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毓凌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小學校台灣兒童的跨文化經驗
指導教授: 張炎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小學校台灣兒童跨文化經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2下載:1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欲探討台灣學生在日本的教育背景下成長之後,因外在環境因素(戰爭因素),進入了不同文化教育環境的經驗過程,試圖從教育人類學觀點探討個人在社會文化脈絡下的成長歷程。
    以小學校台灣學生為探討主體,由他們所體驗的小學生時代生活樣貌為討論起點,逐一瞭解這群屬於少數中的台灣人實際的教育實態,在人人稱羨的、擁有一切優勢資源的小學校教育現場的他們,面對所有以日本人為主、以日本人為優先所設置的一切教育活動,如實呈現他們實際面對有形的甚至無形面的種種不同感受及體驗。
    或許,在當時的殖民統治下,以統治與被統治集團的視角來看,被統治者應是站在與統治集團對立/互斥的相對關係,但這樣明確一分為二的敵對狀況卻不是那麼絕對必然的存在。在被統治集團中金字塔頂端和中/底層的群眾間,一樣有著一道無形卻深不可破的界限存在其中,透過小公學校台灣學生的口述回憶,日治時期彼此的教育經驗和體會,也因著雙邊社會地位、權利掌握與統治階級互動緊密程度的不同,可看出在日治教育影響下,對於他們所造成感受上深淺不一的程度差異。
    研究目的為期望有助於提供在現今社會中,未曾經歷劇烈環境變遷的人,瞭解其面對文化的態度與方法,以作為個體思考文化傳承問題的參考。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嘗試透過深入訪談及口述歷史的方式,對於個人之生涯發展史做一整體性的瞭解,以個人、家庭、文化之間的聯繫面作為主軸,從而思考個人因應模式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並嘗試從訪談過程之記錄呈現跨文化的歷程。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名詞界定 3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目的與範圍限定 7 第二章 日治時期台灣島上的小學校教育 11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政策 12 第二節 初等教育制度的演變 26 第三節 小學校的教育制度 40 第三章 有形的:小學校台灣兒童的教育經驗 66 第一節 台灣兒童的學前生活教育 66 第二節 小學校優沃的行政資源 87 第三節 靜/動態課程活動之規劃 105 第四節 小學生生活常規之管理 123 第四章 無形的:小學校場域下台灣兒童的體驗 133 第一節 人際互動交流面 133 第二節 學校活動感受面 152 第三節 戰爭末期到戰後初期的跨語跨文化教育經驗 161 第五章 結論 172 參考書目 表 次 表1 小學校數的增加率 28 表2 小、公學校的就學率 29 表3 日/台人共學人數 35 表4 小、公學校的共學學生數 35 表5 小學校中共學學生數所佔的比率 36 表6 留學日本小學校的台籍學生數 37 表7 初等普通教育的沿革 39 表8 1902台灣小學校與1897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之比較 43 表9 1904年小學校規則及補習科規程的小學校制度 45 表10 依據1907年小學校規則及小學校制度 46 表11 依據1922年小學校規則及小學校制度 47 表12 依據1898年小學校規則的小學校每週教學時數表 49 表13 依據1898年小學校規則的補習科每週教學時數表 49 表13 依據1902年小學校規則的尋常小學校每週教學時數表 50 表14 依據1902年小學校規則的高等小學校每週教學時數表 51 表15 依據1915年補習科規程的高等小學校及補習科的教學時數表 53 表16 依據1922年小學校規則的尋常小學校每週教學時數表 54 表17 依據1922年小學校規則的高等小學校每週教學時數表 54 表18 依據1941年國民學校規則的課程第一號表國民學校教學時數表 56 表19 日本本土小學校與台灣小學校的比較 57 表20 小學校規則與公學校規則的比較 58 表21 日/台人口以及學齡兒童數的增加數字比較 59 表22 日/台人的人口及學齡兒童的增加率 59 表23 伴隨台灣人學齡期變化的人口一百人中學齡兒童數的變化 61 表24 日/台人的人口及學齡兒童的增加率 61 表25 依據1941年修正「台灣教育令」的國民學校種類 64 表26 小學校台灣兒童名單 78 表27 小學校一班平均的教師數和正式教師數的比率 90 表28 小學校各項數據 92 表29 小、公學校教師及兒童數的增加率 93 表30 1902年小、公學校教師及兒童數至1944年的增加率 94 表31 小、公學校一校平均的班級數、兒童數及一教師平均負擔的兒童數 96 表32 小學校的經費 99 表33 小、公學校的經常費和其增加率之比較 100 表34 小、公學校在校生數及經常費增加率之比較 102 表35 小、公學校一校、一班及兒童一人的經常費 103 表36 小、公學校一校、一班和兒童一人的經常費(5年為一單位) 104 表37 日本歷來教科書之分期與特色 106 表38 小學校各科教學科目之規定 109 表39 小、公學校各學年每週教學時數比較 110 表40 小學校課程內容規劃表:以1898年六年制的課程為例 110 表41 高等小學校課程內容規劃表:以1915年二年制的課程為例 111 表42 小學校課程變遷表 113 圖 次 圖1:小公學校學生就學率變化圖 29 圖2:小學校學生及共學學生增加率比較圖(依據附表5數據製成) 37 圖3:1898年小學校男女童各科修習比例圖(依據附表12之數據製成) 49 圖4:1898年補習科男女童各科修習比例圖(依據附表13之數據製成) 50 圖5:日/台學生就學率比較圖(依據附表21之數據製成) 62 圖6:小學校班級數與教師成長數圖(依據表27數據製成) 90 圖7:明治35~昭和19年小、公學校學校數增加率比較(由表29數據製成) 95 圖8:明治35~昭和19年小、公學校班級數增加率比較(由表29數據製成) 95 圖9:明治35~昭和19年小、公學校教師數增加率比較(由表29數據製成) 96 圖10:小學校經常費的增加率(依據表32之數據製成) 101 圖11:小學校在校生數及經常費增加率比較(依據表33之數據製成) 102 圖12:公學校在校生數及經常費增加率比較(依據表33之數據製成) 102 圖13:小、公學校一校的經常費(依據表35數據製成) 104 圖14:小、公學校一班的經常費(依據表35數據製成) 105 圖15:小、公學校兒童一人的經常費(依據表35數據製成) 105

    參考書目
    (一) 公私文書、檔案、法規、報紙雜誌等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店,1939年。
    臺灣教育研究會編,《臺灣學事年鑑》,臺北:臺灣教育研究會,1940 年。
    林品桐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研究》,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
    教育史編纂會編,《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展史》,東京:龍吟社,1940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教育設施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教育行政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台灣省通志—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南投:作者,1993年。
    臺灣省文獻會,《重修臺灣省通志—文教志(教育行政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台灣總督府學事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1902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臺灣の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30年。
    臺中廳編,《臺中廳行政事務並管內概況報告書(一)》,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年。
    台中州教育會編,《台中州教育年鑑》,臺中市:臺中州教育會,1932-1934年。
    竹市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竹市志》卷5文教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年。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志》〈教育篇〉上冊,1961年6月。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編,《桃園縣誌–卷五文教志》,1967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嘉義市鄉土史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中華民國35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工作計畫》,1946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省50年國民教育及中等教育調查報告書》,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62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出版,1984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行政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86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社會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89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1994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的社會教育》,台北:台灣總督府,1939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1942年。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日誌》,台北:南天書局,1994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育會編,《台灣學事法規》,台北:帝國地方行政會發行。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台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台灣總督官房統計課,《台灣總督府第一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897年。
    台灣總督官房統計課,《台灣總督府第十四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10年。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台灣總督府第三十統計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28年。
    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施政四十年的台灣》,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台灣一版,1935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警察法規(下)》,台北:台灣警察協會,1943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東京都:綠蔭書房,1986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48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印,《中華民國35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工作計畫》,1946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之國語運動》,1948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台北市:莊東方文化書局,1906-1997。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
    台灣新民報,台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
    《台灣新報》,台北市:莊東方文化書局。
    《台灣教育會雜誌》,東京都:龍溪書舍,2004年。
    《台灣新生報》,台北市:臺灣新生報,1946年。
    (二)專書
    世界教育史研究會編,《世界教育史大系2日本教育史II》,東京:講談社,1975年。
    島嶼柿子文化館著,《台灣百年小學故事:聆聽五十六所百年老校的童年往事》,臺北市:柿子出版,臺北縣:飛鴻總經銷,200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史朝主編,《中日民族傳統文化與教育現代化的比較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林惠玉編輯,《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奧田真丈監修,《教科教育百年史》資料編,東京都:建帛社,1985年。
    鶴見氏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汪知亭編著,《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井出季和太著,《台灣治績志》,台北:南天書局,1937年。
    井上一男,《學校體育制度史》,東京:大修館,1971年。
    吉見俊哉,《運動会と日本近代》,東京:青弓社,1999年。
    大橋捨三郎,《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台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編,1941年。
    石附實編著,《近代日本の學校文化誌》,東京都:思文閣,1992年。
    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7年。
    徐南號,《日本統治時期對台灣教育之影響》,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市:新自然主義,2000 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1985年。
    佐藤源治,《台灣教育的進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
    李園會,《日治時期台灣之初等教育》,復文書局,1983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制度》,國立台灣編譯館,2005年。
    日本教育學術協會編,《現代教育辭典》,東京:國民教育會出版部,1934年。
    石川謙,《近代日本教育制度史料》,東京:講談社,1964年(昭和39年)9月。
    林瑞明編,《李喬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1993年。
    陳水逢編,《日本文明開化史略》,台北:台灣商務,1967年。
    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彭瑞金編,《吳濁流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灣的歷史見證》,臺北市:前衛,1996年。
    張恆豪編,《龍瑛宗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
    周金波著,詹秀娟等譯,《周金波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宮前町九十番地》,臺北市:時報文化,2006年。
    胡蕙寧著,《法律企業家林敏生》,台北市:月旦出版,1994年。
    王育德,《王育德自傳》,台北市:前衛出版,2002年。
    王育德,《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2000年。
    林衡道口述;卓尊宏、林秋敏訪問;林秋敏紀錄整理,《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6年。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記錄》,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5年。
    謝國興,《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1979。
    王靜珠,《幼稚教育》,臺中:長春印刷廠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洪郁如,《近代臺灣女性史》,東京都:勁草書房,2001年。
    翁麗芳,《幼兒教育史》,台北市:心理,1998年。
    許月雲主編,《「臺灣幼教世紀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實錄》,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中心,1997年。
    杜淑純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整理,《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5年。
    國史館台灣文館,《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 第三冊 製服篇/「修學」旅行篇/時局篇/「內地進學」篇》,國史館台灣文館,2005年12月。
    島嶼柿子文化館,《台灣小學世紀風華》,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莊壬辰受訪,張文隆訪談,《臺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先知先覺的台灣良心》,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
    林惠玉編,《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東鄉實、佐藤四郎合著(1985)。台灣殖民發達史。台北:成文出版社。
    蔡禎雄,《日據時代台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1995年。
    周婉窈,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378頁,臺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
    杜聰明著,《回憶錄》,台北:龍文,1989年。
    彭明敏著,《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台北市,李敖出版社,1989年。
    杜聰明,《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77年四版。
    鄭翼宗,《歷劫歸來話半生──一個台灣人醫學教授的自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復文書局,1980年。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
    吳密察、張炎憲等著,《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李筱峰、戴寶村、張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之台灣初等教育》,高雄:復文圖書,1983年。
    李園會,《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1984年。
    周憲文譯、矢內原忠雄著,《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東鄉實、佐藤四郎合著,《台灣殖民發達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灣》,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出版,1996年。
    許雪姬,《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口述歷史叢書(79),臺北: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許雪姬,《藍敏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叢書(5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吳芝儀、李奉儒譯,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1997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市:前衛,1998年。
    曾玉昆,《光復後前百年間高雄市初等教育之沿革》,高雄:文獻出版委員會,1995年。
    陳騰芳等,《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新竹:竹市文化,1995。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中文大學,1979年。
    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國語日報社,1965年。
    高雄市立高雄高中校友會,《一個實事求是的教育工作者辦學紀要》,高雄:高雄市立高雄高中校友會,1980年。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1995年。
    陳騰芳等,《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新竹:竹市文化,1995年。
    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香,1989年。
    (三)報紙、期刊及單篇論文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8),1983年。
    吳文星,〈近十年來台灣關於日治時期教育史研究之動向〉摘要,《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2期,2000年12月。
    吳文星,〈近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研究之動向(1991~2000)〉,《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01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期,1983年6月。
    吳文星,〈日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號,1978年9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1號,1988年5月。
    吳文星,〈近代三峽人才的搖籃──三角湧公學校〉,《三峽國小一百年》,三峽:三峽國小百週年校慶委員會,2000年。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台灣風物》36卷4期,1986年12月。
    張勝彥,〈清代台灣書院制度〉,《台灣史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版社,1981年。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治初期國語傳習所的成立〉,收於《回顧老台灣、展望新故鄉──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游鑑明,〈日治時期台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期,2000年6月。
    歐用生,〈日據時代台灣公學校課程研究〉,《台南師專學報》12期,1979年。
    歐用生,〈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灣公學校教科書の研究——修身科教科書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文化》6號,1981年。
    蔡錦堂,〈日本據台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收於鄭樑生編,《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1993年。
    春山哲明,〈臺灣舊俗調查和立法構想〉,載《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六號,1988年。
    瞿海源,〈追求高教育成就—清代及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制度與價值的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003年12月。
    周婉窈,〈曖昧的臺灣人──日本殖民統治與近代民族國家認同〉,收於《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
    周婉窈,〈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形象〉,《台大歷史學報》第34期,台北,2004年。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與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卷4期,2003年。
    周婉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 教育〉,《臺灣史研究》,10卷1期,2003年。
    周婉窈,〈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月刊》,第241期。2003年4月。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8卷2期,2001年。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4卷2期,1999年6月。
    周婉窈,〈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6年4月。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卷2期,1995年。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5卷2期,1994年。
    周婉窈,〈鄉土臺灣在日治時代公學校教科書中的地位(初探一)〉,收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輔導組編,《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年。
    賴和,〈無聊的回憶〉,收於李南衡編,《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潘英海,〈教育人類學〉,載於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胡台麗、陳茂泰、盧蕙馨、黃智慧、黃維憲編著(民81)。《文化人類學(上下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書彥,〈探究日本語教科書中殖民統治者對台灣社會之觀點〉,台灣風物四十六卷三期。
    王世慶口述,張志祥整理,〈我的公學校生活〉,《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六期,1999年9月。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卷4期,1991年。
    許雪姬、方惠芳訪問,許雪姬紀錄,〈葉石濤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3 期1992年。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卷2期,2002年。
    龍瑛宗,〈勁風與野草〉,《龍瑛宗集》,臺北市:前衛,1991年。
    孫邦正,〈本省中學國文教學改進問題之商榷〉,《教育輔導月刊》1卷2期,1950年。
    味橄,〈臺灣的國語運動〉,《臺灣文化》,2卷7期,1946年。
    林衡道,〈時代的見證一,台灣的淪落與回歸—乙未割台一百週年、台灣光復五十週年紀念〉,《歷史月刊》,88 期,1995年。
    (四)博、碩士論文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79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遠超,〈日本近代初級普通教育在台灣的移植〉,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游鑑明,〈日據時代台灣的女子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87年。
    黃敏原,〈論教育與規訓──以日治時期台灣的皇民化現象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蕙光,〈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0年。
    曾素秋,〈日治時期台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梅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淑貞,〈黃靈芝文學研究-以『台灣俳句歲時記』為中心〉,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崎惠美,〈治時期台灣幼稚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仕淵,〈殖民主義與體育-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公學校體操科之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褘婷,《戰後初期師範教育1945-1949》,碩士論文。
    曾士榮,〈戰後臺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
    (五)其他
    林先生訪問紀錄,筆者整理, 2004.10。
    郭女士訪談紀錄,筆者訪問整理,2005年8月。
    洪陳女士訪談紀錄,筆者訪問整理,2006年2月。
    陳先生訪談紀錄,筆者訪問整理,2006年2月。
    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台灣文學家訪談錄——陳千武訪談錄,莊紫蓉訪問整理。http://www.twcenter.org.tw/b01/main_b01.htm。
    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張文獻先生訪談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