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教育決策機構和人事與訓政政治相關,決策機構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執行機構則在國民政府教育部,因此評量國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成就亦應自此二方面著
眼。早期大學院時期在組織上有較大的自主權,但人事上則承襲廣州國民政府時期的
教育行政委員會,所以大學院能承繼教育行政委員會的黨化教育方針,而將本期教育
政府--三民主義教育政策確立下來。民國十七年以後,隨著國家政治局勢之日趨統一
,大學院制在組織上亦逐漸恢復北洋時代教育部的形態,但三民主義教育政府則被承
襲下來;民國十八年以後,教育部成立,訓政開始,在當局對教育採積極的態度之下
,有多項關於三民主義教育政策原則性的決議案,但當局亦面臨日趨嚴重的教育行政
問題及教育經費問題;民國廿年「九一八」、「一二八」使這些問題表面化,而「九
一八」以后國難的需要和學潮的剌激,迫使了教育方針的轉向;即由意識形態的貫輸
向實際技能的培養和軍訓的注重;由大方針的擬定轉向細節的教育改革--如教育行政
的整頓及教育經費問題的解決。教育行政細節的改革影響了學潮漫延的時間與範圍,
而教育經費問題的解決則為教育行政改革能否奏效的一個因素。民國廿二年以後,教
育改革的落實--三民主義教育實施方針的轉向,教育行政的日趨穩定及教育經費的不
拖欠,是教育有實質進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