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家妮
Chen, Jia-Ni
論文名稱: 華語時間副詞探究—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ime Adverbs in Chinese
指導教授: 洪嘉馡
Hong, Jia-Fei
口試委員: 林振興
Lin, Zhen-Xing
林建宏
Lin, Chien-Hung
洪嘉馡
Hong, Jia-Fei
口試日期: 2023/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漢語時間副詞近義詞語料庫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time adverb, near-synonyms, corpus
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言談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2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時間副詞在事件中扮演了事件發展方向與狀態的重要角色(郭翼舟,1984;張誼生,2000)。其中,時間副詞的多樣性可以依據時態,依照事件的整體或內部時間結構區分狀態;或是根據時制,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時間發展順序,表達時間流的相對時間概念,常見分類為過去、現在、未來;又或者以時體為基礎,就事件當事人的角度觀察事件發展中的時間與狀態(呂叔湘,1942),說明時間副詞不但涵蓋了時間概念,彰顯動作狀態的特徵以提升理解性,同時也能增加語言的完整度(陸儉明、馬真,1989;張誼生,2000)。
    綜觀過往時間副詞的研究,以語義為主要探討內容的並不多,加上對詞彙學習重要性的考量(Milton,2009),因此本研究以教材中出現的52個時間副詞為探討對象,以時態的概念為基礎,根據「事件是否完整」、「狀態所處的階段」與「狀態類型」進行分類,接著,利用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4.0的語料,從語義方面探討各類型時間副詞的語義,確立各別時間副詞的語義特徵,再針對「事件是否完整」中,完成貌的時間副詞與未完成貌的時間副詞進行狀態類型的綜合比較與討論,並根據本研究的內容提出教學建議。
    本研究依據事件階段、狀態以及語義分類,將時間副詞分成15組近義詞,並藉由平衡語料庫的語料分析,從中具體了解時間副詞之間的差異;同時,也根據分類結果,了解是否為完成貌與狀態有著緊密的關聯,一般完成貌的時間副詞,皆為過往已發生的事件,因此敘事者清楚知曉事件的始末與經歷一段時間的變化歷程;而未完成貌的時間副詞,強調狀態變化,甚至隱含對事件的不確定性與情緒。最後根據研究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與時間副詞相關教學建議,以期能為華語教學帶來助益。

    Chinese time adverb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state of the event (Guo., 1984; Zhang Y. S., 2000). Among them, the diversity of time adverbs can be based on the tense, observe the sequence of tim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bystander, and express the relative time concept of time flow. The common classifications ar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t can also be tense, observing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ties to the event Time and state in development (Lv Shuxiang, 1942), indicating that time adverbs not only cover the concept of time,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on state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 but also increase the integrity of language (Lu. & Ma. 1989; Zhang. Y., 2000 ).
    After exploring the past studies of time adverbs,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that mainly focus on semantics, and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learning (Milton, 2009), so this study focuses on 52 adverbs of time that appear in textbook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spect, it i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event is complete", "the stage of the state" and "state type". Then, using the corpus of Academia Sinica Balanced Corpus 4.0, various types of time adverb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semantic aspect Semantics of different time adverbs, to establish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various time adverbs, and then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state types of the time adverbs of the completed appearance and the unfinished appearance of the time adverbs in "whether the event is complete", and propose 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
    This study divides time adverbs into 15 groups of near-synonyms based on event stage, status and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and through the corpus analysis of the corpus, we ca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ime adverbs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we can understand whether they are complete Appearance and state are closely related. Generally, the time adverbs of perfective appearance are all events that have happened in the past, so the narrator clearly knows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event and the change process of a period of time; while the time adverb of imperfective appearance emphasizes the change of state , and even implies uncertainty and emotion about the ev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finally puts forward teaching suggestions related to adverbs of time, in order to bring benefits to Chinese teaching.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議題 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現代漢語副詞相關研究 5 第二節 時間副詞相關研究 6 第三節 時間副詞近義詞相關研究 8 第四節 小結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1 第一節 華語教材選用 11 第二節 語料庫應用及研究範圍 1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14 第四章 時間副詞的分類 17 第一節 時間副詞分類準則 17 第二節 分類結果 18 第三節 小結 23 第五章 完成貌的時間副詞 25 第一節 「經驗」類的時間副詞 25 第二節 小結 36 第六章 未完成貌的時間副詞 37 第一節 「起點」類的時間副詞 37 第二節 「終點」類的時間副詞 39 第三節 「持續事件的進行貌」類的時間副詞 42 第四節 「持續事件的非進行貌」類的時間副詞 65 第五節 小結 89 第七章 完成貌的時間副詞與未完成貌的時間副詞比較 91 第一節 完成貌與未完成貌的特徵異同 91 第二節 完成貌與未完成貌的時間副詞比較 92 第三節 小結 95 第八章 教學建議與結論 97 第一節 研究成果 97 第二節 教學建議 98 第三節 未來發展 99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曾」、「曾經、「已」、「已經」的文類分布 109 附錄二 「忽然」、「一下子」、「暫且」的文類分布 111 附錄三 「剛」、「剛剛」的文類分布 113 附錄四 「從此」的文類分布 114 附錄五 「終於」、「終究」的文類分布 116 附錄六 「從來」、「向來」、「一向」、「至今」的文類分布 118 附錄七 「永遠」、「始終」、「直」、「一直」的文類分布 120 附錄八 「漸漸」、「逐漸」、「逐步」的文類分布 122 附錄九 「還(是)」、「仍然」、「仍舊」、「依然」、「照樣」、「照常」的文類分布 124 附錄十 「正」、「在」、「正在」的文類分布 127 附錄十一 「先」、「預先」、「事先」的文類分布 129 附錄十二 「早晚」、「遲早」的文類分布 131 附錄十三 「趕快」、「趕緊」、「盡快」、「及早」的文類分布 133 附錄十四 「即將」、「將(要)」、「臨」、「快」、「快要」、「就要」的文類分布 135 附錄十五「立刻」、「立即」、「馬上」、「隨即」、「頓時」的文類分布 138

    王智儀(2012)。關係詞「因為、由於」的語義特徵與句法功能探析——以語料庫為本的方法。應華學報,(10),203-236。10.6391/JAC.201205.0203
    王意婷、陳浩然、潘依婷(2013)。基於中介語語料庫之近義動詞混用情形調查與分析-以「幫」、「幫助」、「幫忙」及「變」、「變得」、「變成」為例。華語文教學研究,10(3),41-64。
    王敬淳、陳浩然、潘依婷(2015)。應用網路商務華語語料庫─以搭配詞為例。華語文教學研究,12(2),75-102。
    王錦慧、何淑貞(2015)。華語教學語法(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王靜(2014)。副詞”終究”的形成和發展。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2),38-40。
    王靜(2017)。時間副詞”一直”的由來和發展。安徽文學(下半月),(10),88-89。
    田家隆(2013)。”一X”類與”X來”類時間副詞的功能搭配和表義特徵。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34-142。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任海波(2007)。現代漢語”逐漸”與”漸漸”的比較分析。對外漢語研究,(0),148-158。
    李少華(1996)。現代漢語時間副詞的分類描寫。荊州師專學報,(4),70-74。 
    李順軍(2009)。現代漢語中時間副詞”馬上”的演變。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5(5),128-132。
    李舟、劉正光(2013)。漢語短時時間副詞”立即”、”立馬”和”立刻”的語法化研究。當代外語研究,(2),16-22。
    李麗娟、劉志富(2018)。不同複句類型及位置上高頻時間副詞的語義考察。三峽論壇,(5),56-60。
    李雪、葉建軍(2014)。”仍舊”的詞彙化與語法化及相關問題。綿陽師範學院學報,33(9),113-117。
    李紅英(2019)。時間副詞”即將”的歷時發展。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19(3),148-152。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羅雪(2017)。語料庫工具輔佐動詞語詞搭配教學。淡江外語論叢,30,135-159。
    沈敏、郭珊珊(2009)。現代漢語短時類副詞研究述評。語文學刊,(7),27-29。
    沈敏、范開泰(2011)。基於語料庫的”趕緊、趕快、趕忙、連忙”的多角度變析。語言研究,31(3),48-57。
    沈家煊(2015)。詞類的類型學說和漢語的詞類,當代語言學,17(2),127-145。
    周莉(200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理論觀察,(1),118-119。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從認知、功能到篇章結構。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季安鋒(2008)。時間副詞”剛剛”詞義縣疑。現代漢語(語言研究版),(6),4-5。
    吳鑑城、白明弘、林慶隆(2019)。臺灣華語文語料庫在華語文教育的應用。華語文教學研究,16(3),29-55。
    武遠佳(2019)。語氣副詞”早晚”的形成時代及其過程。萬里學院學報,32(4),68-72、79。
    馬真(2003)。”已經”和”曾經”的語法意義。語言科學,(1),23-28。
    馬鉞(2018)。時間副詞”仍然”和”依然”的比較研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7),34-36。
    胡正微(2005)。語法場與語法意義——兼論”已經”和”曾經”的語法意義。語言科學,(3),23-30。
    徐文嫻、陳鑫(2014)。程度副詞「好」的語義分析及語法化研究。現代語文,12,46-47。
    高磊(2006)。”從來””始終””永遠”的語法意義辨析。語言文字應用,(S2),70-72。
    郝思瑾(2011)。時間副詞”快要”與”就要”的語義特徵及主觀化假設。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學版),26(5),66-69。
    崔希亮(2008)。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與認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莉萍(2017)。華語學習者關係子句的習得考察-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16(3),47-80。
    張誼生( 2000)。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代漢語副詞的性質、分類與範圍。中國語文,(1),3-15。
    張淑敏(2003)。漢語副詞與狀語在句法結構上的出現分佈。臺灣語文研究,(1),(147-168)。10.6710/JTLL.200301_(1).0007
    張靜(2011)。”漸漸”和”逐漸”語義、句法的比較分析。華中人文論叢,2(1),209-211。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修訂版)。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良駒、張正宏、陳日鑫(2010)。以特徵詞共線特性探討知識管理研究議題相關性¬─使用共詞語關聯法則分析。資訊管理學報,17(4),31-60。
    陳浩然主編(2017)。語料庫與華語教學。台灣: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曾逸群、謝妙玲(2013)。漢語「而」的二語習得:一個基於語料庫的研究。臺灣語言學期刊, 11(1),125-172。
    陸儉明(1983)。副詞獨用考察。語言研究,(2),168-183。
    陸儉明(1991)。現代漢語時間詞說略。語言教學語研究,(1),24-37。
    陸丙甫(1992)。从“跳舞”、“必然”的词性到“忽然”、“突然”的区别。语言研究,92(1),12-18。
    陸儉明、馬真(1999)。《現代漢語虛詞散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黃自然(2007)。漢語時制問題研究述評。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5,14-15。
    黃宣範(譯)(1992)。Charles N. Li and Sandra A. Thompson。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出版社。(原著出版年: 1981 年)。
    郭志良(1992)。時間副詞”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況。世界漢語教學,(2),94-103。
    郭風嵐(1998)。論副詞”在”與”正”的語義特徵。語言教學與研究,(2),35-47。
    郭珊珊、朱樂紅(2011)。短時義的界定及短時類副詞的句法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32(4),93-97。
    單雪琳、熊潤竹(2018)。副詞”從此”的產生及發展。緩化學院學報,38(6),74-78。
    陳浩然(主編)(2017)。語料庫與華語教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楊寄洲、賈永芬編著(2005)。《1700 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楊崢琳(2010)。時間副詞”頓時”的多角度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8(6),26-31。
    趙婕(2009)。副詞”終””終於””始終”的產生。天府新論,(6),248-249。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鄧守信(2010)。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課本2。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韜(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臺北:師大書苑。
    蔡美智(Mei-Chih Tsai)(2010)。「同樣、相同」不「一樣」:表相似近義詞指稱功能辨析。華語文教學研究,7(1), 57-79。10.6393/JCLT.201004.0057
    鄭成朗(2016)。”遲早”的詞彙化考述。安慶師範學院學報,35(6),82-86。
    鄭縈、王文宏(2018)。從語料庫看華語「子」的語義分析及教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8,113-129。
    謝成名(2009)。從語義範疇的角度看”剛”和”剛才”的區別。世界漢語教學,23(1),38-48。
    顧 陽(2007)。時態、時制理論與時間參照。語言科學,6-4(29),22-28
    龔千炎(1995)。漢語的時相、時制、時態。上海:商務印書館。
    Burt, M. K. 1971. From Deep to Surface Structure.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Baker, P. (2006).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Semantic Prosody of Challenge. Taiwan Journal of TESOL, 13(2), P.99-P.146.
    Chomsky, N. 1957. Syntactic Structures. 'S-Gravenhage : Mouton.
    Chao, Yue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P.
    Comrie, Bernard (1976). Aspe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Comrie, Bernard (1985). Ten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Chao Lu, Yi Bu, Xianlei Dong, Jie Wang, Ying Ding, Vincent Larivière, Cassidy R. Sugimoto, Logan Paul, Chengzhi Zhang (2019). Analyzing linguistic complexity and scientific impact.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13(3), P.817-P.829.
    Chung, S. F. (2018)。AFTER and its Uses: A Corpus-Based Study. Taiwan Journal of TESOL,15(2), 95-127.
    Evert, Stefan & Marco Baroni (2005). Testing the extrapolation quality of word frequency models. Corpus Linguistics 2005.
    Granger, S. (2009). The contribution of learner corpora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rpora and language teaching. 33, 13-32.
    Gao, H. (2001). The Physical Foundation of the Patterning of Physical Action Verbs: A Study of Chinese Verbs. Lund, Sweden: Lund University.
    He, Baozhang (1992). Ph.D. Dissertation. Situation Types and Aspectual Classes of 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Ohio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uang, C. R., Hsieh, S. K., & Chen, K. J. (2017). Mandarin Chinese words and parts of speech: A corpus-based study. Routledge.
    MacConnell-Ginet, S (1982). Adverbs and logical form: A linguistically realistic theory. Language, 58, 144-184.
    Tai, J. H-Y. (1973). A derivational constraint on adverbial placement in Mandar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 397-413.
    Tai, H. Y. (1984). 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gories. Parasession on lexical semantics, 20, 289-96.
    Yao, T. C. (2008). Integrated Chinese(3re ed.). Cheng & Tsui. Boston, America.
    Vendler, Z. (1957). Verbs and Time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66(2), 143-160.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4.0版
    http://asbc.iis.sinica.edu.tw/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