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玲
Shu-Ling Huang
論文名稱: 不同森林浴場遊憩服務品質要素屬性之研究
The Quality of Forest Bathing Service Elements Among Different Areas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森林浴場遊憩機會序列二維品質模式 (狩野模式)
英文關鍵詞: forest bathing,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Kano two-dimensional mode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0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森林浴是利用森林環境的一種健康休閒方式。為建構高品質的森林浴體驗,增進遊客之滿意程度,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森林浴場其遊憩服務品質要素之屬性。並依自然環境、硬體設施、社會互動三方面建構森林浴23項服務品質要素項目之定位,將森林浴場分為都會區與郊外區並以瀑布及建議樹種的有無作為場域的分類,以現地遊客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抽樣方式採配額抽樣,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27份以狩野模式與卡方考驗分析。結果顯示:一、遊客女性略多於男性,年齡以49~64歲為主,教育程度多為大學 (專) 及研究所 (以上) ,以居住於北部地區的專業人員最多,平均月收入為基本薪資三倍間 (約37,561~56,340元) ,旅行人數5人以下,多停留2小時以內,參與團體為家庭親戚旅遊並使用自用汽車前往,大多過去一年皆從未造訪。二、遊客對於芬多精樹種、登山周邊設施、緊急救援設施設備、及設施安全天然災害警示之品質項目最為重視。三、都會區可提供部分遊客參與靜態活動機會的服務。四、有瀑布區與無瀑布區須排除靜態活動機會,並於有瀑布區強化瀑布特質。五、有樹種地在整體品質項目上須維持服務的充足及增進遊客之滿意,無樹種地須做好寧靜之特質並推廣與加強遊客之認知;兩區皆須重視小眾客群的經營。六、有樹種與郊外有瀑布無樹種地則須強化瀑布特質;郊外區無瀑布有樹種地需特別提供住宿與餐飲;郊外區無瀑布有樹種須提供家人朋友陪同參與的機會;郊外區的有樹種地須提供芬多精陰離子濃度訊息及用心經營小眾族群於運動處方相關資訊之需求;在都會各區提供、郊外各區排除提示參與靜態活動機會也可增進部分遊客之滿意程度。建議:一、提供創新服務,並依區域特質開發小眾客群。二、加強推廣,強化遊客與環境之連結。

    Forest bathing is defined as a healthy recreation on the fores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 the quality of forest bathing service elements among different areas. The scale of this study was constructed 23 items to measure forest bathing service elements from natural,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pproaches. The study applied quota sampling in which there were the waterfall or Phytoncid species in the metropolitan or suburban.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s as following: (1) The respondents were mostly female, the range of age from 49 to 64, and with at least bachelor or master degrees. Most of them lived in northern Taiwan and their occupations were professional staffs mainly; the average monthly income was from NT$37,561 to 56,340. In addition, the typify travel was with the family and the number of companion was less than 5, they usually drove their own cars and normally stayed 2 hours. However, most of them hadn’t visited any in the past few years. (2) It was important to provide the Phytoncid species and security-related facilities to the tourists. (3) the quality of meditation was the important element to the tourists in metropolitan area. (4) the waterfall was promoted a specialty in the recreational area. (5) In order to increase tourist satisfaction, considering the demand to special tourists and maintaining the quality was the significant in Phytoncid and no-Phytoncid species areas. (6) the quality of waterfall, accommodation, restaurant, activity opportunities, information of Phytoncid anion and prescription for exercise were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areas. The study suggested providing the new service and enhancing the link between tourists and environment be the way to rising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ts.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 目 次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x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4 第六節 名詞釋義………………………………………………………4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森林浴環境……..……………………………………………………………6 第二節 森林浴場的遊憩機會序列與服務品質要素方法……23 第三節 森林浴樣本特性描述……………………………………………………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64 第一節 樣本特性描述..…………………………………………………………………64 第二節 森林浴遊憩服務品質要素分析………………………………………67 第三節 都會區與郊外區遊憩服務品質要素分析……………………72 第四節 有瀑布與無瀑布遊憩服務品質要素分析……………………81 第五節 有建議樹種與無建議樹種遊憩服務品質要素分析…91 第六節 不同區域特質之遊憩服務品質要素分析…………………10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136 參考文獻……………………………………………………………………………………………………………………………139 附 錄………………………………………………………………………………………………………………………………148 附錄一 國家森林遊樂區活動綜合效益之評估研究問卷……148 附錄二 正式問卷……………………………………………………………………………155 附錄三 經營管理屬性相關法規探討………………………………………158 附錄四 各分區之森林浴遊憩服務品質要素屬性歸類表……161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2013) 。南港山系步道。取自http://naturet.ngo.org.tw/club/go5.htm
    王升陽、張上鎮 (2010) 。 森林裏的芳香維他命。臺灣林業雙月刊,36 (4)
    ,29-33。
    王姿懿 (2004) 。以Kano二維模式分析台灣民宿品質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臺中縣。
    平實 (2005) 。森林浴有益健康。工業安全衛生,187,7-8。
    交通部觀光局 (2012) 。中華民國100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取自
    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x?no=133
    行政院主計處資訊網 (2012) 。職業標準分類。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817&CtNode=5480&mp=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資訊服務網 (2012) 。基本工資的意義。取自
    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6c2a8ca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2) 。國有林地分區及經營規範建立。取自 http://pda.coa.gov.tw/view.php?catid=506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1988) 。臺灣省森林遊樂區遊客意向調查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研究報告,未出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1997) 。森林遊樂區遊客意向調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研究報告,未出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0a) 。林業大事紀。臺灣林業雙月刊,36 (5) ,79-8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0b) 。國家森林遊樂區服務創新與精進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0c) 。臺灣森林資源概況。取自
    http://www.forest.gov.tw/public/Data/110271145571.pdf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a) 。負離子及森林芬多精。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epaper/epaper_97072.ht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b) 。步道分級。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Rt/RT_1_5.aspx
    李元墩、張偉雄、黃錦照、憲浩 (2008) 。森林公園遊客特性、旅遊動機、實際體驗與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田中森林公園為調查範圍。長榮運動休閒學刊, (2) ,123-140。
    李素馨、蘇群超 (1999) 。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12 (4) ,21-42。
    李晶、王正平、劉松達、洪渝涵、楊偉婷、楊家慶…歐懿慧 (2010) 。國家森林遊樂區創新服務發展初探。臺灣林業雙月刊,36 (4) ,3-13。
    李晶 (2013) 。國家森林遊樂區活動綜合效益評估計畫。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tfbs-1010304) ,未出版。
    李銘輝 (1992) 。野柳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與活動適宜性研究。戶外遊憩研究,5 (2) ,71-102。
    李銘輝 (1996) 。旅館經營管理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汪文豪 (2012) 。內洞遊樂區打造國內首創無障礙旅遊環境紀實:國家森林有您真好。臺灣林業雙月刊,37 (2) ,57-61。
    林一真 (2010) 。99年度森林治療評估準則之建立與示範推動工作之研析與規劃。臺北市: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林少雯 (1990) 。森林之歌。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文鎮 (1988) 。森林遊樂與國民健康。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文鎮 (1989) 。森林浴的世界。臺北市:中華造林事業協會。
    林文鎮 (1998) 。森林文化 (中冊) 。臺北市:中華造林事業協會。
    林文鎮 (1999) 。森林浴與EQ。臺北市:中華造林事業協會。
    林文鎮 (2000) 。森林保健論 (上) 。臺北市:中華造林事業協會。
    林晏州 (2003) 。步道規劃設計方法論:遊憩承載與使用面。2003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頁6-1-6-11) 。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林朝欽 (1989) 。遊憩機會序列規劃系統:演進、基本觀念及研究需要。戶外遊憩研究,2 (3) ,37-44。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a) 。森林法。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40001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b) 。森林法施行細則。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40002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c) 。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60013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d) 。森林遊樂區設置管理辦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40008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e) 。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40032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f) 。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70012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g) 。保安林經營管理準則。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40010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h) 。國家公園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105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2i) 。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K0110007
    凌德麟、洪得娟 (1998) 。使用者之都市公園綠覆地體驗影響因素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 (1) ,43-64。
    張上鎮、王升陽 (1998) 。來自台灣森林之芳香維他命。臺灣林業雙月刊,24 (3) ,33-37。
    張導禎 (1997) 。森林浴完全手冊。臺北市:上旗文化。
    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修訂版 (2012) 。森林。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體育司 (1999) 。提升體適能中程計畫。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boss.php
    曹正、李瑞瓊 (1989) 。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臺中市: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
    許珮綺、賴育民 (2011) 。步行運動處方。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6 (10) ,419-422。
    許煌麟 (2008) 。海濱度假區遊憩機會與規劃策略初探。2008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225-237) 。彰化市:中華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會。
    郭育任、王正平、徐宜歆 (2007) 。臺灣步道使用困難度分級之研究。2007全國登山論文集 (頁85-102) 。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郭玲君、朱瑞豐、許承先 (2008) 。德國療養地及休養地運作模式之介紹。旅遊健康學刊,7 (1) ,63-75。
    郭瑞坤 (1994) 。遊憩體驗與相關環境屬性之動態評估方法。戶外遊憩研究,7 (2) ,37-56。
    郭燕如 (2006) 。森林浴。臺北市:墨刻。
    陳水源 (1987) 。遊憩機會序列研究專論選集 (一) ROS及LAC之探討。臺北市:淑馨。
    陳啟榮、溫庭媛、王升陽 (2012) 。關於森林浴與森林芬多精研究主題之發展介紹。
    臺灣林業雙月刊,38 (4) ,41-45。
    黃文俊 (1999) 。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季刊,13 (2) ,108-114。
    黃婉文 (2006) 。環境態度與都市林功能關聯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淑君、薛毓屏、林育慧 (1999) 。遊憩單車使用者對單車活動的實質環境屬性偏好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 (4) ,43-60。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2013) 。嶺頭觀日步道。取自
    http://tour.ntpc.gov.tw/page.aspx?wtp=1&wnd=136&id=1249222d9f60000095c1
    楊錦洲 (1993) 。二維品質模式在服務品質上之應用。品質管制月刊,29 (5),27-33。
    溫家惠 (譯) (2009) 。每天走30分鐘不生病。臺北縣:世茂。 (米山公啟,2009)
    廖學誠、林鴻忠、林香皪 (2009) 。遊客對宜蘭縣四條森林步道的環境識覺分析。中華林學季刊,42 (2) ,291-308。
    臺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2012) 。公園之美。取自
    http://pkl.taipei.gov.tw/ct.asp?xItem=136557&CtNode=8968&mp=106011
    臺北市親山步道主題網 (2012a) 。什麼是親山步道。取自
    http://www.ed.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ab868f7
    臺北市親山步道主題網 (2012b) 。南港山系步道。取自
    http://www.ed.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83a6995
    臺北市親山步道主題網 (2013) 。特色介紹。取自
    http://www.tcge.taipei.gov.tw/ct.asp?xItem=38420442&ctNode=56596&mp=10605
    1#a3
    臺灣山林悠遊網 (2013) 。深度導覽。取自
    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RA/ra_2_2.aspx?RA_ID=0200001
    劉代中 (1984) 。森林浴最潮健康法。臺北市:青春。
    劉惠國、許世宏、王青源 (2004)。走馬瀨農場遊客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2 (2) ,80-91。
    鄧維兆、李友錚 (2007) 。北投溫泉旅館關鍵服務品質屬性確認-Kano模式與IPA之應用。品質學報,14 (1) ,99-113。
    鄭惠萍 (2004) 。臺北市郊山晨間休閒運動之研究-以象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有德、黃文雄、李海清、陳冠仰 (2012) 。休閒潛水活動中環境屬性滿意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5 (1) ,26-56。
    顏妙桂 (譯) (2002) 。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桂魯。
    (C.R.Edgintion, C.J.Hanson, S.R.Edginton, S.D.Hudson, 1998)
    羅玉霖、邱祁榮 (2006) 。淺談森林遊憩治療。臺灣林業雙月刊,32 (1) ,80-83。
    羅紹麟 (2004) 。森林與人生。臺灣林業雙月刊,30 (1) ,83-94。
    蘇美玲、林晏州 (1999) 。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 (1) ,61-86。
    小関信行、アンゲラ・シュー (2009) 。クアオルト入門、気候療法・気候性地
    形療法入門~ドイツから学ぶ温泉地再生のまちづくり。日本:書肆犀。
    健康保養地医学研究機構 (2012) 。健康保養地 (クアオルト) とは。取自
    http://hrmed.jp/naturopathic_kurort/#no1
    森林セラピー (2012) 。森の歩き方。取自http://www.fo-society.jp/
    飯南町森林セラピー (2012) 。飯南町は森林セラピー基地飯南町。取自
    http://www.iinan.jp/forest-therapy/
    Berger, C., Blauth, R., Boger, D., Bolster, C., Burchill, G., DuMouchel, W., Pouliot, F., Richter, R., Rubinoff, A., Shen, D., Timko, M., Walden, D. (1993).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4, 3-36.
    Bullaro, J. J., & Edginton, C. R. (1986). Commercial leisure services: managing for profit, service,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lark, R.N. & Stankey, G.H. (1979).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Gen. Tech. Report PNW-98). Portland, OR: USDA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wnt Station
    Clark, R.N., & Stankey, G.H. (1986). ROS book (II background.). Portland, OR: USDA Forest Service.
    Driver, B.L., & Tocher, R.C. (1970).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Microfilm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2011).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0. Roma, DC: Author.
    Kaltenborn. B. P. (1999). Setting preferences of Arctic tourists: a study of some assumptions in 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framework from the Svalbard Archipelago. Norsk geogr, 53, 45-55.
    Kano, N., Seraku, N., Takahashi, F., Tsuji, S. (1984) .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Hinshitsu (Quality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 14, 39-48.
    Madren, C. (2011). A Tree-lined Path to Good Health, American Forests Magazine, Autumn 2011. from http://www.americanforests.org/magazine/article/a-tree-lined-Path-to-good-hrath/
    Matzler, K., & Hinterhuber, H. (1998). 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 Technovation, 18, 25-38.
    Seiger, L. H., & Hesson, J. (1990). Walking for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DU : Wm. C.Brown Publishers.
    Sessoms, H.D. (1961)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variables affecting outdoor recreation patterns.Social Forces, 42 (1) , 112-11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