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庭宇 Liu, Ting-Yu |
---|---|
論文名稱: |
桃園市國中學校政治文化之研究-以學生自治市選舉為例 A Study 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ity-Take Student Council Election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鄧毓浩
Teng, Yuh-Haw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文化 、學生自治市選舉 、政治社會化 、政治參與 |
英文關鍵詞: | political culture, student council electio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79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7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每年桃園市各國中學校都有個活動,叫「自治市長選舉」。而這選舉活動主要是希望學生可以透過選舉的活動與公民課程知識互相配合,體會身為校內公民的責任、政治參與的過程及有關投票選舉的相關知識。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國中學生的學校政治文化的形成,及其影響學生校內政治參與行為,反映在學生自治市選舉的狀況。範圍遍及整個桃園市,主要藉由問卷調查法觀察學生學校政治文化形成的因素與學生學校政治文化的特色,最後找出學生學校政治文化影響學生自治市選舉的因素。
本研究採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茲說明研究結果如下:
1. 桃園市國中學生學校政治文化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學生的學校政治文化偏向積極正向。
2. 桃園市國中學生的背景變項中,不同地區、性別、年級的學生,其學校政治文化有顯著差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則沒有顯著差異。
3. 桃園市國中學生政治社會化各變項皆與學生學校政治文化呈現顯著正相關。
4. 桃園市國中學生學校政治文化各變項皆與學生自治市選舉參與呈現顯著正相關。
The activity called "Student Council Election" is held yearly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ity. This activity of election mainly intend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responsibility as a citizen of the school,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bout voting elections via the election activities integrated with civics less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school political culture of jo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schools as well as how they are reflected in the status of student council elections. The scope covers the entire Taoyuan Cit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factors forming the students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political culture, and finally identif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lection of the student council.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Pearson performance difference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for data analysis a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jo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heoretical average, indicating that the students'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school is positive.
2. Among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stud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genders, and grad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culture within the school;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rents ’education
3.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of the jo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ity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4.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variables in the jo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Taoyuan City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council elections.
中文部分
于嘉雲、張恭啓(譯)(1981)。當代文化人類學(原作者:Roger M. Keesing)。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80)
王志嫻(2000)。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307-335。
王樂理(2002)。政治文化導論。台北市:五南。
王錦雀(1995)。台灣地區國中公民科教師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錦雀(1997)。臺灣地區國中學生班級氣氛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公民訓育學報,6,225-271。
文昌國中(2013)。桃園市立文昌國中學生自治選舉辦法(未出版之行政公文)。桃園市:桃園市立文昌國中。
石之瑜(2001)。政治文化與政治人格。台北:揚智文化。
江炳倫(2003)。政治文化導論:理論與個案研究。台北:韋伯文化。
江美慧(2003)。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雪齡(2012)。學校文化與教師教學。師友月刊,545,61-65。
任德厚(2009)。政治學。台北:三民。
行政院主計處(1993)。統計地區標準分類(第1次修正)。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1)。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自治組織現況與發展之研究。 台北市:力山。
李連江(2012)。理解中國政治:關鍵詞的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書怡(2009)。探索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源起:學校公民教育的解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呂炳寬、張毓真(2015)。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演變: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7(3),1-28。
余東周(1996)。政治認同與和平統一。海峽評論,66,60-64。
林少軒(2010)。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學生會理念與實務筆記。台中:白象文化。
林玉体(1989)。民主政治與民主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清江(2002)。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市:五南。
林崇德(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玉秋(2010)。桃園縣國中學生政治知識與政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庚(2003)。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吳秉憲(2011)。國中學生自治市實施審議民主對政治效能感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俊才(1988)。政治與文化。台北市:東大圖書。
吳清基(1990)。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淑敏(2019)。台灣地區高中生政治態度與相關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愛頡(2007)(譯)。挑戰未來公民-責任(原作者: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台北市:五南。
邱家玲(2014)。台北、高雄兩市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邱德慈(2014)。國中公民課程民主政治議題創造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育仁(2003)。政治學新論。台北市:翰蘆圖書。
姜涌(2002)。政治文化簡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二)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市,三民。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市,三民。
胡淑華(2014)。形塑校園民主學習共同體:國中學生審議民主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胡傑揚(2015)。桃園市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泉湖(1999)。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論公民養成。公民訓育學報,8,167-179。
馬起華(1981)。政治社會學。台北:正中。
馬森(1986)。文化。社會。生活。台北:圓神出版社。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崔斐韻(2004)。青少年次級文化現象觀察。師友月刊,443,26-30。
張心柔(2012)。幸福感與政治效能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新北市。
張芳華(2016)。制度變遷、社會資本、政治參與-三者之間的關係。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張明澍(譯)(1986)。公民文化(原作者:Gabriel A. Almond and Sindney Verba)。台北:三民。(原著出版年:1963)
張貴洪(2006)。政治學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張慧芝、郭進成(譯)(2006)。公民身分(原作者:Derek Heater)。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俞振華、翁定暐(2016)。影響台灣民眾政治參與的因素:從公民規範認知的觀點出發。社會變遷研究特刊: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8,9-56。
桃園市政府民政局(2019)。桃園市人口資料。檢自:https://cab.tycg.gov.tw/index.jsp
陳一新、鄧毓浩、陳景堯(譯)(2010)。現代政治學(原作者:Alan R. Ball and B. Guy Peters)。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陳伯璋(1988)。意識形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奇祿(1994)。文化與生活。台北市:允晨文化。
陳春生(2001)。台灣政黨與政治文化。台北市:翰蘆圖書。
陳重安(2006)。高雄市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與其學校文化、學校公民教育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美汝(2006)。彰化縣高職生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之研究-以國立高職三年級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秋燕(1994)。北、高兩市國中學生政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書琴(2010)。當代大學生政治冷漠現象之探究。遼寧行政學院學報,12(1),119-120
陳啟榮(2008)。論述特別權力關係兼論學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係。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73-86。
陳義彥、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市:黎明文化。
陳慶盛(2004)。優質學校文化之探討與型塑。學校行政,32,24-34。
陳鴻瑜(譯)(1991)。政治文化(原作者:W. A. Rosenbaum)。台北市: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89)
梁淑女(2009)。高雄市後期中等教育學生政治社會化與政黨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康慧先(2014)。台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及其相關因素:ICCS資料庫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育程度標準分類(第5次修正)。台北市:教育部。
黃純敏(2006)。教育的文化基礎。台北市:學富文化。
黃煌智(2005)。政治文化轉型研究 -以1950、1990台灣為例。師大政治論叢,4,209-257。
程明修(2013)。法治國中「特別權力關條理論」之殘存價值?。中原財經法學, 31,191-244。
傅恆德(2003)。政治文化與政治參與。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游旻穎(2013)。新世紀青年政治參與的現況與意義-以選舉制度與政黨提名的視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游璧僑(2015)。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董秀蘭(1995)。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高中階段的探討。公民訓育學報,4,375-386。
董秀蘭(2006)。台灣北部三縣市八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課堂討論經驗與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8,65-89。
楊婉瑩(2007)。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 (2),3。
楊晶雲、劉秀嫚(2016)。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0,1-29。
廖文傑(2015)。線上討論融入國中公民教學對學生公民參與意向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葉至誠(200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歐用生(1987)。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文景。
蔡美瑛(1998)。綜藝節目對塑造青少年次文化之影響。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學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鄭淑芬(2002)。國中學生家庭政治文化與其政治行為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美姿(2002)。健康學校組織氣氛探討,學校行政,17,64-69。
劉雲杉(2005)。學校生活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台北:文笙書局。
盧紹稷(1953)。怎樣教公民。台北:正中。
鍾兆炫(2008)。桃園縣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謝忠憲(2011)。政治文化、政治認同與政治行為-2008年總統大選民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中市。
魏澤華(2015)。大陸學生來台學習對其政治認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外文部分
Angus. C, Gerald. G. & Warren E. M.(1954).The Voter Decid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49(1), 225-228
András. K.(1999).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Hungary. Hungary: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Cristine. S(2012). The valu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motivating factor for adolescents’ readiness to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types of political actions, and its socialization in parent and peer contex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5(3), 533-547.
Coleman, J. S. (1964).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wson, Richard E. & Kenneth, P.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Easton, David & Jack, D. (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McGraw-Hill.
Elwyn, T. (2000). Culture and Schooling: 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Research, Praxis and Professionalism.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Gabriel A. Almond & Sidney Verba(1963).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abriel A. Almond & Bingham Powell(1966).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Herbert, H. H. (195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 Study in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etherington, M. J. (2005). Why trust matters: Declining political trust and the demise of American liberalis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echter, Michael, & Karl-Dieter O. (2001). “Introduction,”Pp. xi-xx in Social Norm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Indira S. R. (2013).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youth of Kazakhstan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89, 413 – 417.
Jasso, Guillermina, & Karl-Dieter O. (1997). Probing the Character of Norms: A Factorial Survey Analysis of the Norms of Political 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6), 947-964.
Jack. M. P. D.(2000). Media and civic socialization of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7(2), 45-51.
Janette. H(2017).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Youth. Retrieved from http://eresources.lib.ntnu.edu.tw/ntnu/sendurl_api_v3.jsp?mode=click&type=0&journal_id=17399313.
James. S, & Bruce D.M. (199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the classroom revisited: The Kids Voting program.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5(1), 29-42.
Jean, P. (1977). The moral judgement of the child. Harmondsworth : Penguin.
Jeanne, H. B., & Joan Z. S. (2004). Schools and Society: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Education. Canad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Larry, D. (1993).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Lawrence K. (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San Francisco : Harper and Row.
Lester W. M., & Madan L. G. (1977).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ow and Why Do People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
Li, L. (2004). 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 Modern China,30(2), 228-258.
Lucian W. Pye & S. Verba (1965).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ellisa R. G., Kyuim. K, & Itay. G, Karyn. R, & Dhavan. V(2015). Socialization of lifestyle and conventional politics among early and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60-70.
Michael. B., Philip. A., Georgia. B., & Joseph. T. (2013). The Effects of Civic Education on Political Culture: Evidence from Zambia. World Development, 27(5), 807 – 824.
Michele. V., & Gian V. C. (2009). Personality determinant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raits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6(4), 487-492.
Nie, N. H., Hadlai, H., Jean, G., Jeakins, Karin, S., & Dale, H. B. (1975).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arsons, T. (1959). The School Class as a Social System: Some of Its Func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Socie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29,p.297-318
Pierre, B. (1984). 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Roger, M. K. (1981). Cultural anthropology :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ichard. M. M., Charles. R. F. (1978). Politic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ies: West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4(4), 443-465.
Willis D. H. (1971).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Organization. Eighteen Year Old Vote. 10(5), 328-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