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孟莉
TSAI,MENG-LI
論文名稱: 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與臺灣教育「整頓」之研究(1946-1949)
An Exploration of the Taiwan Provinci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aiwan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1946-1949)
指導教授: 林玉体
Lin, Yu-Ti
林建福
Lin, Chi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戰後初期臺灣省教育會教育整頓會員互助會
英文關鍵詞: early post-war period, the Taiwan Provinci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Member Mutual Aid Associ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74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後初期是臺灣歷史上一段特殊的年代,正值政治遞嬗與制度交替的過渡時期。本研究以臺灣省教育會的初期發展為主軸,探討省教育會在這段時間裡,如何協助政府,運用其所擁有的專業與資源,重整青黃不接的教育環境。並了解在整頓教育的過程中,政治對教育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省教育會初期的發展實承繼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職員互助會與臺灣省新生教育會,參與成員多為社會領導階層,例如官員、民意代表和教育人員等;教育事務與福利服務為該會的工作核心,而且擴展至公共事務,同時結合重建教育與中國化政策,一方面復甦社會環境、提升教育品質,另一方面重新進行國族認同。
    由此可知,省教育會的教育整頓工作,兼具教育與政治性意義,其一展現專業性,其二則是與政策的執行休戚相關。再者,對戰後初期的教育發展而言,它呈現新的教育樣貌被形塑的過程,並說明戰後初期教育整頓的複雜性。

    In Taiwan’s history,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had represented a 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social change. Based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Provinci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TPEA), this research illustrated how the TPEA collaborated the expertise and resources to assist the government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lso, this research tried to realize how the political power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TPEA could trace back to the Taiw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Taiwan Educators Mutual Aid Association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Taiwan Provincial Rebirth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members of the TPEA were all elites, for instance, the employers, parliamentarians and educators. They mainly focused on educational affairs and educators’ welfare, even they expanded the business to public affairs. In the meanwhile, they integrated the reconstruction work and the China Policy, both helping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and rebuild the national identity.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reorganization work of the TPEA had education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ne was showing their professional and the other one was indicating that they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Furthermore, it 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process of shaping new educational image, but the complexity of re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his period.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史料與架構 6 第二章 臺灣省教育會之創立 9 第一節 創會之經緯與目的 9 第二節 組織編制與經費來源 22 第三節 人事分析 28 第四節 與其他團體之互動 36 第三章 臺灣省教育會之整頓工作 47 第一節 出版教育書刊 47 第二節 供銷服務與教學輔導 59 第三節 推動會員福利 66 第四節 參與社會活動 72 第四章 結論 81 第一節 臺灣省教育會之歷史意義 81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 83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5 附錄一 臺灣省教育會第二屆理、監事名單 95 附錄二 戰後初期教科書出版一覽表 97 附錄三 臺灣省教育會出版品 99 附錄四 臺灣省教育會教科書內容(一) 100 附錄五 臺灣省教育會教科書內容(二) 101 附錄六《台灣教育》封面 102 附錄七《台灣教育》刊載內容 103 附錄八《台灣教育》廣告頁 104 附錄九《台灣文化》與《東方出版社》出版資訊 105

    一、 檔案公報
    《省級機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50年。
    《國民政府公報》,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收錄民國元年以來,中央及
    地方政府所出版之公報),194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國家檔案館藏,1947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1945-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5-1948年。
    《臺灣省政府公報》,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1947-1949年。
    《臺灣記憶系統》,國家圖書館藏,1945年。
    二、 報章雜誌
    《台灣文化》,1946年9月-1947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一 覆刻版》(臺北:傳文出版社,1994)。(原出版於臺北:臺灣文化協進會)
    《台灣教育》,1948年3月-1948年6月、1948年8月。(現存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民報》,1945年10月-1947年2月。(現存於國立臺中圖書館)
    《新生報》,1945年8月-1947年8月,微縮資料。(現存於國家圖書館)
    三、 專書
    北岡正子、黃英哲,〈導讀:關於《許壽裳日記》〉,收入北岡正子、陳漱渝、黃英哲、秦賢次編,《許壽裳日記1940-194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頁4-5。
    何清欽,《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1980)。
    吳文星採編、賴澤涵計畫主持,《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李永熾、薛化元編,《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臺北:國家政策硏究資料中心,1990)。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1984)。
    杜文靖,《臺北縣鄉土人物群像》,(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
    杜聰明,《回憶錄之台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上)(下)》(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
    周浩治,《新竹縣志續修(民國41-80年)卷七人物志》(新竹:新竹縣政府,2009)。
    林玉体,《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三民,2011)。
    林玉体,《美國教育思想史》(臺北:三民,2003)。
    徐麗紗,〈臺灣近現代音樂教育綜觀〉,收於鄭明憲編,《臺灣藝術教育史》(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8),頁36-37。
    翁麗芳,〈張雪門(1891~1973)〉,收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教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Ⅱ》(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頁15-44。
    章子惠,《臺灣時人誌》(臺北:龍文,2009)。
    莊永明,〈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收於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自立晚報,1987),頁85。
    莊永明,《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7)。
    許佩賢,〈戰爭時期的臺灣臺灣教育會與殖民地統治(1937-1945)〉,收於戴浩一、顏尚文編,《臺灣史三百年面面觀》(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8),頁329-364。
    許雪姬、吳美慧,〈黃瑞霖、黃瑞峰兄弟訪問紀錄〉,收於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第四期二二八事件專號》(臺北:中硏院史硏所,1993),頁131-151。
    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郭芳齡,《長榮中學百年史:西元一八八五~一九八五年》(臺南:臺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1991)。
    曾健民,《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臺北:聯經,2005)。
    黃玉齋編,《台灣年鑑:第4冊》,(臺北:海峽學術,2001)。
    黃英哲,〈台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收於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論文集》(臺北市:吳三連基金會,1998),頁93-118。
    董保城、陳洸岳、楊淑文、宋健弘、陳靜慧、王信仁,《研擬學產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與學產基金管理條例》(臺北: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2)。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市志稿》(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人事處編,《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46)。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臺言論集 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十年來的臺灣教育》(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臺中:省立臺中圖書館,1984)。
    臺灣省教育會編,《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會》(臺北:臺灣省教育會,1956)。
    歐素瑛,〈潘貫(1907~1974)──化學教育的先進〉,收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教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IV》(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9),頁121-136。
    歐素瑛編,《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二)》(臺北:國史館,2004)。
    鄭梓,〈戰後臺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收於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頁233-272。
    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臺北:商務,2003)。
    謝德錫,〈台灣觀光之父—游彌堅〉,收於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臺灣近代名人誌》(臺北:自立晚報,1987),頁149-164。
    魏永竹編,《抗戰與台灣光復史料輯要—慶祝台灣光復五十周年特刊》(南投: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蘇瑞陽,〈我國體育大事紀〉,收於國立教育資料館編,《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10年),頁654-697。
    四、 學位論文
    李玉姬,〈臺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崎惠美,〈日治時期臺灣幼稚園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室屋麻梨子,〈《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亮州,〈戰後台灣日產的接收與處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羅雅如,〈《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五、 期刊論文
    又吉盛清,潘淑慧譯,〈臺灣教育會雜誌—再版記及內容介紹(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3:2(1996年12月),頁79。
    何力友,〈教科書供應模式對戰後初期臺灣文教事業之影響(1945~1949)〉,《臺灣學研究》6(2008年12月),頁89-108。
    李福鐘,〈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國史館學術集刊》18(2008年12月),頁189-220。
    林玫君、胡文雄,〈徘徊於「中國化」當中—首屆台灣省運動會的成立與運作〉,《運動文化研究》3(2007年12月),頁41-83。
    祝若穎,〈兒童中心學說的傳入與展開〉,《教育研究集刊》56:2(2010年6月),頁71-103。
    梅家玲,〈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7(2010年2月),頁125-159。
    許佩賢,〈日治前期的學租整理與法制化過程〉,《師大臺灣史學報》3(2010年3月),頁23-43。
    許佩賢,〈戰爭時期的台灣教育界—以台灣教育會為中心〉,《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51(2007年6月),頁2-4。
    許雪姬,〈楊雲萍教授與臺灣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39(2007年6月),頁1-75。
    游彌堅,〈台灣省文化協進會十年來社會音樂教育活動紀要〉,《台北文物》4:2(1955年),頁18。
    舒緒緯,〈我國中小學教師甄選與任用制度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5期(2006年9月),頁1-38。
    歐素瑛,〈光復初期臺灣職業學校教師之任用與待遇(民國三十四年-民國三十八年)〉,《臺北文獻》126(1998年12月),頁77-112。
    歐素瑛,〈戰後初期臺灣職業學校的調適--以課程變革與教材編印為中心(1945∼1949)〉,《臺北文獻》146(2003年12月),頁173-210。
    歐陽元添,〈游泳與我(一)〉,《中華民國游泳季刊》1(1978年3月),頁29。
    謝明如,〈日治初期臺灣地方教育會之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2010年6月),頁231-271。
    六、 日文著作
    日向順諦編,《新竹州下官民職員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編篡部,1939)。
    屋部仲榮,《臺南官民職員錄》(臺北:臺南人物名鑑發行所,1927)。
    鈴木辰三,《臺灣官民職員錄》(臺北:松浦屋印刷部,1920)。
    臺灣教育職員互助會,〈社團法人臺灣教育職員互助會彙報(一)〉,《臺灣教育會雜誌》421(1937年8月),頁112。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38-1941)。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昭和十五年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三十六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40)。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臺灣の學校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40)。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事情〉(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37)。
    七、 網路資料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011),〈台灣教育會館歷史沿革年表〉,2012年3月15日,http://museum.228.org.tw/info.aspx?v=BB894F114AE3C2CF。
    國立編譯館(2011),〈國立編譯館歷史沿革〉,2012年3月20日,http://www.nict.gov.tw/tc/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0&Itemid=44。
    國家圖書館(2003),〈臺灣光復初期(1945-1949)出版品書目〈初稿〉〉,2012年4月17 日,http://www.org.ncl.edu.tw/bbs/920609.htm。
    臺北市參議會(1946),〈臺北市參議會函請臺灣省參議會轉詢省教育處關於「維護本省完美之學校體制」一案疑義以便取捨由〉,2012年5月18日,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5/cc/8c.htm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 of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http://www.archive.org/stream/methodsofteachin00park#page/n5/mode/2up (access April 20, 2012).
    The Play and Playground News Center, “ Luther Gulick,” http://www.pgpedia.com/g/luther-gulick (access April 20, 2012).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amuel Chester Parker,” http://www.jstor.org/discover/10.2307/995630?uid=31417&uid=3739216&uid=2129&uid=2134&uid=2&uid=70&uid=3&uid=67&uid=62&uid=31412&uid=5909896&sid=47699041348137 (access April 20, 201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