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悅音
Fan, Yueh-Yin
論文名稱: 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教育課責之探究—以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為例
Research 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olding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A Case Study: the Annual MOE Integrated Inspection of Local Educational Affairs
指導教授: 王麗雲
Wang, Li-Yun
口試委員: 湯志民
Tang, Chih-Min
鄭淑惠
Cheng, Shu-Huei
王麗雲
Wang, Li-Yun
口試日期: 2021/08/0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課責教育課責績效責任統合視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英文關鍵詞: accountability,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3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7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教育課責(又稱績效責任)已是許多國家所關注的議題,因其為達成教育目標、改善施政效率與效能之重要機制,亦可監督公權力使用的正當性,避免遭受誤用。國內對於教育課責已有相關研究,但內容較少聚焦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教育課責,且歷經《地方制度法》的施行與地方政府數次改組後,中央與地方之權責關係也產生了變化。是故,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中央—地方」的教育課責,並選擇「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個案作為探討標的,透過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以了解目前統合視導運作機制與課責效果。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為:
    一、層級課責為統合視導主力但轉型後減弱
    二、法律課責以檢視依法行政為主要途徑
    三、政治課責缺乏立即性而效果有限
    四、專業課責效力繫於人為因素且轉型後更甚
    五、社會課責對於課責網絡影響力強且轉型後更為明顯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統合視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提出相關建議。

    Recently, many countries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because it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reach educational goals, improve governanc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and supervis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here have been many related studies about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but few of them have focused on accountability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addition, after the Local Government Act implementation and local government restructuring, accountability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has changed. Thu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nd chooses the annual MOE integrated inspection of local educational affairs as a research subject, using the interview method and documentary research to clarify the current mechanism and accountability of the MOE integrated inspec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Of all accountabilities, hierarchical accountability is the majority, but this decreases after transformation.
    2.Law-based administration is the main method of legal accountability.
    3.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lacks immediacy and effectiveness.
    4.Professional accountability depends on human factors and increases after transformation.
    5.Social accountability influences accountability networks the most and increases after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for the MOE integrated inspection,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課責之意涵與理論 15 第二節 課責之類型 33 第三節 教育部對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之現況 45 第四節 我國課責之相關研究 5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統合視導之運作機制、課責途徑與效果 81 第二節 統合視導課責途徑之挑戰 128 第三節 統合視導之課責轉變與建議 13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6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8 參考文獻 171 附錄 183 附錄一、訪談大綱 183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185

    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貿(2010)。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之權限劃分研究:以國小延伸英語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贊焜(2013)。選舉課責與經濟投票對德國政黨政治的意涵及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丘昌泰(2010)。地方政府與自治。三民。
    丘昌泰(2018)公共管理。智勝。
    伏怡妲(1999)。新公共管理之課責研究-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江明修(2005)。公私協力關係中台灣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與自主性之探究:理論辯證與制度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4-H-004-028),未出版。
    江明修、梅高文(2003)。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中國行政評論,12(2),137-160。
    李文英(2011)。從民主治理探討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委員會之變遷(1996-2010年)(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何玟瑢(2014)。決算最終審定制度與公共課責:代理成本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何珮雯(2021)。課責途徑認知、人格特質與警察人員貪腐容忍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余致力(2000)。論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中的正當角色:黑堡宣言的內涵與啟示。公共行政學報,4,1-29。
    余致力(2006)。倡廉反貪與民主治理。臺灣民主季刊,3(3),165-176。
    吳育任(2009)。立法院對行政院課責機制之研究:以少數政府時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吳清山(2010)。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心理。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敬田(2003)。公共部門課責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近四年(1999─2002)風紀狀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呂育誠(2008)。地方政府與自治。一品。
    呂岸霖(2009)。我國教育部對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政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呂愛珍(1974)。我國地方教育視導人員任務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文欽(2008)。美國NCLB法案之課責系統在我國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中市:李長晏出版。
    李錦玫(2013)。政府審計與公共課責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志宏(2008)。中央與地方有關教育權限之劃分。法令月刊,59(5),17-41。
    周志宏(2012)。教育法與教育改革。高等教育。
    周佳蓉(2007)。環保團體課責表現衡量架構之建立與實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志成(2017)。教育部:不能任意廢校 新生只有一人也要開班。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109005452-260405?chdtv
    林谷蓉(2005)。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五南。
    林威志(2007)。我國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劃分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海清(2016)。地方教育統合視導的理想與實際。師友月刊,583,38-42。
    林瑋豪(2014)。政府體制、選舉制度與選舉課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嘉榮(2016)。派出所課責機制與工作執行成效之研究—以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五分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鍾沂 (2005)。行政學。三民書局。
    法治斌、董保城(2010)。憲法新論【HyRead ebook版】。http://www.lib.ntnu.edu.tw/index.jsp
    邱志恒(2011)。課責性、工作滿意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邱柏翰(2017)。國民小學學校課責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邱紹雄(2010)。警察違紀課責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我國國道公路警察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邱錦昌(2001)。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邱錦昌出版。
    柯于璋(2013)。政府委託研究案代理問題之探討:一個結合賽局理論與代理人理論的研究取向。行政暨政策學報,57,1-35。
    范惕維(2013)。不同立委選制下民眾課責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孫本初(1999)。公共部門中課責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4-H-004-012)。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孫本初(2001)。公部門課責問題之研究。人事月刊,33(3),10-21。
    孫國良(2019)。論疏放受收容人法律課責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孫煒(2012)。民主治理中準政府組織的公共性與課責性:對於我國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轉型的啟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4),497-528。
    徐雅慧(2008)。台灣地方政府財務課責—自願性網路財務揭露之決定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2020)。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五南。
    翁翠萍(2006)。資優會考喊停「世紀笑話」。蘋果即時。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060519/2261781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作者。
    張世杰(2011)。課責。載於許立一、張世杰(合著),公務倫理(281-308)。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張政亮(2011)。從民主憲政體制的變革中論我國的總統課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瑋(2009)。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課責系統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張瓊玲(2008)。台灣郵政公司「正名」過程的課責問題:以治理理論為觀點。空大行政學報,19,67-94。
    教育部(2015)。教育部對於地方政府就統合視導建議事項之回應說明。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1135B532C5CA793D
    教育部(2016)。教育部為簡化地方教育事務視導 105年起改採用座談會辦理視導。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E33171726023879
    教育部(2019)。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視導報告。作者。
    莊智翔(2005)。風險社會下行政體系的課責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許立一(2015)。公務倫理。五南。
    許立一(無日期)。課責機制與政府績效之連結性的思考。民109年7月18日,取自https://pa.ntpu.edu.tw/index.php/download/index/1328/0
    許育典(2011)。憲法。元照。
    許宗力(1991)。論國家對地方的自治監督。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0(2),63-85。
    許盟顯(2010)。監察院糾彈權與公務員課責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郭士國(2012)。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課責之研究—以我國中央與地方客家行政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郭韶莛(2016)。政策終結與課責:以我國閒置公共設施之活化再利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志瑋(2003)。政策課責的設計與管理(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陳志瑋(2005)。邁向民主課責:透明化機制運用之分析。國家菁英,1(4),131-147。
    陳依琳(2019)。學校課責對高中教師領導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金貴(1999),「政府再造與公共職責的探討」。考銓季刊,18,58-73。
    陳金貴(2011)。社會課責在公部門的運用。空大行政學報,22,1-18。
    陳昭伊(2011)。警察機關政風與督察雙元課責模式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紀君(2013)。臺灣地方政府入口網站課責機制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陳淑方(2016)。選舉課責─以2016年新北市與臺中市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 : 新制度論的觀點。韋伯文化。
    陳敦源(2009a)。民主治理 : 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五南。
    陳敦源(2009b)。透明之下的課責:台灣民主治理中官民信任關係的重建基礎。文官制度季刊,1(2),21-55。政策研究學報,4,23-45。
    陳敦源、徐仁輝(2000)。從「權力授予」概念看台灣的行政立法互動關係:以八十七年預算法修正為例。空大行政學報,10,129-184。
    陳無邪(2010)。地方治理的課責研究—以北北基一綱一本政策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菁雯(2006)。官僚組織課責行為模式之研究:理論建構與實務驗證(未出版博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瀅羽(2017)。探討臺灣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功能與課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湯志民(2017)。教育行政視導。載於林天祐、吳清山、張德銳、湯志民、丁一顧、周崇儒、蔡菁芝(合著),教育行政學(第2版)。心理。
    黃文鍠、涂鉅旻(2014)。有夠扯!會考0分 輕鬆上成功高中。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85547
    黃永孝(1030)。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倫理與課責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黃建銘(2010)。從民主治理觀點論新臺中直轄市之行政區劃策略。文官制度季刊,2(1),19-44。
    黃智強(2009)。公部門透過課責途徑建構優質行政倫理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黃瓔珞(2018)。基於課責概念的臺北市議員議事資訊與連任選舉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楊桂華(2007)。北北基教科書 教部競標。蘋果即時。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20071013/O5V5EBIVRPO5CNJ5D2RJVD2SVQ/
    葉雅文(2016)。性別政策機制之委員遴選及課責程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葛傳宇(2009)。代理理論之侷限性-以世界銀行之環保政策變遷為例。公共事務評論,10(1),1-20。
    雷雅婷(2011)。公共設施之課責機制與國家賠償責任之研究—以國道走山事件為中心(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廖俊松(2007)。二十一世紀的公共管理:從新公共管理到民主治理。行政,20(76),341-345。
    廖豐億(2005)。行政與立法互動下的民主課責—以全民健保雙漲事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劉小姈(2015)。以課責觀點探討內部稽核獨立性與效能—以公部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坤億(2009)。政府課責性與公共治理之探討。研考雙月刊,273,59-72。 
    劉明欽(2014)。學校採購行政的課責困境:滿足需求與依法行政真能兼顧?(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 : 概念與應用。高等教育。
    蔡茂寅(2006)。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新學林。
    蔡逸敬(2017)。媒體報導中的公共課責與政府回應:以2014年台灣食用油品事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鄭名呈(2009)。論國家重大政策變遷與政治課責―以核四廠停工事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2005)。警察行政中立—以資訊公開、程序透明的政策課責觀點與個案檢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蕭武桐(2002)。公務倫理。臺北市 : 智勝文化。
    賴彥全(2011)。地方政府教育課責系統之研究--以臺北縣活化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彥全、王麗雲(2014)。地方政府教育課責系統現況與成效探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3),97-132。
    賴維堯(2007)。責任政府。載於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合著),行政學(下)(修訂再版)(187-221。)。國立空中大學。
    謝文全(2018)。教育行政學。高等教育。
    謝志敏(2007)。警察風紀課責之研究—以苗栗縣警察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謝政新(2010)。公部門課責之研究─以中國大陸黨政幹部問責制為例(2003~2008) (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謝源仁(2008)。警察分駐、派出所課責機制之探討—以苗栗縣警察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簡龍鳳、賴宗裕(2006)。以代理理論觀點探討民間參與區段徵收開發之規模。都市與計畫,33(3),169-188。
    顏國樑(2015)。教育法規大意與政策。悅翔。
    顏詩麗(2006)。委外提供福利服務課責意涵之研究-以台北市公設民營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蘇政展(1030)。高雄市員警防制危險駕車課責、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西文文獻
    Behn, R. D. (2001). Rethinking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
    Bevir, M. (2011). The SAGE handbook of governance. Sage.
    Bovens, M. (1998). The quest for responsibility-accountability and citizenship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llahan, K. (2007). Elements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Measur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participation. CRC Press, LLC。
    Cooper, T. L. (2006).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An approach to ethic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5th ed.). Jossey-Bass.
    Day, P., & Klein, R. (1987). Accountabilities : Five public services. Tavistock.
    Drewry, G., & Greve, C., & Tanquerel, T. (2005). Contract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IOS Press.
    Feldheim, M.A., & Wang, X. (2002). Accountability through ethics enhancement strateg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merican cit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7(1), 1-8.
    Gregory, R. (1998)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for Bureaucratic Incompetence: Tragedy at Cave Creek.Public Administration, 76,519-538.
    Gilbert, C. E. (1959). The Framework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olitics, 21(3), 373-407.
    Harmon, M. M. (1995). Responsibility as paradox. Sage.
    Hughes, O. E. (2003).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Jabbra, J. G., & Dwivedi, O. P. (Eds.). (1989). Public service accountability :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Kumarian Press.
    Callahan, K. (2006). Elements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Measur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Participation. Routledge.
    Kearns, K. P. (1996). Managing accountability. Jossey-Bass.
    Koppell, J. GS. (2005). Pathologies of accountability: ICANN and the challenge of “multiple accountabilities disord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1), 94-108.
    Light, P.C.( 1993). Monitoring government: Inspectors general and the search for accountability. Brookings Institution.
    Levine, C.H., Peters, B.G., & Thompson, F.J. (1990).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allenges, Choices, Consequences. Scott, Foresman.
    March, J.G., & Olsen, J.P. (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Free Press.
    McNeil, M., & Malena, C (2010).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 Africa: An Introduction.In McNeil, M., & Malena, C (Eds.), Demanding good governance: Lessons from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itiatives in Africa (pp. 1-28). The World Bank.
    Mulgan, R. (2000) Accountability: An ever-expanding concept. Public Administration, 78 (3), 555-573.
    Mulgan, R. G. (2003). Holding power to account : Accountability in modern democracies. Palgrave Macmillan.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 J., & Scapens, R. (1985). Accounting systems and systems of accountability - understanding accounting practices in their organisational contexts.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Elsevier, 10(4), 443-456.
    Romzek, B., & Dubnick, M. (1987).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Lessons from the challenger traged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7(3), 227.
    Romzek, B. (2000). Dynamics of public accountability in an era of refor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66, 21-44.
    Romzek, B. S., & Ingraham, P. W. (2000). Cross pressures of accountability: Initiative, command, andfailure in the Ron Brown plane cras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0(3), 240-253.
    Rosenbloom, D. H., & Kravchuck, R. S., & Clerkin, R. M. (2009).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McGraw-Hill.
    Schedler, A. (1999). Conceptualizing accountability. In A. Schedler, L. Diamond, & M. F. Plattner (Eds.), The self-restraining state: Power and accountability in new democracies (pp. 13-28). Lynne Rienner.
    Shafritz, J. M., & Hyde, A. C. (1997).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th ed.). Har-court Brace.
    Shafritz, J. M., & Russell, E. W. (1997).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Lomgman.
    Thomas, P.G. (1998).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ccountability. In B.G. Peters. & D.J. Savoie Eeds.), Taking stock: Assessing public sector reforms (pp. 348-393). McGr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Dennis F. (1987). Political Ethics and Public Off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hr, John. (1993). Redesigning accountability. Australian Quarterly, 65(2), 1-16.
    Romzek, B. S., & Dubnick, M. J. (1998). Accountability. In Shafritz, J. M.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Westview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