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毓凌 |
---|---|
論文名稱: |
日治時期小學校台灣兒童的跨文化經驗 |
指導教授: | 張炎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4 |
中文關鍵詞: | 小學校 、台灣兒童 、跨文化經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3 下載:1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欲探討台灣學生在日本的教育背景下成長之後,因外在環境因素(戰爭因素),進入了不同文化教育環境的經驗過程,試圖從教育人類學觀點探討個人在社會文化脈絡下的成長歷程。
以小學校台灣學生為探討主體,由他們所體驗的小學生時代生活樣貌為討論起點,逐一瞭解這群屬於少數中的台灣人實際的教育實態,在人人稱羨的、擁有一切優勢資源的小學校教育現場的他們,面對所有以日本人為主、以日本人為優先所設置的一切教育活動,如實呈現他們實際面對有形的甚至無形面的種種不同感受及體驗。
或許,在當時的殖民統治下,以統治與被統治集團的視角來看,被統治者應是站在與統治集團對立/互斥的相對關係,但這樣明確一分為二的敵對狀況卻不是那麼絕對必然的存在。在被統治集團中金字塔頂端和中/底層的群眾間,一樣有著一道無形卻深不可破的界限存在其中,透過小公學校台灣學生的口述回憶,日治時期彼此的教育經驗和體會,也因著雙邊社會地位、權利掌握與統治階級互動緊密程度的不同,可看出在日治教育影響下,對於他們所造成感受上深淺不一的程度差異。
研究目的為期望有助於提供在現今社會中,未曾經歷劇烈環境變遷的人,瞭解其面對文化的態度與方法,以作為個體思考文化傳承問題的參考。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嘗試透過深入訪談及口述歷史的方式,對於個人之生涯發展史做一整體性的瞭解,以個人、家庭、文化之間的聯繫面作為主軸,從而思考個人因應模式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並嘗試從訪談過程之記錄呈現跨文化的歷程。
參考書目
(一) 公私文書、檔案、法規、報紙雜誌等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店,1939年。
臺灣教育研究會編,《臺灣學事年鑑》,臺北:臺灣教育研究會,1940 年。
林品桐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
教育史編纂會編,《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展史》,東京:龍吟社,1940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教育行政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台灣省通志—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南投:作者,1993年。
臺灣省文獻會,《重修臺灣省通志—文教志(教育行政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台灣總督府學事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1902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臺灣の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30年。
臺中廳編,《臺中廳行政事務並管內概況報告書(一)》,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年。
台中州教育會編,《台中州教育年鑑》,臺中市:臺中州教育會,1932-1934年。
竹市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竹市志》卷5文教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年。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志》〈教育篇〉上冊,1961年6月。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誌–卷五文教志》,1967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嘉義市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中華民國35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工作計畫》,1946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省50年國民教育及中等教育調查報告書》,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62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出版,1984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行政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86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社會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89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94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的社會教育》,台北:台灣總督府,1939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1942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日誌》,台北:南天書局,1994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會編,《台灣學事法規》,台北:帝國地方行政會發行。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台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台灣總督官房統計課,《台灣總督府第一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897年。
台灣總督官房統計課,《台灣總督府第十四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10年。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台灣總督府第三十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28年。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施政四十年的台灣》,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台灣一版,1935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警察法規(下)》,台北:台灣警察協會,1943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東京都:綠蔭書房,1986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48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中華民國35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工作計畫》,1946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之國語運動》,1948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台北市:莊東方文化書局,1906-1997。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
台灣新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
《台灣新報》,台北市:莊東方文化書局。
《台灣教育會雜誌》,東京都:龍溪書舍,2004年。
《台灣新生報》,台北市:臺灣新生報,1946年。
(二)專書
世界教育史研究會編,《世界教育史大系2日本教育史II》,東京:講談社,1975年。
島嶼柿子文化館著,《台灣百年小學故事:聆聽五十六所百年老校的童年往事》,臺北市:柿子出版,臺北縣:飛鴻總經銷,200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史朝主編,《中日民族傳統文化與教育現代化的比較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林惠玉編輯,《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奧田真丈監修,《教科教育百年史》資料編,東京都:建帛社,1985年。
鶴見氏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汪知亭編著,《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井出季和太著,《台灣治績志》,台北:南天書局,1937年。
井上一男,《學校體育制度史》,東京:大修館,1971年。
吉見俊哉,《運動会と日本近代》,東京:青弓社,1999年。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台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編,1941年。
石附實編著,《近代日本の學校文化誌》,東京都:思文閣,1992年。
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7年。
徐南號,《日本統治時期對台灣教育之影響》,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市:新自然主義,2000 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1985年。
佐藤源治,《台灣教育的進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
李園會,《日治時期台灣之初等教育》,復文書局,1983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制度》,國立台灣編譯館,2005年。
日本教育學術協會編,《現代教育辭典》,東京:國民教育會出版部,1934年。
石川謙,《近代日本教育制度史料》,東京:講談社,1964年(昭和39年)9月。
林瑞明編,《李喬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993年。
陳水逢編,《日本文明開化史略》,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彭瑞金編,《吳濁流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灣的歷史見證》,臺北市:前衛,1996年。
張恆豪編,《龍瑛宗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
周金波著,詹秀娟等譯,《周金波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宮前町九十番地》,臺北市:時報文化,2006年。
胡蕙寧著,《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台北市:月旦出版,1994年。
王育德,《王育德自傳》,台北市:前衛出版,2002年。
王育德,《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2000年。
林衡道口述;卓尊宏、林秋敏訪問;林秋敏紀錄整理,《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6年。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記錄》,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5年。
謝國興,《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1979。
王靜珠,《幼稚教育》,臺中:長春印刷廠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洪郁如,《近代臺灣女性史》,東京都:勁草書房,2001年。
翁麗芳,《幼兒教育史》,台北市:心理,1998年。
許月雲主編,《「臺灣幼教世紀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實錄》,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中心,1997年。
杜淑純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整理,《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5年。
國史館台灣文館,《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 第三冊 製服篇/「修學」旅行篇/時局篇/「內地進學」篇》,國史館台灣文館,2005年12月。
島嶼柿子文化館,《台灣小學世紀風華》,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莊壬辰受訪,張文隆訪談,《臺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先知先覺的台灣良心》,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
林惠玉編,《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東鄉實、佐藤四郎合著(1985)。台灣殖民發達史。台北:成文出版社。
蔡禎雄,《日據時代台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
周婉窈,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378頁,臺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
杜聰明著,《回憶錄》,台北:龍文,1989年。
彭明敏著,《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89年。
杜聰明,《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四版。
鄭翼宗,《歷劫歸來話半生──一個台灣人醫學教授的自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復文書局,1980年。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
吳密察、張炎憲等著,《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李筱峰、戴寶村、張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之台灣初等教育》,高雄:復文圖書,1983年。
李園會,《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1984年。
周憲文譯、矢內原忠雄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東鄉實、佐藤四郎合著,《台灣殖民發達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出版,1996年。
許雪姬,《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口述歷史叢書(79),臺北: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許雪姬,《藍敏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叢書(5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吳芝儀、李奉儒譯,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市:前衛,1998年。
曾玉昆,《光復後前百年間高雄市初等教育之沿革》,高雄:文獻出版委員會,1995年。
陳騰芳等,《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新竹:竹市文化,1995。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中文大學,1979年。
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國語日報社,1965年。
高雄市立高雄高中校友會,《一個實事求是的教育工作者辦學紀要》,高雄:高雄市立高雄高中校友會,1980年。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1995年。
陳騰芳等,《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新竹:竹市文化,1995年。
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香,1989年。
(三)報紙、期刊及單篇論文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8),1983年。
吳文星,〈近十年來台灣關於日治時期教育史研究之動向〉摘要,《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2期,2000年12月。
吳文星,〈近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2000)〉,《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01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期,1983年6月。
吳文星,〈日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號,1978年9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號,1988年5月。
吳文星,〈近代三峽人才的搖籃──三角湧公學校〉,《三峽國小一百年》,三峽:三峽國小百週年校慶委員會,2000年。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台灣風物》36卷4期,1986年12月。
張勝彥,〈清代台灣書院制度〉,《台灣史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版社,1981年。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治初期國語傳習所的成立〉,收於《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鄉──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游鑑明,〈日治時期台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期,2000年6月。
歐用生,〈日據時代台灣公學校課程研究〉,《台南師專學報》12期,1979年。
歐用生,〈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灣公學校教科書の研究——修身科教科書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文化》6號,1981年。
蔡錦堂,〈日本據台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收於鄭樑生編,《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1993年。
春山哲明,〈臺灣舊俗調查和立法構想〉,載《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六號,1988年。
瞿海源,〈追求高教育成就—清代及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制度與價值的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003年12月。
周婉窈,〈曖昧的臺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認同〉,收於《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周婉窈,〈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形象〉,《台大歷史學報》第34期,台北,2004年。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與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卷4期,2003年。
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 教育〉,《臺灣史研究》,10卷1期,2003年。
周婉窈,〈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月刊》,第241期。2003年4月。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8卷2期,2001年。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4卷2期,1999年6月。
周婉窈,〈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6年4月。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卷2期,1995年。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5卷2期,1994年。
周婉窈,〈鄉土臺灣在日治時代公學校教科書中的地位(初探一)〉,收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輔導組編,《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年。
賴和,〈無聊的回憶〉,收於李南衡編,《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潘英海,〈教育人類學〉,載於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胡台麗、陳茂泰、盧蕙馨、黃智慧、黃維憲編著(民81)。《文化人類學(上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書彥,〈探究日本語教科書中殖民統治者對台灣社會之觀點〉,台灣風物四十六卷三期。
王世慶口述,張志祥整理,〈我的公學校生活〉,《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六期,1999年9月。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許雪姬紀錄,〈葉石濤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3 期1992年。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卷2期,2002年。
龍瑛宗,〈勁風與野草〉,《龍瑛宗集》,臺北市:前衛,1991年。
孫邦正,〈本省中學國文教學改進問題之商榷〉,《教育輔導月刊》1卷2期,1950年。
味橄,〈臺灣的國語運動〉,《臺灣文化》,2卷7期,1946年。
林衡道,〈時代的見證一,台灣的淪落與回歸—乙未割台一百週年、台灣光復五十週年紀念〉,《歷史月刊》,88 期,1995年。
(四)博、碩士論文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9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遠超,〈日本近代初級普通教育在台灣的移植〉,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游鑑明,〈日據時代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87年。
黃敏原,〈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台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蕙光,〈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0年。
曾素秋,〈日治時期台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梅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淑貞,〈黃靈芝文學研究-以『台灣俳句歲時記』為中心〉,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崎惠美,〈治時期台灣幼稚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仕淵,〈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褘婷,《戰後初期師範教育1945-1949》,碩士論文。
曾士榮,〈戰後臺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
(五)其他
林先生訪問紀錄,筆者整理, 2004.10。
郭女士訪談紀錄,筆者訪問整理,2005年8月。
洪陳女士訪談紀錄,筆者訪問整理,2006年2月。
陳先生訪談紀錄,筆者訪問整理,2006年2月。
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台灣文學家訪談錄——陳千武訪談錄,莊紫蓉訪問整理。http://www.twcenter.org.tw/b01/main_b01.htm。
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張文獻先生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