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季蒨 Wu Chi-Ch'ien |
---|---|
論文名稱: |
明清以來鄉言俚語所流布之庶民庸俗思想 The Vulgar Thoughts of Common People in the slangs since Ming-Ch'ing Era |
指導教授: |
王爾敏
Wang, Erh-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明清 、庶民 、庸俗思想 、鄉言俚語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6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清以來庶民普遍不識字,如何掌握庶民庸俗思想本論文?利用流傳民間俗語來反映庶民庸俗思想。此一「庸俗思想」則是與「典雅思想」相對而發。對於庶民庸俗思想,一般人大都認為「愚夫愚婦」之所思,認為庶民是知識淺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然對民間小民思想這種認定是否有欠公允呢?人人皆有思想,唯有區別,在於雅、俗之別:士大夫對其思想之實際行事有其延伸性問題之思考,會反思,有其社會責任;而民間普遍取其好意,不論正偽,就算反省,也是很實際放在處理人事上。然此「庸俗思想」非高遠之「聖人思想」,也非粗鄙之「骯髒思想」,此一「庸俗思想」出自於小民社會所創造,對於庶民社會有其深刻意義,則是本文亟需解決之課題。
明清以庶民吉祥思想,通行吉祥話大都四字一句之吉利話,內容不出福、祿、壽、喜、財、多子孫、吉祥、如意、吉慶的思想,但庶民對於吉祥話之表達有他的需求,就是盡可能的祝福、祈求,如「福如東海」、「三萬三千雁蝙蝠」、「喜報三元獨占鰲頭」、「祿國封侯作高官」、「萬壽無極」、「范進中舉-喜瘋了」、「發財」、「發萬金」、「發大財」、「百子千孫」。或者盡可能將這些吉祥話加以連串說出,像說出「恭喜新歲大發財,金銀元寶堆成山」、「喜福喜壽生貴子」、「五子登科狀元郎」、「七子八婿滿床笏,恰似文王百子圖」;更常見的以一數到十連串的吉祥話說出:「一心進喜果,二把洒喜床,三元並及第,四時皆如意,六穀皆豐登,七子並八婿,九天仙子到,十十進新郎,全福雙雙出喜房」、「一品當朝,二龍戲珠,三元及第,四季如意,五福臨門,六畜興旺,七子團圓,八仙過海,九世同堂,十全十美」。庶民有其庸俗思想,認為此吉祥話如此說才是能達到人間幸福之祝福。反映對於吉利話是功利之不嫌其多,多多益善,背後的宗旨目的即是討個好口彩,配合人生活動,庶民各盡心力,雖取物有別但同意取吉祥含義,認為會帶來吉祥的預兆,希望吉祥話會實現於現世生活當中,熱鬧歡愉思想對於庶民心生自有調解,使得人人都有其生活希望之動力。
明清以來庶民鼓勵思想,庶民首先重視之夫婦關係,尤其對於為人婦之要求,第一要門戶相當能夠共同生活為上,俗話「龍配龍,鳳配鳳,鵓鴣對鵓鴣,烏鴉對烏鴉」、「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掃帚」。第二認為「醜婦人,家中寶,越醜的越好」,當然認為「可喜的惹煩惱」,但也不怕與蘇杭女子比美,俗話「蘇州的頭,杭州的腳,大同的閏女不用挑」。講究是賢妻良母,三從四德,俗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石頭也要抱著走」,背後有著前生之緣和八字注定,雖也有「臭寡婦不如香嫁人」的思想反映,但庶民社會仍有其大致趨向。其它如子孝、父慈、賢妻、兄寬、弟忍之鼓勵,尤以女姓角色之規範被受鼓勵,「家中有個賢嫂嫂,滿村姑娘都教好」、「一代好媳婦,三代好兒孫」。社會上做好人,講義氣道理,即庶民俗話的「好漢護三村,好狗護三鄰」、俗話「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要人面上走的人」,於社會人群的互動,講究俗禮俗情,表達應世方面,強調心意,求夠意思,心情為暢樂,「瓜子敬客-一點心」、「大年初一見面-你好我也好」、「一來一往是禮之常」「親戚是把鋸-你有來,我有去」,做事負責「庄戶人辦事-實實在在」「老大哥拍胸脯-兄弟放心」,有其庶民社會所鼓勵的規範、規矩所在。庶民社會除了倫常規矩之鼓勵,也傳頌人群天性之情感,舉凡親情、感情、友情表現出真誠實意,為庶民所看重,,尤其對男女感情庸俗又熱情:「六月天燒爐子-熱火得很」、「兩啞巴睡一頭-好得沒話說」。家人親情有著庶民生活體驗:「走盡天邊是娘好」、「粗茶淡飯粗布衣,知冷知熱結髮妻」、「夥穿一條褲子」,於情於理有其庶民所重視之人群關係。另外庶民尤其看重快樂思想,「只圖快樂眼前,哪管下獄升天」、「只願吃歡喜酒,不願吃皺眉糧」、「辛苦掙來快活用」,有著積極享受人生之思想反映。庶民快樂思想的特質是窮快活找事樂,所謂「脫赤腳打毽子-窮得快活」、「人生人,嚇死人,生下人,喜煞人」,快樂思想庶民可以從生活事物隨得,反映庶民趨向樂鬧歡愉的氣氛,自是有其生活上的需要。庶民致力於生活追求小利:「只圖今世有飯吃,不管下世沒柴燒」,較不顧倫常規範善惡對錯,對庶民需要治生目的不同,所以有此思想反映。穿衣吃飯正當人欲之維持:「算盤打得精,襪子改背心」「裁縫是你舅,也要賺隻袖」「一日不識羞,十日不忍餓」,功名也是為了吃穿。於現實生活之規範下,仍有庶民正當人欲之展現,也可以說是庶民留心觀察、冷靜認識現實生活所反映的思想,以實用於人情日用。
明清以來庶民的安撫慰藉思想,解答庶民現實生活中的人生疑惑,更多的俗語是反映庶民貧苦的現實人生,如「年好過,節好過,日子難過」、「肚子裏長草-鬧飢荒」,由此得到情緒的發洩,自有庶民所需。或者是人情世態的不順利,舉一個例子「只有丫環不是,那有姑娘不是」、「竹籃兒打水-一場空」。至於解答不出的禍福無常及善惡顛倒,則由「人生」、「天命」、「時運」去回答,認為禍福無常、世事盛衰,認為人生就是有苦有樂有生有死才是人生,俗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禍福總由天」、「人爭氣命不爭氣」、「人倒了霉,喝口涼水都塞牙」、「遭劫好躲,在數難逃」,也可以說反映悲苦之生活狀況,是不容忽視之社會氣氛,另一方面發揮安撫人心之影響力,使之疏導情緒,獲得心靈安慰。但可以肯定的庶民積極追自身利益的思想仍是有的,而轉向命運風水的追求,有其人生功課努力:「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之人生認識,但也有認為「算算命,愁生病」、「福人葬福地,何用賴布衣」,呈現豐富多樣思想現象,對庶民而言,仍是利之所趨。也有積極的人生思考方向,藉以振作人心為宗旨,俗話「人的口唇兩層皮,吃光有的來」、「你有你的關門計,我有我的跳牆法」、「天塌下來,自有長的頂住」、「祇要自家上進,那怕人家看輕」、「好死不如惡活」、「除死無大災」,活著信念力量對於庶民社會是有意義的,是維持社會的動力,使庶民有能力去面對挫折,進而產生人生信心。
明清鄉言俚語也反映告戒人生之思想,大抵圍繞保身家、立世俗之宗旨。庶民防止破家首重治業,而治業必恃立身人群才得養家糊口,可以觀察庶民處事治業識人思想反映。庶民對於治生之技是非常注重的,強調入世學工夫、應對客人、從小事培養自身能力。庶民謀生為求財,積財求生思想反映於民間的買賣思想之角力,做小本生意忌諱賒帳欠債,也有防患自身欠錢之戒。除了治生之應對,對於人情世故也是庶民所識,知世情之真假冷暖,知人情之雜然反應,從中觀察出庶民努力應付人情世故思想,有其庶民社會之指導原則方法,對於個人有其要求,普遍認為要克制酒、色、財、氣之誘惑,因傷身、害命會使家敗無以立身於社會,且個人品性也是治業的基礎,此外多種俗話以天理報應、公論難逃來警告世人勿作惡事,有其民間自發無形之約束力。對於人情世故,宗旨為求人情練達以順利應世,因此識人成為重要思想反映,取其冷靜以應付世情,為庶民所需。庶民理性得出處世結論,認為人情世事有其道理存在,以作為涉世之參考。
嘲笑諷刺思想可以看出庶民利用俗語、俏皮話挖苦譏彈,語意形象鮮明,意思明確褒貶。其中對於官府負面思想之表現,概事出有因,庶民以其思想表達其不滿,語言求糊,宗旨求譏笑謾罵。對於個人能力不足,以不識日用多做嘲諷,瞧不起人,「床底下放風箏-不見起」,於世態之假情假意、貪心吝嗇、營求不滿,多所嘲笑。此一思想對於社會而言,人人可言語表達其思想,取其心勝。
綜合言之,其一,庶民庸俗思想內容多樣繁雜近幾婆婆媽媽,實是因為各自有庶民思想上不同需求層次反映,各自解答人生問題疑惑,對庶民而言,各有各的功能,其影響力不容忽視。其二,五項思想俱出庶民需要,需要層次不同,自然有不同層次思想表現,看似衝突的思想內容,自然是庶民各求所需,求利於自家,實可謂之功利型之信仰思想,就是為了生活。其三,庶民思想有相當程度是儒家思想世俗化的反映,也有道教、佛教世俗化之借用,只要是庶民認為有用即會相信而成為信仰,反映民間基本信仰與中國文化的延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四,庶民庸俗思想貢獻在於解答人群的疑難雜症,於思想心理層面有其意義,此一個社會思想觀念非像西方社會之宗教信仰,而是小民之人生信仰,民間自己解決問題。其五,通俗的話,不是教訓,也不是格言,對於社會氣氛具有導引性質,是為自然之約束力,可作為人群思想之溝通。其六,明清以來庶民思想是豐富的,民間智慧思想是對自己期待有意義,不願失敗、希望、活力、和諧,是為通俗文化的特質。
(一) 典籍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69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71
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73
王夢鷗注:《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清‧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台北:大華印書館,1971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1975
清‧趙爾巽:《清史稿》,台北:鼎文,1975
(二) 筆記、小說、戲曲、文集
宋‧陳錄:《善誘文》,上海:上海商務,叢書集成初編444,1936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台北:廣文,1971
宋‧洪邁:《容齋四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9:3,1979
元‧王實甫:《破窯記》,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1,1977
元‧施惠:《幽閨記》,北京:中華書局,《六十種曲》第3冊,1990
明‧天然痴叟:《石點頭》,台北:世界,1962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明嘉靖刻本
明‧朱有炖:《沖漠子》,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3,1977
明‧朱有炖:《神仙會》,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4,1977
明‧朱有炖:《賽嬌容》,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4,1977
明‧朱有炖:《靈芝慶壽》,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3,1977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2:7,1978
明‧朱權:《卓文君》,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3,1977
明‧江湖散人:《士商必要 擇日必覽》,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艾南英:《新刻艾先生天祿閣彙編採精便覽萬寶全書》,台北:傅斯年圖書館,明崇禎存仁堂刊本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三民,1986
明‧呂坤:《續小兒語》,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57,1937
明‧呂得勝:《小兒語》,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57,1937
明‧宋纁:《古今藥石》,台北:新文豐,1984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明‧沈君庸:《簪花髻》,收入明‧沈庸:《盛明雜劇》卷14,台北:廣文,1979
明‧沈君庸:《鞭歌妓》,收入明‧沈庸:《盛明雜劇》卷13,台北:廣文,1979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15:6,1977
明‧沈璟:《義俠記》,北京:中華書局,《六十種曲》第10冊,1990
明‧汪廷訥:《種玉記》,北京:中華書局,《六十種曲》第10冊,1990
明‧卓珂月:《花舫緣》,收入明‧沈庸:《盛明雜劇》卷23,台北:廣文,1979
明‧周清原:《西湖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孟子若:《桃花人面》,收入明‧沈庸:《盛明雜劇》卷17,台北:廣文,1979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明‧姚舜牧:《藥言》,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56,1939
明‧施耐庵、羅貫中,王利器校訂:《插圖水滸全傳校訂本》,台北:貫雅文化,1991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台北:世界,1958
明‧郎瑛:《七修類稿》,台北:世界,1963
明‧凌濛初:《二刻伯案驚奇》,台北:桂冠,1984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1962
明‧徐畸:《殺狗記》,北京:中華書局,《六十種曲》第11冊,1990
明‧徐文長:《漁陽弄》,收入明‧沈庸:《盛明雜劇》卷5,台北:廣文,1979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68
明‧徐渭:《女狀元》,台北:鼎文書局,《全明雜劇》5,1979
明‧徐渭:《歌代嘯雜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明‧徐禎稷:《恥言》,台北:台灣商務,叢書集成簡編147,1966
明‧徐霖:《繡襦記》,北京:中華書局,《六十種曲》第7冊,1990
明‧海瑞:《海忠介公全集》,台北:海忠介公全集輯印委員會,1973
明‧高明:《琵琶記》,北京:中華書局,《六十種曲》第1冊,1990
明‧康海:《王蘭卿》,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4,1977
明‧康對山:《中山狼》,收入明‧沈庸:《盛明雜劇》卷19,台北:廣文,1979
明‧張一溥:《新鐫增補萬寶全書》,台北:傅斯年圖書館,清乾隆二十三年巾箱本
明‧戚繼光:《練兵實紀》,上海:上海商務,叢書集成初編154,1936
明.陳繼儒:《群碎錄》,台北:新文豐,1984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上海:上海商務,叢書集成初編438,1936
明‧陸雲龍:《清夜鐘》,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明‧焦竑:《玉堂叢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萬曆四十六年曼山館刻本重印本,1984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9,1977
明‧無名氏:《大劫牢》,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8,1977
明‧無名氏:《大破蚩尤》,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8,1977
明‧無名氏:《石榴園》,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6,1977
明‧無名氏:《村樂堂》,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6,1977
明‧無名氏:《孟母三移》,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9,1977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6,1977
明‧無名氏:《桃園結義》,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5,1977
明‧無名氏:《破風詩》,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7,1977
明‧無名氏:《貧富興衰》,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8,1977
明‧無名氏:《開詔救忠》,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7,1977
明‧無名氏:《認金梳孤兒尋母》,收入於《全明雜劇》12,台北:鼎文,1979
明‧無名氏:《慶賞瑞陽》,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6,1977
明‧無名氏:《樂毅圖齊》,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4,1977
明‧無名氏:《鬧鍾馗》,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10,1977
明‧無名氏:《雙林坐化》,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9,1977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
明‧馮夢龍:《平妖傳》,台北:世界,196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明‧馮夢龍;清‧王廷紹、華廣生編述:《明清民歌時調集》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楊慎:《升庵詩話》,收於丁仲祐:《歷代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
明‧楊慎:《升庵全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
明‧楊慎:《升庵經說》,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49,1939
明‧楊慎:《洞天玄記》,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4,1977
明‧葉子奇:《草木子》,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15:7,1977
明‧夢覺道人、西湖浪子:《三刻拍案驚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台北:廣文,1971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明‧鄭瑄:《昨非庵日纂》,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2:4,1978
明‧蕭雍:《赤山會約》,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21,1936
明‧謝讜:《四喜記》,北京:中華書局,《六十種曲》第6冊,1990
明‧闕名:《太平宴》,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10,1977
明‧闕名:《伐晉興齊》,台北:台灣商務,《孤本元明雜劇》10:4,1977
明‧闕名:《漁樵閑話》,台北:台灣商務,1977
明‧鄺露:《赤雅》,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6:6,1975
明‧蘅蕪室:《再生緣》,收入明‧沈庸:《盛明雜劇》卷28,台北:廣文,1979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台北:里仁,1981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台北:廣文,1970
清‧八寶王郎:《冷眼觀》,台北:廣雅,1984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台北:三民,1983
清‧王世禎:《池北偶談》,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8,1978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王夢吉等撰:《濟公全傳》,台北:世界,1959
清‧石玉崑:《七俠五義》,台北:三民,1979
清‧石玉崑:《三俠五義》,台北:桂冠,1987
清‧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清‧朱彝尊:《明詩綜》,台北:世界,1962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1:8,1978
清‧艾衲居士:《豆棚閒話》,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10:8,1975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聯經,1986
清‧吳友如主編:《點石齋畫報》,楊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台北:廣雅,1984
清‧吳趼人:《發財秘訣》,台北:廣雅,1984
清‧吳趼人:《瞎騙奇聞》,台北:廣雅,1984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台北:廣雅,1984
清‧吳鄉芹:《客窗閒語續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1:2,1960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台灣商務,1968
清‧李光庭:《鄉言解頤》,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李汝珍:《鏡花緣》,台北:台灣商務,1968
清‧李伯元:《中國現在記》,台北:廣雅,1984
清‧李伯元:《活地獄》,台北:廣雅,1984
清‧李雨堂:《萬花樓》,台北:名家,1982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
清‧李綠園:《歧路燈》,台北:新文豐,1983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台北:廣雅,1984
清‧沈公練:《廣蠶桑說》,台北:藝文,1970
清‧沈復:《浮生六記》,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
清‧汪輝祖:《佐治藥言》,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6:10,1975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1:3,1960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三鈔》,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7,1978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台北:廣文,1969
清‧宣瘦梅:《夜雨秋燈錄》,台北:新興書局,1955
清‧胡式銓:《語竇》,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清‧范寅:《越諺》,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0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台北:世界,1973
清.曹庭棟:《老老恆言》,台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43,1991
清.華亭雷君曜編:《繪圖騙術奇談》,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32:3,1981
清‧姬文:《市聲》,台北:廣雅,1984
清‧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收於長澤規矩也編,《明清俗語辭書集成》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張江裁:《燕市負販瑣記》,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9:8,1975
清‧張南莊:《何典》,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0:6,1977
清‧張培仁:《妙香室叢話》,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7:9,1979
清‧曹雪芹:《紅樓夢》,台北:三民,1972
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三編》,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1:8,1960
清‧梁啟超:《新民說》,台北:中華書局,1959
清‧梁紹壬:《兩般秋兩菴隨筆》,台北:文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十六輯,1975
清‧梁章鉅:《浪蹟續談》,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7:8,1979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2,1978
清‧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台北:文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一輯,1972
清‧陶珽:《續說郛》,台北:新興書局,1964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清‧曾樸:《孽海花》,台北:廣文,1980
清‧無名氏:《燕市百怪歌》,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9:8,1975
清‧程趾祥:《此中人語》,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1:8,1960
清‧閒園鞠農:《燕市貨聲》,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9:8,1975
清‧黃小配:《廿十載繁華夢》,台北:廣雅,1984
清‧黃濬著,許晏駢、蘇同炳合編:《花隨人聖盦摭憶全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
清‧楊潮觀:《吟鳳閣雜劇》,台北:華正,1986
清‧翟灝:《通俗編》,台北:廣文,1968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台北:里仁,1991
清‧褚人獲:《堅瓠三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8,1978
清‧褚人獲:《堅瓠六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9,1978
清‧褚人獲:《堅瓠四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8,1978
清‧褚人獲:《堅瓠首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8,1978
清‧褚人獲:《堅瓠秘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10,1978
清‧褚人獲:《堅瓠廣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10,1978
清‧褚人獲:《堅瓠餘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10,1978
清‧褚人獲:《堅瓠續集》,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3:9,1978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清‧諸誨香:《明齋小識》,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21:10,1978
清‧錢大昕:《恆言錄》,台北:台灣商務,叢書集成簡編397,1965
清‧錢泳:《履園叢話》,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
清‧醫俗道人:《俗語指謬》,《杭州白話報叢書》第二冊,清光緒間刊本,收藏於傅斯年圖書館
清‧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蘧園:《負曝閑談》,台北:廣雅,1984
清‧龔煒:《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著者不詳:《京本通俗小說》,台北:台灣商務,1968
蔡東帆:《元史通俗演義》,台北:世界,1959
蔡東帆:《明史通俗演義》,台北:世界,1959
佚名:《十不足(十不閑)》,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
佚名:《北平俗語話》,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鉛印本
佚名:《俗語對》,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民國六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
佚名:《恭喜發財》,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木刻本
佚名:《創業難勸世文》,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石印本
佚名:《新出鬧送新房喜話後》,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鉛印本
佚名:《新出鬧新門喜話前 鬧房喜話》,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鉛印本
佚名:《新編鬧房吉利喜話》,收於《最新時調》兌集,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
佚名:《當行嘆十聲》,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鉛印本
佚名:《嫖賭吃著》,收於《特別改良最新時事小曲》第一集,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
佚名:《福錄壽喜》,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鉛印本
佚名:《窮人嘆十聲》,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鉛印本
佚名:《踏實地步 涉世略言》,台北: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俗曲藏,廣州:羅厚德堂刊本
(三) 專書
(英)羅素:《中國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 中南卷(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 西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 東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 華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資料室、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料室編:《歇後語大全》,北京市: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勾承益著:《福‧福氣‧福音-中國民間求福習俗》,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王康著:《財‧財神‧財運-中國民間招財習俗》,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王捷、徐建華、刁玉明編注:《中國俗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王陶宇、孫玉芬編著:《俏皮話大全》,成都市: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王陶宇編著:《歇後語大辭典》,成都市: 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王楷堂編:《霓裳續譜》,台北:東方文化,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68,1970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田宗堯:《中國話本小說俗語辭典》,台北:新文豐,1985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朱介凡:《諺語的源流功能》,台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
朱雨尊:《民間諺語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李中生:《中國語言避諱習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布青:《金瓶梅俚語俗諺》,北京:寶文堂書店出版,1988
李澤厚:《美的歷程》,板橋:蒲公英出版社,1984
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台北:進學書局,1969
李蒼彥:《中國民俗吉祥圖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
李蒼彥:《中國吉祥圖案》,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8
李慶善:《中國人新論-從民諺看民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李學英、舒彤編著:《中國傳統圖案賞析》,石家莊市:河北美術出版社,1992
李鑒蹤、余會華:《喜‧喜酒‧喜錢-中國民間納喜習俗》,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尚英時編:《俗話》,台北縣永和市:常春樹書坊,1979
波多野太郎編:《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第五編,橫濱市:橫濱市立大學,昭和44年12月1日發行
胡君復:《古今聯語彙選》,台北:新文豐,1981
孫治平、王仿編:《俗語兩千條》,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孫治平:《歇後語四千條》,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孫治平等編注:《中國歇後語》,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徐善長選編:《曾國藩:人生苦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商禮群:《歷代民歌一百首》,北京:中華書局,1962
張振均、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1988
曹聰孫:《中國俗語選釋》,成都:四川教育,1985
梁銀林:《祿‧祿願‧祿瑞-中國民間迎祿習俗》,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許懷石:《中國俗語錄》,台南:世一書局,1979
野崎誠近著、古亭書屋編譯:《中國吉祥圖案》,台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81
陳永正:《市井風情:三言二拍的世界》,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
陳克:《中國人說話的俗趣》,台北:百觀出版社,1995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7
陸家驥:《年趣》,台北:台灣商務,1996
陸震:《中國傳統社會心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喬繼堂:《吉祥物在中國》,台北:百觀出版社,1993
楊亮才、董森主編:《諺海》,蘭州: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
溫端政:《古今俗語集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溫端政等編:《中國俗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89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劉玉、文嶺等編著:《求吉避凶吉祥語》,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
劉俊文、秦畢嘯編纂:《中國民間俗語》,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廣西人民出版社編:《歇後語選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
魯威:《市井文化》,沈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臺灣商務,1996
閻乾福、閻俊菁編著:《民間歇後語集》,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0
閻乾福主編:《中國民間歇後語集萃》,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7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一),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蘇克明:《壽‧壽禮‧壽星-中國民間祈壽習俗》,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四) 論文
(美)歐達偉撰、董曉萍譯:〈「人勤地不懶」:華北農諺中的創業觀〉,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4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4,1993.12
王建: 〈《酒中趣》的發現〉,《貴州社會科學》,1998:4
王爾敏、吳倫霓霞:〈儒學世俗化及其對於民間風教之浸濡-香港處士翁仕朝生平志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8,1989.6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1990.6
王爾敏:〈四民名義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992.3
王爾敏:〈明清以來民間之文字游戲與庸俗詩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5,1996.6
王爾敏:〈傳統中國庶民日常生活情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1992.6
石錦:〈明清間農業結構的轉變〉,《新史學》創刊號,1990.3
衣若蘭:〈近十年兩岸明代婦女史研究評述(1986-199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1997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何佩馨:〈周至漢時期之衛生保健-以飲食居處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7
作者不詳:〈格言諺語〉,收入《三字經》,光美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宋世昌:〈家鄉的春節〉,《山西文獻》,1980:15
李孝悌:〈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4,1993.12
李孝悌:〈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兼論中國史在這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迅》8,1989
李孝悌:〈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1990.6
李倩華:〈從俗語、諺語來看中國人的心理衛生〉,《輔導月刊》26:7/8,1990
周純一:〈中國話本小說人物之命運觀-中國話本小說裡的算命先生〉,收入淡江大學中文系編:《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台北:台灣書局,1995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1998.8
林麗月:〈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95.8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
徐泓:〈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9
徐福全:〈以數字開頭的台灣諺語〉,《台北文獻》102,1992.12
梁其姿:〈David Johnson、Andrew Nathan、Evelyn Rawski編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新史學》創刊號,1990.3
郭榮生:〈老掌櫃放炮-挑好的說〉,《山西文獻》,1996:48
陳慧珠:〈中文的吉祥話與禁忌語〉,私立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陸寶千:〈近代平民社會中之價值觀念〉,收錄氏著《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1983
傅春子:〈明清以來諺語格言之流衍與庶民倫理之陶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劉子健:〈中國式信仰-用類別來解釋〉,《漢學研究通訊》4:4,1985.12
潘昌文:〈明清俗語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錢賓四先生全集》24,台北:聯經,1995
(五) 外文著作
David Johnson、Andrew J.Nathan、Evelyn S.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5
Liu,Kwang-Ching. 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Berkeley :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90
Fairbank,John K.“The Concept of Pao as a Basis for Social Relations in China”,in Yang Lien-Sheng ed. Excursions in Sinology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9
Jaeger,K.De、Durme,M.Van、Mullie,J.“Folklore Contributions in Sino-Mongolica VI. Chinese Proverbs”,Folklore Studies,10:5,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