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巧茹 Chiao-Ju Hsieh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之自尊、網路交友狀態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相關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steem,the station of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and the attitude of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林世華
Lin, Sieh-Hw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自尊 、網路交友 、網路援助交際態度 |
英文關鍵詞: | self-esteem,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22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電腦和網路普及,使得網路交友成為青少年的主要活動之一,但也因網路特有的匿名性與互動性,致使網路交友暗藏層層危機和陷阱,而報章媒體中時有所聞的網路援助交際便是其中的一大隱憂!
然而有關網路交友及網路援助交際的相關研究付之闕如,本研究期待能從中了解現今國中生自尊、網路交友現況與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選取新竹市國民中學七至八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取得有效樣本544份。採用之研究工具為:自尊量表、網路交友狀態量表、網路援助交際態度量表以及個人基本資料。所得到的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統計、變異數同質性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以考驗研究假設並回答研究問題。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本研究樣本中,國中生的整體自尊呈現中等的程度、網路交友狀態之認知
情形與行為表現均屬於中等的程度,而對於網路援助交際的看法較為客觀中立,而且對於網路援助交際之行動力偏低。
(二)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的自尊並沒有明顯差異
(三) 七八年級之國中生的自尊並沒有明顯差異
(四) 國中生的網路交友狀態之面向中,僅網路交友之認知因性別、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五) 國中生的網路援助交際態度之各面向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六) 有網路交友經驗與無網路交友經驗的國中生,其自尊並沒有差異存在
(七) 有網路交友經驗與無網路交友經驗的國中生,其在網路援助交際態度各面向有差異存在。
(八) 國中生之自尊與網路援助交際之行為傾向有相關存在。
(九) 國中生的自尊與網路交友狀態能有效預測網路援助交際態度。
最後,研究者依據各項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長、教育輔導人員以及教育主管機關、政府單位作為研究以及實務上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and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In this stud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ere used to select seven and eight grade students of Hsinchu City Junior High School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544 valid samples were obtained.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ing self-esteem scale, the state of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the attitude assessment of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and personal basic information.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Pearson produc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self-esteem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uring the samples is moderate.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of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is average level, as to the viewpoint is to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is neutral and the willing to take actions about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is low.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nd is also no difference between 7 and 8 grade.
3. The difference only exists in cognition when related to gender and grade in the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And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lated to gender but not related to grade in the attitude to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4.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is not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but is related to the tendency to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activity.
5. There is difference in attitude about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en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6.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lf-esteem and the status of making friends in internet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attitude about enzokousai through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ers provid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parents , educational counselors and education authorities , government agencies to d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ssue.
一、中文部份
Shita(2001):網路援交實錄。臺北:法蘭克福。
內政部(2006):2006年8月警政署警政統計通報。2008年01月26日,取自
http://www.i-security.tw/learn/sub_200610_npa.asp
內政部(2007):2006年1-7月電腦網路犯罪概況。2008年01月26日,取自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33348&ctNode=11393&mp=1。
內政部(2008):2008年7月警政署警政統計通報。2008年01月26日,取自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xItem=41587&ctNode=11393&mp=1。
王秀絨(1984):台灣私娼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玲(2004):台北市國中生網路沉浸經驗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唯鳳(2003):網路援助交際與刑法之比較研究-以美國法制為借鏡。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寍(2005):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形式之看法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舒薇(2003):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網路交友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燦槐、羅惠筠(1997):我國大學生BBS族的人際關係初探。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5,p19-64。
余憶鳳(2002):網住e世情—網路戀情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理論建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江芳琦(2005):偵查網路媒介性交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惠瓊(2003):從網路成癮症談青少年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諮商與輔導,206,p35-4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96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2008年01月26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public/Attachment/81714551671.pdf
交通部統計處(2003):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2008年01月27日,取自http://www.nici.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nici/generala/
guest-cnt-browse.php?cntgrp_ordinal=1002006100110005&cnt_id=806
李金連(2005):情知意的理念在認識機制中之角色探究。科學教育學刊,13(3
),p347-365。
李宗憲(2003):青少年援助交際問題面面觀。透視犯罪問題,2,p46-50。
李宗憲(2003):援交少女與性交易、色情業少女、一般少女之自我概念比較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李曉君(2005):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芬(2002):援助交際的真相。中華民國終止童妓協會。2007年08月26日,取自http://www.ecpat.org.tw/page4/index2.htm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以正、王澄華(2001):性別對網路人際互動與網路成癮之影與中介效應。輔
導季刊,37(4),p1-10。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足(1998):諮商中當事人自尊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林幸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2),p223~256。
林宜隆、邱士娟(2002):「我國網路犯罪現況分析」。第四屆2002年網際空間:資訊、法律與社會學術研究暨實務研討會,台北。
林清文(2003):自尊。教育研究月刊,116,p142-143。
林滄崧(1997):不幸少女(雛妓)從事性交易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賢(2003):網路素養、網路成癮、網路色情與性態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教師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欣、張景媛(2000a):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1(2),p105-127。
吳怡欣、張景媛(2000b):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p15-40。
吳秀停(2007):青少年網路交友危機與對策之探討。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佈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輔導策略。師說,170,p40-42。
吳嫦娥、汪季參、曾貴苓、謝仁春雨(民89):台北市少年網路交友行為之研究。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邱秋雲(2003):網路戀情者個人特質與其網戀經驗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邱美華(2005):低自尊學生的輔導。諮商與輔導,232,p21-24。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倩(2000):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8):青少年網路休閒問卷調查。2008年06月21日,取自http://www.kingcar.org.tw/news_txt.asp?NewsID=376&NewsType=1
范振義(2006):大學生身體活動、情緒智力及自尊心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
洪雪雅(2005):「援助交際」--談青少年身體商品化之價值觀。諮商與輔導,230,p48-52。
柯澍馨、李愫平(2004):青少年自尊與懷孕風險關係之探索性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0(2),p19-36。
侯崇文(1997):八十五年度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胡秀娟(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結構、自尊、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敏琪(2003):從網路援交現象省思主體消失與主體建構提論。資訊社會研究,5,p359-384。
胡乾鋒(2003):台中縣青春期學生色情經驗、性態度與兩性教育需求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74,p18-25。
唐秀麗(2003):少女網路援助交際行為與生活經驗相關性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松景、武靜蕙、晏涵文、劉潔心、虞順光(2003):台北市國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評量之橫斷性研究。台灣性學學刊,9(2),p7-61。
高松景、晏涵文、劉洁心(2004):台北市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評量之縱貫性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0(2),p1-17。
高毓婷(2001):從「援助交際-中學女生放學後的危險遊戲」一書看台灣青少年價值觀〉。中等教育,51(4),p137-142。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沉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p119-149。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TWNIC 2008年01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8年08月31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許春金(2003):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珍琳(民88):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翠紋(1998):不幸少女生活型態與再從娼意願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2):漸趨模糊的界線:不幸少女身分建構與新型態色情交易對兒少性交易防制工作上的挑戰。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2),p175-222。
陳玉書(1988):女性少年偏差行為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東、陳家玲(2001):少女涉入色情市場管道研究報告---以青少年網路援交為例。「台灣少女、色情市場、男性買色客之研究-運動、法律、社工、心理、文化觀點」研究報告論文集。台北:婦女救援基金會出版。
陳志東(2002):少女從娼途徑。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0,p54-59。
陳金定(2004):大專男女學生援助交際態度差異之比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15(1),p47~262。
陳金英(2004):網路使用習性、網路交友期望與社交焦慮之分析。社會資訊研究,7,p111-145。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皎眉(1998):雛妓的家庭背景、個人經歷與價值信念。台灣性學學刊,4(2),p15-35。
陳富添、林宜隆(2001):網路偏差行為之初探。2001年第五屆資訊管理學術暨警政資訊實務研討會,台北。
陳慈幸(2003):無色的薔薇:青少年援助交際與賣春行為。透視犯罪問題,1,p11-16。
陳慧女(1992):從娼少女之個人及家庭特質與逃家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系社工組碩士論文。
陳健鏘、巫春貴、吳亞玲、張玉玲、賴凰照、黃絨湑(2003):提昇高中學生自尊心之班級輔導方案研究。台北:國立中興高級中學。
郭明雪(1988):台北市五專學生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梁朝雲(2001):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分析及輔導方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1),p43-69。
梁朝雲、劉守信(2001):青少年網路行為與輔導策略-以新竹市在學青少年為例。教育科技與媒體,55,p72-91。
游康婷(2002):網路友誼的形成與維繫: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交友行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巧婷(2003):從事性交易(之虞)少女離開機構後之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臺大社會學刊,28,p117-154。
黃祝(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交友之研究-以台北市吳興國小為例。臺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昭謀(1998):網路色情與網路族群性態度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玲(1998):〈台灣特種行業婦女:受害者?行動者?偏差者?〉。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p103-152。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慧芬(1999):子女知覺父母了解、關係性自我及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劉滌昭譯(1998):援助交際:中學女生放學後的危險遊戲。台北:商業週刊。
彭郁歡(2003):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芸棣譯(1992):怎樣建立青少年的自尊。臺北:東方出版社。
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沉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玉玲(2000):尋找挑戰難題、打死不退的學生:國中學生解釋風格、自尊、學業失敗忍受力與挑戰學業難題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張芯芸(2004):接受緊急短期安置機構處遇之不幸少女其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生活適應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彩鈴(2000):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歷程與適應之質化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中(2006):網路援交行為與預防對策之探討。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6,p65-98。
張淑莉(2006):青少年網路交友之認知與行為的關係--以態度為中介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碧琴、陳淑娟(2001):社工輔導執行成效之分析。「台灣少女、色情市場、男性買色客之研究」研討會。台北:婦女救援基金會。
張滿玲譯(2001):Social Psychology 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張曙笙(2004):大學生接觸網路色情、性態度及性行為之調查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隆(1995):女性少年犯罪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72期。
楊士隆(2003):高中職專科學校學生接觸網際網路援助交際訊息、認知、經驗與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6(2),p83-126。
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宜音等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策):性念、態度及特質篇。台北:遠流。
詹錫棋(2004):高雄市高職學生網路交友行為現況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2006):台灣上網人口逾1,500萬人,上網率達67.69%。2007年08月26日,取自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news/200609/
2006090101.html
經濟部(2008):台灣上網人數創新高。2008年07月06日,取自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news/200801/2008010401.html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昭君(2003):少女性交易行為之轉變歷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國欣(2005):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德輝、楊士隆(2005):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志浩(1996):青少年與電腦網路上的人際關係。2007年08月19日,取自http://cbs.ntu.edu.tw/gem_browse.php/fpath%3Dgem/brd/education/K/F00100CK&num%3D2
蔡青青、劉雪娥(1996):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43(1),p90-94。
蔡順良(1984):家庭環境因素、教育背景與大學生自我肯定性之關係暨自我肯定訓練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7,p197-230。
鄭方媛(2005):國中生自尊現況及其相關因素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
鄧瑞源(2007):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怡青(2001):台灣BBS使用者之自我揭露、名片檔自我呈現意願與暱稱認知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薛昌宜(2006):論未成年人性交易法制之理論與實踐-以我國青少年援助交際問題為探討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芳玲(1994):「認識特殊兒童」課程對國中生接納特殊兒童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勵馨基金會(2001):網路使用者之援助交際、情色工作態度及行為調查報告。2007年07月08日,取自http://www.goh.org.tw。
歐貞延(2003):網路上的人際吸引。南華大學教育社會所。2007年07月08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1/31-17.htm
番薯藤(1999):台灣99網際網路使用調查。2007年07月01日,取自
http://www.yahoo.com/free/index.php
蕃薯藤(2000):2000年台灣網路使用調查。2007年07月01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tw/result.htm.
蕃薯藤(2006):小朋友上網為休閒,大人上網為賺錢。2007年07月08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
戴怡君(1998):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恆信(1998):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佈告欄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蘇曉憶(2005):青少年親子關係、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芳美(1989):我國大專學生自我尊重量表之修定與年級、領導經驗、性別對自我尊重影響之調查研究。實踐學報,20,p199-238。
魏鈺珊(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龍卿(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8(2),p19-44。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顏美如(2003):影響大學生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