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美儀 Chiang,Mei-Yi |
---|---|
論文名稱: |
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新雄
Chen, Hsin-Hsi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3 |
中文關鍵詞: | 孔廣森 、詩聲類 、詩聲分例 、古音學 、陰陽對轉 、通韻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孔廣森(1752-1786A.D)生於乾嘉時期,是孔子第七十代孫,為聖門之後,家學深厚,治學嚴謹,且與戴震、王念孫等師友交遊,是以眼界宏闊,術業有成,雖因家難奔走,三十五歲而卒,但著作精良,以古音學、經學、文學、算學聞名於世,尤以古音學為最,為清代古音學考古派的重要學者。
本論文以「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為題,主要以孔廣森之生平相關資料、著述、古音學著作《詩聲分例》、《詩聲類》等為研究材料,編列孔廣森的生平事蹟為譜系,闡發孔廣森的治學理念及其古音學的成就及貢獻。
本論文共八章,各章內容簡要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材料與版本、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範圍與方法等。
第二章為孔廣森的生平著述,以《清史稿》等史傳材料,孔廣森與時人交遊的文書紀錄等,了解其思想治學情形之梗概。首先敘述其家世生平,編列年譜;其次,敘述孔廣森的學術淵源,師友交遊;再次,介紹孔廣森的音韻學、經學、文學、算學等著作。
第三章為孔廣森《詩經》韻例析要。以孔廣森歸納出的二十七條韻例為據,結合其古韻分部成果,注解韻部,闡明韻例的作用,評析孔廣森所述韻例的得失。
第四章為孔廣森的古韻分部的成果與檢討。闡述孔廣森古韻十八部的次第、體例、內容、古韻分部的依據,說明古韻十八部與清儒分部之異同、特色及得失。
第五章為孔廣森的陰陽對轉與通韻說。孔廣森提出陰陽對轉、通韻等理論既符合語音變化發展的規律,也使得異部合韻的文獻現象得到音理的解釋,故對於後世影響頗深,本章擇取此二大重要貢獻做深入探究,說明其意義與效用。
第六章為孔廣森的古聲調說。首先敘述清儒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等人對上古聲調的認識,再闡明孔廣森所倡的「古無入聲說」的詳細內容,明其創發與不足,且指出孔廣森古聲調理論對後代研究的啟引,及應用發揮的情形。
第七章為孔廣森古韻十八部的擬測。以孔廣森的韻部、聲調等理論為依據,結合求音類、求音值的研究方法擬測古韻十八部音值,將孔廣森的上古音見解轉換為現代音標符號,呈現孔廣森的上古韻讀系統。
第八章為結論。總結各章要點,統述孔廣森的古音成就及影響,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成果。
一、 古籍(按時代先後排序)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江西府學南昌刊本),1985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2000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明]楊慎《古音略例》,收入[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9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念孫《高郵王氏遺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孔廣森《詩聲類》,臺北:廣文書局(影印《音韻學叢書》本),1966年。
[清]孔廣森《詩聲類》(《儀鄭堂遺書》本),1792年。
[清]孔廣森《詩聲類》(《顨軒孔氏所著書》本),1817年。
[清]孔廣森,《詩聲類》,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63-1965年。
[清]孔廣森,《詩聲類》,臺北:復興書局(重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72年。
[清]孔廣森《儀鄭堂駢體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孔廣森《儀鄭堂文》,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孔廣森《少廣正負術內外篇》,收入《百部叢書集成‧指海》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江永《古韻標準》,臺北:廣文書局(影印《音韻學叢書》本),1966年。
[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阮元《清代疇人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段玉裁《經韻樓集》,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1861)補刊本。
[清]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臺北:廣文書局(影印《音韻學叢書》本),1966年。
[清]段玉裁《段玉裁遺書》,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收入《四部備要‧集部》第二冊(聚珍仿宋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錢儀吉等《清朝碑傳全集》,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清]戴震《聲韻考》,臺北:廣文書局(影印《音韻學叢書》本),1966年。
[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
[清]顧炎武《音學五書》,臺北:廣文書局(影印《音韻學叢書》本),1966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五百種》,冊下卷2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二、今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力《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王力《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王力《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立霞《李因篤之生平及其音韻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五聲說》,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12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孔子文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孔子文化大全》第二冊,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
孔德懋《孔府內宅軼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成玲《姚文田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何九盈《上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音學史》(新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何大安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臺北:中研院語言所籌備處,2003年。
余迺永《上古音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5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陝西省: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沈兼士主編《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佚名《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第17冊,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吳家宜《古音對轉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吳靜之《上古聲調之蠡測》,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3年。
李妍周《顧炎武的古音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金泰成《黃侃古音學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修訂增註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4年
林慶勳、竺家寧《古音學入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林燾、耿振生《聲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竺家寧《古音之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侯精一《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
高本漢著,趙元任等譯《中國音韻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徐世昌《清儒學案小傳》,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6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張樹錚《清代山東方言語音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光政《轉注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
陳師新雄《文字聲韻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陳師新雄《毛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
陳師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陳師新雄《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陳師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陳師新雄《鍥不舍齋論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陳瑤玲《江有誥音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章太炎撰,龐俊、郭誠永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陸志韋《古音說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郭師乃禎《戴震《聲類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崔秀貞《龐大古音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
都惠淑《劉逢祿古音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都惠淑《王念孫之生平及其古音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張慧美《王力之上古音》,臺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許惠貞《江永及其古音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馮蒸《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6年。
黃佳駿《孔廣森經學思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賈禮《詩經韻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第94冊。
廖湘美《牟應震古韻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葉光球《聲韻學大綱》,臺北:正中書局,1965年。
鄭振控《上古漢語聲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鄭寶美《孔氏詩聲分例正補》,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董同龢《中國語音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蔡郁焄《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之古音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駱承烈編《石頭上的儒家文獻:曲阜碑文錄》,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
賴貴三《《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臺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
盧淑美《楊升菴古音學研究》,臺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
嚴立仁《錢坫《詩音表》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嚴文郁編《清儒傳略》,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嚴式誨《音韻學叢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57年。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三、期刊論文
丁邦新〈漢語上古音的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2輯,1993年。
丁邦新〈漢語上古音的元音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2輯,1994年。
王力〈《詩經韻讀》答疑〉,《中國語文》,第1期,29-31頁,1985年。
王力〈上古音學術討論會的發言〉,《語言學論叢》第十四輯,1987年。
王玉堂〈侵宵對轉說與詞的音義關係研究〉,《古漢語研究》1991年第03期。
王延模〈上古聲調碩究綜述〉,《現代語文》2008年第2期。
王寧、黃易青〈黃侃先生古本音說中的聲韻”相挾而變”理論──兼論古今音變的條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03年7月。
王耘婕〈江永《詩韻舉例》與孔廣森《詩聲分例》之比較研究〉,《聲韻學會通訊》第七期,1998年。
王耀東〈《毛詩古音考》利用聲訓材料的得失〉,《現代語文》2007卷6期。
李方桂〈論聲韻結合─古音研究之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1-4,1985年。
李妍周〈清人論「陰陽對轉」的過程〉,《中國文學研究》第六期。
李思敬〈孔廣森上古去聲長短說對後世之影響〉,《語言研究》91年增刊,1991年11月。
李淑萍〈論轉注字之成果及其形成先後〉,《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18期,2007年10月。
李添富〈從「音韻結構」談古音韻分部及其發展〉,《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4期, 1995年。
李開〈孔廣森古韻冬部獨立與《郭店楚簡》韻例評析〉,《古漢語研究》2007年02期。
李開〈圍繞脂、微分部的古音學史演進〉,《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5期,2007年9月。
李開〈論上古韻真文兩部的考古和審音〉,《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李榮〈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1989年第四期。
李鵑娟〈孔廣森《詩聲類》音注理理述評〉,第十一屆國際、第二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9年。
侍建國〈官話語音的地域層次及其歷史因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8年06期。
麥耘〈漢語歷史音韻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問題〉,《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5年第二期,總第18期。
陸宗達〈王石臞先生韻譜合韻譜遺稿跋〉,收入北京大學《國學季刊》,三卷一號,1932年3月。
范俊軍〈論漢語語音的聲韻互動〉,《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 2006年5月。
張竹梅〈孔廣森”真文不分”芻議〉,《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01期。
陳雪竹〈《詩聲類》注音考〉,《前沿》第9期,2005年。
賈豔琛〈”陰陽對轉”研究綜述〉,《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01期。
葉鍵得〈上古「韻部」析論〉,《應用語文學報》第5期,2003年6月。
黃佳駿〈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的思想取向〉,《中文標竿》第一期,2008年3月。
黃易青〈傳統古音研究中的概率統計法與漸變觀〉,《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11月。
黃開國〈孔廣森與何休的經學之異〉,《齊魯學刊》,2006年第2期(總第191期)。
龍宇純〈上古音芻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2分,1998年6月。
龍宇純〈古韻脂真為微文變音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77本,第2分,2006年6月。
謝美齡〈「合韻」、「旁轉」說及例外諧聲檢討〉,《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8年。
謝美齡〈上古漢語之真、耕合韻再檢討〉,《臺中師院學報》17卷2期,2003年12月。
顏靜馨〈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1999-2003〉,《漢語研究通訊》24:3(總95期),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