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圈非但是一地方組織,同時也是一均質的社會空間。基於此,本文選擇蘭陽平原
為研究區,嘗試透過地理學的空間觀點,以祭祀圈耿討論重點,剖析其同時性與貫時
性的空間特性與演變,以呈現其空間組織。本文的研究結果如下:
以聚落的範圍為依據,蘭陽平原的祭祀圈可以分為四種,即區域、超村落、村落、角
頭祭祀圈。其分別屬於聯庄性、同庄性祭祀圈兩個層次,因兩個層次之重疊與否,呈
現出階層性與非階層性的空間形式,依此而構成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
清代蘭陽平原所形成的祭祀圈,幾乎已涵蓋了所有的漢人社會。但各祭禮圈的結合原
則與空間特性不同使主祭神所在的中心聚落之分布偏向於高平原區。此時期的區域祭
祀圈是以現居地的地緣關係為結合基礎,且多分布於平原東部。超村落祭祀圈則以同
姓或同祖籍的拓墾組織關係為結合基礎,主要分布於高平原。由於各地庄社普遍成立
,村落祭祀圈並無明顯的空間差異。角頭祭祀圈屬居民之同庄結合,其空間分布與集
村頗為一致。在聯庄性祭祀圈內,因同庄性祭祀圈的衍生,產生階層性的空間。而超
村落祭祀圈的階層性較區域祭祀圈早完成。非階層性之空間,則各以同莊性或聯庄性
祭祀圈為主。
直至日據時期,低平原區的同庄性祭祀圈相繼成立;有些原以土地公為主祭神之村庄
,紛立他神為主祭神;有些超村落祭祀圈內的聚落,漸脫離聯莊組織。這些現象,造
成日據時期蘭陽平原階層性與非階層性的空間範圍互有消長。即東部平原區之同庄性
結合尚未穩固,仍依附於聯庄性祭祀圈中,故成為階層性之空間。而超村落祭祀圈內
的階層性空間,卻因聯庄結合需求降低而漸消失。
光復之後,新形成的同庄性祭祀圈,造成原來人群組織的分裂;聯莊性祭祀圈,亦在
各莊有廟、聯庄結合的實質需求降低下,而逐漸瓦解。使得非階層性的空間成為蘭陽
平原祭祀圈之主體,同庄性祭祀圈是基本單位。而階層性的空間猶如被鑲嵌的社會空
間,呈現出不連續的空間分布。
由是可知,祭祀圈的均質空間是在不斷地重組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