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佳玫 Lin, Chia-Mei |
---|---|
論文名稱: |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 Creative teach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in the Art and Humanities Area by integrated Personality Educati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何榮桂
Ho, Rong-Grey 張景媛 Zhang, Jing-Y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藝文領域 、品格教育 、創意教學 、行動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Art and Humanities Area, Personality Education, Creative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8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課程,藉此了解國一藝文領域的教材內涵與品格教育的關係,並試圖從中了解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對學生行為改變的影響。本研究目的為:
一、 了解國一藝文領域的教材內涵及其與品格教育的關係。
二、 設計品格教育融入國一藝文領域課程,從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家愛 鄉」及「自尊尊人」的情操。
三、 分析本研究課程實施後,學生創作的表現及行為改變的情形。
四、 省思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教學技巧及品格教育上專業成長的情形。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即國中一年級共32位學生為對象。研究中透過研究者的觀察及省思札記、學生的作品、學習單、活動及心得的回饋、任課教師班級經營滿意度調查表、上課錄影及協同觀察員的建言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
研究結果得到具體成果如下:
一、在運用品格教育融入藝文領域課程時視教材內容可有三種融入方式:一、以「藝文領域」為主。二、以「品格教育」為主。三、「整合藝文與品格教育」。
二、教師在進行藝文單元教學時,可使用「引導問題」的方式,將品格教育自然地融入藝文領域課程之中。
三、藉由運用藝文課程實施品格教育的課程中,可見到學生在「關愛家人」、「愛護家鄉環境」、「自尊尊人」皆有正面的成長。
四、學生透過動畫製作的教學活動使「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及「孝順」行為更為提升,可見品格教育融入藝文領域有所效益。
研究者綜合上述內容,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期望能提供對日後有興趣投入此領域的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希望這方面有更多的研究與應用,以有效提升學生藝文情意與品格態度。
關鍵字:藝文領域、品格教育、創意教學、行動研究
The aim of the action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the art teaching materials by integrated these two subjects in art class at junior high curriculum.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over junior high students’ attitudes after the class.
The purposes are listed as following:
1.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the art teaching materials
2.To design the lesson plans by integrated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art class and to cultivate the concepts of caring about your family, loving your hometown and respecting yourself if hoping others respect you.
3.To analysi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orks and the change of their behavior after the class.
4.To have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during the curriculum designing.
Action research was the method that this paper is adopted. The subjects are 3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the researcher’s class.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re from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s, reflections, and students’ work, workouts, activities, feed-backs and video-tap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colleagues.
1.The results came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erge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Art and Humanities Area based on teaching materials. One is focused on the Art and Humanities Area, and another was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the other was combining the two fields.
2.When teaching the lessons, teachers can use the ‘question leading’ approach to merge the two fields.
3.It’s obvious that students obtain positive growth in “caring about your family’,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as well as ‘respecting yourself and others’.
4.It’s also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concepts of team work and obedience when they learn the computer animation production. As a result, it’s beneficial to integrate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to the Art and Humanities Area.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concret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that provide art teachers and potential researchers for more references. To efficiently upgrade students’ Aesthetics and personality, more researche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iled presented in the future are anticipated.
Key word: Art and Humanities Area、Personality Education、Creative teaching、Action Research
B.S. Bloom 等著;邱淵 等譯(1989)。教學評量。台北:五南。
Nel Nodding著;國立編譯館主譯(2008)。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台北: 巨流。
千代文教基金會教育小組 (2007)。網路和媒體對下一代成長的影響。台北: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402-412,台北:千代文教基金出版社。
千代文教基金會教育小組 (2009)。電視媒體對兒童品格的影響。台北:以品格迎向未來,166-173,台北:千代文教基金出版社。
方志華 (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王文科 (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 : 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金國 (2009)。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行動者的省思。台北:研習資訊,27-35。
王麗雁 (2009)。藝術教育發展現況綜述。台北:2008年臺灣藝術教育年鑑。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台北縣文林國小品格教育網站2010/3/27 取自http://www.twles.tpc.edu.tw/~counse/morality/
李介至、邱紹一 (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台北:教育研究月刊,120, 44-52。
李奉儒 (200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道德教學:尊重與關懷。載於國立中正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學校道德教學工作坊(頁28)。嘉義:中正大學。
李素貞、蔡金鈴 (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台北:教育研究月刊,120,53-67。
李琪明 (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台北:學生輔導雙月刊,92,8-23。
李琪明 (2007)。什麼是品格教育。台北:天下雜誌,56-60。
李佩嬛 (2008)。品格教育培養。教育部九十六年度選送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 校及幼稚園出國專題研究出國報告,台東縣。
李玲惠 (2008)。善用正向管教創造教室裡的春天。台北:臺灣教育,651,43-47。
李珀 (2008)。品格教育在中小學的實踐。台北: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166-185,台北:千代文教基金出版社。
李珀 (2008)。【經驗談】品格教育。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青年資訊站
2010/2/10取自http://youthhub.net.tw/public/content.php?pg_serial=5184
呂燕卿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與實施策略。台北:輔導叢書,72,81-108。
呂燕卿 (2005)。由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省思學生的藝術基本素養。台北:教育研究月刊,130 ,119-128 。
呂燕卿 (200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97 課程綱要之新理念及其特色。台北:教育研究月刊,175,35 - 44。
何琦瑜、鄭一青 (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 (2007)。教與罰的掙扎。台北:天下雜誌,82-89。
但昭偉 (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林曼麗 (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偉文 (2003)。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林蓮珠 (2005)。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現況之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佳慧 (2006)。靜思語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信志、劉藍芳 (2009)。Nel Nodding 關懷倫理學對中小學品德教育之啟示。台北: 北縣教育,68,30-33。
吳清山 (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臺灣教育,614,1-8。
吳爵汝 (2004)。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國小教科書之評析─以花蓮縣使用之教科書為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清山、林天佑 (2005)。品格教育。台北: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49。
吳柳儀 (2006)。教師創意教學之剖析。台東:台東特教,17-20。
吳武典 (2007)。品格教育的反思。台北:研習資訊,24:1,17-32。
洪久賢 洪榮昭 林麗娟 蔡長艷(2007)。影響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台北:師大學報:教育類,52(2),49-71。
洪蘭 (2007)。從大腦發展看兒童教養。台北:天下雜誌,66-70。
洪碧伶 (2009)。社會變遷中談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推動與實踐。台北:臺灣教育,649,12 – 17。
段豔琳 (2006)。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胡郁珮 (2009)。視覺藝術教師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為課程核心與創造性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臺中。
莊佩螢 (200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秦秀蘭 (2006)。學校如何為家庭教育加分。台北:北縣教育,55,82-87。
翁鈴雅 (2007)。以視覺藝術活動提升國小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負責」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郭榮瑞 (2006)。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素養指標的商榷。台北:國教新知,53:4,1-15。
郭律吟 (2008)。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童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燕文 (2007)。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乃仁 (2009)。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榮輝 (2009)。正向引導~培育高品格的國民。台北:臺灣教育,649,6-11。
孫嘉妏 (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毓迺 (1994)。家庭教育。台北:五南。黃淑惠 (2003)。國小視覺藝術創造思考課程與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黃德祥、謝龍卿 (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北: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湘媛 (2006)。創意花開-三位國小創意教師之形成與發展。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
黃壬來 (2007)。從生命本質論藝術教育。台北:21世紀新品格教育觀-人性是什麼?,159-169,台北,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黃韻伊 (2009)。品德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之實施策略。台北:北縣教育,68, 41-44。
蔡清田 (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 (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鳥山敏子 著;李俊秀譯 (2000)。家‧孩子‧失樂園。台北:成陽。
許琬甄 (2008)。淺談創意教學的實施途徑。台北:教師之友,49:3,38-42。
許智香 (2008)。中學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審美的人生與教育。花蓮:品格與創新教學,89-123。
陳奐宇 (2005)。創造力在美術教學上的應用。台北:美育,154,66-79。
陳麗卿 (2005)。實施多元智能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
陳維真 (2006)。生命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藝術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琴心 (2008)。國小實施品格教課程之研究-以新竹市南寮國小為例。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瓊花 (2008)。美感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教師天地,153,4-9。
陳龍安 (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育實際(第六版)。台北:心理。
楊深坑 (2009)。美育在後現代社會中的人格陶冶功能。台北:教育資料與研究月刊,88,1-16。
單文經 (1982)。道德教育初探。高雄:復文圖書。
潘裕豐 (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台北:生活科技月刊,39:2,38-55。
郭禎祥 (1993)。透過藝術教育達成全國教育之重整。刊登於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郭靜緻 (2006)。創造性藝術教學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論文。
郭添財 (2008)。品格、人才與未來。台北:國政研究報告。
詹允文 (2006)。美國新品格教育理論取向與實施方案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 (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育部。
教育部 (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93年12月16日台訓(一)字第
0930168331號函。
教育部 (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 (2006)。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 (2007)。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教育部。
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彙編 (2008)。品格與創新教學。花蓮市:慈濟大學。
歐陽教 (1996)。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台北:文景。
國教司 (2005)。藝術與人文領域六年級、九年級基本素養指標解說手冊。教育部。
德育評量: 2010/3/28取自http://www.education.ntu.edu.tw/wwwcourse/Chinese/2Plus/EduAssessment/Affective/Affective-ZhaoYo.htm
蘇芳儀 (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教師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彰化。
藝術與人文教學資源網 2010/2/2取自http://ceag.phc.edu.tw/~art/art93/ele/www/s1/dir1/
藝術教育評量網 2010/3/1取自http://arteducation.creed.ntnu.edu.tw/
藝術與人文教學網 2010/3/2取自http://ceag.phc.edu.tw/~art/art93/jun/www/s1/dir1/
Darras ,B. (2009).Art Education:Are we on the right path?What must be evaluated.The Internation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7(2),67-80.
Davies,I.,Gorard S.,&McGuinne,N.(2005).Citizenship education nd character education:Similarities and contrast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53(3),341-358.
Gilligan, C. (1936). In a different voice :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ward,R.,Berkowitz,M.W.,& Schaeffer,E.F.(2004).Politics of character education.Education Policy,18(1),188-215.
Kerlan ,A. (2009). Education through Arts and Culyure:A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7(2),95-107.
Leming,J.S.(2001).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moral and civic virtu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16(1),62-76.
Lickona, T.(1993).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51(3),6-11.
Lickona, T.(1998).Character Education:Seven Crucial Issue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20,77-84.
Lickona, T.(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1-3.
Maria K. E. Lahman (2001). An Inquiry of Caring in the Classroom:A Teacher Story. Blacksburg, Virginia.
Nikoltsos,C.(2002).The art of teaching ar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toin (ERIC Documents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43575)
Noddings, N.(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 &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odding,N.(1997).Character education and community.In A. Molnar(Ed).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character: Ninty-six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study of education(pp.1-16).Chicago:the University og Chicago Press.
Otten, E. H.(2000).Charact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44932)
Sternberg,R.J.(2008).Cognitive psychology(5th ed.).Belmont,CA:Thomson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