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禹鋕岷 Woo, Ji-Min |
---|---|
論文名稱: |
「是」的各種用法在韓語中對應的形式探究與教學應用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4 |
中文關鍵詞: | 「是」字句 、「是……的」句 、信息結構 、漢韓對比分析 、偏誤分析 、教學語法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59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是」字在漢語中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詞,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習者最早遇到「是」的用法。學生按學習階段學習不同的「是」,到底有哪些「是」?同一個詞彙在句法上有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之間有何關係?
本文旨在探討「是」字句相應的韓語表達形式,根據相關理論將 「是」字句大分為三類:繫詞句、焦點句(或分裂句)和強調句(重讀的「是」字句)。「是」的性質可分為實詞(繫動詞)和虛詞(功能詞)。為了找出每個句子相應的韓語表達形式,本文先以韓劇的中文配音和中國電影為語料進行對比分析,再觀察韓國學生易犯的句型偏誤,同時試探其偏誤之間能歸類的特點。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當「是」為實詞,韓語裡也有相應的詞,即「IDA」,通常以「NEUN~IDA」形式來表達。 韓語的分裂句「…것은…이다」 與漢語的準分裂句結構「…的是…」對應。漢語的聚焦句法手段之一「是……的」,其固定格式在韓語裡依焦點項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漢語的分裂句若焦點為行為的實施者時,韓語助詞「GA」可對應「是」,「GA」有聚焦主語的功能。焦點句的表層結構都可視為「話題-說明」,其中「是」做斷定功能。只看表層結構韓語也有「話題-說明」結構,即「NEUN~DA」,但「NEUN」與「是」有不同功能,「DA」也只是語尾之一。重讀的「是」,有時能對應韓語對比焦點「NEUN」。
最後本文檢視中文教材,並基於教材的教學內容,針對以韓語為母語之學習者考察各種「是」的教學階段,提供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學習。
無英文摘要
中文部分
方梅(1995)。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手段。中國語文,第四期,279-288。
木村英樹(2003)。“的”字句的句式語義及“的”字的功能擴展。中國語文,第四期,303-314。
王力(1959)。中國現代語法。上冊。99-103。香港:中華書局股份限公司。
王愛玲(2012)。現代漢語焦點句「是……的」已然義的分析與教學。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石定栩(1997)語義、句法、話語和語用的關係-從“的”字結構談起。語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務印書館,310-325。
石定栩(2004)。理論語法與漢語教學——從“是”的句法功能談起。世界漢語教學,第二期5-12。
石毓智(2000)。論“的”的語法功能的同一性。世界漢語教學,第一期,16-27。
石毓智(2005)。論判斷、焦點、強調與對比之關係-“是”的語法功能和使用條件。語言研究,第25卷第四期,43-53。
朱德熙( 1961)。說「的」。中國語文,第12期。
朱德熙(1978)。「的」字結構和判斷句。中國語文,第1期。
何文彬(2006)。 試論句子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兼談現代漢語語氣助詞的性質。語言歷史論叢。第六輯。四川師範大學漢語研究所。
佟慧君(1986)。外國人學漢語病句分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叔湘等(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訥、安珊笛、張伯江(1998)。從話語角度論證語氣詞“的”。中國語文,第二期,93-102。
沈家煊(1995)。“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第五期。
沈家煊(1999)。不對成和標記論。江西教育出版社。
周小兵等(2004)。學習難度的測定和考察。世界漢語教學,第一期。
周小兵等(2007,2011)。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國正(2007)。從漢語資訊結構框架看係詞「是」形成的動因。台大文史學報,第66期,1-16。
屈承熹(1979)。國語中「是……的」句的功能。語言學論集:理論、應用及漢語語法。臺北:文鴿出版有限公司,140-152。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臺北:文鶴出版。
屈承熹(2005)。漢語認知功能語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胡文澤(2010)。「是……的」與「是…」及漢語教學中的相關問題。中文教師學會學報。第二期,49-71。
胡裕樹、範曉(1994)。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和“名詞化”。中國語文,第二期。
徐子亮(1999)。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世界漢語教學,第四期,75-85。
徐希明(2000)。現代漢語“是”字句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袁暉、戴耀晶編(1998)。三個平面漢語語法研究的多維視野。語文出版社。
袁毓林(2003)。從焦點理論看句尾“的”的句法語義功能。中國語文,第一期,3-15。
崔希亮(2001)。試論教學語法的基礎兼及與理論語法的關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30。
張和友(2007)。情態確認型「是」字構式中「是」的語義功能。北京大學學報,第44卷第2期,95-101。
張和友(2012)。「是」字結構的句法語義研究──漢語語義特點的一個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蕾(2007)。「是……的」句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的分析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曹逢甫(1994)。漢語的分裂句:主題與焦點和諧共處的結構。第三屆世界華語文教學學會研討會論文集:理論與分析篇(上冊)。93-103。
曹逢甫、謝佳玲(2000)。華語的聚焦結構“分裂句”再探。第六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世界華語問教育學會,42-56。
望月八十吉(1984)。從日語看華語的主題。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13-123。
盛文忠(2010)。 日語的主語與漢語的主語怎樣不同?。認知語言學入門,46-51。
郭銳(2000)。表達功能的轉化和“的”字的作用。當代語言學,第1期,37-52。
陳怡靜(2011)。談從理論到實踐的課堂語法教學-以「是……的」教學為例。第十屆臺灣華語問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601-608。
陳玟妤(2011)。現代漢語「是……的」句次結構分析與教學語法。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俊光(2011)。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臺北:文鶴出版。
陳建誠(2002)。中文動詞「是」和英文動詞“BE”的對比分析-以仲介語語料庫為基礎。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丙甫(2003)。“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從描寫性到區分性再到指稱性。世界漢語教學,第一期,14-29。
湯廷池(1979a)。主語與主題的劃分。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73-80。
湯廷池(1979b)。國語的「是」字句。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33-142。
湯廷池(1979c)。國語的「的」字句。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43-159。
湯廷池(1983)。國語的焦點結構:「分裂句」、「分裂變句」、「准分裂句」。漢語句法、語義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27-226。
黃正德(1988)。說“是”和“有”,李方桂先生紀念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伯榮、廖序東(1997)。現代漢語(增訂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人從(2004)。韓語虛詞意義探究。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趙元任(1980,2002)。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劉丹青、徐烈炯(1998)。焦點與背景、話題及漢語“連”字句。中國語文,第四期,243-252。
劉月華等(1996,2002)。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苑。
劉月華等(2001、2007)。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商務印書館出版。
劉慶華、仇棲鋒(2008)。與焦點表達有關的「是……的」句研究。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四期,49-63
範開泰(1985)。語用分析說略。中國語文,第六期,401-408。
範曉(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1984)。功能語法與漢語資訊結構。第一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63-171。
鄧守信(2003)。對比分析與語法教學。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7。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修訂版)。臺北:文鶴出版。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臺北: 文鶴出版。
鄭良偉(1983)。華語裡的焦點表現方式,遠流出版社。
盧福波(2010)。漢語語法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謝佳玲(1998)。國語的聚焦結構:分裂與准分裂句。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謝福(2008)。外國學生「是……的」句的習得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韓梅(2002)。由動詞「是」+結構助詞「的」構成的判斷句。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72-74。
韓梅(2005)。「是……的」句的句法語義分析。東疆學刊,第22卷第二期,97-103。
邊琯植(2007)。現代漢語「到」 之教學語法——以韓籍學習者為例。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邊琯植(2007)。現代漢語「到」之教學語法-以韓籍學習者為例。 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蘇以文、畢永峨(2009)。語言與認知,352-372。
英文部分
Li & Thompson(1981/2007). Mandarin Chines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黃宜範譯.2007.《漢語語法》. 臺北: 文鶴出版.)
Gundel, J.(1999) On Different Kinds of Focus. In P. Bosch and R. vander Sand teds. Foc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13-127.
Lee, Chungmin(1999). “Contrastive Topic: A Locus of the Interface Evidence from Korean and English”, The Semantics/Progmatics Interface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Oxford: Elsevier, 317-42.
Lee, Chungmin(2003) Contrastive Topic and/or Contrastive Focus. Japanese Korean Linguistics 12:352-364
Choi, Hyewon(1999) Optimizing Structure in Context: Scrambling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 CSLI Publications.
Choi, Hyewon (2004) Focus and Specificity in Wh-Scrambling: An OT Account. Kore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9-2: 137-166.
韓文部分
박철우(2008).국어 분열문의 통사구조. 한말연구학회.76-96.
(Park Cheol-Woo(2008).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Cleft Sentences in Korea. Korean Language Research Circle.76-96)
전영철(2005).한국어의 대조초점. 한국언어학회 제 43호215-237.
(Jeon Young-Cheol(2005)。韓語的對比焦點。韓國語言學會,第43號,215-237。)
정재형(1991). 국어의 어순과 초점에 대하여. 우리말 연구I , 275-289.
(Jeong Jae-Hyeong(1991)。 國語的語序和焦點。國語研究I,275-289。)
임성규(1989). 현대국어의 강조법 연구. 충남대학교 박사학위 논문.
(Im Seong-Gyu(1989)。現代國語的強調法研究。忠南大學博士論文。)
탄나나, 남길임(2013). 한국어와 중국어 계사구문의 대조연구-통사적 분포와 의미 기능 확장을 중심으로. 외국어로서의 한국어교육, 38권 0호. 253-278.
(Tan Nana, Nam Gil-Im(201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copular construction in Korean and Chines── focused on 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extension of semantic function. 作為外語的韓國語教育,第38卷0號,253-278.)
이복희(2003). 초점의 의미해석과 담화기능. 언어과학연구 vol.26, 205-226.
(Lee Bok-Hee(2003). 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 of Focus. 語言科學研究,第26 卷,205-226.)
이현희(2013). 어휘 차원에서의 ‘강조’실현 방식과 그 특징.한국학연구 46, 125-165.
(Lee Hyun-Hee(2013). The ways and features of emphasis according to lexical level: Definitions in the Standard Korean Language Dictionary. 韓國學研究,第46 卷,125-165.)
동뇌(2005). ‘이다’의 범주적 성격──중국어 ‘是’와의 대조를 중심으로. 한림대학교 석사학위논문.
(董磊(2005)。 ‘이다’的範疇──與中國語‘是’對比。翰林大學校碩士論文。)
박정규(1998). 계사 ‘이다’문제의 재고. 어문연구, 제99호, 100-125.
(朴錠奎(1998). 繫詞‘이다’問題的再考. 語文研究,第99號,100-125.)
이범진(2009). 정보구조상의 화제, 주제와 초점- 독어와 국어의자료를 중심으로. 독일언어문학 제 46집, 167-194.
(Li Beom-Jin(2009)。信息結構上話題,主題與焦點──以德語和國語的資料為主。德語語文學,第46集,167-194。)
정동금(2008). 현대 국어의 초점 연구. 동국대학교 석사학위논문.
(鄭東錦(2008)。現代國語焦點研究。東國大學碩士論文。)
성지연(2014). 형태 초점 교수를 통한 ‘-더-’관련 문법 항목 교육 연구. 어문론집 60, 337-366.
(Sung Ji-yeon(2014).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deo-’ Related Grammar Items Based on Focus on Form. 語文論集60,337-366.)
김정숙, 남기춘(2002). 영어권 한국어 학습자의 조사 사용 오류 분석과 교육 방법「-이/가」와「-은/는」을 중심으로. 한국어교육,13-1, 국제한국어교육학회. 27-45.
(Kim Jeong-Suk, Nam Ki-Cun(2002) 。分析學韓語的英語圈學習者助詞使用偏誤並提出教學法──以「-i/ga」와「-un/nun」為主。韓國語教育,13-1,國際韓國語教育學會, 27-45。)
백수진(2011). 중국인 학습자를 위한 한국어 조사 ‘이/가’, ‘은/는’의 교육- 중국어와의 대응을 중심으로. 149-168.
(Baek Su-Jin(2011). Teaching on Korean Particles ‘-i/ga’ and ‘-un/nun’ for Chinese Learners – Mainly on the Correspondence with Chinese Language-.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7-1: 149-168.)
김용범(2004) 초점과 주제의 음성학적 관련성. 언어와 정보 8-1:27-52
(Kim Yong-Beom(2004) 。焦點與主題在語音上的相關性。語言與信息,8-1:27-52。)
田畑光子(2003)。 韓日兩國語助詞 ‘-이/가’, ’-은/는’ 과 ‘ガ’, ‘は’對照硏究. 韓國外國語大學校 大學院 國語國文學科碩士論文
(田畑光子(2003)。 The contrastive studies of ‘-ga’ with ‘-ga’ and ‘-nun’ with ‘-wa’ in both Korean and Japanese languages 韓國外國語大學校大學院 國語國文學科碩士論文。)
教材
葉德明主編(200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二、三、四冊)。臺北:正中書局。
網路資源
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作文語料庫 http://202.112.195.192:8060/hsk/login.asp (搜尋的日期:2013年 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