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俊毅
論文名稱: 以AHP評估台灣電動車產業政策之研究
An Assessement of Taiwan’s Electric Vehicle Policy by AHP
指導教授: 蘇友珊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電動車層級分析法鑽石模型創新政策工具
英文關鍵詞: Electric Vehicle, AHP, diamond Mode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經過文獻蒐集與探討國外電動車產業政策,並針對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現況進行鑽石理論模型分析。以國家創新系統的內容與學者Rothwell和Zegveld所提出的政策工具架構為主,應用層級分析法針對台灣電動車產業的政策考量因素工具進行評估,最終提出以台灣電動車產業為主的政策工具規劃,作為台灣政府在建立台灣電動車產業與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具體建議。
    本研究發現,在三項政策構面中以「需求面」對於產業政策最為重要,在政策工具考量因素中以「採購」、「法規與管制」、「公營事業」為目前專家認為對於台灣電動車產業未來發展,最須優先實施與投入的政策工具。

    The research analysis Taiwan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by 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The research’s framework ar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policy instrument which basic on Rothwell and Zegveld.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policy instrument plan and enhanc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on Taiwan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demand sid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the Taiwan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ial policy. “purchas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public utility” are the policy instrument that the most priority implementation and investment policy considerations.

    誌謝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表目錄 Ⅳ 圖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電動車產業 9 第一節 國際電動車發展背景與現況 9 第二節 電動車之類型 11 第三節 電動車用電池種類與技術發展 14 第四節 台灣電動車產業回顧 16 第五節 各國政府政策回顧 22 第六節 台灣電動車產業鑽石理論模型分析 37 第三章 文獻探討 43 第一節 國家創新系統 43 第二節 國家創新系統學說之國家創新系統構成因素 45 第三節 Rothwell and Zegveld的政策工具 47 第四節 政策因素考量探討 52 第四章 研究設計 53 第一節 層級分析法 5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1 第三節 問卷對象與發放 63 第五章 實證與研究分析 67 第一節 問卷回收 67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檢驗 68 第三節 層級分析結果 68 第四節 分析結果與專家評選之國家比較 76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發現 82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後續方向 8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9 參考文獻 92 附錄一 「台灣電動車產業政策專家問卷」問卷 99

    中文部分
    ARTC國際合作部(2011年11月3日)。2011年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現況。In Car網站。取自: http://cool3c.incar.tw/article/51939。
    內政部營建署(2010年3月16日)。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知識學習】。取自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
    王建和(2010)。探討電動車電池之發展趨勢-情境分析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台灣車輛研發聯盟(2009年5月27日)。電動產業研發聯盟正式啟動,2020年台灣將創造三千億產值。台灣電能車輛發展研發聯盟。取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cooter/post/1313151479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氣候話題】。取自http://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backgrounds/backgrounds_2.html
    向宸蔚(2010)。應用層級分析法評估台灣燃料電池產業政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吳閔鈺。(2009年9月25日)。台灣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與機會。非凡新聞。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Gdg29KqGHhWEllfeRFo-/article?
    林宛靚(2007)。從國家創新系統觀點比較台韓數位遊戲產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邱俊傑(2011)。電動車整合服務商之商業模式與發展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邱盈瑞(2007)。應用層級分析法探討台灣風力發電產業政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姜廣利(2011)。台灣電動車產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同大學,台北市。
    徐作聖(1999)。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台北市:聯經。
    徐作聖、邱亦嘉(2002)。國家創新系統研究: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為例。2002年經濟部技術處學界科專非技術領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33
    翁偉庭(2010)。探討台灣油電混合車使用者的購買動機-以Prius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郭育仁(2012)。日本產學合作制度對於電動車產業之影響-以SIM-Drive有限公司與慶應義塾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中一(2009)。ITIS產業評析-十城千輛,中國打造電動車大國。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陳正智(2010)。電動小汽車在台灣可能發展方向之探討---層級分析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宥竹(2010)。智慧電動車先導運行國際研討會。車輛研測資訊。
    陳淑娟(2011)。2011國際電動車驗證技術與標準研討會。車輛研測資訊,85。
    集邦產研(2009)。綠能錢潮:擁抱電動車的兆元商機。新北市:創見文化
    黃威誌(2010)。各國電動車產業政策及發展現況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縣。
    黃隆洲(2010年7月)。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現況與兩岸合作契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取自: http://npf.org.tw/post/12/7873
    黃樑節(2011)。全球汽車產業動態大追擊。車輛研測資訊,81。
    黃樑節、張國豐(2011)。2011年全球車市回顧與展望。車輛研測資訊,86。
    經濟部(2010)。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經濟部研究報告,未出版。
    經濟部能源局(2012)。中華民國100年能源統計手冊。台北市: 經濟部能源局。
    葉牧青(1989)。AHP 層級結構設定問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蔡承啟(2011年12月5日)。2020年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將跳增9倍,PHV暴增158倍。精實新聞。取自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1ee681b7-d02a-4c04-85b8-3260d4e1b67b。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 (6),13707-13724。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 (7),13767-13870。
    鄧寧(2012年5月17日)。IEK:電動車產業持續成長,今年產值估增2倍。精實新聞。取自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8117e2ee-69d7-4dc2-a6d8-62bf10e65587。
    賴俊秀(2008)。台灣太陽能產業創新政策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賴建勳(2009年11月12日)。 拓墣:2015年全球電動車產值突破500億元。精實新聞。取自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82a022d6-d67d-4ead-81ca-718366d1b0a6
    賴建勳(2009年11月25日)。工研院:技術、供應鏈優勢 台灣電動車發展可期。精實新聞。取自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0e26ba62-49cb-40f7-aee6-3052ac198a99
    戴玉珍(2005)。綠色節能車輛技術與產品發展趨勢。新竹縣: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薛乃綺(2008)。美國電動車市場發展動向。經濟部ITIS專欄報告,未出版。
    網站部分
    Frost & Sullivan。http://www.frost.com/prod/servlet/frost-home.pag。
    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http://www.itri.org.tw/chi/msl/。
    交通部公路總局。http://www.thb.gov.tw/TM/Default.aspx。
    汎德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bmw.com.tw/。
    和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toyota.com.tw/。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http://www.artc.org.tw/。
    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http://www.mirdc.org.tw/。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http://www.ve.ntut.edu.tw/bin/home.php。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http://www.vehicle.npust.edu.tw/site/index.aspx。
    華創車電技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haitec.com.tw/tc/。
    經濟部工業局智慧電動車推動辦公室正式。http://www.moeaidb.gov.tw/。
    裕隆汽車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yulon-motor.com.tw/。
    英文部分
    Carlsson, B. and Stankiewicz, R. (1995). 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Economic Competence in 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dgson, M., J. Mathews, et al. (2008). The evolving nature of Taiwan''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case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s. Research Polic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1995).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1997).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 London: Pinter.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1998). The Endless Transition: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 Introduction to a Theme Issue. Minerva, 36, 203-208.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2000).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Research Policy, 29(2), 109-123
    Freeman, C. (1987).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2004-2008), Various Issues,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8,Lausanne,Switzerland.
    Lee, T., & Von Tunzelmann, N. (2004). A dynamic analysis approach to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IC industry in Taiwan. Research Policy, 34(4), 425-440.
    Lundvall, B.-A., Ed. (1992).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London, Pinter.
    Metcalfe, S. J. (1995).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technology policy: equilibrium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in P. Stoneman (ed)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pp. 409-512.
    Mowery, D.C.(1998).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U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R&D Policy. Research Policy, 27(6),639-654
    Nelson, R. R., & Rosenberg, N. (1993). Introduction, in Nelson, R. (E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lson, R., Ed. (1993).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ueva York, Oxford Univ. Press.
    OECD(1997).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Background Report.
    Patel, P. and Pavitt, K. (1994). The national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s System. SIT review, OECD, Paris, pp. 9-32.
    Patel, P., & Pavitt, K. (1998).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Under Stra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SPRU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Paper No 22, SPRU, Sussex.
    Porter, M. E.(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Y The Free Press.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EASST Review, 14, 14-19.
    Rothwell, R. and Zegveld, W. (1985).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London: Frances Piner Ltd.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Saaty, T. L. (1990). “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48(1), 9-26.
    Stenberg, L. et al. (1996). Use of Human Resource Data for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Swedish Innovation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OECD Workshop on New Indicators for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19-21.
    Theodorakopoulou. I. (1999).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s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Transfer and Learning in Plant Biotechnology : a Comparative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sis,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Zhong, X., & Yang, X. (2007).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form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echnology in Society, 29 (3), 317-325.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