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詒芳 |
---|---|
論文名稱: |
陳染小說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素貞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1 |
中文關鍵詞: | 陳染 、當代小說 、女性文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8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參酌陳染研究的基本論題,一般關於陳染小說的論述,通常試圖將陳染的小說敘事視為心理學或女性主義文論話語的研究個案,從中解釋作者賦予人物的心理視野與精神向度,以及與小說的敘事特徵。小說的意義指歸從而與理論話語互相印證、彼此確認。
然而,筆者觀察到陳染小說的人物和故事基調往往重複出現,敘述線索和人物的心理獨白所呈示的意義卻隱微難辨、歧義叢生。論者或多歸屬於作者個人經驗的局限,甚而據此確指,此即女性文學共通的敘述表徵,而這種女性的寫作對眾人的生活無所擔當,僅凝視著一己的身體浮沉、精神生活的微茫光影,以憂鬱而自戀的文字情調,撫慰個人對生命或生活的難言之隱。其實陳染小說敘事富含哲學意味,象徵意蘊;小說研究則糾纏於個人的或女性的書寫,這種書寫僅是一種個人的欲望修辭,還是表徵著現代人普遍的生存感受?
本論文選擇陳染小說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採取有助於理解作品意涵的理論話語,細讀作品、隨筆、訪談,以及相關評論研究。以小說的主題思想為主要依據,歸納出陳染小說的精神意向;另外再參酌作者的文學歷程,從旁輔助理解小說的內容意蘊。研究目的並非要釐清或確認陳染小說的文學定位,而是試圖「根據文本的連貫性及其原初意義生成系統」來理解。據此判斷,作家個人獨特的對自我與世界的探索和表徵,以及所揭示的個體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生存體驗。並且從我們自身的現代性思想語境探討陳染小說,試圖在此基礎上理解屬於作者個人的,或現代人的生活感覺
壹 陳染作品目錄(依出版年代為序)
《紙片兒》,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 。
《嘴唇裏的陽光》,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
《與往事乾杯》,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
《獨語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
《在禁中守望》,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4年。
《潛性逸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站在無人的風口》,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斷片殘簡》(散文),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私人生活》,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6年。
《凡牆都是門》,北京:華藝出版社,1996年。
《陳染作品自選集》(上下卷),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年。
《陳染文集》(1-4卷),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女人沒有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私人生活》,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私人生活》,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阿爾小屋》(散文),北京:華藝出版社,1998年。
《陳染小說精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獨自在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染影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殘痕》,西安: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中國當代文庫精讀:陳染卷》,香港:明報出版社,1999年。
《聲聲斷斷》(散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不可言說》(訪談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陳染文叢系列》(1-6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我們否與生活和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中國作家50強:陳染卷》,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 。
《中日女作家文叢:凡牆都是門(陳染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01年。
《碎音》,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時光倒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私人生活》(插圖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
《時光倒流》,台北:未來書城,2004年。
《離異的人》, 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與往事乾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染自選集》(三卷),北京:現代出版社,2006年。
《誰掠奪了我們的臉》(散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貳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丁帆、齊紅〈永遠的流浪——知識女性形象的基本心態之一〉,《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6期。
───〈逃逸「戰爭」的譫語——讀陳染《私人生活》〉,《雨花》,1996年10月。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同步滲透中的文學〉,《文學評論》,2001年3月。
丁潤生〈生命張力與存在探究——重評1990年代女性「私小說」書寫〉,《江漢論壇》,2007年第7期。
于展綏〈從鐵凝、陳染到衛慧——女人在路上——80年代後期當代小說女性意識流變〉,《小說評論》,2002年第1期。
方鈴〈陳染小說:女性文本實驗〉,《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1期。
毛毛〈鏡子裏的影子和天空——陳染小說的自戀情景〉,《當代文壇》,1996年1月。
王一川〈我看九十年代長篇小說文體新趨勢〉,《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5期。
王干〈尋找敘事的縫隙——陳染小說談片〉,《文藝爭鳴》,1993年第3期。
王光東〈新世紀以來值得重視的兩種文學想像力〉,《揚子江評論》,2007年第2期。
王宏圖〈私人經驗與公共話語——陳染、林白小說論略〉,《上海文學》,1997年5月。
王侃〈女性文學的內涵和視野〉,《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王緋〈世紀之交的女性小說〉,《小說評論》,1996年第5期。
──〈作家與情結〉,《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3期。
王璐〈陳染:否定性敍述——對抗菲勒斯中心主義〉,《文藝爭鳴》,2005年第6期。
──〈「累斯嬪」文學情結與男權文化——對陳染作品的一種解讀〉,《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5期。
王柏華〈沿著沙漏街尋覓「陳染」〉,《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王寧〈女權主義理論與中國當代女性先鋒文學〉,《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5期。
王麗霞〈性別神話的坍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寫作批判〉,《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1期。
西慧玲〈凝眸自我、書寫靈魂——試論陳染小說創作的表現主義色彩〉,《當代文壇》,2001年3月。
───〈八九十年代中國女性寫作特徵回眸〉,《文藝評論》,2001年第5期。
艾尤〈「個人化寫作」與女性欲望表達——簡析林白和陳染的女性欲望書寫〉,《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
向榮〈戳破鏡象:女性文學的身體寫作及其文化想像〉,《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仵埂〈私小說與大時代——從陳染的私小說到博客「極地陽光」〉,《小說評論》,2007年第4期。
何滿子〈陳染和她的兩本新作:《聲聲斷斷》和《不可言說》〉,《出版廣角》,2000年8月。
宋劍華、劉力〈論90年代女性長篇小說現象〉,《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吳義勤〈生存之痛的體驗與書寫——陳染小說論〉,《小說評論》,1996年第3期。
李怡〈走向世界、現代性、全球化——20年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三個關鍵語彙〉,《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李陀、李靜〈漫說「純文學」——李陀訪談錄〉,《上海文學》,2001年3月。
李美皆〈新生代女作家的自閉情結和鏡像化自戀〉,《小說評論》2006年1月。
───皆〈陳染的自戀型人格〉,《小說評論》,2006年5月。
李海燕〈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兼論陳染的小說〉,《賓州師專學報》,2003年第3期。
李潔非〈「她們」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5期。
汪民安〈文學先鋒派的當下境況〉,《文藝評論》,1994年第4期。
汪政、曉華〈習慣孤獨——陳染小說的主題讀解〉,《作家》,1994年第6期。
───〈慣例以及對慣例的偏離〉,《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3期
汪躍華〈與黛二小姐告別——陳染寫作的困境〉,《文學評論》,1999年第5期。
季紅真〈確立女性主體與女性文學創作〉,《文藝爭鳴》,2004年第3期。
林宋瑜〈流浪的情感——析陳染小說集《嘴唇裏的陽光》〉,《小說評論》,1993年第6期。
───〈陳染:破開?抑或和解?〉,《藝術評論》,2007年3月。
林舟、齊紅〈女性個體經驗的書寫與超越——陳染訪談錄〉,《花城》1996年第2期。
周新民〈身體:女性主體意識的建構——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身體描寫〉,《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孟繁華〈憂鬱的荒原:女性漂泊的心路秘史——陳染小說的一種解讀〉,《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3期。
祝亞峰〈女性的自我救贖——談陳染的小說創作〉,《淮南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
施津菊〈女性話語中的死亡詩學〉,《當代文壇》,2002年第6期。
洪治綱〈中國當代先鋒文學發展主潮‧下〉,《小說評論》,2005年第6期。
───〈無邊的遷徙——先鋒文學的精神主題〉,《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
孫麗濤〈尋找靈魂的現代人——陳染小說思想內涵分析〉,《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徐岱〈身體與寫作——進入邊緣詩學的一個視點〉,《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荒林〈世紀之交的女性文學〉,《文藝爭鳴》,1996年第3期。
──〈陳染小說:為婦女獲得形式的寫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回到女性本身的九十年代女性小說〉,《山東文學》,1997年第3期。
夏海微〈超性別寫作:主動承擔與文本實踐——對陳染創作的一種解讀〉,《當代文壇》,2004年第1期。
高小弘〈「戀父」、「審父」與女性的個體成長——以陳染的小說為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4月。
───〈20 世紀90 年代女性成長小說中的隱喻敍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
───〈「家」神話坍塌下的女性成長——試論20世紀90年代女性成長小說中的「家」〉,《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兩性視野中女性成長的困境與突圍——以 20世紀 90年代女性成長小說為例〉,《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月。
───〈本真生存的詩性敞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成長小說中的存在體驗〉,《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
───〈壓制與抗爭——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成長小說的身體敘事〉,《文藝評論》,2008年4月。
高銘〈女性寫作的「個性遺失」與「共性分裂」〉,《南方文壇》,2006年第6期。
陶東風〈私人化寫作:意義與誤區〉,《花城》,1997年第1期。
張文娟〈世紀末女性文學話語的突圍與陷落〉,《當代文壇》,2004年第4期。
張延〈心靈深處的掙扎——論陳染小說的私語化寫作風格〉,《名作欣賞》,2006年第22期。
張清華〈抗爭‧迷失‧尋找——20世紀中國女性意識的變遷與當代女性主義小說〉,《淄博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從啟蒙主義到存在主義〉,《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張頤武〈話語的辯證中的「後浪漫」——陳染的小說〉,《文藝爭鳴》,1993年第3期。
───〈先鋒二十年滄桑歲月〉,《山花》,2006年第2期。
張學軍〈從主流敍事到女性文本——20世紀末期女性寫作的邏輯運演〉,《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
陳思和〈關於90年代小說的一些想法〉,《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陳巧雲〈陳染小說的一種解讀〉,《福建論壇》,1996年第1期。
陳染、林舟〈女性個體經驗的書寫與超越——陳染訪談錄〉,《花城》,1996年2月。
陳染、蕭鋼〈另一扇開啟的門〉,《花城》,1996年2月。
陳染〈走遠是神話,回頭是現實〉,《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6月。
陳染、康宇〈陳染的姿態和立場〉,《藝術廣角》,2001年第2期。
陳染、楊敏〈寫作,生命意識的表達——陳染訪談錄〉,《小說評論》2005年5月。
陳菡蓉〈傾聽自我——陳染論〉,《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2期。
陳駿濤〈關於女性寫作悖論的話題〉,《山花》,1999年第4期。
陳曉明〈無限的女性心理學——陳染論略〉,《小說評論》,1996年第3 期。
喬以鋼、王寧〈自戀與自審間的靈魂歷險——陳染、林白、徐小斌的女性觀及其創作〉,《江漢論壇》,2007年第3期。
喬以鋼〈女性文學五十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11期。
賀桂梅〈個體的生存經驗與寫作——陳染創作特點評析〉,《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3期。
黃發有〈邊際寫作:跨世紀女性文學的身分認同〉,《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董瑾〈痛與快——現代性與女性寫作——兼論陳染的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2期。
楊柳〈陳染小說文本的詩意核心〉,《洛陽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探尋與逃離——論陳染創作的心路歷程〉,《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楊敏〈論陳染小說創作的孤獨意識〉,《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論陳染小說人物的心理困境〉,《小說評論》,2005年第5期。
楊帆〈解讀陳染小說中特有的「陳染現象」〉,《大學時代‧下半月》,2006年第11期。
楊莉馨〈女性主義與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母性主題的演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楊紹軍、郭建斌〈論90年代的女性主義文學〉,《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4期。
楊潔〈一片秋葉的脈絡,兼論陳染作品中的身分問題〉,《蘭州學刊》,2007年第5期。
管衛中〈獨唱的陳染〉,《小說評論》,1998年第5期。
管寧〈幽閉的獨語:人性開覺得精神深度——私人化寫作的人性描寫〉,《福建論壇》,2000年第6期。
──〈新時期小說:人性內蘊的拓展與嬗變——以愛情主題為中心的考察〉,《文藝理論研究》,2001年第4期。
──〈時空結構與美感型態生成——對於個人化寫作敘事方式的考察〉,《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
齊紅〈女性寫作:寂靜之聲——20世紀90年代女性寫作的歷史意味〉,《南方文壇》,2004年第2期。
廖瓊〈女性意識與陳染的寫作困境〉,《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趙毅衡〈讀陳染,兼論先鋒小說第二波〉,《文藝爭鳴》,1993年第3期。
趙樹勤〈當代女性話語權力的欲求與焦慮〉,《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2期。
───〈當代女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3期。
樊星〈世俗情欲的浪漫昇華——新生代女作家「詩化」小說論〉,《湖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劉思謙〈女性文學的語境與寫作身分〉,《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劉富華 祝東平〈「被欲望」的夢魘與「逃離」的歧途——陳染小說的「男性態度」〉,《文藝爭鳴》2005年6月。
鄭紅硯〈陳染:尋找停泊地〉,《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4期。
鄧小琴〈情采奧馥的文化密碼——論陳染小說的意象詩學〉,《寧德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
鄧曉芒〈當代女性文學的誤置——《一個人的戰爭》和《私人生活》評析〉,《開放時代》,1999年第3期。
蔡翔〈專業主義與新意識型態——對當代文學史的另一種思考角度〉,《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2期。
閻真〈身體寫作的歷史語境評析〉,《文藝爭鳴》,2004年第5期。
戴錦華、王干〈女性文學與個人化寫作〉,《大家》,1996年第1期。
戴錦華〈陳染:個人和女性的書寫〉,《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3期。
叁 專書(依姓氏筆劃為序)
王一川 《中國形象詩學》,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岳川《藝術本體論》,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中國鏡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侃《歷史‧語言‧欲望:1990年代中國女性小說主題與敘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年。
王喜絨等著《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曉明/編《在新意識型態的籠罩下——90年代文化和文學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艷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朱立元/主編《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何懷宏《良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呂晴飛《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
沈亦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小江等《文學、藝術、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春青《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超杰《理解生命:狄爾泰哲學引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民85)年。
李潔非《當代小說文體史論》,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杜書瀛《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第一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汪民安/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於可訓《當代文學:建構與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海波,孫婧《尋找失去的天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南帆《文學的維度》,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後革命時代的轉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大學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
胡適《胡適文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哲學》,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自識與反思:近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愚士/選編《以筆為旗——世紀末文化批判》,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
洪治綱《守望先鋒——兼論中國當代先鋒文學的發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坤《雙調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寫作》,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徐岱《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崔衛平《看不見的聲音》,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莫偉民《主體的命運——福柯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陶東風、徐莉萍《死亡、情愛、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民89)年。
曹文軒《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許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許志英、丁帆/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許寶強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沛《隱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志忠《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旭東《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當代中國文學話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批評的蹤跡——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1985~2002》,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隆溪《道與邏各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中梅《言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來《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清橋/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惠芬《神話的窺破——中國當代女性寫作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陳順馨等/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陳曉明《仿真的年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表意的焦慮——歷史祛魅與當代文學變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敘述:20世紀中國的文學敘事和文化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盛寧《二十世紀美國文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楊大春《沉淪與拯救——克爾凱戈爾的精神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楊莉馨《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董學文,張永剛《文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錢永祥《縱慾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小楓/編《城邦與自然——亞理士多德與現代性》,柯常咏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年。
劉禾《語際書寫——現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蔡翔《日常生活的詩情消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羅剛等/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譚五昌《二十世紀中國新詩中的死亡想像》,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譚桂林《長篇小說與文化母題》,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肆 譯著(依英文字母為序)
Gulyga,A, B( A‧B‧古雷加)《德國古典哲學新論》,沈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M ,H ,Abrams(M‧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酈稚牛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Berdyaev, Nikolai Alexandrovich(尼‧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雷永生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Benedick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88(1999)年。
Hannah ,Arendt(漢娜‧阿倫特)《精神生活‧意志》,姜志輝/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Aristotle(亞里斯多德)《詩學箋註》,姚一葦/譯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81(1992)年。
Bakhtin(M‧巴赫金)《小說理論》,白春仁、曉河/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巴赫金全集》第一卷,賈澤林/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巴赫金文論選》,佟景韓/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Roland ,arthes(羅蘭‧巴特)《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民80)年。
Walter, Benjamin(華特•班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張旭東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Allan ,Bloom(布魯姆)《人應該如何生活——柏拉圖《王制》釋義》,劉晨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Wilhelm, Dilthey(狄爾泰)《體驗與詩》,胡其鼎/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Umberto ,Eco(艾柯/等)《詮釋與過度詮釋》,王宇根/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性學與愛情心理學》,羅生/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M,Friedman(梅‧弗里德曼)《意識流:文學手法研究》,申雨平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Erich ,Fromm(埃里希•弗羅姆)《精神分析與宗教》,賈輝軍/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5年。
Northrop ,Frye(諾思洛普•弗莱)《批評的解剖》,陳慧等/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Hans-Georg , Gadamer(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哲學解釋學》,夏鎮平、宋建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真理與方法》第一部,洪漢鼎/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Anthony ,Giddens(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Martin ,Heidegger(馬丁‧海德格)《林中路》,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Carl ,Gustav, Jung(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Immanuel ,Kant伊曼努爾•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克利馬科斯)著、基爾克果/編《哲學片斷》,翁紹軍/譯,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1994年。
Julia, Kristeva(茱莉亞•克莉斯蒂娃)《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台北:桂冠圖書,2003(民92)年。
Milan ,Kundera(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孟湄/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Jean ,Francois ,Lyotard(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車槿山/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Bradbury, Malcolm(馬‧布雷德伯里)、McFarlane, James Walter(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胡家巒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
Wallace,Martin (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Payne, Michael(邁可‧潘恩)《閱讀理論:拉康、德悉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李奭學/譯,台北:書林出版,民86(1997)年。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蘇魯支語錄》,徐梵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周國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Plato(柏拉圖)《理想國》,劉勉、郭永剛/譯,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年。
Wolin, Richard (理察德‧沃林)《文化批評的觀念》,張國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Magliola, Robert R.瑪格歐納《文藝現象學》,王岳川/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Max Scheler馬克思‧舍勒《情感現象學》,陳仁華/譯,台北:遠流出版,1991年。
───馬克思‧舍勒《價值的顛覆》,羅悌倫等/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Friedrich von Schlegel施萊格爾《浪漫派風格》,李伯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Georg ,Simmel(西美爾)《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顧仁明/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Ian Watt(伊恩‧瓦特)《小說的興起》,高原、董紅鈞/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Max Weber(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黃振華等/譯,台北:時報文化,1996(民85)年。
Bauman, Zygmunt(齊格蒙‧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份子》,洪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