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伯謙
論文名稱: 班級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位高中教師的創意教學探究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on How a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Conducts Creative Teaching
指導教授: 王秀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班級活動班會創意教學
英文關鍵詞: Class Activities, Class Meetings, Creative Teach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3下載:9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教師班級活動的創意教學之設計與實施。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二:一為探究高中導師實施班級活動的理念,二為研析高中導師實施班級活動的歷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研究對象為一位台中市某公立高中教師,其擔任導師二十多年,對於班級活動設計與實施有豐厚經驗。過程中採用教師深度訪談、學生訪談、教室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並進一步分析,歸納、整理出研究結果。根據研究發現與討論,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壹、 高中導師實施班級活動創意教學遵循之原則
    一、「民主」與「歡樂」是為實施高中班級活動創意教學最主要之二項元素。
    二、「既來之,則安之」、「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與「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為高一至高三班級活動創意教學主要之三大設計方向。
    貳、 高中導師實施班級活動創意教學之歷程
    一、以學生的想法作為班活動創意教學的起點
    二、透過幹部組織網絡與幹部會議使班級活動創意教學之進行更加順暢
    三、邀請家長一同參與,使班級活動的內容更為充實
    四、學生的民主素養仍須加強
    根據研究結果,對於高中教師設計與實施班級活動,從高中導師及未來研究此二面向,提供具體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a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designs and implements class activities through creative teaching. There are two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One is to investigate the subject’s philosophy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 activities. The oth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dur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 activiti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e subject is a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who teaches in a public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She has been teaching as a homeroom teacher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nd experienced in conducting class activities. Data are collected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of the subject, interviews of the subject’s student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es. Based on the collected data abovementioned,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summarized as below:

    I. The principles applied when the subject designs and implements class activities.
    1. “Democracy” and “Joyfulness” are the most two important elements.
    2. “Rest Assured”, “What is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Do All Good Deeds” are the three directions which the subject follows when she designs and implements class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II. The procedure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 activities.
    1. Student’s creative ideas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main part of class activities.
    2. The network and conferences of the class leadership make class activities go more smoothly.
    3. Parental participation enriches the class activities.
    4. That students lack democratic accomplishment is a common problem.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s are provided.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班級活動的相關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從「班會」到「班級活動」 23 第三節 創意教學之意涵 27 第四節 班級活動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4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0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3 第五節 研究倫理議題的處理 5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7 第一節 學生的班級活動學習經驗 57 第二節 高中教師班級活動創意教學之設計與實施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1 中文部分 121 英文部分 125

    一、中文部分
    不語師(2011a)。始終歡喜:班級裡的期初與期末。臺中:勝穎文教。
    不語師(2011b)。幹部就是千里馬。臺中:勝穎文教。
    不語師(2012)。班會就是夢想國。臺中:勝穎文教。
    內政部(1965)。會議規範。臺北市:作者。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二版)。臺北市:五南。
    王淑俐(1991)。觀察的方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179-202)。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柔若(譯)(2000)Lawrence Neuman, W.著。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臺北市:揚智文化。
    余霖(1983)。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學校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沐馨(2004)。幼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困境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忠泰(1993)。國中班級的環境管理──從輔導班會運作談起。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頁43-46)。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林堂馨(2003)。普通高級中學「綜合活動」課程綱要理念與內涵。教育研究月刊,115,58-69。
    李政賢(譯)(1999)。J. Nelson, L. Lott, & H. S. Glenn著。EQ老師出招:積極有效的課室經營策略。臺北縣:光佑文化。
    李曉菁(2004)。「問題探討式」班會模式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周珮儀(2002)。後現代課程取向的萬花筒,教育研究月刊,102,40-53。
    宗欣儀(2007)。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班會活動以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2期。57-63頁。
    林玉体(1998)。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譯)(2009)。Earl Babbie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市:雙葉書廊。
    柯貴美(2003)。家長教育參與。臺北市:商鼎文化。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著。最新教育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高強華(1991)。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91-308)。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民杰(2011a)。老師,你可以這樣帶班。臺北市:五南。
    張民杰(2011b)。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三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倢妤(2008)。審議式班會對學生民主行為能力之影響評估。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淑芳、葉天喜(201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載於魏麗敏(主編),綜合活動教材教法(頁19-32)。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2)。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2008年5月23日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b)。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2008年1月24日發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莊耀輝(2004,10月)。創意激發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舉辦之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07-517),嘉義市。
    陳伯璋(2002)。後現代與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月刊,102,5-12。
    陳奎憙(2008)。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桂華(2012)。不正常中的正常?國中教師借課文化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雪玲(2009)。「問題解決」班會實施之成效-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級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臺灣東華。
    黃美香(2004)高雄縣市公私立幼稚園家長參與班級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楊萬鑫(2011)。新北市D國中八年級解決社會問題班會模式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7-23。
    廖財固、吳曉暢(2010)。「班級活動──班會」理念與實例。99年綜合活動學科教學資源研發成果。2013年2月17日,取自http://www.whsh.tc.edu.tw/userfiles/1(3).pdf
    劉緬懷(1993,4月)。台北市國小兒童班級會活動實施現況調查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舉辦之「班級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279-314),屏東縣。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慶輝(主編)(2000)。創意教學。臺北市,聯經。
    蔡啟達(2008)。教學評鑑的基本概念。載於林進材(主編),教學評鑑理論與實施(頁35-74)。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9)。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五南。
    謝美鳳(2004)。建構「主題討論」班會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謝淑賢(1997)。有效與家長溝通70式。新北市:稻田。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臺北市:師大書苑。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 Tughe, E. (1993). Questions of creativity. In J. Brockman (Ed.) Creativity (pp.7-27). New York: Touchstone.
    Bailey, D. Kenneth. (1987).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Chandler, B., Nita, H. B., & Patricia, A. S. (2011). Familie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educating children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Dewey, J. (1916/1959).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Dewey, J. (1920/1958). Experience and nature. New York, NY: Dover Publications.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Collier Books.
    Fleith, Denise de Sonza. (2000).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Roeper Review, 22(3) & 148-153.
    Fraenkel, J.R., & Wallen, N.E. (1996).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Freiberg H. J. (1999). Consistency management & cooperative discipline: From tourist to citizens in the classroom. In Freiberg H. J. (Ed.). Beyond behaviorism-Changing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paradigm.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BasicBooks.
    Glasser, W. (1969). School Without Failure.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Junker, Buford H. (1960). Field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destam, K.E., & Newton, R.R. (1992). Surviving your disserta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content and process. Newbury Park, CA: SAG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1991,Rev.). Investigation involving human subject (OSPA-HS-IA). Buffalo, NY: Author.
    Sharan, B. M.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Jossey-Bass.
    Slattery, P. (2006).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rn era.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Starko, A. J. (1995).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1).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34, 1-31.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1996). 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uckman, B.W. (1994). Conduct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4th ed.). Forth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Weaver, C. (1994). Reading processes and practic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