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思穎
論文名稱: 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研究-以盧梭和福祿貝爾教育思想為例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Holistic Idealism–based on the Education Ideas of J.J. Rousseau and F.W.A.Fröbel
指導教授: 傅佩榮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幼兒教育全人發展全人理想全人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英文關鍵詞: Children’s education, Holistic development, Holistic idealism,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4下載:9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探討中西歷代思想發展脈絡中,影響幼兒教育發展卓著的
    教育學者-盧梭的「愛彌兒」和福祿貝爾的「人的教育」之全人發展教育思
    想,探討全人理想教育之內涵,為未來幼兒「全人理想」教育目標,提出
    相關建議。
    本研究探討目的,可分為四點:
    一、探究中西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二、探究盧梭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二、探究福祿貝爾的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之關係。
    三、盧梭和祿貝爾的全人理想,對現代幼兒教育全人發展之啟示。
    本研究除了蒐集多位中西相關教育學者的專書,及探討這兩位學者的
    相關文獻,予以整理、分析和比較。盧梭和福祿貝爾在幼兒教育上,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教育環境,影響幼兒教育的全人發展,他們主張回歸自然的教育本質及提倡全人理想教育目的,謙卑的自省,使人能夠充分認識自己,崇尚自然及上帝的真理,才能使人深刻體會生命的真諦。此外,他們認為全人理想的主旨在於尊重人權,培養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精神,以愛和關懷、支持和鼓勵他人。這兩位學者除了注重身體的健康及家庭教育外,也強調學校教育必須以直觀教學理念,增進兒童學習及心智成長,使兒童返回自然,提升靈性修養,尋求上帝的真理和智慧,才能充分自由發展其潛能,實現全人理想教育目標。

    The present thesis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ought in western history, the two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educators, Jean Jacques Rousseau and Friedrich Fröbel. The study will mostly
    focus on one of their most important works, Emile of Rousseau and Die menschenerziehung Biilow the Education of man of Fröbel. Relevant suggestions derived from the study will be proposed for the “Holistic Idealism.”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aim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points:
    1.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holistic idealism.
    2.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holistic idealism of Rousseau.
    3.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holistic idealism of Fröbel.
    4. Inspirations for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rom the works of Rousseau and Fröbel.
    The present stud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many works of education scholars in the east and west as well as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two scholars. In the children education, both Rousseau and Fröbel consider cultu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crucial to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y also consider the return of nature as the educational essence
    and advocate the holistic idealism as the educational goal. Humble introspection enables one to know oneself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 can be attained by respecting the nature and the God’s truth.
    Furthermore, they consider the gist of holistic idealism as the respect of human righ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philanthropy as well as supporting and encouraging fellow people with love and care. Apart from
    physical health and family education, Rousseau and Fröbel als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intuitional instruc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to improve children’s learning and enlighten their minds. Consequently, children will be guided to return to nature, enhance spiritual cultivation, and, finally, search for the truth and wisdom of God. Children are then able to freely develop their potentials and embody the education goal of holistic idealism.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緣起⋯⋯⋯⋯⋯⋯⋯⋯⋯⋯⋯⋯⋯⋯⋯⋯⋯⋯⋯⋯⋯⋯ 2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第三節名詞界定⋯⋯⋯⋯⋯⋯⋯⋯⋯⋯⋯⋯⋯⋯⋯⋯⋯⋯⋯⋯⋯⋯ 4 壹、幼兒教育⋯⋯⋯⋯⋯⋯⋯⋯⋯⋯⋯⋯⋯⋯⋯⋯⋯⋯⋯⋯⋯⋯ 5 貳、全人理想⋯⋯⋯⋯⋯⋯⋯⋯⋯⋯⋯⋯⋯⋯⋯⋯⋯⋯⋯⋯⋯⋯ 6 第四節研究方法⋯⋯⋯⋯⋯⋯⋯⋯⋯⋯⋯⋯⋯⋯⋯⋯⋯⋯⋯⋯⋯⋯ 7 第二章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 8 第三章盧梭的幼兒教育思想發展與全人理想⋯⋯⋯⋯⋯⋯⋯⋯⋯⋯⋯⋯⋯⋯14 第一節盧梭的生平及幼兒教育思想發展背景⋯⋯⋯⋯⋯⋯⋯⋯⋯⋯⋯15 第二節盧梭《愛彌兒》的教育思想發展與全人理想⋯⋯⋯⋯⋯⋯⋯⋯23 第三節盧梭《愛彌兒》- 對當代教育之啟示⋯⋯⋯⋯⋯⋯⋯⋯⋯⋯ 38 第四章福祿貝爾的幼兒教育思想發展與全人理想⋯⋯⋯⋯⋯⋯⋯⋯⋯⋯⋯⋯48 第一節福祿貝爾的生平與幼兒教育思想發展背景⋯⋯⋯⋯⋯⋯⋯⋯⋯48 第二節福祿貝爾《人的教育》思想發展與全人理想⋯⋯⋯⋯⋯⋯⋯⋯54 第三節福祿貝爾《人的教育》- 對當代教育之啟示⋯⋯⋯⋯⋯⋯⋯⋯65 第五章結論⋯⋯⋯⋯⋯⋯⋯⋯⋯⋯⋯⋯⋯⋯⋯⋯⋯⋯⋯⋯⋯⋯⋯⋯⋯⋯73 第一節幼兒教育與全人理想⋯⋯⋯⋯⋯⋯⋯⋯⋯⋯⋯⋯⋯⋯⋯⋯⋯⋯73 第二節綜合討論⋯⋯⋯⋯⋯⋯⋯⋯⋯⋯⋯⋯⋯⋯⋯⋯⋯⋯⋯⋯⋯⋯⋯79 第三節啟示與建議⋯⋯⋯⋯⋯⋯⋯⋯⋯⋯⋯⋯⋯⋯⋯⋯⋯⋯⋯⋯⋯⋯85 參考文獻..⋯⋯⋯⋯⋯⋯⋯⋯⋯⋯⋯⋯⋯⋯⋯⋯⋯⋯⋯⋯⋯⋯⋯⋯⋯⋯⋯⋯ 92 表(一)盧梭的生平紀要⋯⋯⋯⋯⋯⋯⋯⋯⋯⋯⋯⋯⋯⋯⋯⋯⋯⋯⋯⋯⋯⋯.94 表(二)福祿貝爾生平及著作年表⋯⋯⋯⋯⋯⋯⋯⋯⋯⋯⋯⋯⋯⋯⋯⋯⋯⋯102 表(三)福祿貝爾的恩物種類分類與說明⋯⋯⋯⋯⋯⋯⋯⋯⋯⋯⋯⋯⋯⋯⋯103 圖示⋯⋯⋯⋯⋯⋯⋯⋯⋯⋯⋯⋯⋯⋯⋯⋯⋯⋯⋯⋯⋯⋯⋯⋯⋯⋯⋯⋯⋯⋯⋯108

    下山田裕彥&金澤勝夫&蔡秋桃(1995)。《幼兒教育思想》。台北市:五南。
    王駿聲(1927)。《幼稚園教育》。中國:上海商務印書館。
    王連生(1994)。《幼兒教育的理想與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伍厚愷(1996)。《寂寞啊,盧梭:一個孤獨的散步者》。台北市:牧村。
    田培林(1954)。《福祿貝爾與孟特里梭的教育學說》。台北市:復興書局。
    白石浩一(2001)。林鬱主編。《蘇格拉底的智慧》。台北市:新潮社。
    朱敬先(1987)。《幼兒教育》。台北市:五南書局。
    李瑋(2000)。《盧梭》。台北市:婦女與生活社文化基金會。
    李德高(2001)。《幼兒教育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師大書苑。
    杜威(1976)。林以亮&婁貽哲合譯。《自由與文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杜和貽&劉述先(1998)。《哲學、文化與教育》。香港新界:香港中文大學。
    林朝鳳(1988)。《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市:復文。
    林聰敏(2001)。〈德意志浪漫主義的教育理念-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台北:當代。
    洪福財(2002)。《幼兒教育史-台灣觀點》。台北市:五南。
    吳大猷(1995)。教育改進的一些基本問題。科學教育。第182 卷。台北市:立台灣師範大學。
    周蕙菁(2003)。天下雜誌。教育特刊: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
    黃光雄(1966)。福祿貝爾教育思想之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八輯。
    黃遙煌(1965)。教育研究所集刊。第七輯。
    翁麗芳(1998)。《幼兒教育史》。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0)。《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台北市:東華。
    陳能治(2002)。全人教育理念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之理論基礎研討會。台南:樹德科技大學。
    傅佩榮(2003)。《釐清自我的真相》。談身心靈整合。台北市:天下文化。
    傅佩榮(1998)。《柏拉圖》。台北市:東大圖書。
    傅佩榮(2003)。《哲學入門:探索生命的價值》。談身心靈整合。台北市:天下文化。
    楊碩夫(1986/1988)。《孔子教育思想與儒家教育》。台北市:黎明。
    聖修伯里(2003)。吳淡如譯。《小王子》。台北市:格林。
    趙林(1998)。《盧梭的懺悔-虛浮社會下的人生哲學》。台北市:漢揚。
    熊秉真(2000)。《童年憶往》。台北市:麥田。第二章為童年寫史。
    熊慧英(1998)。兩岸嬰幼兒人格建構研討會-緒論。專題報告-中國模式幼兒教育實驗:人格基模的建構。瞿立鶴主編。《嬰幼兒人格建構的再探》。台北市: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出版。
    蔣奎雨,盧騷自然主義的教育觀,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文粹」第十六期。
    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2002)。南方塑、楊正潤等譯。《所謂的知識份子》。
    (Intellectuals)。台北市:究竟。
    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2004)。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A History of Childhood)。台北市:麥田。
    莊司雅子著(1992)。傅王遜雪譯。《福祿貝爾「人的教育」入門》。台北市:新民。
    康德(2002)。賈馥茗等譯。《論教育》。台北市:五南。
    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1992)。陶明潔譯。《人的教育》(Die Menschenerziehung)。台北市:亞太圖書。
    蒙特梭利和波多野勤子著(1976)。劉焜輝譯。《幼兒教育法》。台北市:漢文書局。
    瑪格麗特。唐納生(Margaret Donaldson)(1996)。漢菊德&陳正乾譯。《兒童心智:從認知發展看教與學的困境》。台北市:遠流。
    盧梭(1989)。李平漚譯。《愛彌兒》。台北市:五南。
    盧梭(1986)。李常山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Jean-Jacques Rousseau::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台北市:唐山。
    盧騷(J.J. Rousseau)。余鴻榮譯。《懺悔錄》(The Confessions)。台北市:志文。
    羅曼羅蘭(1982)。陸琪譯。《盧騷傳》。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懷德海(A.N. Whitehead)(1994)。吳志宏譯,《教育的目的》。台北市:桂冠。
    茱蒂。哈理斯(Judith Rich Harris)(2000)。洪蘭譯。《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台北市:商周,城邦。
    引自L. G. Katz & S. C. Chard(1998)。陶英琪、陳穎涵譯。《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Engaging Childrens Minds:The Project Approach)。台北市:心理。
    Evans, Ellis (1975)。Open education,Contemporary influen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nd. Holt Rinehart and Wiston。
    Fitzhung Dodson。王一中譯(1977),《完美的幼兒教育》,台北市:新文豐。
    Peter France(1935)。《Rousseau:Confessions》,Cambridge U. Press。
    Rudolf Steiner 史代納(2002)。柯勝文譯。《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中和:光佑。
    Ron Miller(1997)。《What Are Schools For: Holistic Education in Amercian Culture》,Holistic Education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