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元谷 Luo, Yuan Ku |
---|---|
論文名稱: |
觀察COVID-19對古典交響樂團演出形式影響,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例 Observation of how COVID-19 Impacted Symphony Orchestra- A Case Study on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
指導教授: |
何康國
Ho, Kang kuo |
口試委員: |
何康國
Ho, Kang Kuo 陳樹熙 Chen, Shu Si 耿一偉 Keng, Yi Wei |
口試日期: | 2022/05/3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COVID-19 、疫情 、直播 、數位 |
英文關鍵詞: |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COVID-19, Pandemic, Livestream, Digital Platform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主題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62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9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編制的交響樂團在舞臺上,由近百位不同聲部專業的音樂家共同合作,在指揮的帶領下完成每一首作曲的詮釋。短短一句話可以看出交響樂團的體系,由許多不同樂器的演出者組成,核心價值是專業的音樂演出。在過去,交響樂團主要的演出形式多半為現場實體演出,並透過盛大的編制詮釋磅礡的作品;2020年2月臺灣表演藝術產業受到COVID-19的影響,2020、2021年兩年間遇到兩次因疫情影響的全國性表演場域封館,且一波一波的疫情讓社會意識對於密集的市內群聚更為謹慎,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交響樂團所熟悉的大編制及實體演出這兩種模式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戰,許多團隊被迫選擇將重心轉到線上發展。隨著疫情持續影響和演變,交響樂團暫時性的政策可能轉變成一種常態。在疫情下表演藝術的生態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身為文化部公務機關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此時肩負重責大任,包括其如何利用國家資源在這個艱難的時刻繼續維持臺灣的藝文推廣和教育。本研究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為例,研究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後其樂團演出形式的調整、線上化變成常態所帶來的利弊以及身為公務機關的樂團,在疫情期間所扮演的社會責任。
Orchestra is a group of performers combined with musicians with different instruments to perform altogethe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nductor. The core value for an orchestra is non-other than professional musical performance. In the past, orchestras rely heavily on live performances and usually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musicians to interpret a masterpiece. However, ever since COVID-19 impacted Taiwan’s performing arts industry in February 2020, Taiwan has encountered twice between 2020 and 2021 when the pandemic was serious enough to force all performing venues to close themselves to the outside world. Each wave of the pandemic has shaped Taiwan’s performing arts industry in various way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among the many changes is probably how most performing groups are now relying on digital online platforms for their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is a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it shoulders different duties in this challenging time, duties included how to use the government’s resources to support and promote arts education during the time of the pandemic.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n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Orchestra, to study how the pandemic changes the orchestra’s programs and performances, and how it performs i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during this tough moment.
Bellani, M., Fornasari, L., Chittaro, L., & Brambilla,P. (2011), Virtual reality in autism: state of the art,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20, 235-238.
Barker, M.J. (2003), CRASH, Theatre, Audiences, and the Idea of 'Liveness', Studies in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23.1, 1-21.
Brown, O., Bell, R., & Parkinson, A. (2014), Examining the Perception of Liveness and Activity in Laptop Music: Listeners’ Inference about What the Performer is Doing from the Audio Alone, Nime, 14, 13-18.
Brown, SC. (2016), Where do beliefs about Music Piracy come from and how are they shared? An Ethnographic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Criminology, 10(1), 21-39.
Brown, SC & Knox, D. (2017), Why go to pop concerts? The motivations behind live music attendance, Musicae Scientiae, vol. 21, no. 3, 233-249.
Kawase, S., Obata, S. (2016).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recorded music as predictors of intentions to attend concerts: Emotions, lik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monetary value. Music Scientiae, vol. 20, 163-172.
Krastel, Z., Bassellier, G., and Ramaprasad, J., "Music Is Social: From Online Social Features to Online Social Connectedness",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McConachie, B. (2010),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Live and Mediated Popular Performance, Popular Entertainment Studies, Vol.1 Issue.1, 26-43.
Masso, G. (2020, August 12), A third of young people less likely to visit theatre post- lockdown – survey. The Stage. https://www.thestage.co.uk/news/a-third-of-young-people-less-likely-to-visit-theatre-post-lockdown--survey
Snow, G. (2020, May 7), Coronavirus: Online theatre audiences booming during lockdown. The Stage. https://www.thestage.co.uk/news/coronavirus-online-theatre-audiences-booming-during-lockdown
Yoon, S. (2010), Virtual Reality in Art Education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 https://scholarscompass.vcu.edu/etd/2021/?utm_source=scholarscompass.vcu.edu%2Fetd%2F2021&utm_medium=PDF&utm_campaign=PDFCoverPages
于國華、袁梅芬(2020年1月15日),〈表演藝術生態觀測指標與架構研究計畫:以表演團隊體質能量作為表演藝術發展鏈的健全指標觀測〉。國藝會。
于國華。2020/02/03。〈看人間 慎防疫情重傷表演藝術〉,《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575519。(2021/11/15瀏覽)
王芊凌。2020/03/18。〈【重大訊息】陳時中宣布:自19日0時起,非本國籍禁止入境,其餘入境者一律居家檢疫14天 【重大訊息】陳時中宣布:自19日0時起,非本國籍禁止入境,其餘入境者一律居家檢疫14天〉,《Heath & Hope》。https://heho.com.tw/archives/74072。(2022/01/21瀏覽)
王新茜。2020/09/30。〈【專訪】31 歲旅美小提琴家陳銳:IG 圈粉 25 萬,顛覆古典音樂「太菁英」、「很無聊」等刻板印象〉,《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003。(2022/0121瀏覽)
白斐嵐(2020年5月)。當劇場變成網路現場 另類出口還是未來之門?表演藝術的現場直播。PAR表演藝術,329。
江昭倫。2021/05/12。〈疫情波及 呂紹嘉指揮大師班音樂會 改公視線上直播〉,《中央廣播電臺》。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99425。(2022/01/22瀏覽)
江昭倫。2021/07/08。〈微解封/藝文場館、電影院適度開放 表演場館允許閉門排練〉,《中央廣播電臺》。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04906。(2022/01/22瀏覽)
兆欣(2020年5月)。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 當我們在線上群聚尋找劇場的擴充意義。PAR表演藝術,329。
何佳嶸(2015),〈臺灣跨領域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初探性研究以數位表演藝術節與數位藝術表演獎作品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何康國(2010)。我國表演藝術團體組織定位與經營策略。臺北市:小雅音樂有限公司。
邱誌勇(2013),〈融匯人文藝術、媒體科技與產業經濟的數位敘事產業〉,《數位藝述第參號》,18-21。
吳琍君。2221/09/30。〈臺灣5G下載速率亞洲第二、普及率僅1成 陳耀祥:會督促業者衝刺〉,《中央廣播電臺》。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12725。(2022/01/22瀏覽)
車克謙(2020年7月)。未來的劇場 虛實整合能力更形重要。PAR表演藝術,331。
李秋玫(2020年7月)。想當YouTuber?先聽演奏家們怎麼說。PAR表演藝術,331。
李秋玫(2021年12月)。線上直播風氣盛行 衍生費用意外驚人。PAR表演藝術,343。
吳維緯(2021年12月)。換個視窗繼續造夢 劇場裡的擴增實境。PAR表演藝術,343。
吳翠松(2016),〈電子時代的現場表演:不同世代閱聽人「現場感」初探〉。《資訊社會研究》,30:61-103。
李忠憲。2021/05/16。〈獨/國台交百人練習28人未戴口罩!挨批防疫破口 中市府說話了〉,《ET today 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516/1983365.htm。(2022/01/25瀏覽)
林佳霖(2013),〈音樂展演活動之服務設計探討與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林佳瑩、趙靜瑜(2018)。華麗舞台的深夜告白-賣座演出製作秘笈。臺北市:有樂出版。
林步昇(譯)(2021)。搖滾經濟學(原作者:A. B. Krueger)。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原著作出版年:2019)。
袁廣鳴(2011),〈藝術的雙重跨越〉鄭慧華 採訪,《數位藝述第壹號》,38-43。
陳郁秀(2011),〈未來的藝術/藝術的未來〉鄭勝華 採訪,《數位藝述第壹號》,22-27。
陳婕翎、陳雨鑫、羅真。2020/05/22。〈陳時中:藝文展演 可比照「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模式〉,《聯合報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2/4583404。(2022/02/15瀏覽)
陳婕翎。2022/05/03。〈入境檢疫天數縮減為7+7 新制9日起上路〉,《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5030154.aspx。(2022/06/09瀏覽)
陳樹熙(2020年7月)。以不變應萬變 絕非後COVID-19時代生存之道。PAR表演藝術,331。
陳明緯(2021年12月)。2019-2021表演藝術「線上」大事記。PAR表演藝術,343。
陳宛茜。2021/01/05。〈俄音樂家因疫情止步 陳毓襄、替代役鋼琴家林冠廷接手〉,《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12660/5150373。(2022/02/25瀏覽)
陳成婷(2020年5月)。因時制宜開發線上方案 劇場三策略維持活絡。PAR表演藝術,329。
凌美雪。2021/07/28。〈【藝術文化】全台第1座 NTSO數位音樂廳8月啟用〉,《自由時報》。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463228。(2022/01/04瀏覽)
郭建伸。2020/12/18。〈記取莫斯科舞團經驗 文化部擬規劃隔離期滿再採驗〉,《中央廣播電臺》。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12180038.aspx。(2021/02/19瀏覽)
茹國烈(2020年7月)。瘟疫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 這隻黑天鵝 加速「新常態」的降臨。PAR表演藝術,331。
馬祖鈞(2006),〈我國公營交響樂團發展現況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碩士論文。
郭書瑄、嚴玲娟(譯)(2008)。藝術.文化經濟學(原作者:J. Heilbrun, C. M. Gray)。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作出版年:2008)。
高芝蘭。(2022年3月28日)。研究推廣組組長。(研究者,採訪者)。
張震洲。2020/05/21。〈公視+一起聽音樂:NSO沙發音樂廳 4K超高畫質全球直播〉,《PAR表演藝術》。https://par.npac-ntch.org/tw/news/doc-%E5%85%AC%E8%A6%96-%E4%B8%80%E8%B5%B7%E8%81%BD%E9%9F%B3%E6%A8%82%EF%BC%9ANSO%E6%B2%99%E7%99%BC%E9%9F%B3%E6%A8%82%E5%BB%B3-4K%E8%B6%85%E9%AB%98%E7%95%AB%E8%B3%AA%E5%85%A8%E7%90%83%E7%9B%B4%E6%92%AD-fnmjtctcis。(2021/06/05瀏覽)
張慧慧(2021年12月)。有聲市場需求增加 表演藝術Podcast節目大增。PAR表演藝術,343。
張慧真(2004)。交響樂團的經營與管理:職業交響樂團的專業營運-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個案研究。臺北市:麥田出版。
張睿洲。(2022年3月17日)。樂團首席。(研究者,採訪者)。
莊增榮(2021年12月)。Digital Strategy 在全球封城最長的城市,放眼澳洲2024數位文化政策。PAR表演藝術,343。
黃馨儀(2021年12月)。疫下的線上展演實踐6大方案。PAR表演藝術,343。
曾佳慧(2018),〈現場演唱會之觀眾體驗品質知覺與行為意圖研究〉南臺
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No. 37,17-23。
葉素萍。2021/10/17。〈紀念文協百年 蔡總統盼為世界的臺灣繼續團結努力[影]〉,《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10170175.aspx。(2021/10/14瀏覽)
葉冠妤。2021/07/24。〈表演場館採梅花座 表藝團體:演1場賠1場〉,《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12660/5623514。(2021/11/17瀏覽)
葉政德。(2022年3月9日)。樂團助理指揮。(研究者,採訪者)。
新田宇生、許景涵(2021年7月)。疫後新常態,探索劇場新形式?(二) ——日本、韓國。PAR表演藝術,340。
趙靜瑜。2020/03/10。〈澳洲音樂家染武漢肺炎 NSO呂紹嘉為造成社會恐慌致歉〉,《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3105004.aspx。(2021/10/08瀏覽)
趙靜瑜。2020/05/27。〈首席客席指揮水藍規劃 國台交向抗疫英雄致敬〉,《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005270342.aspx。(2021/11/16瀏覽)
趙靜瑜。2020/06/08。〈國台交2場戶外音樂會 解封後與樂迷相約大自然〉,《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006080151.aspx。(2021/09/21瀏覽)
趙靜瑜。2020/07/15。〈國台交新樂季水藍掌舵 3系列拓展樂團藝術能量〉,《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007150132.aspx。(2022/05/10瀏覽)
趙靜瑜。2021/01/28。〈國臺交75年華麗轉身 6月完成5G音樂廳建置計畫〉,《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1280177.aspx。(2022/05/10瀏覽)
趙靜瑜。2021/02/20。〈哈利波特電影問世20年 交響音樂會重返魔法世界〉,《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2200238.aspx。(2022/02/15瀏覽)
趙靜瑜。2021/07/26。〈呂紹嘉藝術顧問任內最後一場 NSO舉行直播音樂會〉,《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7260140.aspx。(2021/12/15瀏覽)
潘韜宇。2020/06/04。〈疫情趨緩藝文復甦!北市交邀廖國敏、曾宇謙 重返國家音樂廳〉,《立報傳媒》。https://www.limedia.tw/fea/11611/。(2022/02/24瀏覽)
劉怡均。2020/03/09。〈【武漢肺炎】臺灣國家兩廳院消毒完畢今開館 國家交響樂團國際巡演泡湯〉,《臺灣英文新聞》。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893302。(2021/09/11瀏覽)
劉玄詠。(2022年3月3日)。樂團團長。(研究者,採訪者)。
蕭廷芳(2020),〈專業綜藝節目的YouTube線上社群參與:以〈凹嗚狼人殺〉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家鑫(2020年5月)。精細規劃分鏡擺位 為遠端觀眾流向精湛表演 表演藝術現場錄影要訣。PAR表演藝術,329。
賴于榛。2022/02/24。〈入境檢疫3/7起縮減為10+7 外籍商務客可申請來台〉,《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2245003.aspx。(2022/04/11瀏覽)
謝佩殷。(2022年3月11日)。樂團首席。(研究者,採訪者)。
羅雅馨(2014),〈從BBC Proms談古典音樂的普及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