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以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為討論焦點,關注此一思想在北宋時的發展、變化情形,與當時代的思想氛微。因為董仲舒建立此一思想體系,不論在動機或使用上,皆具有濃厚的政治性,故本文的研究主要從政治的角度著手,並不包括所有天人關係的哲理性討論。
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應思想,最基本的概念,即認為自然災異的發生,起因君主施政不當,上天依此示警。在此思想影響下,漢人經常將某一人事與某一災異作連結。而這套思想內涵在董仲舒之後,經許多漢儒的詮釋,並與讖緯相結合,使內涵更加擴充。這套思想至魏晉時仍繼續流行,但只限於政治領域,學術領域則以玄學為主。至唐代,開始出現大規模批評天人感應思想的言論,但當時少有直指天人感應思想的理論核心進行攻擊。
北宋建國初期,基於國家政權合法性的需求,天命思想被大量運用。因此可見大臣以「天災為時數」的言論回應君主;亦可見天書事件中充斥祥瑞和天命思想。但相對地,也有不斷持批評天書事件的朝臣。在學術上,也有儒者對作為天人感應思想依據的《尚書.洪範》進行反五行災異的理論改造工作。
北宋中晚期的天人感應思想在質與量上都有重大突破。當中雖有持傳統天人感應思想者,但他們更側重兩點:一為自省修德;一為行事應發自內心與至誠。另持天人不相關者也大量出現。此外,亦有言論矛盾者,這可能是基於政治的考量。且對北宋這些大臣而言,不論接受天人是否直接相關,上天譴告的意義都比不上對人世事務的處理。而且,天人不相關的政治思想已成為當時的論述方式,這在唐以前的政治論述中是不存在的。
一. 史料(基本史料置於前,其他以作者年代順序排列)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屈萬里集釋,《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漢]董仲舒著,[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8第3刷。
[唐]吳兢,《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93.6。
[唐]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6.10初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1第3刷。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
[唐]唐玄宗注,[宋]司馬光指解,[宋]范祖禹說,《孝經指解》,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5.4。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9二版。
[宋]趙汝愚編,《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9.12。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3。
[宋]司馬光,《增廣司馬溫公全集》,東京:汲古書院,1993.8。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10。
[宋]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宋文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3。
[宋]鄭俠著,《西塘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2二版三刷。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遺書 二程外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
[宋]劉敞,《公是集》,上海:商務商務印書館,1937.3。
[宋]陳舜俞,《都官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宋]宋綬、宋敏求合編,《宋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2.9。
[明]馮琦原編,[明]陳邦瞻纂輯,[明]張溥論正,《宋史紀事本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5。
[清] 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二. 近人專著(以下皆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中文:
田浩等主編,《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安居香山著,田人隆譯,《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出版社,2003.6初版。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出版社,2004.7。
呂肖奐,《中國古代民謠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11。
林麗雪,《王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9。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2。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下)》,台北:大林出版社,1983.6。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10七版四刷。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卷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9初版六刷。
副島一郎著,王宜瑗譯,《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
張兵,《《洪範》詮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1。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3。
張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陶晉生,《宋遼金元史新編》,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10。
程曉文,《文章.學術與政治-北宋慶曆學者之文化網絡與學術理念》,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7。
黃俊憲,《唐代災異思想及其水旱災害防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6。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3。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第一、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6第四刷。
漆俠,《王安石變法(增訂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9。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0。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訂本)》,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1。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4。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台灣大學70學年度中文研究所),民1986.6初版。
鄭志敏,《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星占與政、軍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1。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9。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二刷。
盧連章,《程顥 程頤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4。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11新四版。
鍾肇鵬,《讖緯論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9。
[美]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著,梁侃、鄒勁風譯,《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5。
日文:
小島毅,《宋學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創文社,1999。
串田久治著,《中國古代の「謠」と「予言」》,東京:創文社,1999.12。
三. 近人論文(以下皆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中文:
Wolfram Eberhard著,劉紉尼譯,〈漢代天文學與天文學家的政治功能〉,《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9,頁23-76。
王培華,〈中國古代災害志的演變及其價值〉,《中州學刊》5期,鄭州:中州學刊社,1999,頁115-120。
王德權,〈修身與理物-中唐士人自省之風的兩個面向〉,《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5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6.6,頁1-47。
包弼德,〈政府、社會和國家-關於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政治觀點〉,收入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2,頁111-183。
史華慈,〈儒家思想中的幾個極點〉,收入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2,頁98-110。
田浩著,江宜芳譯,〈80年代中葉以來美國的宋代思想史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卷4期,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1993.12,頁63-70。
仝晰網、迅少麗,〈宋真宗東封西祀淺論〉,《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濟南:山東師大學報編輯部,1994,頁44-46。
池田知久著,田人隆譯,〈中國古代的天人相關論-董仲舒的情況〉,《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8,頁46-97。
吾妻重二,〈美國的宋代思想史研究〉,收入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2,頁7-29。
金子修一,〈關於唐代後半的郊祀和宗室宗廟〉,《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6,頁1123-1157。
金子修一著,譙燕譯,〈關於魏晉到隋唐的郊祀、宗廟制度〉,《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37-386。(原載於《史學雜誌》第88編第10號,1979)。
姚瀛艇,〈論唐宋之際的天命與反天命思想〉,《宋史研究論文集-1982年年會編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7,頁370-384。
張岱年,〈「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頁24-37。(原載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張蔭麟,〈宋太宗繼統考實〉,《文史雜誌》第1卷第8期,重慶:文史雜誌社,1941年,頁26-31。
陳來,〈春秋時代的「天道」觀念〉,《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頁240-256。
陳其泰,〈兩漢之際陰陽五行說和讖緯說的演變〉,《孔子研究》4期,濟南:山東齊魯書社,1993,頁55-61,下接頁123。
陳弱水,〈柳宗元與中唐儒家復興〉,《新史學》5卷1期,台北:新史學雜誌社,頁1-49。
陳植鍔,〈略論宋初古文運動的兩種傾向〉,《宋史研究論文集-1982年年會編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7,頁431-451。
陳學霖,〈大宋「國號」與「德運」論辯述義〉,《宋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1,頁1-23。
陳靜,〈「天人感應論」與王充的批判〉,《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頁374-385。
游自勇,〈試論正史《五行志》的演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6,頁1-6。
馮禹,〈論天人感應思想的四個類型〉,《孔子研究》1期,濟南:山東齊魯書社,1989,頁82-87,下接頁19。
楊倩描,〈宋代郊祀度的初探〉,《世界宗教研究》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頁75-81。
溝口雄三,《中國的思想》,第二章〈中國的「天」下-從天譴到天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2,頁10-17。
溝口雄三著,趙士林譯,《中國的思想》,第一章〈中國的「天」上-與日本的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2,頁1-9。
溝口雄三著,龔穎譯,〈論天理觀的形成〉,收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8,頁220-240。
葉鴻麗,〈北宋的蟲災與處理政策演變之探索〉,《淡江史學》第13期,臺北縣淡水鎮:淡江大學歷史學系,2002.10,頁205-228。
漆俠,〈遼國的戰略進攻與澶淵盟的訂定-宋遼戰爭研究之三〉,《探知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12,頁187-225。
趙永春〈宋人對「澶淵之盟」的認識〉,《澶淵之盟新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頁73-91。
齊木哲郎著,潘郁紅譯,〈秦、西漢時期的「養生」思想與「天人相關說」-人型的宇宙〉,《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原載《東方宗教》第68號,1986年)。
劉子健著,劉紉尼譯,〈宋初改革家-范仲淹〉,《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9,頁123-161。
劉復生,〈宋朝「火運」論略-兼談「五德轉移」政治學說的終結〉,《歷史研究》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頁92-106。
劉復生,〈宋朝「以火德王」芻言〉,《中國文化》總第5輯,北京:三聯書店,1991.12,頁204-205。
劉象彬,〈程顥程頤的天理觀試析〉,《中州學刊》3期,(鄭州:中州學刊社,1981),頁71-77。
劉曉,〈美國學者戴仁柱教授與中國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頁22-25。
蔡慧瑛,〈論宋真宗神道設教策略下之天書與祥瑞〉,《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4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1982.5,頁29-39。
鄭涵,〈北宋《洪範》學簡論〉,《中州學刊》2、3期,鄭州:中州學刊社,1981,頁144-150、139-146。
鄭涵,〈歐陽修天人觀試探〉,《學術研究輯刊(中州學刊)》1期,鄭州:中州學刊社,1980,頁1-8。
蕾蒙特著,王頴譯,〈第九世紀初期對天的爭辯(上)、(下)〉,《唐史論文選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12,頁164-230。
日文:
小林義廣,〈欧陽脩歷史敘述慶曆改革〉,《史林》66卷4号,東京:史學研究會,1983,頁28-61。
小島毅,〈宋代天譴論の政治理念〉,《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7冊,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1988,頁1-87。
小島毅,〈宋朝士大夫の研究をめぐって〉,《中国-社會と文化》1号,東京:中國社會文化學會,1986,頁110-118。
小島毅,〈郊祀制度の變遷〉,《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8冊,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9.2,頁123-219。
內山俊彥,〈王安石思想初探〉,《日本中国學會報》19集,東京:日本中國學會,1967,頁159-177。
寺地遵,〈天人相関說よりみたる司馬光と王安石〉,《史學雜誌》76卷10号,東京:山川出版社,1967.10,頁34-62。
寺地遵,〈欧陽修における天人相関說への懐疑〉,《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28卷1号,廣島:廣島大學文學部,1968.12,頁161-187。
池田和久,〈內山俊彥著《中国古代思想史における自然認識》〉,《中國-社會と文化》3号,東京:中國社會文化學會,1988,頁302-312。
吾妻重二,〈洪範と宋代思想〉,《東洋の思想と宗教》3号,東京: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會,1986,頁56-74。
呂宗力著,李雲、中村敞子譯,〈兩晉南北朝より隋に至る圖讖を禁絕する歷史の真相〉,《中村璋八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96,頁243-301。
岩間一雄,〈中國の天について-中國的神觀念の特質-〉,《中國-社會と文化》3号,東京:中國社會文化學會,1988,頁3-17。
島一,〈中唐期の天人論と杜佑の『通典』〉,《立命館文學》506号,京都:立命館大學人文學會,1988,頁6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