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韓錦勤
Han Chin Ching
論文名稱: 王雲五與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79)
Wang Yu Wu and Taiwan Commercial Press(1964-1979)
指導教授: 賴澤涵
Lai, Jeh-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1999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王雲五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事業清除三害文化自清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討論的對象是以王雲五與臺灣商務印書館之間的關係為主,時間的斷限則是從王雲五重新主持臺灣商務到他去世為止,即民國五十三年至民國六十八年。內容方面,除了緒論與結論外,擬列四章、十一節來討論。以下僅就各章的結構安排分述如下:
    第一章〈王雲五與商務的結緣〉。此章從王雲五與商務如何結下不解之緣開始。第一節先對王雲五的個人生平做一個陳述,包括其家世、求學、從事教職、參政等經歷。再說明王雲五受胡適介紹進入當時屬於大出版業的商務擔任編譯所所長,一直到任職管理全館的總經理的過程,討論其得以成功之因素。並就其出版理念與提倡科學管理做個介紹,而這些觀念與日後王雲五改革、領導臺灣商務有其關連性。
    第二章〈臺灣商務的早期發展〉。本章先由臺灣早期出版環境的限制談起,說明在民國三十八年以後,國府所執行圖書查禁的工作對當時出版業的發展是有所影響,處在此環境下的臺灣商務由初創到獨立,其業務的發展情形在起初並不是一帆風順,但是仍為後來的臺灣商務奠立了一些基礎。此時的王雲五只是擔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的一個股東而已。
    第三章〈王雲五重主臺灣商務〉。民國五十二年,王雲五自政壇辭職,次年被選為臺灣商務印書館的董事長,此時的王雲五已七十六歲了,仍稟承著豐富的精力接下「復興」商務的重擔,實行一連串的改革,諸如職位的調動、組織章程的制定、編輯人才的網羅、出版計畫的擬定等,都顯現王雲五視臺灣商務印書館為一個出版企業在經營。
    第四章〈王雲五主持臺灣商務的評價〉。王雲五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得他的人脈資源眾多。出版業必須與其他文化機構做互動,例如,在復興中華文化的背景下,臺灣商務與故宮、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保持合作關係。並且探討一個出版業與社會大眾的關係,包括平價書「人人文庫」的印行以及配合節日進行的書籍特價活動來刺激買氣,對帶動社會的讀書風氣或多或少有所幫助。而將過去的《東方雜誌》、《教育雜誌》重印或將《出版月刊》、《東方雜誌》先後復刊,對學術研究更是幫助不少。本章最後是對王雲五主持臺灣商務的成績作個評價,將他所樹立的規模與初期設立時的臺灣商務做一個比較。
    結論中從公共領域的理論,來看王雲五在出版文化的努力以及臺灣商務印書館處於臺灣的政治環境下,遭受的限制。以及其對臺灣的文化上的貢獻所在。

    目 次 緒 論 第一章 王雲五與商務的結緣 第一節 個人生平 第二節 與商務的淵源 第三節 出版理念與科學管理 第二章 臺灣商務的早期發展 第一節 臺灣早期出版環境的限制 第二節 臺灣商務早期運展 第三章 王雲五重主臺灣商務 第一節 整頓與改革 第二節 經營模式 第三節 出版計劃 第四章 王雲五與臺灣商務對社會大眾之影響 第一節 與其它文化機構的互動 第二節 與社會大眾的關係 第三節 樹立規模 結 論 附 錄 徵引書目

    徵引書目
    中文部分
    一、檔案、史料
    檔案
    1. 《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檔案-學校教育及文化事業
    2. 《接收日人公私產業及其處理辦法》,國史館檔號450/459
    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工作會議紀錄》,檔號:7.4
    4. 文工會檔案,黨史會檔號104-107、0957、1062-1072、1129
    5. 陳紀瀅,《文化反攻與書刊出口》,未刊稿,民國45年,黨史會檔號557/117
    史料
    1. 《中國出版史料》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2. 《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3. 《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下卷,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4. 《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5. 長孫無忌等撰,《隋書經籍志》,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
    二、政府單位出版品
    1. 《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文化事業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77年
    2. 《臺灣省政府公報》,民國37年、39年
    3. 《總統府公報》,民國37年
    4. 行政院新聞局編,《歷屆金鼎獎得獎名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0年
    5. 教育部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民國46年
    6. 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86年
    三、報紙
    1. 《大華晚報》,民國50年
    2. 《中央日報》,民國39年、68年、80年
    3. 《中國時報》,民國87年
    4. 《中華日報》,民國49年、61年、66年
    5. 《公論報》,民國49年
    6. 《民族晚報》,民國38年、39年
    7. 《自立晚報》,民國63年
    8. 《臺灣新生報》,民國37年、、61年
    9. 《徵信新聞報》,民國54年、56年、
    10. 《聯合報》,民國43年、68年
    四、王雲五著作
    1. 王雲五,〈四部叢刊初編序〉,《出版月刊》2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7月,頁3
    2. 王雲五,〈本館與近三十年中國文化之關係〉,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頁284-288
    3. 王雲五,〈各科研究小叢書序〉,《出版月刊》15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8月,頁5
    4. 王雲五,〈我所認識的高夢旦先生〉,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頁40-50
    5. 王雲五,〈抗戰前十年間的中國出版事業〉,《出版月刊》創刊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6月,頁3-9
    6. 王雲五,〈卷頭語〉,《東方雜誌》復刊1卷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7月,頁8
    7. 王雲五,〈復刊人人文庫序〉,《東方雜誌》復刊7卷12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3年6月,頁10
    8. 王雲五,〈景印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序〉,《東方雜誌》復刊4卷7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月,頁81
    9. 王雲五,〈精印歷代書畫珍品第一集序〉,《東方雜誌》復刊6卷1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5月,頁23
    10. 王雲五,〈增訂小學生文庫序〉,《出版月刊》17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10月,頁5
    11. 王雲五,〈編印人人文庫序〉,《東方雜誌》復刊3卷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8年7月,頁81
    12. 王雲五,〈編纂中國文化史之研究〉,胡適、蔡元培、王雲五編,《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記念論文集》,收錄:上海書店編,《民國叢書》第二編綜合類98,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頁603-605
    13. 王雲五,《十年苦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14. 王雲五,《岫廬八十自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
    15. 王雲五,《岫廬最後十年自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
    16. 王雲五,《岫廬論國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17. 王雲五,《岫廬論管理》,臺北:華國出版社,民國54年
    18. 王雲五,《岫廬論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
    19. 王雲五,《紀舊遊》,臺北:自由談雜誌社,民國53年
    20. 王雲五,《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
    21. 王雲五,《談往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0年5月
    五、書刊文章暨論文
    書刊文章
    1. 〈「萬有文庫薈要」各書內容述要-附零售價目〉,《出版月刊》創刊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6月,頁31-50
    2. 〈「漢譯世界名著甲編」各書內容述要〉,《出版月刊》10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3月,頁59-66
    3. 〈他山之石-他們如何經營專業書刊的出版〉,《出版家文摘》1期,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1月,頁142-150
    4. 〈出版月刊稿約〉,《出版月刊》創刊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6月,頁50
    5. 〈本刊贈閱辦法〉,《出版月刊》創刊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6月,頁30
    6. 〈東方雜誌復刊告各界書〉,《東方雜誌》復刊1卷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7月,頁6-7
    7. 〈常用工具書二十五種〉,《東方雜誌》復刊1卷1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5月,頁116
    8. 〈常用工具書十三種〉,《出版月刊》4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9月,頁4-6
    9. 〈臺灣商務印書館五月份優待書〉,《出版月刊》12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5月,頁71
    10. 〈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國父百週年紀念書籍〉,《出版月刊》5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0月,頁6-7
    11. 〈臺灣商務印書館啟事-徵求本館大陸時期出版書籍〉,《出版月刊》5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0月,頁2
    12. 〈臺灣商務印書館啟事-徵求本館大陸時期出版書籍〉,《出版月刊》9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2月,頁59
    13. 〈臺灣商務印書館啟事-徵求本館大陸時期出版書籍〉,《出版月刊》1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4月,頁74
    14. 〈慶祝出版節大廉價十六天〉,《出版月刊》22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4月,封底
    15. 〈舉行全部出版圖書特價一個月〉,《東方雜誌》復刊1卷9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3月,頁108
    16. 〈舉辦大廉價一個月〉,《東方雜誌》復刊2卷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7月,頁108
    17. 〈獻給大眾的國民體育叢書〉,《出版月刊》7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2月,頁41-42
    18. 方里,〈「金鼎獎」創設經緯〉,《出版之友》創刊號,臺北: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民國65年11月,頁2-4
    19. 方豪,〈李之藻誕生四百年紀念誌盛〉,《出版月刊》1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4月,頁9-10
    20. 王少南,〈禁書要禁得合理〉,《自由中國》12卷11期,臺北:自由中國出版社,民國44年6月,頁31
    21. 王壽南,〈中國歷代思想家序〉,《東方雜誌》復刊11卷6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12月,頁22-24
    22. 王榮文,〈台灣出版事業產銷的歷史、現況與前瞻-一個台北出版人的通路探索經驗〉,《出版界》28期,臺北:臺北市圖書出版商業公會,民國79年11月,頁7-15
    23. 王熙元,〈國學工具書舉要〉,《出版與研究》2期,臺北:出版與研究雜誌社,民國66年9月1日,第3版
    24. 朱文長,〈憶王雲五先生-聖賢百年皆有死,英雄千古半無名〉,《傳記文學》35卷6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68年12月,頁123-126
    25. 朱聯保,〈解放前上海書店印象記(二)〉,《出版史料》2期,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年12月,頁144-146
    26. 江明修、蔡金火,〈王雲五委員會初探:兼論其對當前行政革新之啟示〉,《空大行政學報》6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5年11月,頁137-168
    27.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雜誌目錄初編後之考察〉,《台灣史料研究》10號,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民國86年12月,頁3-24
    28. 伯新,〈上海工會運動野史〉,收錄:海天出版社編,《現代史料》第一集,上海:海天出版社,民國22年,頁295-306
    29. 吳百川,〈取締黃色有聲無色〉,《新聞天地》544期,臺北:新聞天地雜誌社,民國47年7月19日,頁8-10
    30. 吳相湘〈王雲五與金圓券的發行〉,《傳記文學》36卷2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69年2月,頁44-52
    31. 吳興文,〈光復前臺灣出版事業概述〉,《出版界》52期,臺北:臺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民國86年12月,頁38-43
    32. 宋建成,〈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會學報》31期,臺北:中國圖書館學會,民國68年12月,頁93-104
    33. 阮毅成,〈創刊七十年的東方雜誌〉,《出版家》8期,臺北:出版家雜誌社,民國62年8月,頁8-11
    34. 周旻樺,〈光復前後的臺灣出版文化〉,《書卷》4期,臺北:光復書局,民國86年12月,頁19-23
    35. 周道濟、傅宗懋,〈王雲五先生與中國當代教育〉,收錄:王壽南、陳水逢主編,《王雲先生與近代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頁69-99
    36. 昌彼得,〈影印四庫全書的意義〉,《故宮季刊》17卷2期,臺北,故宮博物院,民國71年冬,頁33-38
    37. 林良,〈大廣告主義-談出版事業的廣告負荷〉,《出版界》2期,臺北:臺北市圖書出版商業公會,民國69年9月,頁7-10
    38. 林熙,〈從「張元濟日記」談商務印書館〉,《大成》105期,香港:大成出版社,民國71年8月,頁13-19
    39. 林爾蔚,〈王雲五與商務印書館〉,《出版史料》4期,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12月,頁82-86
    40. 邵德潤,〈發行金圓券的真實情況-讀王雲五自述與徐柏園遺稿而得的結論〉,《傳記文學》44卷4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73年4月,頁23-28
    41. 金耀基,〈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收錄:王壽南主編,《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頁417-420
    42. 柳寅銘,〈雲五先生與全知少年文庫〉,《出版月刊》5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0月,頁21
    43. 胡愈之,〈回憶商務印書館〉,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頁112-128
    44. 胡歐蘭,〈王雲五與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1期,臺北:中國圖書館學會,民國68年12月,頁105-109
    45. 倪墨炎,〈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從產生到消亡〉,《出版史料》1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頁91-98
    46. 唐錦泉,〈回憶王雲五在商務的二十五年〉,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頁253-264
    47. 徐有守,〈王雲五先生與商務印書館〉,收錄:王壽南主編,《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頁70-116
    48. 徐有守,〈告別讀者朋友們〉,《出版月刊》25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6月,頁101-102
    49. 徐有守,〈為學術文化界服務的出版月刊-本刊創辦旨趣〉,《出版月刊》創刊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6月,頁29-30
    50. 徐有守,〈偉大出版家王雲五先生〉,《出版界》創刊號,臺北:臺北市圖書出版商業公會,民國69年1月,頁9-14
    51. 徐有守,〈從四部叢刊的行將售罄談到臺灣出版物的市場-也算是一個給讀者的報告〉,《出版月刊》7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2月,頁85-86
    52. 浦薛鳳,〈追憶王雲五先生-記念雲老逝世五周年〉,《傳記文學》45卷5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民國73年11月,頁85-86
    53. 馬和,〈商務藝文大動干戈〉,《新聞天地》1100期,臺北:新聞天地雜誌社,民國58年3月15日,頁25
    54. 馬起華,〈此之謂不朽-補憶王雲五老師〉,收錄:王壽南主編,《王雲五先生哀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頁233-238
    55. 張釗,〈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圖書審查機關簡介〉,《出版史料》4期,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年12月,頁134-137
    56. 張連生,〈王雲五先生與商務印書館之復興〉,《出版之友》第4-5期,臺北:出版之友雜誌社,民國67年1月,頁19-22
    57. 張連生,〈追隨雲五先生十一年〉,收錄:王壽南主編,《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頁132-170
    58. 張連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後記〉,《傳記文學》49卷3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5年9月,頁107-115
    59. 張連生,〈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十四年述略〉,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頁504-519
    60. 張毓黎,〈商務印書館總管理處遷渝時期的工作概況〉,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頁354-366
    61. 張錦郎,〈中國近七十年出版事業大事記(七)〉,《出版之友》28-29期,臺北:出版之友雜誌社,民國73年3月,頁50-53
    62. 張錦郎,〈王雲五與圖書館事業〉,《圖書與圖書館》1卷1期,臺北:圖書與圖書館雜誌社,民國68年9月,頁3-36
    63. 莊俞,〈悼夢旦高公〉,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頁58-62
    64. 許倬雲,〈學術界可憂慮的現象〉,《東方雜誌》復刊1卷1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7月,頁25-26
    65. 陳立夫,〈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西傳〉,《東方雜誌》復刊6卷8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2月,頁5-9
    66. 陳江,〈《東方雜誌》-近現代史的資料庫〉,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物印書館一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頁358-362
    67. 陳叔通,〈回憶商務印書館〉,收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頁131-139
    68. 陳建中,〈熱忱維護憲政的社會賢達並為國民大會敬重的王雲老〉,收錄:王壽南主編,《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頁180-191
    69. 陳達弘,〈突破困難〉,《出版之友》4-5期,臺北:出版之友雜誌社,民國67年1月,頁32-33
    70. 陳達宏,〈出版界須自求多福〉,收錄:遊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70年,頁195-200
    71. 章錫琛,〈漫談商務印書館〉,《文史資料選輯》43期,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0年12月,頁61-105
    72. 曾武雄,〈王雲五先生與嘉新文化基金會〉,收錄:王壽南主編,《王雲五先生與近代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頁329-349
    73. 曾濟群,〈王雲五先生與中國學術文化基金會〉,收錄:王壽南、陳水逢主編,《王雲五先生與近代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頁300-328
    74. 曾濟群,〈博士之父:王雲五〉,《幼獅月刊》423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7年3月,頁26-29
    75. 游淑靜,〈三民書局〉,收錄: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70年,頁9-11
    76. 游淑靜,〈平原出版社〉,收錄:游淑靜等著,《出版社傳奇》,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70年,頁13-15
    77. 閔劍梅,〈追隨雲老十二年〉,收錄:王壽南主編,《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頁257-261
    78. 黃成助,〈加強出版界與圖書館界合作座談〉,《出版之友》4-5期,臺北:出版之友雜誌社,民國67年1月,頁38-39
    79. 黃淵泉,〈明清時期的臺灣出版事業〉,《書卷》4期,臺北:光復書局,民國82年12月,頁13-18
    80. 楊尚強,〈爭印教科書鬥法無已〉,《新聞天地》1053期,臺北:新聞天地雜誌社,民國57年4月20日,頁15
    81. 葉公超,〈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所譯世界名著〉,《東方雜誌》復刊7卷6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12月,頁5-13
    82. 蔣紀周,〈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印〉,《出版家》39-40期,臺北:出版家雜誌社,民國64年4月,頁10-11
    83. 蔣紀周,〈我國圖書出版事業之發展與現況〉,《中華民國出版年鑑》,臺北:中國出版公司,民國65年,頁33-38
    84. 蔣復璁,〈王雲五先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收錄:王壽南、陳水逢主編,《王雲五先生與近代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頁1-25
    85. 蔣復璁,〈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珍本後序〉,收錄:蔣復璁,《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頁282-289
    86. 鄭貞文,〈我所知道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文史資料選輯》53期,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年10月,頁140-165
    87. 餘光,〈臺灣光復三十年出版大事記要〉,《出版家》44期,臺北:出版家雜誌社,民國64年11月,頁8-16
    88. 蕭光邦,〈審定本教科書的出版〉,《出版之友》4-5期,臺北:出版之友雜誌社,民國67年1月,頁23-27
    89. 戴景素,〈商務印書館前期的推廣和宣傳〉,《出版史料》4期,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12月,頁99-103
    論文
    1. 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2. 張樹倫,〈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建設〉,臺北: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3. 曾士榮,〈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例案(1945-5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4. 劉增兆,〈清末名初的商務印書館-以編譯所為中心之研究(1902-193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5.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六、傳記、自傳、日記、回憶錄
    1. 王壽南,〈王雲五先生小傳〉,收錄:王壽南、陳水逢主編,《王雲五先生與近代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頁350-378
    2. 王壽南,《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一-四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3. 吳相湘,《民國百人傳》第四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0年
    4. 李敖,《李敖回憶錄》,臺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5. 那志良,《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著者出版,民國82年
    6. 阮毅成,《八十自述》下冊,臺北:著者出版,民國73年
    7. 胡有瑞,〈「王雲五先生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記實〉,《近代中國》59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6年6月,頁234-268
    8. 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9. 胡適,〈高夢旦先生小傳〉,《東方雜誌》34卷1期,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1月
    10. 胡適,《四十自述》,臺北:遠流出版社,民國77年
    11. 胡適,《胡適的日記》,臺北:谷風出版社,民國76年
    12. 茅盾,《我所走過的道路》上冊,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13. 秦孝儀、李雲漢主編,《中華民國名人傳》第一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3年
    14. 張元濟,《張元濟日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15.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8年
    16.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四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0年
    七、專書
    1. 《商務印書館100週年/在臺50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7年
    2. 《商務印書館百年大事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3. 小赫伯特.S.貝利著,郭茂生、潘建國、郭瑞紅譯,《書籍出版的藝術與技巧》,臺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1年
    4. 中國文藝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六六中國文藝年鑑》,臺北:平原出版社,民國55年
    5. 太陽國際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寶》,臺北:太陽國際出版社,民國76年
    6. 王成樁、潘璞、程詳榮、吳開繩編,《初中理化》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0年8月臺初版
    7. 吳方,《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臺北:業強出版社,民國86年
    8. 李海崑,《出版編輯散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9.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4年
    10. 沙學浚編,《初中地理》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1年3月臺三版
    11. 孟樊,《台灣出版文化讀本》,臺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6年
    12.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文化發展史》第四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0年
    13. 張勝彥等編著,《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5年
    14. 張榮華,《張元濟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15. 張錦華,《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臺北:正中書局,民國86年
    16.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出版社,民國84年
    17. 舒重則重編,《初中化學》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37年7月修正第一版
    18. 黃良吉,《東方雜誌之刊行及其影響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8年
    19. 達塔斯.史密思(Datus C. Smith, Jr.)著,彭松達、趙學苑譯,《圖書出版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周知文化出版,民國84年
    20. 臺南商工經濟新報社編,《臺灣商工經濟大鑑》1947,臺南:臺南商工經濟新報社,民國36年
    21. 臺灣新生報社編,《臺灣年鑑》,臺北:臺灣新生報社,民國36年1月
    22. 臺灣新生報社編,《新生的臺灣》,臺北:臺灣新生報社,民國39年10月
    23. 蕭孟能,《出版原野的開拓》,臺北:文星書店,民國54年
    24.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書》,臺北:時報文化,民國83年
    25. 譚勤餘重編,《初中物理》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37年7月修正第一版
    26. 蘇精,《近代藏書三十家》,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2年
    外文部分
    1. Boorman, Howard L. & Howard, Richard C., ed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Vol. III.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1967-79.
    2. New York Times. 1930.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