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富聯
Hsaio, Fu-Lien
論文名稱: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職學生使用專業英文詞彙能力線上測評系統之行為
A Study on the Accept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the Online Measurement System A Case Study of Information English Vocabulary Ability Testing System
指導教授: 戴建耘
Dai, Jiann-Yun
張明文
Chang, Ming-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7
中文關鍵詞: 科技接受模型操作行為線上測驗線上學習學習動機
英文關鍵詞: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89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電腦的發明及網際網路的盛行為英語教師提供了一項便利又富魅力的教學工具,相對的也讓學生產生很大的學習效益。目前各技術型高中學校皆陸續推廣專業實用英文,而英語的學習結合網路線上測評的學習方法,也是現階段教育最重視的課題。
    本研究乃針對Davis (1989)所提出之科技接受模型(TAM)為基礎,針對新北市某技術型高中高一共10個班,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探討在「線上測評」風氣盛行之下,技術型高中學生對於「PVQC專業英文詞彙能力檢測系統」的相關操作行為,以及可能對於專業英語學習的動機所產生之影響。研究希望經由分析技術型高中學生使用線上測評系統的行為,並找出相關影響行為的因子,再來深入探討其對於技術型高中學生專業英文學習動機所產生的影響。
    研究的結果顯現,個人的變項上,在同學性別的這項目,認知的易用性與認知的有用性具有正向關係。在學生方面,不同班級學生對認知的有用性與認知的易用性以及學習動機皆具備明顯之差異。不同專業英文授課老師對於同學之認知易用性則無顯著之差異,但是對於認知有用性是具有顯著之差異。在外部之變項上,網站品質以及電腦素養對於認知易用性具有正向影響。在電腦素養、同儕風氣以及網站的品質的這3項變項,則和認知有用性都具有正向顯著之相關。而認知易用性對於認知有用性具有顯著之相關及正向之影響。在學習動機對於使用之行為裡的這2個月內的操作總次數則有著顯著之相關及正向的影響。
    關鍵字:科技接受模型、操作行為、線上測驗、線上學習、學習動機

    The invention of the computer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for English teachers to provide a convenient and rich charm of teaching tools, the relative also allow students to produce a great learning efficiency. At present, all technical high school schools are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English, and English learning combined with online learning method of evaluation,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 of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proposed by Davis (1989),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Under the "online evaluation" style, the technic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PVQC professional English vocabulary ability detection system The use of behavior, and the possible motivations for professional English learning. It is hoped that by analyzing the behavior of the technical high school students using the online evaluation system and finding ou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behavior, the author will further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motivation on the professional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of the technic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ility of cognition and the usefulness of cognition in the individual's variants. In terms of students, different classes of students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usefulness of cognition and the ease of us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ceived ease of use amo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ers,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usefulness. In terms of external variables, site quality and computer literac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gnitive ease of use. The three variables of computer literacy, peer cultur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site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ognitive usefulness. And cognitive usa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nd positive effect on cognitive usefulnes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nd positive impact on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the last 2 months of the use of the behavior.
    Keyword: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e behavior, online learning, learning motivation.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專業英文詞彙能力檢測系統 7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型探討 10 第三節 線上學習 19 第四節 電腦化測驗 22 第五節 學習動機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2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7 第六節 資料處裡方式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41 第二節 信度分析 43 第三節 差異性分析 44 第四節 迴歸分析 51 第五節 假設驗證 5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9 文獻參考 61 中文部分 61 外文部分 64 附錄 65 表 次 表2-1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構面定義 16 表2-2 電腦化測驗一覽表 23 表2-3 電腦化測驗相關研究 24 表3-1 正式樣本 36 表3-2 實際感受構面及衡量項目表 38 表3-3 學習動機構面及衡量項目表 39 表4-1 樣本的結構分析表 42 表4-2 各構面信度分析表 43 表4-3 學生性別與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分析差異表 44 表4-4 學生性別與學習動機分析差異表 45 表4-5 學生性別與操作行為分析差異表 45 表4-6 班級與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差異之分析表 47 表4-7 班級與學習動機差異之分析表 48 表4-8 教師與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差異之分析表 49 表4-9 教師與學習動機差異之分析表 49 表4-10 外部變項與認知易用性之相關分析 51 表4-11 外部變項與認知易用性的迴歸分析表 51 表4-12 外部變項及認知易用性對於認知有用性之相關分析 52 表4-13 外部變項、認知易用性與認知有用性之迴歸分析表 52 表4-14 認知易用性及與認知有用性對學習動機之相關分析 53 表4-15 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對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表 53 表4-16 學習動機對操作行為之相關分析 53 表4-17 學習動機與「這2個月內的操作總次數」之迴歸分析表 54 表4-18 學習動機和「每次之平均使用的時間」之迴歸分析表 54 表5-1 研究假設和結果驗證表 58 圖 次 圖2-1 專業英文詞彙能力檢測系統測驗介面圖 8 圖2-2 專業英文詞彙能力檢測系統測成績面圖 9 圖2-3 理性行為之理論架構圖 11 圖2-4 計畫行為之理論架構示意圖 11 圖2-5 科技接受模型架構圖 12 圖2-6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 15 圖3-1 研究架構圖 31 圖3-2 研究流程圖 35 圖4-1 假設驗證圖 55

    中文部分
    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王嘉祐、林淑珍(2007)。培養教師資訊素養以提昇教學效能有效策略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106,2-7。
    王韻淑(2008)。以國際計算機綜合能力認證探討線上測驗系統對學習成果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余泰魁、余泰毅(2010)。影響科技媒介訓練系統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2(1),1-28。
    盧語橋(2016)。擴增實境應用於數位導覽之科技接受模式與易用性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
    洪儀珍(2016)。使用網路銀行影響因素分析-科技接受模型之應用。樹德科技大學金融與風險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余泰魁、楊淑斐(2005)。線上學習系統使用意向之模式建構與比較分析研究。台灣管理學刊,5(2),311-338。
    吳俊毅(2000)。科技接受模型之實徵研究-從動機角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吳銘達、鄭宇珊(2010)。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中等教育,61(3),32-51
    洪新原、梁定澎及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型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211-234。
    林岑(2004)。數位學習新樂園--教師線上研習系統建置,菁莪季刊,12(4) ,54-63。
    范敏珍(2006)。以使用者觀點探討行動學習裝置採用之因素分析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48(3),34-49。
    徐玉婷(2004)。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
    陳建宏(2004)。線上學習及線上測驗系統對技術型高中計算機概論教學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桃園縣。
    朱斌妤、黃仟文、翁少白(2008)。以科技街紹模式探討即時交通資訊系統之使用意願。電子商務學報,10(1),173-200。
    何俊賢(2007)。教師背景變項對教師資訊素養影響之統合分析。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何榮桂(2005)。電腦化測驗系列研究(3/3)。臺北:國科會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4-2520-s-003-001。
    余民寧(2008)。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2008)。試題反應理論(IRT)及其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清明(1989)。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賜惠、吳賜聲(2012)。運用科技接受模型探討使用者在行動通訊上網之影響因素-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萬能商學學報,17,81-102。
    李書芬、李志平、郭梅珍(2014)。探討線上測驗系統輔助教學對專科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學報,28,199-213。
    張明文、莊金永(2007)。桃園縣國民國民中小學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教育政策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183-204。
    張基成、顏啟芳(2012)。以擴充的科技接受模型探討行動英語學習之接受度。電子商務學報,14(1),97-119。
    張潤娟(2007)。以就業為導向,加強技術型高中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職業教育,10,188-189。
    教育部(2014)。九年一貫課程,資訊教育融入七大學習領域與十大基本能力對應表。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4
    陳志信(1993)。電腦化測驗的優點及可能的問題。學生輔導通訊,24,72-75。
    黃朝恭(1999)。國民小學國語科多媒體線上測驗系統建置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7,15-70。
    葉淑華(2011)。線上測驗中學習者行為模式之探討。台灣日語教育學報,16,26-43。
    廖珮妏、余鑑、余俊傑(2012)。應用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與創新擴散通用模型於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多層次分析。電子商務學報,14(4),657-687。
    外文部分
    Abid, A.(2004).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 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Library and Infornation Congress: 70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 Paris, France: UNESCO.
    Charles, C.M.(1988).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York: Longman.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2002).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 framework for ICT literacy. A report from the ICT Literacy Panel. Princeton, New Jersey: ETS.
    Foriska, T. (1994). The principal as instructional leader: Teaming with teachers for principals in Northeast Texas. Doctoral dissertation, East Texas State University.
    Gronlund, N.E.(1985).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New York: Macnillan.
    Hollenbeck, K. & Timmeney, B.(2009). LESSONS LEARNED FROM A STATE-FUNDED WORKPLACE LITERACY PROGRAM. Upjohn Institute Staff Working Paper. 9-146.
    Hoskins, S. L., & van Hooff, J. C. (2005). Motivation and ability: Which students use online learning and what influence does it have on their achievemen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2), 177-192.
    Jeremy I. Tutty & James D. Klein (2008). Computer-mediated instruction a comparison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collaboration.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5(6). 101–124.
    Liaw, S. S. (2008). Investigating students’ perceived satisfac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Blackboard system. Computers & Education 51, 864–873.
    Liu, I. F., Chen, M. C., Sun, Y. S., Wible, D., & Kuo, C. H. (2010). Extending the TAM model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ntention to use a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Computers & Education, 54, 600-610.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Nordtveit, B. H.(2006). Literacy for Life- Senegal case study Report No.2006/ED/EFA/MRT/PI/71. Paper commissioned for the 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6, Literacy for Life, Washington DC: UNESCO.
    UNESCO(2002, February). Recommendations addressed to the UNESCO. Youth Media Education conference. 15-16, Sevill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