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㛄靜 Li, Yi-Ching |
---|---|
論文名稱: |
戰後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1945-1991)-以德目的選擇與詮釋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1 |
中文關鍵詞: | 德目 、道德教育 、戰後臺灣 、教科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8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道德教育在現代國民教育中,擔負了理想國民品德培育之重任。而道德教育大多透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兩種手段加以落實,如:透過媒體宣傳、社會運動之發起、課程標準的制定與課程德目的規劃等,而在系統化的國民教育之下,學校教育影響甚鉅,其中學校教育透過教科書中德目的選擇與詮釋來塑造個人與團體共同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範。
戰後臺灣的政治、社會環境隨著政權轉移而產生截然不同的變化,一方面為去日本化,除去日本對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的影響,一方面則以國民黨為主體施行黨國化的三民主義教育。政府遷臺後推行反共抗俄國策與戒嚴體制,而到了民國五十年代則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等,為因應以上政治目的,道德教育內涵亦產生重大改變。本文透過日治時期修身教育、政府遷臺前中國道德教育以及戰後臺灣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之政策演變、課程標準、德目選擇及其詮釋做一橫向歷史研究,進而探究臺灣道德教育的發展脈絡。
經由本文的分析,發現戰後臺灣的道德發展大致可分為四次變化,第一次為戰後臺灣脫離日本殖民後,在道德教育上延續了遷臺前中國時期以三民主義及新生活運所提倡的四維八德及軍事化精神,目的在去日本化、行中國化。第二次則是民國41年(1952)後為配合反共抗俄的國策需求,在原有的德目中再增加了傳統儒家強調的五倫觀,目的在藉此鞏固國民黨在臺的統治秩序及領袖崇拜。
到了民國55年(1966)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發起,則可視為第三次的變化,此一時期學校德育在德目的選擇與詮釋上皆與運動中的道德宣傳相互呼應,如忠孝德目之強化、五倫秩序之強調、文化復國之訴求以及領袖崇拜之鞏固等,在黨國威權體制下透過社會運動與學校德育進行社會控制,以型塑出官方的理想公民形象,充份顯現回歸傳統農業社會以家族倫理為中心的反動性。以上三次的德育變化大多針對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黨國的政治目的,而無針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而做調整,調整目的十分狹隘,並且多以黨國道德目標性的灌輸於國民身上,而忽略了個人的主體性。
最後,動員勘亂時期結束後所做的道德教育課程調整可視為戰後臺灣德教育的第四次變化。隨著社會風氣開放以及教育鬆綁的提倡,在德目的選擇與詮釋皆與之前有極大不同,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及道德行為的判斷、批判能力。另外,亦新增了尊重、民主、自由、公德等現代化工業社會中所必備的人際道德修養,使臺灣的道德教育漸漸脫離為政治服務的範疇以培育對於道德觀念能夠獨立思考、批判反思的現代公民為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一、文獻資料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68-1986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78 《國民生活須知》。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
多賀秋五郎
2006 《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清末篇》。東京:日本圖書。
2006 《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篇》。東京:日本圖書。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
1971 《第一次教育年鑑》。臺北:傳記文學。
周何總編纂
1992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志》。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史館教育志纂委員會
1990 《中華民國史教育志(初稿)》。臺北:國史館。
教育部文化局輯
1971 《中華文化之復興:蔣總統文告暨訓詞》。臺北:教育部文化局。
1971 《國民禮儀範例》。臺北:教育部文化局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著
1986 《第二次教育年鑑》。臺北:文海出版社。
1957 《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編纂會編
2012 《第七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教育部。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54 《臺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制度沿革篇》。臺北:臺灣省政府。
1957 《臺灣省通志稿卷五教育志教育行政篇》。臺北:臺灣省政府。
1993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學校教育篇》。臺北: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
1946 《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臺灣省教育廳編
1952 《臺灣省中學各科教學要領》。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55 《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臺灣書局。
1956 《進展中的臺灣教育》。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76 《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 教育部門報告彙編》。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77 《臺灣省教育發展的軌跡 : 歷任教育廳長向台灣省議會教育工作報告詞》。(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84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推展公民教育發揮訓導功能實驗報告》。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84 《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87 《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大專教育篇》。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7 《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上)》。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7 《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訓育篇(下)》。臺中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薛月順編
1996 《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北縣:國史館。
蕭繼宗主編
1975 《革命文獻第六十八輯 新生活運動史料》。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二、課程標準
(一)國民學校與國民小學
教育部公布
1932 《小學課程標準》。版本不詳。
1936 《幼稚園小學課程標準》。上海:中華書局。
1942 《小學課程標準》。上海:正中。
1948 《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1952 《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商務印書館。
1962 《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1968 《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1975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1992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縣:臺捷。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編
1952 《臺灣省國民學校各科教材調整說明》。臺北:臺灣書局。
(二)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
教育部公布
1948 《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
1952 《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1962 《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1968 《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1972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1983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三)高級中學
教育部公布
1948 《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
1952 《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1962 《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1971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1983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四)大專院校
教育部高教司
1961 《大學科目表彙編》。臺北:正中書局。
1965 《修訂大學科目表報告書》。臺北:正中書局。
1973 《修訂大學課程報告書》。臺北:正中書局。
1977 《修訂大學必修科目表報告書》。臺北:正中書局。
1983 《大學必修科目表》。臺北:正中書局。
三、教科書(依課程標準及冊別依序排列)
(一)國民學校和國民小學
國立編譯館主編
1968 《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高級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9 《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高級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8 《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高級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9 《國民學校公民與道德高級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8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9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9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0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9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0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9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七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0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八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9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九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0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十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9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十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0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十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5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6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5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6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5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6 《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瞿德淵等編輯委員
2000 《國小道德第七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國小道德第八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國小道德第九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國小道德第十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國小道德第十一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國小道德第十二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初等中學及國民中學
教育部審定
1951 《初級中學公民第一冊》。台北巿:世界書局。
1951 《初級中學公民第二冊》。台北巿:世界書局。
1951 《初級中學公民第三冊》。臺北巿:中華書局。
中學標準教科書公民科編輯委員會
1953 《初中公民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55 《初中公民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54 《初中公民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66 《初中公民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67 《初中公民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68 《初中公民第三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
1968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8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0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1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0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1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1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1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1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1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9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2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5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5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5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6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7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8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六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1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2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1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2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三)高級中學
教育部審定
1950 《高級中學公民上冊》。臺北:正中書局。
1952 《高級中學公民下冊》。臺北:正中書局。
中學標準教科書公民科編輯委員會
1957 《高中公民上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58 《高中公民下冊》。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65 《高中公民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66 《高中公民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
1975 《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6 《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6 《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7 《高級中學公民與道德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4 《高級中學公民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5 《高級中學公民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5 《高級中學公民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6 《高級中學公民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沈六主編,王敏芬、王意茹、周亞貞等編著
2001 《高級中學公民第一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2 《高級中學公民第二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1 《高級中學公民第三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2 《高級中學公民第四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四、專書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
1969 《中華文化復興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78 《總統蔣公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十周年紀念專輯》。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8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出版圖書目錄》。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1997 《國民教育與現代化》。台北:文景出版社。
王錦雀
2005 《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臺灣古籍。
王壽南
1981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紀要》。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司琦
1981 《中國國民教育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
2005 《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臺北:華泰文化。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6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臺北:幼獅書店。
汪知亭
1978 《台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沙培德、張哲嘉主編
2013 《近代中國新知識的建構》。臺北:中央研究院。
谷鳯翔等同著
1978 《現代建設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李園會
1984 《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巿:復文圖書出版社。
李琪明
2001 《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臺北:五南。
2000 《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果顯
2005《「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出版社。
林清江主持研究
1980 《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周婉窈
2002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 。
畢苑
2010 《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福建巿:福州教育。
陳光輝
1988 《公民與道德科教材教法》。臺北:師大書苑。
盛朗西
2008 《小學課程沿革》。福州:福建教育。
黃建一、余作輝著
1994 《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編
1935 《民國二十三年全國新生活運動》。台北巿:編者。
楊玉寶
2000 《中國的道德教育現代化》。吉林省:吉林教育出版社。
溫波
2006 《重建合法性-南昌巿新生活運動研究(1934-1935)》。北京:學苑出版社。
蔣中正等著
1967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論文集》。臺北巿:僑務委員會。
歐陽教
1986 《德育原理》。臺北:文景出版社。
藍順德
1986 《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巿:復文圖書出版社。
關志鋼
1999 《新生活運動研究》。深圳巿:海天出版社。
五、期刊
王錦雀
2002 〈日本治臺時期殖民與教育政策之演變〉,《公民訓育學報》11:131-158。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68 〈國民生活須知〉,《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44-47。
周婉窈
2001 〈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8(2):1-63。
教育部
1992 〈大學共同必修科目〉,《教育部公報》第215期:3-4。
蔣中正
1970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委員會議會長訓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3(9):2。
蔡錦堂
2006 〈教育勅語、御真影與修身科教育〉,《台灣史學雜誌》2:133-166。
2009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及其影響〉,《師大臺灣史學報》2:3-32。
六、學位論文
朱佩恩
2009 〈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卓心美
1980 〈新生活運動與倫理教育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果顯
2001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林澤震
1986 〈新生活運動-理論與實踐的分析1934-1937〉。臺北:國立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輝
1995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若穎
2004 〈臺灣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之德育與同化的取向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涵茹
2005 〈台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瑞重
199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教育的接收與推展(1945-194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健和
2006 〈威權時期台灣初等教育公民教科書之研究(1952-1989)〉。臺北縣: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許佩賢
1994 〈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進金
1992 〈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1928-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素秋
2002 〈日治時期臺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森泉
1988 〈我國小學公民教育內涵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聰榮
1992 〈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新竹巿: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憲峻
1993 〈二次世界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
1991 〈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順德
1985 〈我國國民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