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郁晴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武道教育的傳承
指導教授: 蔡錦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武道武士道柔道劍道稽古道場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57下載:7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擬探討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武道教育發展。武道從日本領臺之初,追隨軍警腳步進入臺灣,開始於各地廣設武德殿、私人道場,成為在臺日本人強身和凝聚尚武意志的良方,惟此時大部分的臺灣人對武道的認識不深。後隨國際局勢的演變、日本國內政局的變化,以及對外戰爭的加溫,有識者極力鼓吹武道在人格涵養與精神鍛鍊的成效,武道在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此形勢下,總督府也漸依內地教育法規,逐步推廣臺灣的學校武道,才使得臺灣人子弟有較多機會接觸這項課程,並在此過程中藉由武道體得「成為日本人」之道。
    日本五十年的統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畫下句點,臺灣為中華民國政府接管,開啟了另一個時代,然而,生活的記憶、身體的經歷、人與人間的羈絆卻無法如同政權轉移般地容易,能立刻被斷得一乾二淨,臺灣人所承襲的「武道精神」才正要在日本的統治終結後,一點一滴傾洩而出。從日治到戰後,臺灣人對武道的情感和記憶,將透過本島學生們在日治時期留下的學校社團活動紀錄、各校校友會製作的校刊、戰後個人自傳與回憶錄來呈顯,期能一窺箇中的傳承與轉化。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以「武道」教育為題之說明 4 三、名詞解釋—「武道」與「武士道」之異同 5 四、研究回顧 9 五、研究方法與資料運用 14 六、章節架構 16 七、日文漢字使用說明 17 第二章 近代日本的武道教育 19 第一節 明治以前的武道 19 第二節 明治以後武道教育的推展 27 第三章 日治時期武道教育在臺灣的實施 41 第一節 武道在臺灣的展示 41 第二節 武道引進臺灣教育 63 第四章 日治時期武「道」的傳承 79 第一節 臺灣武道界的學校武道觀 79 第二節 殖民地學校的武道記憶 100 第三節 武道意涵的轉化—從日治到戰後 114 第五章 結論 125 一、研究成果 125 二、研究侷限 128 三、未來展望 129 附錄 131 附錄一 武術(道)引進日本內地學校教育大事年表 131 附錄二 武道教育在日本內地與殖民地臺灣的發展比較表 134 附錄三 臺灣中等以上各學校武道社團情況一覽表(1933年4月資料) 150 參考書目 154

    一、日文史料
    (一)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31年~昭和19年。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38年~明治44年。
    (二)期刊雜誌
    中川次郎,〈武道を國民義務教育とせよ〉,《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98期(臺北,1925.08),頁46-57。
    中川次郎,〈武士道と學生〉,《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05期(臺北,1926.03),頁80-86。
    中村昇一,〈寒稽古に就て〉,《旭陵》,第八號(嘉義,1937.04),頁270。
    友成久敏,〈小學校に於ける國民教育の現狀と國民精神作興の實を擧ぐる具體的方法の攻究—武道教育實施を推獎す—〉,《臺灣教育》第385期(臺北,1934.08),頁21-31。
    甲田盛夫,〈正科としての劍道觀〉,《臺灣教育》,第251期(臺北,1923.04),頁2-22。
    甲田盛夫,〈我國の女性と武道教育〉,《剣道同志會會誌》(臺北,1931.08),頁10-16。
    平澤平三,〈身心兩方面の効果より青年の柔道を論す〉,《臺灣教育》第393期(臺北,1935.04),頁89-93。
    平澤平三,〈學校武道振興に就いて〉,《臺灣教育》第430期(臺北,1938.05),頁38-41。
    平澤平三,〈國民學校體鍊科武道に就いて〉,《臺灣教育》第462期(臺北,1941.01),頁3-8。
    平井新編,〈學校沿革〉,《校友會雜誌 創立十周年紀念號》第6號(嘉義,1934.09),頁43-74。
    松川圀雄,〈武道振興策は師範教育改善から〉,《剣道同志会会誌》(臺北,1937.08),頁6-8。
    財團法人臺灣建築會,《臺灣建築會誌》第9輯第2號(臺北,1937.04),無頁碼。
    臺灣警察協會,〈柔道界の權威石田信三氏〉,《臺灣警察協會雜誌》第104期(臺北,1926.02),頁262-275。
    臺北第一中學校麗正會,〈彙報 昭和九年紀要〉,《麗正》第42期(臺北,1935.03),頁67-71。
    臺北第一中學校麗正會,〈彙報 昭和十年紀要〉,《麗正》第43期(臺北,1936.03),頁69-74。
    臺北第一中學校麗正會,〈彙報 昭和十一年紀要〉,《麗正》第44期(臺北,1937.03),頁71-75。
    臺北第一中學校麗正會,〈彙報 昭和十二年度學校日誌要錄〉,《麗正》第45期(臺北,1938.03),頁27-31。
    (三)專書
    田中一二編,《臺北市史(二)》,臺北:臺灣通信社出版部,昭和6年。
    田中一二編,《臺灣年鑑 昭和十五年版下》,臺北:臺灣通信社出版,昭和14年。
    平岡勇三,《武道範士教士鍊士名鑑》,東京:大日本武德會本部雜誌部,昭和12年。
    平松譽資事,《小公學校武道指導細目》,臺北:光文印刷株式會社出版部,昭和14年。
    西久保弘道口述、岡本學編纂,《西久保氏武道訓》,東京:良書刊行會,大正5年。
    竹村豐俊,《臺灣體育協會創立十周年紀念に際して》,臺北:財団法人臺灣體育協會,昭和8年。
    佐藤憲正,《國民學校準據 體操‧武道教授細目 第五‧第六學年高等科》,臺北:神保商店,昭和15年。
    高木正信,《臺灣武道ノ精華》,臺北:臺灣沿革史發行所,昭和8年。
    高野弘正,《劍道及劍道史》,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昭和9年。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昭和14年。(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
    新村出編,《辭苑》,東京:博文館,昭和11年。
    嘉納治五郎,《青年修養訓》,東京:同文館,明治四十三年。
    臺灣總督府,《學校體操教授要目》,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昭和2年。
    臺灣教育會,《臺灣學事法規 大正二年版》,臺北:臺灣教育會,大正2年。
    臺灣教育會,《臺灣學事法規 昭和四年版》,東京:帝國地方行政會、臺北:帝國地方行政會臺灣出張所,昭和4年。
    臺灣教育會,《臺灣學事法規 完》,臺北:帝國地方行政會,出版年不詳。
    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正榕會,《小公學校武道科指導細目》,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昭和15年。
    臺南師範學校國民學校研究會,《國民學校教科實踐(理數科 體鍊科 實業科)》,臺南:臺南師範學校國民學校研究會,昭和17年。
    講道館編,《柔道年鑑 昭和十一年》,東京:講道館,昭和10年。
    講道館編,《柔道年鑑 昭和十二年》,東京:講道館,昭和11年。
    講道館編,《柔道年鑑 昭和十四年》,東京:講道館,昭和14年。

    二、日文著作
    (一)專書
    二木謙一、入江康平、加藤寬編著,《武道—日本史小百科》,東京:東京堂出版,1998。
    入江康平,《武道文化の探求》,東京:不昧堂出版,2003。
    アレキサンダー.ベネット,《武士の精神とその歩み—武士道の社会思想史的考察—》,京都:株式會社思文閣出版,2009。
    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 Q&A日本の武道事典(1)武道の精神って、どういうこと?》,東京:株式會社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2010。
    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 Q&A日本の武道事典(2)用具をつかわない現代武道を調べよう!》,東京:株式會社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2009。
    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 Q&A日本の武道事典(3)用具をつかう現代武
    道を調べよう!》,東京:株式會社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2010。
    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 Q&A日本の武道事典(4)日本の武道と世界の格闘技》,東京:株式會社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2010。
    久保義三、米田俊彥、駒込武、児美川孝一郎,《現代教育史事典》,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2003。
    山本礼子,《米国対日占領政策と武道教育-大日本武徳会の興亡》,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3。
    山田獎治、アレキサンダー.ベネット編,《日本の教育に“武道”を—21世紀に心技体を鍛える—》,東京:明治図書出版株式會社,2005。
    小笠原清忠,《武道の礼法》,東京:日本武道館,2010。
    大道等、頼住一昭編著,《近代武道の系譜》,東京:杏林書院,2013。
    井上光貞、永原慶二、児玉幸多、大久保利謙編,《日本歴史大系普及版4 武家政権の形成》,東京: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1996。
    井上俊,《武道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中村民雄,《今なぜ武道か—文化と伝統を問う—》,東京:財團法人日本武道館,2007。
    日本史廣辭典編輯委員會,《日本史廣辭典》,東京:株式會社山川出版社,1997。
    日本武道学会剣道専門分科会編,《剣道を知る事典》,東京:株式會社東京堂出版,2009。
    永原慶二監修、石上英一等編,《岩波 日本史辭典》,東京:株式會社岩波書店,1999。
    平凡社,《日本史事典》,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2001。
    生誕一五○周年記念出版委員会編,《嘉納治五郎—氣概と行動の教育者》,東京:筑波大學出版会,2011。
    西尾実、岩淵悦太郎、水谷静夫,《岩波国語辞典》,東京:株式會社岩波書店,2000。
    西尾達雄,《日本植民地下朝鮮における学校体育政策》,東京:株式會社明石書店,2003。
    全日本劍道聯盟、日本武道館協力編輯、田口榮治監修,《シリーズ日本の武道(2)少年武道》,東京:株式會社アリス館,2009。
    吳建堂,《孤蓬萬里半世紀》,臺北:福元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78。
    吳建堂,《わが剣の思い出》,臺北:福元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81。
    吳建堂,《竹刀と共に》,臺北:福元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86。
    佐藤信、五味文彥、高埜利彥、鳥海靖編,《詳說日本史研究 改訂版》,東京: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2008。
    尚學圖書編,《國語大辭典》,東京:株式會社小學館,1993。
    松前正義,《武道思想の探求》,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97。
    松村明、三省堂編修所,《大辭林 第三版》,東京:株式會社三省堂,2006。
    阿部洋(代表)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台湾篇)第60卷》,東京:株式會社龍溪書舍,2012。
    阿部洋(代表)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台湾篇)第61卷》,東京:株式會社龍溪書舍,2012。
    阿部洋(代表)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台湾篇)第62卷》,東京:株式會社龍溪書舍,2012。
    阿部洋(代表)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台湾篇)第63卷》,東京:株式會社龍溪書舍,2012。
    阿部洋(代表)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台湾篇)第65卷》,東京:株式會社龍溪書舍,2012。
    阿部洋(代表)編,《日本植民地教育政策史料集成(台湾篇)第66卷》,東京:株式會社龍溪書舍,2012。
    高須俊行,《浩蕩萬里剣燃えて—剣道部の歩み:台湾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日本:高須俊行,2001。
    高橋昌明,《武士の成立 武士像の創出》,東京:財団法人東京大学出版会,2004。
    馬場武典、馬場欽司監修.著,《中学生と指導者のだめの武道.体育シリーズ(1)劍道 伝統的武道の心と技を学ぼう!》,東京:株式會社ベースボール.マガジン社,2009。
    渡邊靜夫編著,《日本大百科全書 20》,東京:小學館,1994。
    新村出編,《廣辭苑 第六版》,東京:株式會社岩波書店,2011。
    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東京:株式會社大修館書店,1999。
    橫山健堂,《日本武道史》,東京:三省堂,1943。
    (二)期刊論文
    中村民雄,〈武道場と神棚(1)〉,《福島大学教育学部論集 社会科学部門》,第39號(福島,1986.03),頁35-51。
    中村民雄,〈武道場と神棚(2)〉,《福島大学教育学部論集 社会科学部門》,第42號(福島,1987.11),頁1-17。
    坂上康博,〈大日本武德會の成立過程と構造—1895-1904年—〉,《行政社會論集》,第一卷第3.4號(福島,1989.3),頁54-112。

    三、中文著作
    (一)專書
    山本博文著、趙佳誼、黃碧君譯,《武士道圖解》,臺北:商周出版,2008。
    王育德著、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出生至二二八後脫出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李登輝著、蕭志強譯,《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李登輝口述、張炎憲訪問,《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一)早年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吳佳璇,《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林景淵,《武士道與日本傳統精神—日本武士道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
    林明德,《日本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 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臺北:稻鄉出版社,2012。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
    武光誠著、薛智恆譯,《圖解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武士道》,臺北: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12。
    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著、許錫慶譯,《臺灣教育沿革誌(中譯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徐聖凱,《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
    郭弘一,《臺灣劍道教室》,臺北:郭弘一,1999。
    張炎憲總編,《李登輝總統照片集(壹)—家族相簿》,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
    限公司,2005。
    黃滄浪、李佐治合著,《柔道學》,臺北:中央警官學校,1963。
    黃滄浪,《國民體育叢書第五輯(二)柔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黃武雄、黃國恩、陳福士、呂耀宗,《黃滄浪—台灣柔道之父》,臺北:臺灣身體文化學會,2007。
    黃崑巖,《我不一樣的人生—黃崑巖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黃伯超口述、蔡錦堂主訪、徐聖凱撰著,《黃伯超先生傳》,臺北:前衛出版社,2012。
    楊初雄編,《嘉農口述歷史(二)》,嘉義:中華嘉義大學校友會,2002。
    新渡戶稻造著、吳容宸譯,《武士道—影響日本最深的力量》,臺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蔡禎雄,《日據時代台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
    蔡禎雄,《日據時代台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8。
    蔡石山著、曾士榮、陳進盛譯,《李登輝與台灣的國家認同》,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
    蔡篤堅主筆、梁妃儀協同撰稿,《一個醫師的時代見證:施純仁回憶錄》,臺北:記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09。
    鄭三郎編,《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1993。
    賴志彰編撰,《台灣霧峰林家留真集:近、現代史上的活動1897~1947》,臺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1989。
    (二) 期刊論文
    辛德蘭,〈日治時期台灣的大日本武德會(1900-1945)〉,《兩岸發展史研究》,第二期(桃園,2006.12),頁1-26。
    陳信安,〈台灣日治時期武道場建築之發展歷程〉,《史聯雜誌》,第三十四期(臺北,1999.6),頁1-25。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期(臺北,2000.6),頁1-75。
    黃國恩,〈臺灣女子柔道運動發展之初探〉,《臺大體育》,第50期(臺北,2010.3),頁21-33。
    黃武雄、黃國恩、陳福士、呂耀宗,〈謝龍波—柔道天王南霸天〉,《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2006.7),頁119-129。
    黃武雄、黃國恩、陳福士、呂耀宗,〈陳戊寅—和平館戊寅仙〉,《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2006.7),頁131-146。
    黃武雄、黃國恩、陳福士、呂耀宗,〈王金柱—弘道推平王老師〉,《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2006.7),頁147-164。
    黃武雄、黃國恩、陳福士、呂耀宗,〈張國安—台中柔道至寶〉,《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臺北,2006.7),頁165-172。
    黃武雄、黃國恩、陳福士、呂耀宗,〈台中縣柔道名人—陳再乞〉,《臺灣百年體育人物誌》,第二輯(臺北,2007.12),頁77-84。
    劉輝煌,〈憶—警劍導師郭弘一教官〉,《警大雙月刊》第154期(桃園,2011.04),頁32-34。
    藍弘岳,〈近代東亞思想史與「武士道」〉,《台灣社會研究》,第八十五期(臺北,2011.12),頁51-88。
    (三) 學位論文
    呂耀宗,〈臺灣柔道史(1952〜1970)〉,桃園: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 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陳信安,〈台灣日治時期武德殿建築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碩士論文,1996。
    陳義隆,〈日治時期台灣武道活動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中興,〈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柔道:歷史社會學的分析〉,桃園: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亮吟,〈武德殿空間形式組成之研究—以高雄、台南、彰化、大溪及南投為例〉,臺中: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2010。
    張樹林,〈嘉義柔道運動發展之研究(1938〜197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曾奕楷,〈故事、記憶與認同─嘉義和平館之文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馮啟斌,〈從道場到戰場:試論武道的轉化機制—以殖民地臺灣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鄭國銘,〈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體育及其運作的歷史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藍伯瑋,〈民國時期「國術運動」的建構與發展(1912-193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顏清苓,〈光復後台灣基層警察教育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蘇曉倩,〈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台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1919-1945)〉,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