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雅琇 |
---|---|
論文名稱: |
治身到治國:孟荀身心之學之轉化與體現 |
指導教授: | 黃瑩暖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踐形 、美身 、心 、氣 、身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5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1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緒論」,談及本文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第二章「孟子身心轉化之依據與基礎」,孟子言心為吾人所本有之道德根源,養心為道德實踐工夫之操存與擴充,要先立乎其大者,並把握「心之官」(大體)的發用,勿為「耳目之官」所役使;孟子的「氣」有其道德意涵,養氣即為浩然之氣的培養的過程,本文並歸結出養心、養氣、養身一也的結論。由於心身之間的矛盾衝突,是由人的欲望開始的,故對「身」的討論必須將耳目之欲包含在內,從而確立身心轉化之基礎為「心—氣—身」這樣的架構。
第三章「荀子身心轉化之依據與基礎」,荀子的「心」的職分可分為認知心、天官與天君,認知心與天君可經由虛、壹、靜的修養,以及對禮義的認知與把握,來進行道德實踐,而有道德意涵。荀子之「氣」是種物質概念,為人與萬物共有同有的基礎,然而人之血氣與自然之氣不同,故對人之「血氣」必須以禮來加以調節與導引;荀子從人之生理欲求以言性,若不加以節制則會產生暴亂之事,如此則主張人欲之私必須由禮來加以節制、克制。
第四章「孟荀身心轉化之完成與體現」,此章討論身心轉化完成之後的聖人/君子,孟子言「踐形」,荀子言「美身」,都是完成之後身、心一體的展現,此時聖王與國家「心—身—國」已然融合為一體,在聖王,其道德或禮義已然遍乎其身,其一言一行都是道德或禮義的展現。孟、荀對於人性與道德修養都是從身體出發的,修身與治國之理有其相通之處,聖王道德生命強度表現在政治上,在孟子乃言「仁政」,荀子則言「禮治」。至於聖王與臣子的關係,可用「相對性」與「絕對性」來概括,從而歸結出孟子以民意為依歸,故道德優先於政治,荀子則是政治意涵較為側重。
第五章「結論」,為本文論點之回顧與總結。
參考書目
一、古籍: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10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9月第1版)。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2005年)。
二、近人論著:
1.專書:
方勇主編:《諸子學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永和:鵝湖月刊雜誌社,1983年再版)。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成中英:《成中英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李似珍:《形神‧心性‧情志——中國古代心身觀述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04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余家菊:《孔學漫談》(臺北市,東大,1991年)。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李明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的自我轉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明輝:《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7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9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8月) 。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何淑靜:《荀子重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4年3月)。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釋》(臺北市,聯經,1984年7月) 。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6月)。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8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3月) 。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張榮明:《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張艷艷:《先秦儒道身體觀與其美學意義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委員會,1964年)。
陳大齊等著:《孔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月) 。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6月)。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2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修訂一版)。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葉經柱:《孔子的道德哲學》 (臺北市,正中書局,1979年10月)。
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2年6月) 。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劉黎明:《先秦人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 。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97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龍宇純:《荀子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單篇論文:
伍振勳:〈兩種「通明意識」——莊子、荀子的比較〉,《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年12月)。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
佐藤將之:〈戰國時代「誠」概念的形成與意義:以《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為中心〉,《清華學報》新35卷第2期(2005年12月)。
李瑞全:〈孟子之道德位階論之意義:工夫與道之詮釋〉,《鵝湖月刊》第501期(2017年03 月)。
何乏筆:〈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三期(2000年9月)
李建興:〈孟子言「思」之意涵探析〉,《鵝湖月刊》第31卷第8期(2006年02月)。
李清良:〈中國身體觀與中國問題-兼評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哲學動態》(2006年第5期)
李實堂:〈身體的政治與政治的身體--儒家身體觀的專制主義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汪治平:〈孟子「養氣」說背景考〉,《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03月)。
周振群:〈儒家心、身位階之衡定──讀楊儒賓《儒家身體觀》書後芻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七卷第二期(1997年6月)
邱黃海:〈論孟子修養論之系統的陳述〉,《鵝湖學誌》第21期(1998年12月)。
邱黃海:〈「孟子修養論」再論——敬答〈試評析〈論孟子修養論之系統的陳述〉〉〉,《當代儒學研究》第3期(2008年01月)。
姜志翰:〈試探荀子身體觀的另一面〉,《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九期(2007年12月)
秦家懿:〈「聖」在中國思想史內的多重意義〉,《清華學報》第17卷第1、2期合刊(1985年12月)。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3期(1981年03月)。
游維倫:〈試評析邱黃海先生之〈論孟子修養論之系統的陳述〉〉,《當代儒學研究》第3期(2008年01月)。
黃敏浩:〈孟子、告子辯論的再詮釋〉,《清華學報》新32卷第1期(2002年06月)。
黃俊傑:〈先秦儒家身體觀中的兩個功能性概念〉,《文史哲》2009年第4期(2009年)。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
楊國榮:〈儒家價值體系的奠基〉(《孔孟學報》,第六十期,1990年9月)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年)。
楊儒賓:〈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03月)。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06月)。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台北大學中文學報》,2007年3月。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6年12月。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
鄧小虎:〈荀子中性與偽的多重結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6期,,2008年10月
燕連福:〈中國哲學身體觀研究的三個向度〉,《哲學動態》(2007年第11期)
賴錫三:〈《莊子》「真人」的身體觀——身體的「社會性」與「宇宙性」之辯證〉,《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年05月)。
賴錫三:〈《莊子》精、氣、神的功夫和境界——身體的精神化與形上化之實現〉,《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年12月)。
〔美〕安樂哲撰、陳霞、劉燕譯:〈古典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世界哲學》第5期,2006年。
3.研討會會議論文:
林啟屏:〈荀子思想中的「身體觀」與「知行觀」〉,《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拓新—經學的流衍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編印,2009年4月出版),中華文化的傳承與拓新──經學的流衍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主辦會議時間:2009 年3 月13、14 日;會議地點:銘傳大學。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收入於《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年9月28-29日
4.學位論文:
張胤賢:《孟子工夫論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儒賓教授指導,2004年)。
林世賢:《孟莊工夫論之比較研究——以「身心之學」為觀察視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儒賓、林啟屏教授指導,2009年)。
姜志翰:《有待的身體——荀子身體思想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林朝成教授指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