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品儒
Chen, Pin-Ju
論文名稱: 隱與現之間-論同性戀運動員之運動生涯困境與調適
Between Stealth and Coming Out: A Study of the Dilemmas and Adjustment in the Athletic Career of Gay And Lesbian Athletes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口試委員: 蘇芊玲
Su, Chien-ling
曾郁嫻
Tseng, Yu-Hsien
程瑞福
Chen, Jui-Fu
口試日期: 2023/07/2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同性戀同性戀運動員自我認同困境調適
英文關鍵詞: homosexuality, homosexual athletes, self-identity, conflict, adjust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15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同性戀運動員運動生涯中的困境與調適,採用深度訪談法及敘說進行描述及解釋,並結合相關文獻加強本研究之多元性,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同性戀運動員運動生涯歷程所帶來的影響,探討其運動生涯中所遭遇的經歷,並從中了解到男、女同性戀運動員之異同,以及同性戀運動員對於自己的運動生涯經歷所調適的情形,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訪談進行探討,研究對象為兩名男同性戀運動員及兩名女同性戀運動員。研究結果為:一、同性戀運動員對於原生家庭的成長,自我認同歷程影響因素最大。二、從研究中可以發現同性戀運動員除了自我掙扎認同及現身外,他人的看法及環境也對於自我影響十分重要。三、男同性戀運動員相較於女同性戀運動員所面臨到的困境較多也較難公開現身。研究建議為後續研究值得深入探討同性戀運動員察覺其性傾向之心路歷程、在互動關係中採取尊重及包容的態度去看待性別少數族群以及提升社會大眾對於性別議題之瞭解。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lemmas and adjustments of gay athletes in their sports caree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homosexual athletes' sports career experience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they have encountered in their sports careers, and to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homosexual athletes and the adjustments homosexual athletes have made to their sports career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two male homosexual athletes and two female homosexual athlete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1.That homosexual athletes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ir growth in their family of origin and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process. 2.It was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ir struggle to identify and present themselves, the perceptions of other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in influencing them. 3.The study suggests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warranted to examine the journey of gay athletes in detecting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adopting respectful and inclusive attitudes in their interactions, and enhanc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well-being of gay athlete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further research is warranted to examine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of gay and lesbian athletes in detecting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adopting respectful and inclusive attitudes toward sexual minorities in their interactions, and raising awareness of gender issues in the community.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6 第六節 文獻探討7 第七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6 第八節 研究對象 23 第貳章 同性戀運動員性傾向認同歷程之影響因素 27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成長故事 2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察覺其性傾向之個人經驗 31 第三節 身為同性戀者在其運動生涯中所遭遇之困境 36 第四節 本章小結 40 第參章 同性戀運動員在其運動生涯中與他人的互動關係 41 第一節 與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係 41 第二節 在運動團隊中與成員間的互動關係 46 第三節 在運動生涯中不同身份所帶給研究參與者的影響5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58 第肆章 同性戀運動員在其運動生涯中自我調適之情形61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在其運動生涯中之調適情形6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對於運動場域中的性別觀感及建議 64 第三節 本章小結 6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72 參考文獻 73 附錄一 80 附錄二 81

    BBC NEWS 中文 (2019,5月24日)。台灣同志運動30年:見證同婚專法通過歷程。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8368470
    Jim Buzinski (2012)。2012倫敦夏季奥運會:22名公開出櫃的同志運動員。愛白網電子報。http://www.aibai.com/。
    文崇一、楊國樞 (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市:東華。
    王宗吉譯 (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江佩璇 (2007)。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
    吳亞璇、林郁璇、胡毓芳 (2010)。「同志」在我們的世代仍是個禁忌嗎?—探討我們世代對同志議題的開放程度。清華大學寫作中心。
    吳宜霏 (2011)。籃球運動中女同志的T味身體操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紹文 (2004)。階級、種族、性身份一從原住民同志之社會處境反思台灣同志運動。世新大學。
    呂建宏 (2006)。青少年運動團隊中女同志性認定及隊友互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李美枝、鐘秋玉 (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周華山 (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夢琦 (2015)。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本蕙 (2003)。高中生男同志認同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正文 (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林孟旻 (2013)。「彩虹」團體在運動競技裡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官蓓、楊振玉 (2010)。從「恐同」到肯定--性別平等教育中同性戀議題的研究。第十六屆教育社會學論壇-風險、危機與教育公平 [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宜潔 (2011)。體育院校男同志學生的認同歷程、校園處境及出櫃考量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林彥伶、曾郁嫻 (2016)。大專學生運動員對同志從事運動訓練之態度。大專體育學刊,18(4),249-261。
    社團法人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07)。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臺北市女書。
    邱珍琬 (2002)。青少年男同志認同過程與實際。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77-107。
    施毓琳 (2005)。男同志教師性傾向認同歷程與教育職場的生存策略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
    洪文龍 (2018)。同志運動會 (Gay Game) 與臺灣同運會發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5,128-131。
    洪念慈 (2009)。兩位男同志運動員的生命故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蘶峰 (2014)。男同志教師的性傾向認同與其同志教育態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紀大偉 (1997)。酷兒啟示錄。臺北市:元尊文化。
    紀大偉、周華山 (1997)。同志論(第二版)。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徐嘉郁 (2008)。當我們同在一起-休閒場域對男同志認同構成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涂燕玲 (200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紐文英 (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商雅婷 (2006)。運動性別意識、過去接觸經驗與對同性戀運動選手態度之預測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張小虹 (2005,7月24)。男體寫真案一審有罪,晶晶書庫要上訴。聯合新聞網。http://www.castro.com.tw/news/ news
    張德勝、王采薇 (2010)。大學生對同志態度量表編製及其信效度初探。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1),159-186。
    張瓈文 (2019)。彩虹團體在女子排球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曹建輝 (2014)。從父權與恐同論同志婚姻權-一項關於新世代男同志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梁曉慧 (2013)。馬來西亞華裔中學生同性戀態度之研究-以雪隆區華文獨以國立中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畢恆達 (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結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37-78。
    畢恆達 (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工坊。
    陳子軒 (2014)。孜能辨我是雄雌〇談運動場上的性別歧視。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69/386944.11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怡帆、程瑞福 (2013)。以生態系統觀點析論高中體有班學生學習與升學進路。體育學報,46(1),443-457。
    陳建文 (2005)。女同志運動參與考量因素、身分認同、現身情形對運動參與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浩 (1992)。同性戀。台北市:遠流。
    陳渝苓、陳瑾葶 (2009)。「不公平的起跑線」:從性別觀點探討女性運動員的雙重汙名現象。中華體育季刊,24(1),90-99。
    陳瑾葶 (2008)。污名感的桃花源?運動場域女同志特有經驗之探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陳麗如 (2000)。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彭懷真 (1994)。社會學概論。臺北市:洪葉。
    彭懷真 (1996)。男性角色的變遷與困境。現代化研究,7,16-26。
    曾郁嫻 (2013)。臺灣同志與體育運動研究相關議題之探討:以2000年至2012年學位論文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7(3),187-194。
    曾郁嫻 (2015)。妳/你應該擁抱同志運動員。臺大體育,67,47-52。
    曾郁嫻、沈劍威 (2020)。大專學生運動員接觸同志運動參與者的經驗探究一以臺灣、香港及中國為例。運動文化研究,37,117-150。
    曾寶荃 (2000)。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 [未出版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
    游美惠 (2002)。父權體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7,111-113。
    游美惠 (2012)。體育系學生的學習經驗與性別關係之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0,1-45。
    黃睿宏 (2018)。男同志網球社群的形成與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雅婷 (2013)。現代同志運動員之社會認同與定位:一個質的觀點。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人瞄 (2009)。國內女同志體育教師在家庭/職場/運動場的現身隱身經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廖美貞 (2003)。女同志球聚空間之形塑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家宏 (2008)。當運動遇上性/別:五名男同志的認同與處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靜蓮、許光麃 (2011)。同志運動會的社會認同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學系(所)刊,11,35-46。
    裴學儒 (2001)。軍隊文化、男性氣概與性傾向壓迫一臺灣男同性戀者的兵役經驗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趙彥寧 (2000)。臺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8,207-244。
    劉士煜 (2021)。如果可以,請容許我原本的樣子:男同性戀運動員的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劉安真 (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劉杏元 (2005)。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杏元、黃玉、趙淑員 (2009)。當性别遇見同志:女同志性取向認同發展相關理論探討。長庚科技學刊,10,137-153。
    蔡侑霖 (2003)。競賽作爲一種生產:台灣職業棒球產業勞動體制的初探。國立台灣大學。
    蔡宜君 (2008)。踏入彩虹國度:男同志認同歷程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蔡國成 (2004)。運動同志與同志運動:臺灣男女同志運動團體的興起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蔥瑛 (2005)。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處境與污名。台灣性學學刊,11(2),61-74。
    謝艾萍 (2007)。高中籃球教練壓力來源與因應策略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鍾兆佳 (2003)。運動場上的彩虹足跡:以女同志球聚與「雷斯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顏聖紘 (2016)。「恐同症」的起因與解方。鳴人堂。http://opinion.udn.com/opinion/ story/7492/2134559
    蘇芊玲 (2006)。擁抱政瑰少年。臺北:女書文化。
    蘇盈方 (2002)。我國實施在家教育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Alfermann, D. & Stambulova, N. (2007). Career transitions and career termination. In G. Tenenbaum & R. C. Eklund (Eds.).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Anderson,E. (2002).Openly gay athlete: Contesting hegemonic masculinity in a homophobic environment. Gender & Society, 16(6), 860-877.
    Anderson,E. (2011a).Masculinities and sexualities in sport and physical cultures: Three decades of Evolv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58, 565-578.
    Cahn, S. (1994). Coming on strong. New York: Har count Brace.
    Cass,V. (1979).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 219-235.
    Clarke, V., Ellis, S. J., Peel, E., & Riggs, D.W. (2010).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 and queer.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Delano, L. (2014). Sport as contex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same-sex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38(3), 263-285.
    Demers, G. (2006). Homophobia in sport-fact of life, taboo subject. Canadian Journal for Women in Coaching . Retrieved February 6 ,2013,from.
    Deshayes, M., Clément-Guillotin, C., & Zory, R. (2019). "Men are Better Than Wome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 Negative Stereotype Toward Women on a Self-Paced Cycling Exercis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41(4), 242-250.
    feel excluded if they catch on to your difference: Transgender experiences of exclusion in sport.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52(2), 223-239.
    Gentile, A., Boca, S., & Giammusso, I. (2018). ‘You play like a woman!’ Effects of gender stereotype threat on women’s performance in physical and sport activitie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39, 95–103.
    Griffin,P.(1998). Strong women, deep closet: lesbians and homophobia in sport.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Haltom, T. M. (2021). Masculine Maneuvers : Male baton twirlers, compensatory manhood acts, and hybrid masculinity. Men and Masculinities.
    Hargie, O. D., Mitchell, D. H., & Somerville, I. J. (2017). People have a knack of making you feel excluded if they catch on to your difference’: Transgender experiences of exclusion in spor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1), 65-74.
    Johnson, K. (2008a). Precision Teaching. In N. Suskin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 809-813.
    Keith, W. S. (2007). Gay pride needs new direction. Denver Post.
    Lenskyj, H. (1997). No Fear ? Lesbians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Women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6(2), 7-22
    Sartore-Baldwin, M. L. (2012).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athletes in sport.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Sports and Athletes in Education, 6(1), 141-152.
    Smart, L., & Wegner, D. M. (2000). The hidden costs of hidden stigma. In T. F.Heatherton, R. E. Kleck, M. R. Hebl, & J. G. Hull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tigma.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Wylleman, P., & Lavallee, D. (2004).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ransitions faced by athletes. Developmental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A lifespan perspective,507-527.
    Zera, D. (1992). Coming of age in a heterosexist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gay and lesbi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27(108), 849-854.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7/2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