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寶瑛
Huang,Pao-Ying
論文名稱: 兩岸宗教交流模式之研究〈1987-2008〉--以政教關係論述
指導教授: 黃人傑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4
中文關鍵詞: 政教關係宗教交流宗教政策講經弘法謁祖尋根
英文關鍵詞: church-state relation, religious exchange, religious policy, interpreting the doctrine, roots search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3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自從1987年大甲鎮瀾宮開啟兩岸宗教交流以來,引發台灣信眾前往大陸祖廟進香的熱潮,至今兩岸宗教交流活動日趨頻繁且多元化。本研究試圖探究自1987至2008年,這21年來兩岸宗教交流活動的真實現象,並理清影響兩岸宗教交流活動的因素為何?
    針對第一個問題,本研究挑選21年來兩岸宗教交流中較具代表性的五個交流模式,包括尋根謁祖、講經弘法、宗教節慶、慈善救助及宗教學術等模式,加以討論。其次,本研究運用政教關係的理論觀點切入兩岸宗教交流的議題討論,依此作為收集資料的方向指引,也用它來建立研究假設及研究架構。
    本研究發現兩岸國家政策、政治體制及宗教政策的變化,提供兩岸宗交流的契機,而宗教因素和政教關係的互動則是強化兩岸宗交流出現的動力。經由五個模式的分析討論,歸納出九項影響兩岸宗教交流的共同因素,其中政治性的因素有三項:1.兩岸政權結束對峙、2.兩岸政權轉型、3.中共國家政策;宗教性的因素有兩項:1.台灣宗教領袖理念與魅力、2.台灣宗教組織與志工等兩項;政教關係的變因有四項:1.兩岸宗教政策與宗教團體互動2.中共以政領教的傳統3.台灣宗教團體自主性高,但尊重兩岸體制4.兩岸政治領袖與台灣宗教領袖互動。
    本研究運用政治學與宗教學兩個學科領域中的科際整合概念,歸納出21年來兩岸宗教交流的複雜現象,對政治學中的政教關係論述重新檢討與建構,也為未來政治與宗教互動的現象,奠定新的研究視野。
    關鍵字:政教關係、宗教交流、宗教政策、講經弘法、謁祖尋根

    Abstract
    Since 1987, Da Jia Jenn Lann Temple has created the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which initiated a great fervor of going on the pilgrimage to the ancestral temple in mainland, and so far,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activitie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and more pluralistic day by day. 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fact of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activities in the 21 years from 1987 to 2008, and try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ross-strait exchange activities.
    For the first question, this article chose and discussed deeply five relatively representative exchange patterns among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over the past 21 years, which included searching the roots and going on the pilgrimage to the ancestral temples, interpreting the doctrines, religious festivals, charitable works, and religious researches, etc. Moreover,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issues of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with the viewpoint of church-state relation; viewed it as a guideline to collect the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and used it to build up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research structure as well.
    This article discovered the change in the cross-strait national policies, political systems and religious policies, which carved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Meanwhil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ligious factors and church-state relation was the motivator to strengthen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five patterns,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nine commo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Among them, there were three political factors: 1.the peace cross-strait regime, 2. the changing of cross-strait regime, 3. the mainland national policy, two religious factors: 1. Taiwanese religious leaders’ concepts and charisma, 2. Taiwanese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nd volunteers, and four church-state relation factors: 1.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ross-strait religious policy and religious groups, 2. mainland’s state-over-church tradition, 3. the fact that Taiwanese religious groups were autonomous but respected the cross-strait system, 4.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ross-strait political leaders and Taiwanese religious leaders.
    This article applied the integral concep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religious to sum up the complex cross-strait religious exchange phenomenon, also review and rebuild the discussion of church-state rel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over the past 21 years, and create a new research vision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church-state relation, religious exchange, religious policy, interpreting the doctrine, roots search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的選擇 20 第四節 研究假設、架構、模式、範圍與目的 27 第二章 政教關係的定義、類型與理論反省 33 第一節 政教關係的定義 33 第二節 政教關係類型的建構 39 第三節 政教關係理論的建構 44 小結 53 第三章 兩岸政治情勢變遷與宗教交流 55 第一節 兩岸國家定位的轉化與宗教交流 55 第二節 兩岸政治體制的轉型與宗教交流 72 第三節 兩岸宗教政策發展與宗教交流 77 小結 90 第四章 謁祖尋根模式 93 第一節 政教關係下的謁祖尋根交流模式 93 第二節 從政教關係論謁祖尋根模式的特質 109 第三節 影響謁祖尋根模式的政治因素 119 第四節 影響謁祖尋根模式的宗教因素 132 第五節 政教關係下謁祖尋根模式的開展 139 小結 148 第五章 講經弘法模式 151 第一節 政教關係下的講經弘法交流模式 151 第二節 從政教關係論講經弘法模式的特質 164 第三節 影響講經弘法模式的政治因素 168 第四節 影響講經弘法模式的宗教因素 176 第五節 政教關係下講經弘法模式的開展 184 小結 188 第六章 宗教節慶模式 191 第一節 政教關係下的宗教節慶交流模式 191 第二節 從政教關係論宗教節慶模式的特質 201 第三節 影響宗教節慶模式的政治因素 208 第四節 影響宗教節慶模式的宗教因素 214 第五節 政教關係下宗教節慶模式的開展 217 小結 226 第七章 慈善救助模式 229 第一節 政教關係下的慈善救助交流模式 229 第二節 從政教關係論慈善救助模式的特質 237 第三節 影響慈善救助模式的政治因素 240 第四節 影響慈善救助模式的宗教因素 248 第五節 政教關係下慈善救助模式的開展 254 小結 258 第八章 宗教學術模式 261 第一節 政教關係下的宗教學術交流模式 261 第二節 從政教關係論宗教學術模式的特質 276 第三節 影響宗教學術模式的政治因素 280 第四節 影響宗教學術模式的宗教因素 288 第五節 政教關係下宗教學術模式的開展 293 小結 295 第九章 結論:比較視野、研究發現與展望 297 第一節 兩岸宗教交流模式的現象與變因 297 第二節 兩岸宗教交流模式的理論反省 315 第三節 研究發現 327 第四節 研究意義、限制與展望 331 參考書目 337 附表圖 361 圖 次 圖1-1:本研究架構圖 29 圖2-1:政教關係光譜位置圖 40 圖2-2:政教關係類型圖 42 圖3-1:1987-2008年台灣人民赴大陸人數圖 68 圖3-2:1990-2008年大陸人民來台人數圖 68 圖3-3:1990-2008年大陸人士來台交流人數圖 69 圖3-4:1993-2008大陸宗教人士來台交流人數圖 70 圖9-1:宗教交流模式類型圖 300 圖9-2:兩岸宗教交流模式共同性變因圖 304 表 次 表1-1:成功深度訪談名單表 24 表3-1:改革開放後中共重要宗教文件、談話表 78 表3-2:改革開放後中共重要宗教交流法規表 83 表4-1:台灣宗教團體及信徒捐建湄洲媽祖廟表 99 表4-2:1987到2005年台灣媽祖廟團體赴湄洲媽祖祖廟進香統計表 111 表4-3:2001-2007金馬小三通統計表 129 表5-1:2006年-2008年星雲赴陸演講弘法表 153 表5-2:1996-2007年天主教橋樑教會服務中心修女赴陸參與修女培訓工作表 156 表6-1:大陸舉辦關公文化節慶表 192 表6-2:「湄洲」、「天津」及「長島」媽祖文化旅遊節活動表 195 表6-3:大陸保生大帝節慶活動表 199 表8-1:中華宗教哲學社與中國社科院宗教所合辦的宗教學術會議表 263 表8-2:天帝教歷屆紀念涵靜老人宗教學術會議表 264 表8-3:中華佛學研究所與大陸的宗教學術交流表 265 表8-4: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宗教學術研討會表 266 表8-5: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之兩岸宗教學術會議表 268 表8-6:慈光禪學研究所舉辦兩岸宗教學術活動表 269 表8-7:2001-2008中華發展基金會委辦兩岸宗教學術會議表 270 表8-8:台灣人士參與大陸道教學術會議表 272 表8-9:媽祖、闗帝、保生大帝節慶舉辦宗教學術會議表 273 表9-1:影響兩岸宗教交流模式的內在變因表 310 附 圖 次 附圖 1:慈濟志工在大陸發放物資時帶活動圖 387 附圖 2:大陸軍車幫忙運送物資圖 388 附圖 3:慈濟贈送學童文具書包圖 388 附 表 次 附表 1:台灣媽祖廟團體赴陸交流活動表 361 附表 2:台灣保生大帝團體赴陸交流活動表 363 附表 3:其他民間信仰團體赴陸交流活動表 365 附表 4:兩岸道教團體交流活動表 366 附表 5:大陸媽祖廟團體來台交流活動表 369 附表 6:大陸保生大帝團體來台交流活動表 370 附表 7:大陸保生大帝團體來台交流活動表 370 附表 8:1991-2007慈濟與大陸宗教交流記事表 371 附表 9:慈濟與大陸各地區交流互動次數表 385 附表 10:兩岸宗教學術會議交流表 389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刊
    (一)中文書籍
    Easton,David著,王浦劬等譯(1992),《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書局。
    Hoover,Kenneth R.著,張家麟譯(2000),《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思維》,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Huntington,Samuel P.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聨經出版社。
    Huntington,Samuel P.著,劉軍寧譯(1994),《第三波》,台北:五南書局。
    Isaak,Alan C.著,朱堅章譯(1991),《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Johnstone,Ronald L.著,尹今黎、張蕾譯(1991),《社會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Patton,Michael Quinn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編輯小組(2000),《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二)》,台北:國史館。
    丁學良(1994),《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大甲鎮瀾宮(2007),《台灣媽祖聯誼會暨大甲鎮瀾宮360-2006謁祖進香》,台北:圓穎藝術公藝有限公司。
    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2001),《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199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82),《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1998),《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2006),《新時期中共對台方針政策(重要文獻彙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中國國務院(2005),《宗教事務條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2000),《「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北京:中國國務院台灣辦公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室(1997),《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內政部(1996),《宗教相關法令參考手冊》,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內政部編印(2002),《宗教相關法令參考手冊》,台北:內政部印製。
    王世芳(1994),《中共宗教政策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雲五編(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端正(2003),《不悔大愛兩岸情》,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丘秀芷(1996a),《大愛-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北京社會主義學院編(1993),《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社會主義時期)》,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左紹棠(2004),《大陸基督教政教關係:新制度論之研究》,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亨述(1991),《論中共基督教政策》,台北: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如常(2003),《雲水三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朱美淑(1997),《中共基督教政策之研究:人民日報(1976-1995)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燦騰(1996),《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大陸宗教現況簡介》,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大陸事務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新聞局(1992),《對中共所謂「不排除使用武力犯台」之研析》,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何日生編(2005),《慈濟年鑑2004》,花蓮:慈濟基金會。
    何日生編(2006),《慈濟年鑑2005》,花蓮:慈濟基金會。
    何日生編(2007),《慈濟年鑑2006》,花蓮:慈濟基金會。
    何日生編(2008),《慈濟年鑑2007》,花蓮:慈濟基金會。
    何日生編(2009),《慈濟年鑑2008》,花蓮:慈濟基金會。
    何國慶(2003),《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與回應》,台北:商智文化事業公司。
    吳安家(1996),《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出版社。
    吳庚(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
    呂亞力(1983),《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幼嵐(2002),《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援外活動-以慈濟為個案研究》,台北: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忠(1991),《政教關係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維漢(1986),《回憶與研究》下冊,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李廣毅(1983),《共產主義宗教觀-中共宗教自由的真相》,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震(1992),《兩岸交流》,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李震(1995),《飛揚:抱著信心與大愛》,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肖永朋(2005),《化對抗為對話-葉小文與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代表團會談實錄」》,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邢福增(1999),《當代中國政教關係》,香港:建道神學院。
    邢福增(2006),《新酒與舊皮袋:中國宗教立法與《宗教事務條例》解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周恩來(1984),《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恩來(1990),《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社。
    易君博(1990),《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本炫(1989),《宗教團體與政治關係之研究—台灣的兩個案例》,台北:台大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炫(1994),《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本炫(1998),《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台北:台大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永芳(1999),《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文化發展政策之研究 (1987--1997)》,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秋燕(2000),《盛清諸帝治蒙宗教政策之研究》,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碧珠編(1993),《慈濟年鑑》,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林碧珠編(1998),《慈濟年鑑1997》,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林碧珠編(1999),《慈濟年鑑1998》,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林碧珠編(2000),《慈濟年鑑1999》,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林碧珠編(2004),《慈濟年鑑2003》,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胡其德(1989),《蒙古帝國初期的政教關係》,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正義(2006),《保生大帝信仰與閩台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范宏緯(2007),《兩岸民間信仰交流之研究-以閩台媽祖交流活動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論文。
    韋伯(199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唐山出版社。
    席代麟(1997),《我國大陸經貿政策形成機制及政策演變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翁振進、汪錫奎主編(2002),《黨政幹部民族宗教知識讀本》,北京:宗教文物出版社。
    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高玉芳(1997),《李登輝總統對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言論之戲劇五因分析─以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六年為分析範圍》,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清澤(1993),《中共對台文化交流策略之研究(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三年)》,台北: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編(1993),《中國宗教團體資料》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編(1995),《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張五岳(2003),《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
    張兆林(200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教關係之演變》,台北: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麟(2005a),〈政教關係與兩岸宗教交流-以兩岸媽祖廟團體為焦點〉,《國家與宗教政策》,台北:文景書局,頁57-97。
    張家麟(2005b),〈當代大陸宗教政策變遷及其影響-菁英途徑論述〉,《國家與宗教政策》,台北:文景書局,頁247-322。
    張家麟(2005c),〈當前兩岸宗教交流的困境及前景〉,《國家與宗教政策》,台北:文景書局,頁31-55。
    張家麟(2005d),〈論當前兩岸基督宗教交流困境與前景〉,《國家與宗教政策》,台北:文景書局,頁1-30。
    張家麟(2005e),《新宗教建立衡量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張家麟(2007),《大陸宗教團體歷年從事兩岸交流之研究計畫》期中報告書,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張家麟(2008),《人神對話: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台北:蘭臺出版社。
    張家麟(2008a),《大陸宗教團體歷年來從事兩岸宗教交流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張家麟(2008b),《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台北:蘭臺出版社。
    張家麟(2009),《當代台灣宗教發展》,台北:蘭臺出版社。
    張訓謀(2002),《歐美政教關係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張珣(2003),《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登及(2001),〈中共「大國外交」下的兩岸關係-兼論其「一個中國」原則相應發展〉,《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冊,台北:國史館。
    梁家麟、邢福增(1997),《困乏多情:中港教會評論集》,香港:建道神學院。
    許高榮(1997),《兩岸交流法律衝突問題之研究---以民事法律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立民(1992),《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永業出版社。
    陳金龍(2006),《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的宗教問題-關於黨的宗教政策的歷史考察》,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陳迪暉(200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反對運動-一個歷史比分析》,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倫(1985),《台灣社會之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演變-一個宗教團體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台大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清(1995),《大陸宗教法規之研究》,台北:自行研究報告。
    陳莉婷(2000),《從容教到禁教:清朝政府對天主教政策的轉變(1644-1820)》,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威(2006),《傳神:大甲媽祖遶境新聞的產製分析》,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偉勳(1989),《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
    黃美英(1994),《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
    黃晨淳(2007),《大甲媽ㄟ厝》,台中:大甲鎮瀾宮董事會。
    黃超吾(2001),《兩岸青少年文教交流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學生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芳(1998),《東正教在蘇聯解體前後政教關係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馨(2007),《台灣宗教政策與法制之評估研究》,台北: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桂良(1996),《湄洲祖廟朝聖之旅》,台北:廣澤文化事業機構。
    楊國樞等編著(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台北:東華書局。
    當代中國研究所(1972),《中共關於「解放台灣」的文件集(1979-1971)》,香港:當代中國研究社。
    葉小文(2007),《宗教問題─怎麼看、怎麼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葉永文(2000),《臺灣政教關係之研究(1949-1999):一種統治觀點之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永文(2000a),《臺灣政教關係之研究》,台北:風雲論壇。
    董振雄(2004),《心靈原鄉-大甲媽湄洲行1987-2003》,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廖武治監修(2005),《新修大龍峒保安宮志》,台北: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
    熊自健(1998),《中共下的宗教》,台北:文津出版社。
    齊墨編(1991),《新威權主義》,台北:唐山出版社。
    劉小龍編著(2003),《海峽聖靈─東山關帝廟志覽》,福州:海風出版社。
    劉玉堂(2002),《大道公傳與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大事紀》,台南: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
    潘德榮(1996),《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政文、林家誠(1989),《台灣兩岸政治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鄭素春(2002),《道教與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鄧肇明(1997),《滄桑與窘境-四十多年來的三自愛國運動》,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黎明華(1963),《中共的土地鬥爭》,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蕭子莙(1995),《台灣的宗教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七號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個案分析》,台北: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200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
    謝傳聖(1979),《大陰謀-共匪統戰顛覆實錄》,台北:聯經出版社。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瞿海源(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薩孟武(1969),《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魏澤民(2004),《覺醒的力量》,台北: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
    羅竹風,1987,《單獨對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產生的宗教問題》,上海:新華書店。
    釋證嚴(1991),《證嚴法師-靜思、智慧、愛》,台北:慧眾文化。
    靈鳩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1992),《兩岸宗教交流之現況與展望》,台北:學生書局。
    (二)中文期刊
    Myers,James T.(1986),〈中共統治下的天主教會〉,《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頁315-33。
    Rubinstein , Murray A.(1987),〈現代台灣政教關係的模式〉,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9-376。
    文心(1995),〈中共三代領導人的對台政策〉,《大陸》第28卷第12期,頁4。
    毛磊(2001),〈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台灣回歸、統一八十年〉,《中共黨史研究》第5期,頁49-50。
    王振寰(198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79-80。
    王崇堯(1997),〈基督徒與國家的探討〉,《神與教會》第23卷第1期,頁12。
    王章陵(1994),〈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闗於兩岸體育、青少年與宗教交流〉,《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8期,頁81-89。
    丘秀芷(1996b),〈大愛走過三十年,佛心濟世滿人間〉,民生報,1996.05.10:52。
    田麗虹(2002),〈改革開放後中共合法性的維繫:民族主義與合法性〉,《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頁22-28。
    朱于益(2001),〈兩岸海上直航真會危及國家安全嗎?〉,《中央日報》,2001.08.26:11。
    朱蓓蕾(2003),〈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大陸研究》第46卷第5期,頁21-53。
    江澤民(1999),〈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的民族宗教界委員座談〉,《人民日報》,1999.03.05。
    江澤民(2000),〈在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2,《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頁371。
    江澤民,1991,〈保持黨的宗教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211頁。
    江燦騰(1992),〈充滿期待與變數的兩岸宗教交流〉,《兩岸論述》第32卷第6期,頁92-103。
    吳宗憲(2002),〈兩岸交流事務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制度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3期,頁4-13。
    吳釗燮(1996),〈台灣民主化的回顧與前瞻〉,《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頁1-21。
    吳寧遠(1995),〈兩岸宗教政策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13期,頁87-115。
    吳寧遠(1996),〈後現代化社會與宗教現象〉,《東方宗教研究》第5卷第7期,頁。
    吳耀宗(1950),〈展開基督教革新的旗幟〉,《天風》第233、234期。
    李文政(2002),〈政教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報》,第5期,頁1-21。
    李世偉(1996),〈阿彌陀佛,功德有量〉,《聯合報》,1996.06.14:21。
    李委煌(1999),〈物資串連愛心〉,《慈濟道侶》第312期,花蓮: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李俊杰(2005),〈海峽兩岸體育交流型態變遷之影響因素分析〉,《大專體育學刊》第7卷第3期,頁27-41。
    李豐楙(1993),〈兩岸宗教交流之現況與展望〉,《兩岸文化交流面面觀》,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頁349-372。
    汪學文(1986),〈共產主義者的宗教觀〉,《中共與宗教》,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31-46。
    邢國強(1986),〈中共宗教政策〉,《中共與宗教》,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53-72。
    邢福增(2002),〈當代中國政教關係探討-兼論對基督教的發展影響〉,《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2期,頁110-174。
    亞敏(1991),〈訪周聯華牧師〉,《天風》第4期,頁24-26。
    卓新平(2003),〈「社會主義的宗教論」需要新思維〉,《中國宗教》第5期,頁17-19。
    周金琰(2008),〈閩台媽祖信仰習俗活動〉,《媽祖文化研究文集》,台中:大甲鎮瀾宮董事會、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頁:64-73。
    周陽山(1987),〈民主化、自由化與威權轉型-國際經驗的比較〉,《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8期,頁79-93。
    林文程(2001),〈中共對台政策與臺海兩岸關係〉,《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4期,頁90-112。
    林因璇(2007),〈台灣「大陸學」學者對兩岸學術交流之看法〉,台北:銘傳大學《兩岸交流二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33。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治體制下的台灣反對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117-143。
    邵宗海(2001),〈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下冊,台北:國史館。
    邱坤玄(2007),〈「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頁213-216。
    姚玉霜(2003),〈宗教演化與組織資源新分配-世俗化,在家人與女性領導〉,《宗教福利與宗教資源運用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柯毓賢(1987),〈西來庵事件之宗教信仰及其轉天圖經之關係〉,《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頁229-238。
    查時傑(1992),〈大陸基督教會進十二年來的發展〉,《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183-200。
    秋石(2003),〈社會主義的宗教論〉,《中國宗教》第9期。
    胡佛(1991),〈威權體制的傘狀結構〉,《二十一世紀》第5卷第6期,頁36-40,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胡興梅(1998),〈對九七後兩岸關係文化交流問題之探討〉,《中山學報》第19期,頁203-217。
    范鵬(2003),〈關于宗教文明建設的幾個問題〉,《甘肅理論學刊》第6期(總第160期),頁85-89。
    韋奇宏(2003),〈兩岸新聞採訪交流的結構與變遷〉,《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1期,頁123-146。
    倪台瑛(2007),〈對中共柔性國力面面觀〉,《中共研究》第41卷第9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徐東海(2001),〈「一個中國」論述爭議與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冊,台北:國史館。
    徐斯儉(2001),〈大陸九○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1-29。
    翁興利、張家麟(2003),〈宗教團體與國家互動研究--以明德戒治分監教化活動為焦點〉,《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1期,頁111-161。
    高素蘭(2004),〈中共對台政策的歷史演變〉,《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189-227。
    張甚長(1994),〈鄧小平的改革路線與非共化的平析〉,《復興崗學報》第52期,頁89-111。
    張家麟(1999),〈國家對宗教的操控與鬆綁—論台灣宗教自由〉,《人文、社會跨世紀研討會論文集》,淡水:真理大學。
    張家麟(2000),〈論科學哲學中的「求知方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1期,頁279-304。
    張珣(1991),〈媽祖信仰在兩岸宗教交流中表現的特色〉,《第一屆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陸委會,頁67-89。
    張珣(1995),〈台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第6卷第4期,頁89-126。
    張珣(1997),〈湄州媽祖權威的理論反省〉,《兩岸文教交流簡訊》第6期,頁6-8。
    張培新(2006),〈台灣宗教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4卷第1期。
    張葆君(2004),〈現代化進程中的宗教走勢〉,《江漢論壇》第11期,頁81-83。
    張新鷹(2006),〈闗於兩岸宗教交流的回顧、省思與瞻望〉,《2003-2004中國宗教研究年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頁67-90。
    張踐(2004),〈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性與政教關系的歷史演進〉,《零陵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頁6-13。
    曹云華(2003),〈再論9"1I事件對東南亞伊斯蘭文化圈的沖擊〉,《東南亞研究》第1期,頁4-8。
    曹開明(2000),〈江澤民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發表言論之語藝分析-1989年至1999年為分析範圍〉,《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期,頁80-89。
    梁家麟(2003),〈宗教工具論:中共對宗教的理解與運用〉,《真理大學第四屆宗教與行政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系,頁99-121。
    許瑞浩(2002),〈《台灣政論》的初步分析-以「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為中心〉,《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二期,頁245-296。
    郭承天(1998),〈政教制衡〉,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午餐會論文。
    郭承天(2004),〈台灣的民主與宗教〉,《亞洲政教關係》,台北:韋伯文化出版,頁103-134。
    陳志榮(2004),〈教會與國家:吳耀宗與三自運動〉,《亞洲政教關係》,台北:韋伯文化出版,頁137-188。
    陳延輝(2004),〈政治民主化中的台灣宗教團體的角色變遷〉,《亞洲政教關係》,台北:韋伯文化出版,頁65-102。
    陳詠析(1995),〈宗教法的釐定與教會的發展〉,《中國福音雙月刊》第七期,頁3。
    陳慎慶、林瑞琪(2000),〈當代中國政教關係的轉變與發展:天主教教會的個案研究〉,《香港社會學學報》第1期,頁103-129。
    陳會英(1993),〈兩岸文教交流的政策歷程〉,《台北市立圖書館管訊》第10卷第4期,頁49-55。
    陳廣培(1999),〈從吳耀宗的「社會福音」神學的歷史觀探討其政教關係模式〉,《神學與生活》第22期,頁91-106。
    陳德昇(2003),〈大陸新領導階層對台政策動向〉,《交流》第69期,頁21-23。
    陳德昇(2007),兩岸交流20週年的回顧與前瞻,《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2期,頁1-4。
    陳德昇、陳欽春(2001),〈兩岸學術交流發展之評價-台灣學者觀點之研究〉,《遠景季刊》第二卷第一期,台北:遠景基金會。
    陳曦(1990),〈權威危機與合法性危機〉,《中國論壇》第30卷第10期,頁56-62。
    傅鐵山(2006),〈宗教界應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人民政協報》,2006.12.07。
    喬連升(1983),〈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喬連升局長在中國基督教兩會委員會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天風》復總第13期,頁13。
    游祥洲(1991),〈論兩岸佛教互動及其定位與定向〉,《第一屆兩岸宗教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陸委會,頁49-66。
    程若蘭(2006),〈慈濟團體社會援助行為的倫理意涵探討〉,《宗教哲學》第36期,花蓮:慈濟大學,頁156-183。
    黃秀花(2007),〈洪水陰霾遠去,幸福愈來愈近〉,《慈濟月刊》第482期,頁63-75。
    黃寶瑛(2008),〈政教關係研究的反省-從理論建構觀點論述〉,《師大政治論叢》第9、10期(合輯),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研究所,頁117-151。
    慈濟基金會(2004),〈聲明啟事〉,《慈濟月刊》第456期,頁2。
    楊力宇(1983),〈鄧小平和平統一的最新構想〉,《七十年代》第163期,頁17-19。
    楊永明(2004),〈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3期,頁1-23。
    楊軍(2004),〈從儒釋道“三教”看我國傳統政教關系的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卷第11期,頁398-401。
    楊素(2003),〈兩岸交流的回顧與反思〉,《交流》第72期,頁25-29。
    楊惠宇(2003),〈清初順康雍三朝之政教關係-以民間秘密宗教的策略運用為例(1644-1735)〉,《研究與動態》第9期,頁179-194。
    楊開煌(2004),〈中共宗教管理政策之社會文化基礎評析〉,《東亞研究》第35卷第1期,頁37-63。
    葉永文(2001),〈論國家與宗教自由〉,《思與言》第39卷第3期,頁145-172。
    葉佐炎(1992),〈中共開放改革背景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5期,頁29-42。
    董立文(2003),〈全球化的衝擊下的兩岸關係〉,《國際事務季刊》第3期,頁36-55。
    熊自健(1992),〈海峽兩岸的宗教政策與宗教交流的前景〉,《大陸研究》第35卷第3期,頁50-59。
    熊自健(1994),〈近年來中共的宗教政策〉,《大陸研究》第37卷第7期,頁35-44。
    熊自健(1997),〈海峽兩岸宗教交流活動的經驗與前景〉,《大陸研究》第40卷第9期,頁42-52。
    趙天恩(1988),〈近十年大陸宗教政策及三自會發展〉,《中國與教會》第68期,頁19-29。
    趙天恩(1992),〈從基督教的發展與現況看兩岸宗教政策〉,《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163-181。
    趙天恩(1993),〈從統戰策略看中共宗教政策〉,《洞燭先機》,台北:中國與福音出版,頁179-197。
    趙春山(1997),〈兩岸交流十周年的回顧與前瞻〉,《交流》第36期,頁10-13。
    趙春山(2003),〈中共對台政策〉,《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頁35-58。
    趙雅麗(1998),〈政治主導下兩岸電視文化交流的迷思〉,《新聞學研究》第57集,頁57-75。
    劉元春(2004),〈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述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頁75-81。
    劉成有、梅海子(2004),〈廟產興學與佛教革新〉,《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頁93-96
    劉長東(2004),〈宋代五山十剎寺制考論〉,《宗教學研究》第2期,頁100-108。
    劉勝驥(2001),〈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宗教之發展〉,《大陸研究》第44卷第12期,頁65-89。
    劉勝驥(2002a),〈大陸宗教政策和工作的新局面〉,《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頁1-3。
    劉勝驥(2002b),〈兩岸智慧財產權之建立、發展與交流〉,《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頁89-136。
    劉勝驥(2005),〈兩岸科技交流之發展〉,《大陸研究》第48卷第4期,頁111-130。
    劉勝驥(2005a),〈海峽兩岸宗教交流(1989-2004)〉,《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卷第2期,頁122-166。
    劉雅嫻(2004),〈從露天霜雪回到溫暖教室〉,《慈濟月刊》第457期,頁10-19。
    歐東明(2003),〈印度古代政教關係的特徵〉,《南亞研究季刊》第2期,頁57-62。
    蔡英文(2000),〈兩岸交流秩序之檢討與展望〉,《律師雜誌》第253期,頁96-100。
    鄭志明(1992),〈兩岸宗教交流之問題與展望〉,《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台北:學生書局,頁61-78。
    鄭貞銘(2000),〈兩岸大眾傳播交流的回顧與前瞻〉,《人文學報》第24期,頁1-8。
    興文(1980),〈一次耶路撒冷會議-記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常委會〉議,《天風》第1期。
    蕭功秦(2004),〈大陸的發展型權威政治演變的過程及其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大陸研究》究第47卷第4期,頁107-118。
    蕭全政(1992),〈鄧小平二次改革論的政經意義〉,《國家政策雙週刊》第32期,頁10-11。
    蕭行易(1992),〈中共「十四大」後政局與政策剖析〉,《中國憲政》第27卷第11期,頁19-21。
    蕭行易(1996),〈中共對台政策遽變之探討〉,《大陸》第29卷第6期,頁22-23。
    蕭行易(1997),〈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發展〉,《人力發展月刊》第37期,頁46-51。
    蕭真美(1996),〈兩岸宗教界交流之回顧與展望〉,《東亞季刊》第27卷第5期,頁90-102。
    蕭真美(1998),〈十年來兩岸文化交流〉,《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頁53-86。
    蕭真美(2000),〈十年來兩岸科技交流〉,《大陸研究》第43卷第1期,頁47-61。
    閻學通(2006),〈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政策關係〉,《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頁14-15。
    鮑家麟(1986),〈1949年以來,中共與宗教〉,《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頁299-314。。
    謝憲昭(2005),〈臺灣金融業赴大陸大西部地區金融交流與合作商機綜合研究〉,《企銀雜誌》第28卷,頁233-248。
    瞿海源(1993),〈台灣與大陸宗教變遷的比較研究〉,《宗教與社會變遷》,台灣:巨流出版,頁383-401。
    魏嚴堅(2003),〈唐代皇權與佛教的關係〉,《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頁65-82。
    蘆蕙馨(1992),〈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道德意義〉,《山西大學中國佛教思想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蘇瑤崇(2001),〈論宗教衝突與和平:以二十世紀為例〉,《台灣人文生態研究》第3卷第2期,頁25-44。
    釋果燈(1992),〈讀「九一年台灣宗教交流模式的回顧」的感想〉,《中國論壇》第32卷第8期,頁111-115。
    二、英文書刊
    (一)英文書籍
    Ahern,E.M.(1981),“The Thai ti kong festival”,in Ahern(ed.)The Anthoropology ofTaiwane Society.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Balandier, George.(1970),Politics Anthropology,New York:Vintage Books.
    Bartholomeusz, Tessa(1999),“First Amog Equals:Buddhism and the Sri Lankan State”,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York HouseTypographics,pp.173-193.
    Bennett,John C.(1958),Christian and the state,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Cheng,Tun-jen(1987),The Politic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Case of the East Asian NICs,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rly.
    Connolly,Peter(1999),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Religion,New York:Cassell.
    Conway, Martin(1997),Catholic Politics in Europe 1918-1945,New York: Routledge.
    Do, Thien(1999),“The Quest for Enlightenment Cultural Idenity: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Vietnam”,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 York HouseTypographics,pp.254-283.
    Easton, David.(1960),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Alfred A. Knopf.
    Fitzgerald, Timothy(1999),“Politics and Ambedkar Buddhism in Maharashtra”,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 York House Typographics,pp.79-104.
    Fowler,Robert Booth& Allen D.Hertzke(1995),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merica.U.S.A.:Westview Press.,Inc.
    Harris,Ian(1999),“Buddhism in Extremis:The Case of Cambodia”,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York HouseTypographics,pp.1-25.
    Hastings,Adrian(1991),“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Southern Africa”,in George Moyser(eds.),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pp.162-188.
    Hoover,Kenneth R.(1992),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Kawanami,Hiroko(1999),“Japanese Nationalism and the Universal Dharma”,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London:York HouseTypographics,pp.105-126.
    Kuhn,Thomas S.(1970),The Structure of Revolu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
    Lipset,Seymour Martin. (1964),“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America Past and Present”in Robert Lee and Martin E. Marty eds.,Religion and Social Conflict,New York:Oxford.
    Madeley,John(1991),“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Western Europe”,in George Moyser(eds.),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nr World,London:Routledge,pp.28-66.
    Matthews,Bruce(1999),“The Legacy of Traditional and Authority: Buddhism and the Nation in Myanmar”,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London:York HouseTypographics,pp.26-53.
    Medhurst,Kenneth(1991),“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Latin America”,in George Moyser(eds.),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nr World,London:Routledge,pp.189-219.
    Moyser,George.(1991),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 .
    Pearce,Jennifer(1991),“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Central America:a case study of El Salvador”,in George Moyser(eds.),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pp.220-238.
    Pei,Minxin(1994),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ry,Glenn E.(1991),“The Islamic world: Egypt and Iran”,in George Moyser(eds.),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pp.97-134.
    Ramet,Sabrina P.& Donald W. Treadgold.(1995).“Preface”, in Render Unto Caesar : the Religious Sphere in World Politics,ed. by S.P. Ramel & Donald W. Treadgold,Washington,D.C.:The American Univ. press.
    Ramet,Sabrina P.(1995),“Sacred Values and the Tapestry of Power”,in Render Unto Caesar : the Religious Sphere in World Politics,ed. by S.P. Ramel & Donald W. Treadgold,Washington,D.C.:The American Univ. press,pp.7-19.
    Ramet, Sabrina P.(1995a),“Concerning the Subject of Religion and Politics”,in Render Unto Caesar : the Religious Sphere in World Politics,ed. by S.P. Ramel &Donald W. Treadgold,Washington,D.C.:The American Univ. press,pp.420-431.
    Sangren,P.Steven(2003),“Anthropology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Taiwan: the Relevance of Local Religion”,in P.R. Katz and M.A. Rubinstein eds.Religion and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ies.New York:Palgrave, pp253-288.
    Schmitter,Philippe C.(1979),“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in P.C.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Trend Toward Corporatism Intermediation,Beverly Hill:Sage, pp7-52.
    Schwartz,Donald D(1999),“Renewal and Resistance:Tibetan Buddhism in the Modern Era ”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London:York HouseTypographics,pp.:229-253.
    Sorensen, Henrik H(1999),“Buddhism and Secular Power in Twentieth-Century Korea”,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York HouseTypographics,pp.127-152.
    Swearer,Donald K(1999),“Centre and Periphery: 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Modern Thailand”,in Ian Harris(eds.)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York HouseTypographics,pp.194-228.
    Swomley,John M.(1987),A Religious liberty and the Secular State:the Constitutional Context,New York:Prometheus Bound.
    Talbot,Ian A.(1991),“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India”,in George Moyser(eds.),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Routledge,pp.135-161.
    Wu,Nai-tne(1987),The Politics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Yinger, Milton.(1970),The Scientific of Religion.,New York:MacMillan.
    (二)英文期刊
    Akoko,Robert Mbe & Oben,Timothy Mbuagbo.(2006),“Christian Churches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Conundrum in Cameroon”,Africa Today vol.52,no.3,pp.24-48.
    Bourg,Carroll J.(1981),“Politics and Religion”,in Sociological Analysis vol.41,no. 4,pp.297-316.
    Figa,Jozef & Hank Johnston.(1988).The Church and Political Opposition: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obilization Against Authoritarian Regimes.Journal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 27(1).
    Johnson,B.(1964),“Ascetic Protestantism and Political Preference”in the Deep South.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69,359-366.
    Sawatzky,S.(1981),“State-Church Conflict in Taiwan:Its Historical Root and Contemporary Manifestation”,Missi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vol.9,no.4,pp.449-463.
    Schanda,Balazs.(2003),“Regions and state in the Candidate Countries to the European Union—Issues Concerning Regions and State in Hungary”,Sociology of Regions,vol.64,no.3,pp.333-348.
    三、報紙資料
    人民日報,1991.06.08。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4.23。
    中時電子晚報,2008.04.15。
    中國時報,1989.05.12;1994.05.24;1997.02.18;2004.12.17。
    民生報,1988.04.25;1989.05.11;1989.06.23;1991.11.24;1992.01.11;1992.02.10;1993.07.20;1998.09.18;2004.11.08;2005.10.25。
    自立早報,1989.04.30。
    宗教時報,2007.07.30。
    新華社,2005.03.04。
    聯合晚報,1988.04.10;2000.02.02;2000.07.16;2001.06.08;2004.4.19;2005.04.19

    聯合報,1987.10.25;1988.03.04;1988.03.06;1988.10.18;1989.03.29;1989.04.04;1989.04.05;1989.05.08;1989.05.16;1989.07.18;1989.09.27;1990.02.06;1991.01.02;1991.03.22;1991.08.13;1992.01.27;1992.07.19;1992.09.18;1992.09.20;1993.09.01;1993.11.21;1993.12.18;1993.12.27;1994.04.30;1995.07.24;1996.04.29;1997.01.22;1997.11.17;1998.09.28;1998.11.08; 1999.03.17; 1999.03.24;1999.03.25;1999.09.24;2000.01.17;2000.02.18;2000.04.15;2000.04.16;2000.04.17;2000.06.03;2000.06.06;2000.06.07;2000.06.08;2000.06.09;2000.06.21;2000.07.12;2000.09.06;2000.12.14;2001.01.03;2001. 02.01;2001.02.28;2001.5.18;2001.05.21;2001.06.25;2001.07.30;2001.08.18;2001.09.21;2001.10.16;2001.10.17;2001.11.18;2002.02.10;2002.02.19;2002.05.08;2002.05.22;2002.07.23;2002.07.24;2002.07.27;2002.09.14;2002.10.02;2002.10.03;2002.10.19;2002.10.26;2002.11.27;2002.12.19;2003.09.21;2004.03.28;2004.06.13;2004.06.19;2004.06.29;2004.11.08;2005.03.23;2005.04.11;2005.07.06;2005.09.10;2006.03.11;2006.03.24;2006.04.30;2006.09.28;2006.10.2;2006.10.08;2007.12.23;2007.12.29;2008.02.28;2008.04.08;2008.08.07;2008.09.13。
    四、網路資料
    人民網,2006.06.08,http://expo.people.com.cn/GB/58536/4448898.html,瀏覽日期,2009.02.17。
    人民網,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3/8351471.html,瀏覽日期,2009.01.10。
    人民網,http://tw.people.com.cn/BIG5/26741/139936/139937/8669205.html,瀏覽日期,2008.05.30。
    人民網,http://unn.people.com.cn/BIG5/channel229/1645/3305/index.html,瀏覽日期,2008.05.11。
    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933660.html,瀏覽日期,2008.05.30。
    大陸國台辦,http://www.gwytb.gov.cn:82/jlwl/rywl1.htm,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央統戰部,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65708/65723/4456414.html,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央統戰部,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65708/65723/4456452.html,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央統戰部,http://www.cipe.net.cn/dangjian/index3.jsp?newsid=68,,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共國台辦,http://www.gwytb.gov.cn/jlwl/rywl2.htm
    中國台灣網,http://203.192.15.115/lshshj/200601/t20060104_15576.htm,瀏覽日期,2009.02.11。
    中國台灣網, http://big5.chinataiwan.org/zppd/zplaxg/200811/t20081103_771048.htm,瀏覽日期,2009.02.11。
    中國台灣網,http://2006.chinataiwan. org /web/webportal/W5272508/Uqxjing/A519816.html,瀏覽日期,2008.04.22。
    中國佛學院,http://www.zgfxy.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瀏覽日期,2009.03.03。
    中國海島旅遊網,2008.10.18,http://www.china-haidao.com/Html/news/1781.html,瀏覽日期,2009.01.11。
    中國通用旅遊網,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249770.html,瀏覽日期,2008.05.10。
    中國通用旅遊網,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249770.html,瀏覽日期,2008.05.10。
    中國評論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1/8/6/0/100186055.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186055,瀏覽日期,2009.03.30。
    中國道教,http://www.chinataoism.org/showtopic.php?id=9015&cate_id=1093,瀏覽日期,2009.03.03。
    中國道教協會,http://www.taoist.org.cn/huiyi/guonei/index.htm,瀏覽日期,2009.03.04。
    中國福音會,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fj.xinhuanet.com/mazu/2004-10/29/content_4118782.htm,瀏覽日期,2009.02.10。
    中國福音會,http://www.cmi.org.tw/cmi/model_index.cfm?CONSULATENO=02,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國福音會,http://www.cmi.org.tw/cmi/model_index.cfm?CONSULATENO=06,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國福音會,http://www.cmi.org.tw/cmi/model_index.cfm?CONSULATENO=11,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國福音會,http://www.cmi.org.tw/cmi/model_index.cfm?CONSULATENO=21,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2007-04/19/content_8138393.htm,瀏覽日期,2008.04.25。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book/zhuanti/qkjc/txt/2006-11/13/content_7352009.htm,瀏覽日期,2008.05.30。
    中國網,http://wbf.china.cn/BuddhistForum-c/2006-03/23/content_112694.htm,瀏覽日期,2008.04.25。
    中國網,http://wbf.china.cn/BuddhistForum-c/2006-04/10/content_112561.htm,瀏覽日期,2008.04.25。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2007-04/19/content _8138393.htm,瀏覽日期,2008.04.25。
    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exchange/CONFERENCE/Default.htm,瀏覽日期,2009.03.03。
    元保宮,http://www.yuanbao-gong.org.tw/mp-index.html,瀏覽日期,2008.10.30。
    天下媽祖,http://www.mazuworld.com/html/mazuwenhua/xiehuidongtai/200810/16-1007.html,瀏覽日期,2009.02.17。
    天帝教(1992),《天帝教教訊》第103期,http://magazine.tienti.org.tw/。
    天帝教(1994),《天帝教教訊》第128期,http://magazine.tienti.org.tw/。
    天帝教(1996),《天帝教教訊》第152期,http://magazine.tienti.org.tw/。
    天帝教(2005),《天帝教教訊》第261期,http://magazine.tienti.org.tw/。
    天帝教(2005a),《天帝教教訊》第254期,http://magazine.tienti.org.tw/。
    天帝教(2006),《天帝教教訊》第271期,http://magazine.tienti.org.tw/。
    天帝教(2008),《天帝教教訊》第286期,http://magazine.tienti.org.tw/。
    天津政務網,http://www.tjnk.gov.cn/tabid/1449/InfoID/18405/frtid/1444/Default.aspx,瀏覽日期,2009.01.19。
    世界道學文化中心,http://tw.myblog.yahoo.com/jw!HJHNNXmaAgL1utTr6z0-/article?mid=2&sc=1,瀏覽日期,2009.03.03。
    世界關公文化網,http://www.guangong.hk/webs/wenhua/ggwh_14.htm,瀏覽日期,2008.04.25。
    台中縣政府,http://mazu.taichung.gov.tw/htm/t014.asp,瀏覽日期,2008.12.30。
    台北保安宮,http://www.baoan.org.tw/asp/Event/event.asp,瀏覽日期,2008.10.30。
    平涼日報,http://www.gansudaily.com.cn/20050915/461/2005915A0038B004.htm,瀏覽日期,2008.05.30
    弘誓文教基金會,http://www.hongshi.org.tw/mentor/home.html,瀏覽日期,2009.03.04
    江西省旅遊局,http://www.jxta.gov.cn/News.shtml?p5=5027,瀏覽日期,2008.12.30。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瀏覽日期,2008.05.30。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瀏覽日期,2008.05.30。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890804/ch1-08.htm,瀏覽日期,2008.05.30。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cschrono/9506.htm#008,瀏覽日期,2009.02.17。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ndc2_1.htm,瀏覽日期,2008.05.30。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ts0529.htm,瀏覽日期,2008.05.30。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mlpolicy/pos/9101/9101.htm
    行政院陸委會http://www.mac.gov.tw/
    佛光山,http://www.fgs.org.tw/main.htm
    佛光山,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3-4diary/default.htm
    佛光山,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master-act/1981.htm,瀏覽日期,2008.05.30。
    佛光山,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master-act/master-act.htm,瀏覽日期,2008.05.30。
    佛藏山,http://www.fozang.org.tw/biography.htm,瀏覽日期,2009.03.03。
    佛藏山,http://www.fozang.org.tw/vision.htm,瀏覽日期,2009.03.03。
    你好台灣,2004.07.01,http://big5.am765.com/whsk/mnxy/200706/t20070630_161897.htm,瀏覽日期,2008.05.10。
    你好台灣,http://big5.am765.com/fw/twbk/zjxy/200707/t20070702_259417.htm,瀏覽日期,2009.03.03。
    你好台灣,http://big5.am765.com/whsk/mnxy/200706/t20070630_161897.htm,瀏覽日期,2008.05.10。
    豆丁網,http://www.docin.com/p-473559.html,瀏覽日期:2008.05.10。
    東坡書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df03101008kx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瀏覽日期,2009.03.03。
    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file/2004090217985.html,瀏覽日期,2009.03.03。
    青礁慈濟宮,http://www.qjcjg.cn/
    青礁慈濟宮,http://www.qjcjg.cn/newslist.asp?id=80,瀏覽日期,2008.10.03。
    保安宮,http://www.baoan.org.tw/asp/Event/event.asp,瀏覽日期,2009.03.03。
    保安宮,http://www.baoan.org.tw/HTML/Brief/brief.asp,瀏覽日期,2008.12.30。
    國家事務局,http://www.sara.gov.cn/GB//zcfg/gz/948ea802-0a1c-11da-9f13-93180af1bb1a.html,瀏覽日期,2009.02.25。
    國家宗教事務局,http://www.sara.gov.cn/GB//xwzx/ztbd/zjwhjlxh/7bceabe6-bca1-11db-b514-93180af1bb1a.html,瀏覽日期,2008.04.25。
    國際在線,2008.11.05,http://www.chinaradio.cn/72/2008/11/05/62s5090.htm,瀏覽日期,2009.01.11。
    國際在線,2008.11.08,http://www.chinaradio.cn/72/2008/11/05/62s5096.htm,瀏覽日期,2008.12.30。
    國際在線,http://gb.cri.cn/1321/2007/09/30/1569@1789600_1.htm,瀏覽日期,2008.04.22。
    移民署,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瀏覽日期,2008.05.30。
    移民署,http://www.mac.gov.tw/big5/law/cs/law/95-2.htm,瀏覽日期,2008.05.30
    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官網,http://www.guanyinculture.com/
    華夏經緯網,2004.09.27,http://big5.huaxia.com/20040927/00246678.html,瀏覽日期,2009.03.01。
    華夏經緯網,2005.06.05,http://hk.huaxia.com/xw/dl/2005/00326629.html,瀏覽日期,2008.05.10。
    廈門市人民政府,http://www.big5.xm.gov.cn:82/zwgk/ldhd/hd /200704/t2 0070419 _161376.htm,瀏覽日期,2008.05.10。
    慈濟功德會,http://www2.tzuchi.org.tw/tc-group/index.htm,瀏覽日期,2008.05.30。
    新華網,2004.10.28,http://203.192.6.39 /news/2004- 10/28/content_3115909.htm,瀏覽日期,2008.05.11。
    新華網,2006.11.02,http://www.gov.cn/fwxx/ly/2006-11/02/content_430886.htm,瀏覽日期,2009.02.17。
    新華網,2007.06.15,http://www.fj.xinhuanet.com/zb/2007-06/15/content_10306023.htm,瀏覽日期,2009.02.03。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1/content_3996349.htm,瀏覽日期,2009.02.03。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1/15/content_3781784.htm,瀏覽日期,2009.02.03。
    煙台百姓網,http://www.yantai3.com/yantainews/2007/09/mazu-wenhua-changdao.htm,瀏覽日期,2008.12.30。
    煙台旅遊政務網,http://www.ytta.gov.cn/news2007/news_view.asp?newsid=3408,瀏覽日期,2009.01.15。
    福建東南新聞網, http://tw.fjsen.com/taiwan/2008-10/11/content_588806.htm,瀏覽日期,2009.01.30。
    福建省人民政府,http://www.fujian.gov.cn/zwgk/zfgzdt/sxdt/pt/200801/t20080107_52568.htm,瀏覽日期,2009.02.10。
    福建省台聯,http://www.tailian.org.cn/n1080/n1110/n1459/n1728/169573.html
    鳳凰網,2007.04.02,http://fo.ifeng.com/news/200804/0421_14_49673.shtml,瀏覽日期,2008.05.30
    五、訪談資料
    訪談編碼11、12
    訪談編碼21、22、23、25、26、27、28
    訪談編碼30、31、32、33、34、35、36、37、38、39、311、312
    訪談編碼51、52
    訪談編碼61、62、63、64、65、66、67、6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