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美怡 Mei-Yi Tsai |
---|---|
論文名稱: |
社區意識及社區參與對溪流保育的影響-以復興鄉義盛村為例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sense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 river ecology conservation: with yi-sheng village as example |
指導教授: |
程瑞福
Chen, Jui-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社區 、社區意識 、社區參與 、溪流保育 |
英文關鍵詞: | community, community awarenes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river ecology conserv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瞭解宇內溪保育工作的推動歷程,係針對復興鄉義盛村居民對地方推動溪流保育參與態度進行探討,採問卷調查方式,以年滿20以上居民設籍且長久居住的176位居民為研究對象,發放正式問卷計176份,回收有效問卷170份,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方式等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各構面之關聯性。獲致結果如下:
一、 義盛村居民,「女性」略多,並以年齡「30到49歲」的中年族群居多,職業方面以「工」比例最高,教育程度為「高中職畢(肄)」最多,居住時間以「20年以上」比例最高,家庭每月平均月收入為「2萬元(含)以上,未滿5萬元」,大部分「已婚」。
二、 人口基本背景屬性中職業、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與社區意識達顯著影響。
三、 人口基本背景屬性中教育程度與參與溪流保育態度達顯著影響。
四、 社區意識與參與溪流保育態度間為正相關。
依此擬訂對應建議做成結論,提供相關單位與參與者進行溪流生態保育工作及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missions in Taiwan were controlled by Taiwan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stage that enacted relevant acts or planned conservation zone to confine people’s behavior in specific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government’s ignorance on local residents’ demands and dependence on surrounding natural resources caused the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to lack sense of identity with low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leading to poor conservation performance. Such an issue as the river ecology conservation was started to be noticed in 1980s where the top-bottom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were adopted to promote the local residents to initiate environment campaign autonomously to reach a balance between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Therefore, the Yu-Nei River is taken as a case-study in this research to record promotion and fulfillment history for Yu-Nei River conservation mission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confirm whether local residents own autonomous participation attitude or not and also to analyze local residents’ community awareness. The critical factor for promoting river conservation lies on whether the local residents can reach consensus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nse of identity for the communitie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at the attitudes the Yi-Sheng villager of Fu-Sing township bear the local promotion for and participation on river ecology conservation by making analysis on classifying local residents’ basic population backgrounds, community awareness, the attitudes for participation on river ecology conservation.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using questionnaire method where 176 local residents aged more than 20 and having stayed locally for long term with loc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interviewees. Effectively issued questionnaires amounted to 176 as of March, 2009 and 17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with usage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ingle-factor variation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o study the relevance among all factors. I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is research that such factors as vocation, education level, average family monthly income and community awareness have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of influence; in which the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attitude for participation on river ecology conservation have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of influence; there is a positive relevancy between the community awareness and the attitude for participation in river ecology conservation. The conclusions were constituted based on those inference to provide the relevant institutes and participants the reference for conducting river ecology conservation missions and researches.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內政部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8)。內政統計名詞定義。2008年12月22日,取自中華民國內政部網站。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內政統計名詞定義/社會統計/社區發展統計
尤 清(1995)。永續的水資源是人本社會的命脈。跨世紀台灣山川、海岸、森林與水資源研討會論集(頁157-165)。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王仕圖(1993)。快速成長社區的居民支持網絡與社區情感之研究-以「曉蘭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古曉燕(1998)。共同資源管理之研究:三民與烏來河川魚類保育組織之個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路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67-74。
朱益生(2001)。社區進行保育工作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馬蘭鉤溪護溪巡守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伊慶春(1985)。都市居民的鄰里滿足程度:以台中市居民為例。思與言,23(3),303-320。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宋念謙、侯錦雄(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65。
吳文楦(1994)。都會化與社會關係:以台中地區居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吳汪易(2000)。社會福利社區化中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福利服務之行為意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南一書局。
吳宜蓁(1996)。有線電視公用頻道與社區意識-描繪一個「公用頻道運作中心」的藍圖。新聞學研究,56,219-235。
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學校社區化,27,157-169。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吳楨澤(1999)。影響山地鄉原住民參與共同資源維護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晶(2004)。居民參與校園休閒活動社區意識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學為例。體育學報,36,195-206。
李大朋(1995)。河川保育團體的發展與困境。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李秀玲(2006)。社區意識與社區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Q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
李瓊如(2001)。山美鄒族從事達娜伊谷溪資源管理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大學,台中市。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阮玉梅(1997)。社區健康評估公共衛生護理學。台北市:啟英出版。
杜慧音(2003)。生態旅遊遊程設計之研究-以金瓜石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汪靜明(1992)。河川生態保育。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汪靜明(1994)。救救河川。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 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林昭綾(1986)。台北市居民社區滿意與遷移意願。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家永(2001)。學校教育、社會網絡與社區意識。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林振春(1994)。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8 (4),117-129。
林振春(2004)。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市:陽昇教育基金會。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台北市: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發行。
林瑞穗(1981)。臺灣都市社區的社區意識與鄰里關係。中國論壇,12(6),53-56。
邱廷亮(2003)。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住民對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大學,台中市。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柯惇貿(1998)。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侯錦雄、宋念謙(1998)。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36-42。
施玉娟(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
孫清山(1979)。都市社區的閭鄰社會關係。科學發展月刊,7(11),114-115。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4-12。
徐震(2001)。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書局。
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市:幼獅。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克宙(2008)。大溪地區居民對地方文化產業活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清雲科技大學,桃園縣。
梅高文(1994)。公民意識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5,57-60。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令慧(2004)。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及其對地區發展之認知與期望:台北市士林區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其南(1995,2月19日)。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中國時報,第11版。
陳其南(1996)。終生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頁1-2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 華(1999)。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建構-對北港、西螺、大墩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台灣風物,49,127-155。
陳靜誼(2007)。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河堤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郭瑞坤、王春勝(2004)。地區發展相關因素整合居民結構區隔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1),23-49。
曹錦蘭(2005)。鶯歌鎮居民社區意識與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彭連煥(2005)。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及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詹秀員(2001)。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黃清高(1985)。都市居民社會網絡之研究。思與言,23(3),275-302。
黃富順(2000)。加強社區活動參與,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區成人教育。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44-590。
溫英傑(1997)。珍惜傳統河川鄒族文化再生-達娜伊谷生態保育與山美社區營造。山海文化雙月刊。18,173-184。
熊瑞梅(1997)。中上層社區的形成:建商都市更新之策略及結果。臺北:巨流。
熊瑞梅、吳文楦(2000)。都會化與居民地方連繫-台中地區為例。台北:巨流。
趙素貞(2002)。高雄市都市原住民社區參與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歐陽嶠輝、曾迪華、廖述良、吳瑞賢、張添晉(1997)。水資源利用與保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蔡文輝(1985)。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劉瑞卿(2002)。居民社區意識與社區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名間鄉新民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盧道杰(2002)。社區林業的發展與願景-由社區保育的經驗談起,台灣林業,28(6),3-9。
蕭新煌(1987)。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台北市:圓神出版社。
鍾瑞騰(2006)。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謝慶達(譯)(1998)。夥伴-鄰里公司合作模式的社區復甦實例。台北市:創興出版社。(Rance Hanson & John Mcnamara, 1981)
羅丞書(2000)。自然保育分權管理之研究-以自然資源保護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蘇素珍(1997)。社區意識與台灣地方自治的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蘇葵玲(1998)。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
Brookfield, S. (1984). 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British: Open University, 8-9, 65.
Cochrun, S. (1994). Defining, 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neighborhoods.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9(1), 92-99.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 Y: Viking Press.
McMillan, D. W., (1996).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4), 315-325.
McMillan, D. W. & Chavis, D. M. (1986). A definition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14), 6-23.
Mercer, B. M. (1956).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5th Ed. ) NY: Free Pree.
Talen, E. (1999). Sense of community and neighbourhood Form: An assessment of the social doctrine of new urbanism. Urban Studies, 36(8), 136-179.
Unger, D. G., & Wandersman, A. (1985). 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s:Th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neighbo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 13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