考 |
指導教授: |
陳麗桂
Chen, Li-Ku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9 |
中文關鍵詞: | 荀子 、儀節 、禮論 、禮治 、先秦儒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15.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1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荀子》的論述,承襲先秦儒學,也回應戰國晚期的思想議題,深深影響漢代儒者。在戰國思想和漢代儒家思想之間,《荀子》扮演了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
《荀子》深信,理想的禮儀是聖人取象天、地、人的神聖規則所制定出來的,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透過禮儀的實踐,可以調節、抒發情緒,使人臻於完美。如果以「禮」治國,讓整個社會普遍施行聖人所制的禮儀,可使國家貴賤分明,和樂而有序,達成理想的「王道」政治。
所有禮儀中,《荀子》論述最多的,是喪禮、祭禮和鄉飲酒禮。喪禮是聖人本於「象生」和「終始若一」兩項原則所制訂之禮。「象生」意謂對待死者類於對待生人,卻又異於生人。生者敬愛死者,卻又知死者不可復生,其複雜的感情,透過「象生」,可得到調節、抒發。「終始若一」指透過殯期的設定、喪期的制定等恰當的形式,讓亡者生前、死後的身分一致,進而讓社會上的人皆分際明確。如此,社會將安定有秩序。此外,從《荀子》對國君、乳母等非血親者的喪期論述可知,後天教養產生的恩義關係和感情,是比血緣重要的倫理基礎。
《荀子》不相信祭祀鬼神可影響禍福,但相信祭禮可達成理想之治。對自然神的祭祀,是為政的文飾。祭祀先王、先祖,可抒發祭祀者對祭祀對象的敬愛之情,並使祭祀對象的身分、功績得到應有的尊榮。祭祀也具有分別貴賤的社會功能。理想狀態下,祭祀的權利和職責以祭祀者的身分為標準,不可踰越。
《荀子》認為,鄉飲酒禮具有實踐「王道」的要義,每項禮儀均具有重要意義。施行鄉飲酒禮,可使社會貴賤分明,和樂有序。現存文獻中,《荀子》最早論述鄉飲酒禮,並為之建立一套縝密的理論,影響後世甚鉅。只有讓「禮」不屬貴族的專利,並對人民施以禮樂教化,禮治社會才有實現的可能。或因如此,《荀子》重視士禮和鄉飲酒禮。
《荀子》亦論及賓禮、冠禮及昏禮,多集中在可能較晚出的〈大略〉一篇。賓禮為外交之禮,理想的賓禮,使天子、諸侯間尊卑分明,和諧有序。冠禮是男子成年禮,天子行冠禮的意義在於標誌其心靈、能力上的成熟,足以負擔起其地位應負的責任。冠禮之後,青少年成為可以行昏禮的成人。昏禮為人倫之本,至關重要。親迎之禮中,男方表現出對女方極高的尊重,這同時也是對宗族、先妣的尊重。此外,《荀子》也提倡在固定時節舉行昏禮,並節制女色,使人欲合於秩序。
《荀子》論及的各項禮儀,雖然意涵各異,均以人情為本,都是《荀子》理想秩序的一部分。
一、 古籍
(一) 經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人著,[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 [周]人著,[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 [周]人著,[西漢]毛萇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 [周]人著,[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二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5. [周]人著,[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二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6. [周]人著,[西漢]戴聖編,[清]孫希旦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7.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刊:《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清嘉慶阮元校刻本,2009年。
8. [周]左丘明著,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9. [周]人著,[唐]孔穎達疏:《論語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五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 [周]孟子著,[唐]孔穎達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五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1. [漢]公羊壽傳,[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五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2. [漢]人著,[晉]范寧集解,[唐]楊世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第五冊,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3.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1974年。
14. [漢]人著,[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清嘉慶阮元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5.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16. [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二) 史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人著,[三國吳]韋昭注:《國語》,天聖明道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2. [周]人著,[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90年。
3.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4. [漢]班固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5. [西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勘,1980年。
6. [南朝宋]范曄著,[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7.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8.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8年。
(三) 子部(依著者朝代排列)
1. [周]人著,《簡帛書法選》編輯組編:《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2. [周]人著,季旭昇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3. [周]荀卿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4. [清]王先謙注,[日]久保愛增,豬飼彥博補:《增補荀子集解》,台北:蘭臺書局,1972年。
5. [周]荀卿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 [周]晏嬰著,[清]張淳一校注:《晏子春秋校注》,《新編諸子集成》第六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7. [周]墨翟著,[清]孫詒讓閒詁:《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第六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8. [周]老子著,[晉]王弼注,[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9. [周]莊周著,[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四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0. [周]人著,[唐]尹之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1. [周]商鞅著,[清]嚴萬里校正:《商君書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2. [周]慎子著,[清]錢熙祚校:《慎子》,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3. [周]韓非著,[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4. [周]呂不韋著,[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5.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7年。
16.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新編諸子集成》第六冊,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7. [北齊]顏之推著,[宋]沈揆考證:《顏氏家訓》,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18.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9.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二、 近人著作
(一) 專書(依出版時間排列)
A. 《荀子》研究
1. 牟宗三:《荀學大略》,台北:中央文物,1953年。
2.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3. 張亨:《荀子假借字譜》,台北:台大出版中心,1963年。原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戴君仁,1958年。
4.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66年。
5.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6. 廖名春:《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原為吉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金景芳教授指導,1992年。
7. [美]金鵬程(Paul R. Goldin):Rituals of the Way:The Philosophy of Xunzi, Chicago and La Salle: Open Court,1999.
8. [日]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8月。原文名稱: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 原為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論文,2003年6月出版。
9. 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10.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12. 梁啟超、郭沫若等著,廖名春選編:《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13. 王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14. [日]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15. [日]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台北:萬卷樓,2015年。
B. 禮學研究
1. 王國維:《觀堂集林》,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再版(1923年初版)
2.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再版(1933年初版)
3. 楊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4.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嘉新水泥出版,1970年。
5. 鄭良樹:《儀禮士喪禮墓葬研究》,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6. 章師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7. 章師景明:《殷周廟制論稿》,台北:學海出版,1979年。
8. 吳宏一:《鄉飲酒禮禮儀簡釋》,台北:中華書局,2017年再版(1971年初版)
9. 林師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
10. 周聰俊:《饗禮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2011年(原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周何,1988年)
11.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再版(1993年初版)。
12. 林師素英:《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
13. 林師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台北:文津出版,2000年。
14. 印群:《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東周墓葬制度》,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15. 吳十洲:《兩周禮器制度研究》,臺北:五南圖書,2004年。
16. 楊華:《新出簡帛與禮制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7年。
17. 萬麗華:《左傳中的先秦喪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年。
18.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 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C. 其他相關研究
1.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再版(1959年初版)。
2. 徐中舒:《左傳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3. [日]渡邊卓:〈墨家思想〉,《講座東洋思想》卷四,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7年。
4.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
5.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1986年。
6. 陳師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7. 蘇雪林:《詩經雜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8.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9.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1. 歐陽禎人:《郭店儒簡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12.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硏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13. 魏啟鵬:《簡帛文獻〈五行〉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14. 楊寬:《歷史激流——楊寬自傳》,台北:大塊文化,2005年。
15. 陳師麗桂:《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13年。
(二) 單篇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A. 《荀子》研究
1. 郭沫若:〈荀子的批判〉,《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3月,211-45。原載於《十批判書》,重慶:群益出版社,1945年。
2. 徐復觀:〈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3月,頁301-319。原載於《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制度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年。
3. [日]赤塚忠撰,佐藤將之、林明照合譯:〈荀子研究的若干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85-110。原名為〈荀子研究の二三問題〉,載於《斯文》第21號,1958年。
4. 龍宇純:〈荀子思想研究〉,《荀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2009年3月,頁183-206。原載於《國立中山大學學報》第二期,1985年6月。
5. 黄展岳:〈「飯含」的原流〉,《先秦兩漢考古與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頁549-551。
6. 陳師麗桂:〈《荀子.解蔽》與《管子》四篇心術論的異同〉,《劉正浩教授七十壽慶榮退紀念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9年,頁143-164。
7. 王靈康:〈英語世界的荀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2月),頁1-38。
8. [日]佐藤將之:〈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2月),頁39-84
9. [以]尤銳(YuriPines):〈新舊的融合:荀子對春秋思想傳統的重新詮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2003年12月,頁137-184。
10. [韓)張鉉根:〈從王霸之辯透視荀子的聖王論〉,《北方論叢》第1期,2004年2月,頁62-65。
11. 廖名春:〈荀子與六經關係新考〉,《中國學術史新證》,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頁506-534。
12. 廖名春:〈近二十五年大陸荀子研究評述〉,「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2月18日。
13. 林師素英:〈荀子禮教思想探微〉,發表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2月19日。
14. 林師素英:〈從「修六禮明七教」之角度論荀子禮教思想之限制〉,《漢學研究集刊》第三卷,2006年12月,頁55-78。
15. 王鵬:〈孟荀三年之喪思想比較研究〉,《理論界》2008年12期,2008年12月,頁180-181。
16. 許明珠:〈從宗教文飾觀評議荀子禮論〉,《當代儒學研究》7期,2009年12月,頁109–134。
17. 簡良如:〈對存在感受之治──以《荀子‧禮論》中喪、祭二禮的分析為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4期,2013年3月,頁185-208。
B. 禮學研究
1.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19期,1936年6月,頁91-155。
2. 杜國庠:〈略論禮樂的起源及中國禮學的發展〉,《群眾週刊》9卷20期,(1944年10月),頁901-911。
3. 楊寬:〈「鄉飲酒禮」與「饗禮」新探〉,《中華文史論叢》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10月,頁1-31。
4. 孔德成:〈儀禮十七篇之淵源及傳授〉,《東海學報》8卷1期,1967年1月,頁127-134。
5. 沈文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55。原載於《文史》第十五、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9-11月。
6. 孔德成:〈三禮解題〉,《孔孟月刊》22卷12期,1984年8月,頁21-27。
7. 劉澤華:〈先秦禮論初探〉,復旦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四輯,1987年1月,頁44-61。
8. 朱鳳瀚:〈殷墟卜辭所見商王室宗廟制度〉,《歷史研究》1990年第6期,1990年6月,頁3-19。
9. 葉春芳:〈北宋皇帝葬禮探考(上)〉,《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3年4期(總第10卷),頁79-90。
10. 林師素英:〈漢代以前的喪禮探討(四):淨潔的玉食──沐浴與飯含〉,《孔孟月刊》第三十三卷第九期,1995年5月,頁14-17。
11. 趙化成:〈周代棺槨多重制度研究〉,《國學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頁27-35。
12. 參見馬沙:〈我國古代「覆面」研究〉,《江漢考古》1999年第一期,1999年3月,頁66-74。
13. 劉增貴,〈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第98卷第4期,1999年4月,頁9-30。
14. 彭美玲:《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2年6月,頁1-48。
15. 陳師志信:〈禮制國家的組構-以《二戴記》的論述形式剖析漢代儒化世界的形成〉,《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期,2004年5月,頁1-44。
16. 游自勇:〈漢唐時期「鄉飲酒」禮制化考論〉,《漢學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04年12月,頁245-270。
17. 張文昌:〈唐宋禮書及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5月,頁125-176。
18. 欒豐實:〈史前棺槨的產生、發展和棺槨制度的形成〉,《文物》2006年第6期,2006年6月,頁49-55。
19. 秦佳慧:〈春秋宗廟時祭考略〉,《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76-86。
20. 鄭憲仁:〈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1-40。
21.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度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頁171-216。
22. 陳筱芳:〈周代廟制異議〉,《史學集刊》5期,2010年9月,頁30-31。
23. 林師素英:〈論鄉飲酒禮中詩樂與禮相融之意義〉,《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2期(2011年3月),頁110-121。
24. 許子濱:〈《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人文中國學報》第十八期,2012年12月,頁25-68。
25. 曹建墩:〈先秦儒家對祭禮的理論闡釋及其現代意義〉,《浙江學刊》2014年01期,2014年1月,頁5-10。
26. 葉師國良:〈古禮書中禮典與禮儀研究方法舉例〉,《中正漢學研究》第二十三期,2014年6月,頁241-250。
27. 彭林:〈清華簡《耆夜》飲至禮辨析〉,《中正漢學研究》第二十三期,2014年6月,頁98。
28. 趙林:〈論先秦時代的宗祧制度〉,發表於「中國文學暨華語文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17日。
29. 葉師國良:〈從出土文物看《儀禮》內容的時代〉,《人文中國學報》第二十一期,2015年11月,頁80-93。
C. 其他相關研究
1. 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收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卷3期,1934年6月,頁285-290。
2. 章太炎:〈諸子略說〉,《諸子學略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10年10月,頁25-90。原為1935年章氏國學講習會講課紀錄。
3. [英]Alfred R. Radcliffe-Brown著,丁國勇譯:〈宗教與社會〉,《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154-183。原發表於The Henry Myers Lecture,1945年。
4. 杜正勝:〈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的結束〉,《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1979年,頁123-156。
5. 胡念貽:〈《左傳》的真偽和寫作時代問題考辨》〉,《文史》第十一輯,1981年,頁1-33。
6. 張蕙慧:〈呂氏春秋的音樂觀與樂律學〉,《新竹師院學報》第一期,1987年12月,頁129-157。
7.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7期,1997年7月,頁35-48。
8. 廖名春:〈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篇校釋〉,《清華簡帛研究》第1輯,北京: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頁28-67。
9. 沈冬:〈先秦之聲──文獻與圖像的初步觀察〉,《音樂的聲響詮釋與變遷論文集》,宜蘭:傳藝中心,2005年12月,頁236-250。
10.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11月,頁93-148。
11. 陳鼓應:〈從「得意忘言」的詮釋方法到譜系學方法的應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五輯,2009年6月,頁3-27。
12. 陳師麗桂:〈「道」的異稱及其義涵衍化──「一」與「亙」〉,《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六期,2014年9月,頁1-32。
(三) 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1. 奚敏芳:《《左傳》賦詩引詩之研究》,指導教授:劉正浩,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2. 曾佩芬:《鄉飲酒禮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指導教授:葉國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3. 張小蘋:《荀子傳經考》,指導教授:崔富章,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