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麗輝
論文名稱: 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
指導教授: 劉文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後現代藝術寓言拼湊聚集模擬與複製隱喻和轉喻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37下載:17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寓言(allegoty)自古以來一直是西方藝術創作的主要動力,但是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為
    藝術而藝術」的觀念主導下,藝術決心去除其文學意涵,以寓言為創作出發的作品因此被
    視為落伍的形式,現代主義時期更是排斥繪畫中的寓言性,甚至譏諷為〝美學上的錯誤〞(
    aesthetic error)。但是,到了後現代主義時期,藝術回歸歷史圖象和具象表現,寓言於
    是再度成為創作的重心,甚且在後現代繪畫中形成所謂的「寓言運動」。
    德國當代思想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將寓言視為現代最理想的藝術表達方
    式,他曾說:「寓言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意義的思想形式」。因為寓言體現了一種救贖的
    功能,它是社會衰敗、理想失落的言說,正符合了現時代這個混亂不堪,殘缺不全的世界
    需要。美國藝術評論家歐因茲(Craig Owens 1950-1990)則認為,當代藝術的寓言性,是
    後現代的一種衝動。
    後現代寓言性藝術的創作手法與現代主義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八○年代歐美各國在政治、
    經濟的保守氛圍下,形成一股返回傳統、返回歷史的文化潮流。在視覺藝術上,後現代藝
    術家以「挪用」的手法來創作,將傳統當作素材來運用。他們引用舊風格,描繪既有的主
    題,摹仿傳統的繪畫技巧,甚至直接抄襲、摘錄歷史經典名作的圖象或複製當代媒體的影
    像,並以戲謔諷刺的態度,解構了影像、圖象原有文本的架構組織,再重新組合,以隱喻
    和轉喻並用的修辭法使作品產生寓言性。這股「挪用」風潮顛覆了現代主義時期對於「風
    格」和「原創性」的觀念,卻也拓展了當代藝術的新視野。
    後現代寓言性作品中,圖象的組構方式也迥異於現代主義時期。在後資本主義的當代社會
    ,電子科技的高度發展,影像的充斥泛濫,快速變換的電子螢幕,深深影響人們對影像的
    接收與閱讀。這種情形反映在後現代的藝術創作上,藝術家們普遍應用影像的並置、拼湊
    與聚集累積等手法來構築寓言性,這些影像組構的新型態甚至取代了前一時期意義連貫、
    符合理性邏輯的完整結構,這意味著新一代跳躍式、拼圖式的思考代替了上一代的線性思
    考,也顯示出後現代藝術家們觀看世界、認知世界的方式與現代主義時期的藝術家已有極
    大的差異。
    後現代藝術創作多變手法的運用,在視覺感官上呈現的是破碎、分裂的意象,斷裂不連貫
    的語意隨意跳接,各類風格雜陳,過去與現在同步出現。這種七拼八湊、拼貼不相干的影
    像和風格,意味著後現代藝術家的「再現」手法更加自由,不需要再創造新形式,不必再
    建立新風格。甚至,藝術家也消失在作品背後,作品不在於表現創作者自我的重要性,而
    是提供一堆資訊給觀者,喚起觀者的想像,刺激觀者對作品的心理反映。
    本論文主題〈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旨在探索寓言在後現代藝術中的呈現,包括構成寓
    言性的手法,寓言性藝術的創作策略和作品特色等等,並且將研究心得作為個人創作理念
    的依循方向。
    以下就本論文的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後現代藝術概況:簡介後現代藝術的歷史情境、發展狀況與特徵。
    第三章 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探討寓言的定義,寓言的歷史及寓言在後現代藝術中的呈
    現,研究構成寓言性的手法,並加以歸納、分類。
    第四章 後現代寓言性藝術的創作策略:分析後現代藝術家在創作上的操作策略,包括:
    挪用的手法、影像組構的方式、分裂的意象呈現,以及模擬與複製的理論運用。並列舉藝
    術家作品實例加以應證、說明。
    第五章 後現代寓言性藝術的特色:歸納寓言性作品在視覺語彙、修辭手法、時間表現等
    方面的特色,以及後現代藝術觀念的轉變。內容包括:符號意義的開放、並置「隱喻」和
    「轉喻」兩種修辭法,並蓄「過去」與「現代」的時間性,風格的重新界定和原創性的新
    定義等。
    第六章 創作理念與作品分析:此部分是論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包括繪畫主題的產生、形式
    的安排、圖象的組構及作品詮釋等方面,並且分析個人的作品結構,闡明創作的背後動機

    第七章 結語:思考台灣藝術的走向,進而確定未來的創作方向,並且重新探討藝術在當
    代的意義,以期在藝術潮流的多變面貌中尋求個人創作的目的和價值。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2 第二章 後現代藝術概況-----------------------------------4 第一節. 第一節「後現代」與「後現代主義」名詞釋義---------4 第二節. 後現代藝術始於何時-------------------------------5 第三節. 後現代藝術發展的歷史情境-------------------------6 第四節. 後現代藝術發展狀況-------------------------------7 第五節. 後現代藝術的特徵---------------------------------8 第三章 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11 第一節. 寓言的定義--------------------------------------11 第二節. 寓言的歷史--------------------------------------11 第三節 寓言在後現代藝術中的呈現-------------------------12 第四節. 構成寓言性的手法分類----------------------------13 第四章 後現代寓言性藝術的創作策略----------------------19 第一節. 挪用的手法--------------------------------------19 第二節. 影像組構的方式----------------------------------24 一. 並置的組構方式--------------------------------------25 二. 拼湊的組構方式--------------------------------------27 三. 聚集(累積)的策略----------------------------------31 第三節. 分裂的意象-----------------------------------34 第四節. 模擬與複製的理論運用-------------------------38 第五章 後現代寓言性藝術的特色--------------------------43 第一節. 符號意義的開放:語意的不確定性與多意的可能--43 第二節. 涵括「隱喻」和「轉喻」兩種修辭法------------46 第三節. 並蓄「過去」與「現代」兩種時間性------------49 第四節. 風格的重新界定------------------------------50 第五節. 原創性的新定義------------------------------53 第六章 創作理念與作品分析------------------------------57 第一節 創作理念----------------------------------------57 一. 議題的產生-------------------------------------57 二. 圖象的組構-------------------------------------59 三. 詮釋的缺席-------------------------------------60 第二節 作品分析----------------------------------------62 第七章 結語--------------------------------------------76 一 思考台灣藝術的走向----------------------------------76 二 確立未來創作的方向----------------------------------77 三 再創藝術的新意義------------------------------------78 參考書目------------------------------------------------80 作品分析圖版目錄----------------------------------------85

    (一)、專書
    1.王受之著,《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2001
    (初版)。
    2.陳奇相,《歐洲後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民91(出版)。
    3.陸蓉之著,《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1990。
    4.Robert Atkins著,黃麗娟譯,《藝術開講》,台北:藝術家,
    20003. (三版)。
    5.陳英德著,《巴黎的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990年(初版)。
    6.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
    (二版)。
    7.張國清,《後現代情境》,揚智,2000,初版。
    8.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 等譯《後現代理論:
    批判的質疑》,台北市:巨流,民83(一版)。
    9.陳錦芳,<談巴黎與紐約的「後現代」繪畫表現>,《紐約現代
    藝術》,台北市:北美館,1992。
    10.Jeanne Siegel編/王元貞譯,《藝聞錄:八○年代早期藝術
    對話》,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初版)。
    11.Hal Foster主編/呂健忠譯,《反美學》,台北縣:立緒文化,
    民87(初版)。
    12.Suzi Gablik著/滕立平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
    遠流,民80。
    13.Rosalind Krauss著/連德誠譯,《前衛的原創性》(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1985)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5年(初版)。
    14.賴瑞鎣著,《早期基督教藝術》,台北市:雄獅,2001初版。
    15.高宣揚著,《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市:唐山,
    民85(初版)。
    16.陳英偉著,《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台北市:文史哲,
    民89(初版)。
    17.培德˙布爾格原著/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
    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初版)。
    18.楊幟宏著,《現代美術新潮》,台北市:藝術家,1987(初版)。
    19.Achille Bonito Oliva著/陳國強譯,《國際超前衛》,台北市:
    遠流,1996(初版)。
    20.Richard Appignanesi原著 Chris Garratt繪畫/黃訓慶譯,
    《後現代主義》,台北縣:立緒文化,民85(初版)。
    21.Jean Baudrillard等著/路況譯,《藝術與哲學》,台北市:
    遠流,1998(初版)。
    22.Suzi Gablik著/王雅各譯,《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市:
    遠流,1998(初版)。
    23.尚˙布希亞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象》,台北市:時報文化,
    1998(初版)。
    24.陳學明著,《班傑明》,台北市:生智文化,1999(初版)。
    25.謝東山著,《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
    基金會,1997(再版)。
    26.Edward Lucie-Smith著/吳宜穎等譯,《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
    台北市:聯經,1999(初版)。
    27.高千惠著,《百年世界美術圖象》,台北市:藝術家,1999,
    民89(初版)。
    29.黃文叡著,《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市:藝術家,民91(初版)。
    30.何政廣著,《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民83(修訂版)。
    31.Jean-Luc Chalumeau著,王玉齡譯,《藝術解讀》,台北市:遠流,
    1996(初版)。
    32.Klaus Honnef,《Contemporary Art》,Köln:Benedikt Taschen,
    1994。
    33.Sam Hunter,《Robert Rauschenberg》,New York: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1999。
    34.畫冊:《Baselitz》,Köln:Benedikt Taschen,1990。
    (二)、期刊論文
    1.陳英偉,<藝術寓言中的拼湊迷惑>,藝術家261期(1997.2),
    pp:412—415。
    2.謝東山,<新表現主義的再現理論與後結構主義思想>,現代美術
    58期(1995.2)pp:33—43。
    3.陳英德,<法國新自由形象---十年以後>,藝術家189期
    (1991.2),pp:178—87
    4.賀淑瑋著,<拼貼---不成文文法>,當代109期(1995.5)
    pp:70--86。
    5.陳瑞文著,<現代性藝術的破碎與不可調和性>,炎黃藝術,
    第八十三期(民85.12),pp:90-91。
    6.呂清夫著,<一莊一諧-談現代與後現代>,炎黃藝術81期
    (民85.10),pp.49-55。
    7.Gersld Marzorati著/藍磬譯,<藝術騙徒或新風格的啟示者>,
    雄獅美術166期(1984.12),pp:81---88)。
    8.楊瑞彬著,<作為符號的藝術品>,現代美術34期,(1991.2),
    pp.85-87。
    9.高千惠著,<隱喻與轉喻---喬琪亞•奧姬芙V.S.露意絲•鮑爾喬絲>
    雄獅美術274期(1993.12),pp:66—69。
    10.陳英偉著,<存在即是事實—後現代藝術的現實創作與精神分裂
    傾向>,藝術家258期(1996.11)pp:502—506。
    11.班亞明著/翟宗浩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The Word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藝術家221期
    (1993.10),pp.232-241。
    12.Peter Schjedahl著/綠綺譯,<面對沙勒的畫作>,雄獅美術
    166期(1984.12),pp:89-91。
    13.張大春著,<寓言的劍射向光影之間---一則小說的指涉論>,
    聯合文學13卷7期(151期)(1997.5),pp:24-28。
    14.林金柱著,<國際、台灣、後現代>,現代美術67期(1968.8),
    pp:32-39。
    15.Steven Henry Madoff著/羅青譯,<繪畫中的後現代主義觀念>,
    雄獅美術182期(1986.4),pp:115-131。
    16.姚瑞中著,<從「膜」到「模組化」>,藝術家332期(2003.1),
    pp.120-124。
    17.王彩妙撰,<新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台灣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
    民8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