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立品
Huang, Li-Pin
論文名稱: 地方知識實踐社群尋求地方特色推廣行動共識之研究
A Study on Local Knowledge Practice Communities Seeking Consensus on Action for Promo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指導教授: 徐敏雄
Hsu, Min-Hsiung
口試委員: 徐敏雄
Hsu, Min-Hsiung
陳君山
Chen, Jun-Shan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口試日期: 2024/06/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ul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1
中文關鍵詞: 地方知識地方學實踐社群KJ法圖像式小組討論團體討論技術
英文關鍵詞: Local Knowledge, Community of Practice, KJ method, Mapping Communication, localogy, group discussion techniques
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前實驗設計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29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5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地方知識實踐社群」運用「KJ法」、「圖像式小組討論法」,分別尋求「地方特色共識」、「地方特色推廣行動共識」之主要歷程,及其對研究參與者的影響,並對未來「地方知識實踐社群」尋求行動共識,提出具體建議。
    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單組個案研究」,探討運用「圖像式小組討論法」及「KJ」法如何能夠協助「地方知識實踐社群」,尋求「推廣地方特色行動」共識之歷程及達成影響。
    研究發現與結論
    藉由方案執行所蒐集的研究資料,對研究參與者的正、負向感受進行分析,研究者亦展開省思與檢討。歸納出本研究結論如下:
    研究參與者及批判諍友皆對「KJ法」的討論實施給予正面評價,其正面感受主要為「促進討論參與感」、「增進彼此觀點的理解」、「討論效率」等3方面。負面感受則有「缺乏時間細緻討論」、「操作時不熟悉」的意見。
    研究參與者及批判諍友皆對「圖像式小組討論」的討論實施給予正面評價,其正面感受主要為「二人小組的正向體驗」、「二人小組有助於全體討論開展」、「合理的時間配置有助於討論聚焦」、「取得高度認同的創意提案」等4方面。負面感受則有「共識的評斷依據不夠清楚」、「2人小組討論時可能偏離主題」、「強制每組要提出點子」的意見。
    就整體方案的實施,得出3個面向的綜合省思與檢討:
    方案操作合理性:充實事前導引;補強肢體及幽默的暖場示範,及討論心態與操作的技術導引。更完善討論方案構想;提出滿足3項討論目標:地方文化資源盤點,使命、願景的描繪,推廣行動的方案共識等方案構想。
    合適的硬體條件:安排圓桌,或可輕易搬動之桌椅、及投影設備。
    討論帶領者的檢討:帶領者能有效將操作簡單化,並領人進入討論情境。在流程、效率、重點掌握、營造信任及熱絡的討論氛圍等面向獲得正面評價。但在帶領討論的氣勢、及安排更充裕的討論時間則未獲得全面認可。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實務推動與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及研究者未來推動、研究之參考。
    研究價值/原創性
    為我國「地方知識實踐社群」運用「KJ法」、「圖像式小組討論」等討論技術,尋求「地方特色行動共識」,提供一經驗研究之文獻。

    Research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rocesses by which "local knowledge practice communities" use the "KJ method" and "Mapping Communication" to seek consensus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on consensus for promo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se methods on research participants. Additionally, it aims to provide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future "local knowledge practice communities" to seek action consensus.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is an one-shot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actical reflection" and leaning towards the "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form of one-shot case study ". It explores how the use of "Mapping Communication" and the "KJ method" can assist "local knowledge practice communities" in seeking consensus on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action to promo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f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lings of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also engaged in reflection and revi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rom the study:
    KJ Method: Both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criticism partner gave positive evalua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J method" discussion. Their positive feelings mainly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promot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discussion",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perspectives", and "discussion efficiency". Negative feelings included opinions such as "lack of time for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unfamiliarity with the operation".
    Mapping Communication: Both research participants and criticism partner gave positive evalua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pping 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Their positive feelings mainly focused on four aspects: "positive experience of pairs", "pairs help to open up the whole group discussion", "reasonable time allocation helps to focus the discussion", and "highly recognized creative proposals". Negative feelings included opinions such as "the basis for evaluating consensus is not clear enough", "the discussion in pairs may deviate from the topic", and "forcing each group to come up with ideas".
    Overall Program Implementation: Three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and review of the overall program implementation were obtained:
    Reasonableness of program operation: Enrich the pre-guidance; supplement the warm-up demonstration of body language and humor, and the guidance of discussion mentality and operation techniques. Further refine the discussion program design; put forward the program design to meet the three discussion goals: inventory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depiction of mission and vision, and program consensus on action to promo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Suitable hardware conditions: Arrange round tables, or tables and chairs that can be easily moved, and projection equipment.
    Research Value/Original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use of discussio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KJ method" and "Mapping Communication" by "local knowledge practice communities" in Taiwan to seek "consensus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團體討論技術 15 第二節 地方知識實踐社群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3 第一節 選擇單組個案研究之原因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4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5 第四節 方案設計 68 第五節 研究工具及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六節 研究信實度及研究倫理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運用KJ法尋求地方特色共識之研究歷程 81 第二節 運用圖像式小組討論尋求地方特色推廣行動共識之研究歷程 101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附錄一 研究參與回饋單 166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書 170 附錄三 方案觀察紀錄表 171

    堀公俊(2012)。Facilitation引導學(梁世英,譯)。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於2004年)
    齊藤孝(2004)。會議革命(劉瑩慧,譯)。商周。(原著出版於2002年)
    園部浩司(2021)。會議思路導引超級技巧(張萍,譯)。書泉。(原著出版於2020年)
    方雅慧、何青蓉(2011)。共學社群中女性社區工作者的經驗與實踐。教育研究集刊,57 (1),63-100。doi:10.6910/BER.201103_(57-1).0003
    王文科、王智弘(2020)。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九版。五南。
    王茜穎(2006)。擬全球城市中心與邊陲的界線運作與穿越-以信義計畫區與基隆路整宅為個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王御風(2011)。地方學的發展與挑戰。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9(4),31-55。
    江榮祥 (2007),重新認識一個被忽視的法律學門--議事法,國會月刊,35(12),73-95。
    何俐安、廖芳君(2010)。探討多企業實務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知識長交流會為例。商略學報,2(3),161-181。
    李宗信,(2014)。瑠公大圳。玉山。
    李思揚(2018)。在地知識的建構:以台江文化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7gyr57
    李郁文(200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桂冠圖書。
    李鳳華(2002)。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山十三街庄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576e2g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五南。
    沈政賢(2017)。以系統動態觀點探討影響國軍單身退員宿舍整併成效之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
    林君安(2015)。試論台北步登公寓-現代住宅在地化過程中的公部門角色。建築學報,94,107-128。https://doi.org/10.3966/101632122015120094006
    林美容(1998)。確立地方志的新傳統─兼論台灣史學的奠基。載於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編),方志學與社區鄉土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1-98)。臺灣學生。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師大書苑。
    林振春、王秋絨(1995)。團體輔導工作。師大書苑。
    林朝成(2011)。「地方學」專號導言。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9(4),1-4。
    林萬億(2007)。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五南。
    林鈺軒(2013)。松山慈祐宮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ncgk6j
    洪玉虹(2011)。西說艾爾摩沙-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神父的台灣觀察報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2p292r
    洪健榮(2016)。大臺北地方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90-2013)-以地方志書與學位論文為中心。輔仁歷史學報,36,285-333。
    施丁鳳(2020)。地方創生與地方發展關係之觀察-應用ZMET尋找臺東南迴地區DNA與共識地圖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公共與文化事務碩士專班。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2)。公告「原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安康接待室」等17處為應予保存之不義遺址。行政院公報,028(027)。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130078&log=detailLog
    高文彬(2020)。產業群聚中企業領導人專業發展之研究:實務社群觀點。政大勞動學報,31,1-27。doi:10.30388/BLR.202003_(31).0001
    財團法人松山慈祐宮(2014)。松山慈祐宮松山媽祖過爐管轄十三街庄輪值年順序表我愛松山媽。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87875681372535&set=a.118701101623328
    張金玉(2019)。辦一所什麼樣的社區大學?。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https://www.napcu.org.tw/publish116.html
    張璠、胡曉嵐 (2016) 。國有土地參與都市更新之產權處理困境分析--以臺北市五分埔安置住宅為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5(2),52-69。
    曹馨舫(2015)。大家來寫都會史-臺北朱厝崙歷史文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https://hdl.handle.net/11296/5rfv48
    莊妙慈(2022)。從成人學習到文化行動~談庶民主體與社群發展的地方知識學在蘆荻社大的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https://hdl.handle.net/11296/75fns7
    許嘉明 (1968),松山建醮與社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5,109-155。
    陳彥冲(2013)。班級討論型態之創新應用-於小學教育現場實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班。
    陳春月(2021)。中年女性生涯轉換階段實務社群學習經驗探究–以硬筆教學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89jh48
    黃立品(2017年11月23日)。目眩情謎-探索「信義地方學」。發表於蔡素貞主持,地方學。臺北市106年學習型城市專業培力 「2017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理論與實務: 學習型城市、成人學習效能與品質認證機制」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台灣。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國立編譯館。
    黃玉欣(2015)。創造思考技法融入服務學習歷程及對反思能力之影響-以大專生國際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黃啟訓(2008)。屏北社區大學「屏東學」建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https://hdl.handle.net/11296/pcak3n
    黃惇勝(1995)。台灣式KJ法原理與技術:邁向21世紀改造台灣的思考武器。中國生產力中心。
    黃惇勝(2016)。人才智慧採礦技術:KJ法在現場科學及TTQS的應用。華騰文化。
    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9(4),5-29。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2)。2012中小企業白皮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2020)。2014年課程關鍵詞工作坊盤點社大發展課題。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cmsdb.culture.tw/event/4BBFCA1A-7F90-486B-9A3E-8CCB22C37E2A
    臺北市政府(2019)臺北市松山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主要計畫)案。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2023)臺北市信義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主要計畫)案(第一階段)。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松山區公所(2010)。松山區志。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GOV-004092537/reader
    臺北市信義區公所(2011)。信義區志。臺北市信義區公所。https://xydo.gov.taipei/cp.aspx?n=87354D683B09E40F
    臺北市政府財政局(2021)。申購遷建基地。臺北市政府財政局。https://dof.gov.taipei/cp.aspx?n=1AA14B24668CECBA
    臺北市政府地政處土地開發總隊(2008)。臺北市松山區第二期市地重劃報告書。臺北市政府。
    潘正德(2012)。團體動力學(第三版)。心理出版。
    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二版)。心理出版。
    蔡晏霖(2011)。思索「地方知識」。亞太研究論壇,54,202-213。
    蔡清田(2021)。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與教育行動研究。五南。
    謝嘉展(2009)。台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機制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顧忠華(2017)。地方學的傳統與創新。載於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城市暨國土規劃學會(主編),2017年臺中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