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芬茹
Fen Ju, Yang
論文名稱: 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治組織經驗及其對心理社會發展影響之探究—以某國立大學學生會為例
The Experience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Take National “A” University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張雪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心理社會發展學生會學生自治組織
英文關鍵詞: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student government ssociation, student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6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治組織經驗及其對心理社會發展
    之影響,探討究竟參與學生會的同學如何在此環境中學習,以改善學生自治
    的輔導工作。本研究之問題為:一、探究參與學生會同學之參與經驗為何?
    包含其對學生自治組織定位、功能及運作成效之體驗為何?二、探究參與學
    生會同學對於學校對學生自治支持與輔導的體驗為何?三、瞭解參與學生會
    同學其參與經驗,對個人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為何?及影響因素為何?四、
    瞭解參與學生會同學對學校學生自治組織輔導工作及對未來同學參與學生會
    的具體建議為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某國立大學學生會同學為研究對象,採立意
    抽樣方式,選取九位「資料豐富的個案」作為研究參與者,透過半結構式的
    深度訪談,作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式。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之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體驗為:學生會「是全校最高的學生
    自治組織,與學校溝通的橋樑」、「能代表全校同學參與校務,爭取學生權
    利」、「是同學的實習場所,共同學習的地方」。學生會確實有些地方與社
    團不同,運作模式也有差異,其「接觸層面更大、參與同學異質性更高」、
    「經費來源不同更需接受檢驗」、「參與更多公共事務,更複雜更多元」。
    二、研究參與者對學校對於學生會的支持及參與校園公共事務的體驗為:「大
    多數研究參與者感覺獲得學校支持」、「學校重視同學聲音」、「對學生會
    的支持度很高」。學生會同學透過參與校務會議的機會,「瞭解學校政策的
    制訂過程」、「推動政策改革獲得師長支持」、「參與校務要投入並事先作準
    備」、「建言獲得採納很有成就感」。
    三、學生會經驗對研究參與者之心理社會發展影響有七面向分別為:(一)、
    能力感的發展:含「待人接物能力」、「活動規劃能力」及「多元批判能力」。
    (二)、情緒管理的發展:含「理解情緒」、「克服情緒」及「情緒昇華」。
    (三)、從自主走向互賴:含「獨立自主」、「學習信賴」、「肯認互賴」。
    (四)、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含「容忍差異」、「尊重接納」、「經營關係」。
    (五)、自我認同的建立:含「找尋自我」、「自我接納」、「反思成長」。(六)、
    目標的發展:含「發現方向」、「方向體認」、「確認方向」等發展。(七)、整
    合的發展:含「利人利己的平衡」、「注重言行一致」、「服務他人、改善環境」。
    歸納本研究有四個主要因素,對研究參與者之心理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一、辦理全校性活動有更複雜更多元的磨練。二、學生會幹事會與議會同儕
    間相互激盪影響。三、參與校園公共事務是不同於社團的學習。四、持續投
    入、開放心胸、勇於承擔是個人成長關鍵。
    研究參與者對學校的建言:(一)適當介入、協助傳承。(二)建立制
    度、教育訓練。(三)政策說明、資訊公開。(四)有效引導、適度輔導。
    (五)擴大規模、信任放手。
    研究參與者對參加學生會同學的建言:(一)要投入、能吃苦。(二)
    抱著學習的心、放下成見。(三)拿出勇氣,嘗試不一樣的舞台。(四)先進
    幹事會,再到議會學習。(五)不傷和氣,不放棄希望。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針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研究學校、學務人員、
    學生會,及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e Experience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Take National “A”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urve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 (SGA); in
    addition, discover the way of learning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s counseling work.
    The study questions included: 1. How about the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s on
    SGA students? Include his (her) experiences on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positioning, function and operational effects. 2.What’s the experiences of SGA
    students on school faculty’s support and counseling 3. To understand how the
    experiences in SGA influence individual psychosocial performance. What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4. To understand students’ future inclination on SGA and their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SGA.
    This survey conducted by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ake National “A”
    university for examples. By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take 9 students as the survey
    participant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relevant data. The
    survey findings as below:
    1.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urvey participants in school-wide SGA are included:
    SGA is the highest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it functions as a communication
    bridge within school faculty and students, it can represent whole students in
    participating school affairs, fight for the relevant rights for students. Moreover, it
    is also a place for practical learning and co-learning. SGA is indeed a different
    association compared to others, its operational pattern is also different from others.
    For example, it brings bigger exposure level, it embraces higher heterogeneous
    students, it has tight financial resources audit, and it participates in more multiple
    and complex public affairs.
    2. The feeling of the survey participants on school support and public affairs
    involvement are included as below: “Most survey participants feel supported by
    the school faculty”, “school faculty respect their sounds”, “school faculty has a
    high support on SGA.” Through participate in the school affairs, the SGA
    students “gain the chance to understand the policy setting process”, “gain supports
    from the teachers on the process of policy legislation”, “well-prepared before
    devoted into the school affairs” ,and “high achievement on the accepted
    suggestion to school faculty”.
    3. The influences on the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n SGA students are included in
    7 areas:
    i. Developing competence: included “interpersonal ability”, “activity planning
    ability”, and “multi-judgments ability”
    ii. Managing emotion: included “understanding emotion”, “overcoming
    emotion”, and “sublimation emotion”.
    iii. Moving through autonomy toward interdepedence: included “independent”,
    “trust learning”, and “mutual trust affirmation”.
    iv. Developing mu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cluded “ tolerance on
    differences”, “respect and acceptance” and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v. Establishing identity: included “self finding”, “self acceptance” and “self
    examination”.
    vi. Developing purpose: included “direction finding”, “direction realizing” and
    “direction confirming”.
    vii. Developing integrity: included “beneficial to the balance”, “Practice what
    they preach” and “service to others,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To conclude the 4 main factors found in the survey, the influences on the survey
    participants are:
    i. Through organizing more complex and multiple school-wide activities can
    gain more endurance.
    ii. Parliament and secretary can arouse peer influences
    iii.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public affairs is totally a different associ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s.
    iv. Continuous devotion, open-minded, responsible is the key to individual
    growth.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from the survey participants to school party are included:
    i. Appropriate intervening and assisting in experiences accumulation.
    ii. Policy building and educational training.
    iii. Policy statement and opened information.
    iv. Effective guidance, appropriate counseling.
    v. Enlarging the SGA size, trust endowment.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from survey participants to SGA are included:
    i. Be devoted, be well-prepared to take challenges.
    ii. Put down the prejudice, cherish th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ii. Take out the courage, dare to try.
    iv. Participate in secretary before devote oneself into parliament
    v. Be peace and embrace hopes.
    This survey has concluded the above findings; hope can function as the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research school, student affairs staff,
    and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學生自治意涵與學生會定位功能………………………………… 19 第二節 學生會發展現況與輔導…………………………………………… 28 第三節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及相關研究…………………………………… 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7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7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80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9 第一節 參與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之體驗………………………………… 89 第二節 參與學生會經驗對心理社會發展之影響…………………………103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對學校輔導之建議及對同學參與學生會之建議……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1 第一節 結論…………………………………………………………………141 第二節 建議…………………………………………………………………148 參考文獻……………………………………………………………………………155 一、中文部分…………………………………………………………………155 二、西文部分…………………………………………………………………161 附錄一研究參與者選取問卷……………………………………………………164 附錄二訪談大綱…………………………………………………………………165 附錄三訪談同意書………………………………………………………………167 附錄四研究參與者訪談逐字稿範例……………………………………………168 附錄五研究參與者描述文………………………………………………………183 附錄六研究參與者訪談逐字稿及描述文確認回函……………………………205

    中文部分:
    大學法(2005)。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6 月3 日。網址:
    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1/1-01.html
    大專校院輔導學生自治組織—參考手冊(2011)。教育部編印。
    張善楠(譯)(2008)。Derek Bok 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 門課。台
    北:天下文化。
    王潤身(2005)。從學生自治之角度探討學生宿舍自治組織之功能。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壹珊(2009)。大學學生會費政策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市。
    朱偉競(2002)。大專社團輔導實務。 105 頁。嘉義:濤石文化出版社。
    江慧芬(2005)。從夾縫與探索中建構輔導工作:六所大專院校學生自治團體指
    導老師輔導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志宏(1989)。學術自由與大學法。170 頁。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
    周志宏(2002)。學術自由與高等教育法制。190 頁。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邱文彬、林美珍(1999)。大學生發展成熟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
    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1),37-62。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
    育研究,35(3)。37-42。
    周宇修(2007)。危機便是轉機—學生自治的凋零與重新開始。論文發表於政
    大研究生學會舉辦之「寫吧!(可能)年輕的學術預備軍」政治大學研究
    生論文寫作獎助及發表會,台北。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
    李建良(2001)。大學自治、受大學教育權與法律保留原則-「二一退學制度」
    合憲性的探討。36 頁。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9 頁,台北:學林。
    李彥慧(2005)。從現代法制理念探討學生法庭之意義及其功能。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偉民(2006)。我國大專校院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之行政機關。學生事務,44
    (3、4)、45(1),4-29。
    林子儀(1992)。美國學術自由法治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研
    究。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林少軒、林家緯、邵志祥(2008)。學生自治組織概況調查問卷。台北市:教育
    部第一屆學生自治與公民教育實踐政策諮詢小組。
    林少軒(2010)。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學生會理念與實務筆記。台中市:白象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少軒、劉典倡(2008)。〈小組年度計畫報告〉,教育部第一屆學生自治與公民
    教育實踐政策諮詢小組第4 次委員大會報告,國立台灣科技大學,11 月22
    日。
    林淑貞(2006)。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初探—以虎尾科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
    之經驗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5(3),57-66。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至善、楊仕裕(2003)。大專院校社團活動執行參考手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
    告,台北市:東吳大學。
    林至善(2005)。論文發表於東吳大學舉辦2005自強隧道—學生事務與服務學習
    學術研討會,台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南健中(2008)。學生自治理論與實務。論文發表於中山大學主辦97 年南區大
    專校院學生自治團體發展研討會手冊,高雄市。
    范雲(主編)(1993)。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台北:前
    衛出版社。
    洪山川(1992)。大學與專科學生自治組織輔導原則比較研究。台北:教育部訓
    委會。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生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學生事
    務,41(1),34-42。
    洪麗雯(2009)。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志堂(2006)。高等教育學生權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
    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基本法(1999)。
    郭展瑋、張倢妤(2007)。新世紀台灣大專學生自治組織公共性初探。中華人
    文社會學報,2007 年3 月(6),67-99。
    許育典(2002)。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41(3),9-18。
    許育典、朱朝煌(2003)。學術自由、大學法治與學生自治。論文發表於東吳大
    學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主辦之「兩岸三地大學院校學生事務」學術研討
    會,台北。
    許育典、盧浩平(2007)。由新大學法檢視大學輔導學生自治事務的定位。載於
    鄧毓浩主編,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頁465-49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許韋婷、陳青逸(2008)。論學生會存在之必要性-以政治大學為例。2008 青年
    公共參與議題研究獎助編號6-1。台北:青年輔導委員會。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2002)。
    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嘉義:濤石。
    梁朝雲(2010)。法律保障、活動促發,但熱情不再—回應〈學生的校務參與:
    論述、價值與技術〉。論文發表於研究學校主辦99 年度大專校院學生事務
    工作「關懷服務‧創新領導學生自治與公民教育實踐研討會」手冊,台北
    市。
    曾建元(2000)。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公民訓育學報,2000 年
    10 月(9),265-284。。
    曾建元(2001)。學生自治的理想與現實。全國律師5(7),64-67。台北:
    全國律師月刊雜誌社。
    張郁雯 (1985)。我國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銀富(1992)。大學學生自治政府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壯熙(2001)。學生會及學生社團的意義與輔導。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
    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338-358)。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張雪梅(2002a)。學生事務是個專業工作嗎?當前大學學生事務工作提昇的策
    略與展望。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38-54)。
    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雪梅(2002b)。學生沈淪誰該反省—論新世紀我國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的新角
    色、功能與挑戰。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
    98-114)。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張善楠(譯)(2008)。Derek Bok 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 門課。
    台北:天下文化。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
    與訓育學報,9,161-200。
    黃玉(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與應用再探。載於林至善(編),學生事務與社
    團輔導第二輯,(頁4 -28)。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黃春枝(2002)。大學生價值觀與學校服務性社團經驗之相關研究。學生事務,
    41(2),62-7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曉玫(2010,5 月7 日)。清大學生自治空轉。大學報,2 版。
    陳新霖(2008)。從爭取權益到共構未來-談學生會的轉型與發展新貌。中華學
    生社團教育學會「組織發展與社團輔導」論壇〈三〉,台北。
    陳清田(2008)。學生自治組織參與校務運作與行政輔導之經驗分享。載於元智
    大學舉辦世界公民 活力領袖 學生自治與人權教育實務研討會手冊,中壢
    市。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仕裕(2001)。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載於林至善(編),
    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一輯,(頁360-385)。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楊仕裕(2002)。大學師生對全校性學生自治選舉態度初探-以輔大為例。載於
    林至善(編),學生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07-332)。台北:東吳大學
    課外活動組。
    楊仕裕(2008)。民主開放社會中學生自治組織在課外延伸學習教育的定位。載
    於元智大學舉辦世界公民活力領袖學生自治與人權教育實務研討會手
    冊,中壢市。
    劉典倡(2010)。大學學生自治組織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市。
    簡澄溪(2005)。學生自治與參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
    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毓恩、鄭雅文(2010,4 月16 日)罷免、退費學生會遇考驗自治待改善。
    大學報,1 版。
    蔡志賢(2002)。從輔導實務探討大學學生自製之若干問題。載於林至善(編),
    學生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34-348)。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蔡德欽(2003)。怎樣輔導學生自治團體比較好。學生事務42(3),47-50。
    台北:中國訓育學會訓育研究季刊雜誌社。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蘇家瑩(2001)。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竇希皓(2005)。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西文部分:
    Boatman, S. A. (1988). Strong student governments and their advisement. Campus
    Activities Programming, 20(9), 58-63.
    Coo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9-102.
    Cuyjet, M. J. (1985). Student govement: the nature of beast. Campus Activities
    Programming, 18(5), 25-31.
    Chickering, A. (1969). Education and identi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ickering, A. W., & Rr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avis, H. D. (2006). Involvement of student trustees in governance tokenism or
    substance? In M. Miller & D. Nadler (Eds.), Student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policy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p. 81-91). Greenwich, CT:
    Greenwood/Information Age.
    Evans. N., J.,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iroux, H. A., & Myrsiades, K. (Eds.) (2001). Beyond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New
    York: Rowan and Little field.
    Hunt, S., & Rentz, A. L.(1994). Greek-letter social group members’ involvement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35,289-295.
    Kerr, C. (1991).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Komives, W. , & Associates. (2003) Studer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uh, G. D., & Lund, J. P. (1994). What student gain from participating in student
    government. In M. C. Terrell & M. J. Cuyjet (Eds.). Developing student
    government leadership (pp. 5-1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CA: Sage.
    Miller, T. K., & Winston, R. B.(1990). Assessing development from a psychosocial
    perspective. In D. G. Creamer (Ed.),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pp. 99-126).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Miles, J. M., Miller, M.T., & Nadler, D. P. (2008). Student governance: Toward
    effectiveness and the ideal.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2(4), 1061-1069.
    Riahinejad, A. R., & Hood, A. B.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 498-502.
    Schlesinger, S., & Baldridge, J. V. (1982). Is student power dead in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tudent Journal, 16, 9-17.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range, C. C., & Banning, J. H. (2001). Educating by design: Creating camp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wor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illiams, M. E., & Winston, R. B., Jr. (1985).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aged college students. NASPA Journal, 22(3),52-59.
    Why is SG important? American Student Government Association. Retrieved October
    6, 2010, from
    http://www.asgaonline.com/ME2/dirmod.asp?sid=F50AA1CCB3D7470EBE4613C92F8FF369&type=gen&mod=Core+Pages&gid=993C1EB4028E4384B463237051B51AA5
    Getting Involved. Associated Students of Stanford University. Retrieved November 2,
    2010, from
    http://assu.stanford.edu/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1&Ite
    mid=220
    Your experience.Our missio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etrieved October 12,
    2010, from http://www.utexas.edu/studentgov/about/sgwork.ph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