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家成 |
---|---|
論文名稱: |
高陽歷史小說《紅曹系列》研究 |
指導教授: | 楊昌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高陽 、歷史小說 、紅曹系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67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歷史小說聞名的高陽,著作等身,其近百部的小說中,自成一系列的有《慈禧全傳》、《胡雪巖三部曲》、以及《紅曹系列》三種,本論文即針對當中的《紅曹系列》進行研究。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的文獻探討、以及本論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陽的生平與創作〉,則是敘述高陽的家世背景、說明高陽的創作歷程、分析高陽的創作理念。
第三章〈創作動機與內容大要〉,則是探討高陽創作《紅曹系列》的動機、以及整理整部小說的內容大要。本文認為高陽創作《紅曹系列》的動機主要是他對《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的經過極有興趣,認為這是值得一寫的題材。內容大要的敘述,則是將《紅曹系列》四大部分《紅樓夢斷》、《曹雪芹別傳》、《三春爭與初春景》以及《大野龍蛇》作一番整理,以利四、五兩章主題以及藝術的分析。
第四章〈主題內涵〉,經過內容大要的整理分析之後,本論文認為《紅曹系列》小說可從「悲劇意識」和「辯證思維」兩方面來探討。「悲劇意識」貫穿整部小說,而弔詭的「辯證思維」則從「天道有常,人事靡定」、「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以及「禍福相倚」等三個子題來進行討論。
第五章〈藝術特色〉,則是分析高陽如何利用「情節的發展」、「視點與場景」、「人物描寫」、「語言藝術」以及「敘述手法」等技巧來凸顯出小說的主題。有關「情節發展」,本論文認為高陽主要是透過「帝位爭奪」、「宦海沉浮」、「家族興衰」以及「男女嫁娶」四條主線來進行,這四條主線是既相關又獨立的。而利用「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景物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將情節發生的背景建構得非常完善。再透過「人物的相貌、裝扮」、「人物的舉止、談吐」、「人物心理」、以及「人物與人性」四個面向將小說中的人物刻畫地非常鮮明。此外,高陽對「對話原則」的掌握、「對話種類」的變換以及「內心獨白」的運用,充分展現了「語言藝術」。最後,「預示」、「懸念」、「巧合」、「跳接」、「調解」、「戲劇模式」等敘述手法的運用使得小說讀來更加地生動有趣。
第六章〈結論〉則是希望透過上述章節的討論,能呈現出此系列小說在高陽作品中的定位及成就,並指出仍可再進一步研究的部分。
一、 高陽作品:
高陽,《秣陵春》,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高陽,《茂陵秋》,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高陽,《五陵遊》,臺北聯經出版,2007年。
高陽,《延陵劍》,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高陽,《曹雪芹別傳(上)》,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高陽,《曹雪芹別傳(下)》,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高陽,《三春爭與初春景(上)》,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高陽,《三春爭與初春景(下)》,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
高陽,《大野龍蛇(上)》,臺北聯經出版,2004年。
高陽,《大野龍蛇(下)》,臺北聯經出版,2008年。
高陽,《金縷鞋》,臺北聯經出版,1992年。
高陽,《鳳尾香羅》,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
高陽,《紅樓一家言》,臺北聯經出版,2005年。
高陽,《高陽說曹雪芹》,臺北聯經出版,2005年。
高陽,《李娃》,臺北皇冠文學出版,1991年。
高陽,《丁香花》,臺北皇冠文學出版,1990年。
高陽,《野豬林》,臺北皇冠文學出版,1989年。
高陽,《林沖夜奔》,臺北皇冠文學出版,1991年。
二、 古籍:
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施耐庵,《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三、 專書:
于學彬,《水滸傳講義》,臺北:實學社,2003年。
王關仕,《紅樓夢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王志健,《說唱藝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春桂、劉炳澤,《中國通俗小說概論》,臺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皮述民,《紅樓夢考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大安出版社,2002年。
江少川,《解讀八面人生─評高陽歷史小說》,臺北:黎明文化,1999年。
江澄格,《歷史小說巨擘─高陽》,臺北:三思堂,1995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金榮華,《比較文學》,臺北:福記文化圖書,1991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96年。
周慶華,《故事學》,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臺北:貫雅文化事業,1994年。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
林青,《屠紙酒仙─高陽傳》,臺北:風雲時代,2004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洪炎秋,《文學概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
張寶琴,《高陽小說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1995年。
黃維樑,《中國現代文學導讀》,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厨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臺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1996年。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臺北:國文天地,1990年。
楊師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鄭明娳,《通俗文學》,臺北:揚志出版,1993年。
鄭穎,《野翰林─高陽研究》,臺北:INK印刻出版,2006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1995年。
羅德湛,《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
四、 學位論文:
王啟明,《高陽小說中的歡場文化》,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林青,《論高陽的歷史小說》,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高若蘭,《高陽歷史小說《胡雪巖三部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曹靜如,《文化遺民的興寄與懷抱—高陽歷史小說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薏如,《高陽清代歷史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楊丕丞,《高陽歷史小說《慈禧全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蔡于晨,《高陽歷史小說《李娃》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惠君,《高陽小說《李娃》〈紫玉釵〉〈章台柳〉與唐傳奇原著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穎,《高陽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五、 期刊論文:
王耀輝,〈高陽的可讀性〉,《通俗文學評論》,第3期,1995年。
白舒榮,〈喚起同胞對歷史的溫情─台灣著名作家高陽〉,《人物》,第4期,1990年。
江少川,〈高陽歷史小說品格三議〉,《通俗文學評論》,第3期,1995年。
江澄格,〈高陽生平行事紀要〉,《國文天地》,第9卷第12期,1994年。
朱介凡,〈高陽心願未了〉,《文訊》,第57卷96期,1993年。
阮忠,〈「紅樓夢斷」的創作定位〉,《通俗文學評論》,第3期,1995年。
吳秀明、陳澤鋼,〈高陽歷史小說論〉,《文學評論》,第4期,1996年。
林佩芬,〈吹葉嚼蕊─試論高陽「紅樓夢斷」〉,《文訊》,21期,1985年。
林青,〈〈論高陽的歷史小說〉導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2期,1990年。
孫文憲,〈高陽歷史小說的語境〉,《通俗文學評論》,第3期,1995
年。
張大春,〈搖落深知宋玉悲─悼高陽兼其人其書其幽憤〉,《聯合
文學》,第8
卷第9期,1992年。
游常山,〈歷史小說走進人間後院─高陽〉,《天下雜誌》,第200
期,1998年。
楊明,〈秦漢明月今世情─高陽和他的歷史小說〉,《文訊》,72
期,1991年。
六、 報紙類文章:
也行,〈高陽小說中的天地〉,聯合報,1992年6月12日。
王鼎鈞,〈敬悼高陽先生〉,中華日報,1992年8月15日。
王震邦,〈高陽寧為專業望重歷史家〉,聯合報,1992年6月7日。
古永聰,〈小說化的紅學研究─談高陽先生著「三春爭及初春景」〉,香港時報,1984年5月7日。
宋瑞,〈文債未還完高陽竟撒手而去!〉,中央日報,1992年6月7日。
宋瑞,〈在現實生活中寂寞的高陽〉,中華日報,1992年6月20日。
李玉玲,〈高陽逆風孤雁悄悄走了〉,聯合晚報,1992年6月7日。
李瑞騰,〈高陽傳略〉,聯合報,1992年6月7日。
李瑞騰,〈考證文史寫人無數,誰能寫他〉,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李瑞騰,〈全景觀照歷史〉,中國時報,1992年5月29日。
邱婷,〈享譽身前;著作過身〉,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吳晶晶,〈話高陽的文采與才情〉,《中央日報》,1999年2月2日。
何懷碩,〈悼高陽〉,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林佩芬,〈尊敬與遺憾〉,中國時報,1992年6月8日。
林清玄,〈高陽身後事〉,青年日報,1992年7月29日。
胡正群,〈後無來者話高陽─幾件無法彌補的憾事〉,中央日報,1992年7月20日。
馬各,〈鍾情享受的高陽〉,中央日報,1992年7月20日。
思果,〈悼高陽〉,中華日報,1992年7月20日。
姚宜瑛,〈熊掌和灑金箋:記唐魯孫先生和高陽〉,聯合報,1993年3月31日。
南郭,〈天才與不羈─高陽和我的同異之間〉,中華日報,1992年6月20日。
陳來奇,〈傷逝;懷念高陽〉,聯合報,1992年6月27日。
陳清玉,〈出神入化融古今─歷史小說家高陽的創作世界〉,中華日報,1978年10月12日。
陳捷先,〈敬悼高陽先生〉,《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陳義芝,〈高陽是不是「舊式文人」〉,中時晚報,1992年6月12日。
桂文亞,〈歷史與小說─高陽先生訪問記〉,聯合報,1977年12月20日。
高陽,〈我寫「紅樓夢斷」〉,聯合報,1977年6月25日。
徐開塵,〈弦追憶高陽道不盡不勝唏噓〉,民生報,1992年6月7日。
桑品載,〈高陽著作等身、酒徒善飲聞名〉,台灣時報,1992年6月7日。
張大春,〈江山江花登終極─論高陽歷史小說的敘述密旨〉,中國時報,1992年6月12日。
張大春,〈謫書百卷匿仙蹤─說說高陽在聯副的日子〉,聯合報,1996年12月5日。
張佛千,〈懷念高陽〉,聯合報,1992年7月20日。
張國立,〈高陽的歷史、小說與電腦〉,中央日報,1987年1月28日。
許以祺,〈遙念高陽叔,他是個為朋友掏心的人〉,民生報,1992年5月30日。
許以祺,〈文化人憶往跨海悼高陽〉,民生報,1992年6月8日。
許議今,〈女兒的呼喚─寫給父親〉,聯合報,1992年6月7日。
梅新,〈高陽故事寫不完〉,中央日報,1992年6月7日。
莊練,〈我與高陽在空軍官校的日子〉,中央日報,1992年6月8日。
菊人,〈奇才、庸才!悼好友高陽兄逝〉,中央日報,1992年6月19日。
曾永莉,〈說部巨擘數高陽(上、下)〉,中央日報,1987年5月20日。
童世璋,〈高陽來台的故事〉,聯合報,1992年6月20日。
琦君,〈星辰寥落念高陽〉,中央日報,1992年7月20日。
彭欣予,〈憶高陽‧談往事〉,中華日報,1992年7月20日。
彭歌,〈憶高陽〉,聯合報,1992年7月14日。
舒國治,〈奇人奇書高陽〉,中國時報,1992年5月30日。
葉麗華,〈高陽菸酒與書不離手〉,中央日報,1992年6月7日。
路易,〈高陽名不求而自來〉,民眾日報,1995年7月20日。
楊照,〈以小說治史,以小說經世〉,中國時報,1997年12月2日。
趙岡,〈悼念高陽先生〉,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
劉芬宏,〈「紅樓夢」未斷高陽撒手人寰〉,中華日報,1992年6月8日。
魏子雲,〈千金散盡還復來─高陽的豪放性行〉,中央日報,1992年6月2日。
謝海濤,〈高陽與中華日報〉,中華日報,1992年6月27日。
蘇偉貞,〈記高陽最後半月〉,聯合報,1992年6月7日。
蘇偉貞,〈走進高陽書房〉,聯合報,1992年6月11日。
顧如梅,〈歷史小說創作如何水到渠成─台灣小說作家高陽談創作〉,聯合報,1987年3月26日。
龔鵬程,〈飲半尋思誰可語─讀高陽七律感其人〉,中國時報,1992年5月29日。
龔鵬程,〈喪哉!高陽舊酒徒〉,中國時報,199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