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東霆
LIN, Tung-Ting
論文名稱: 從高中服儀抗爭運動(2010-2016)抗爭者看法治教育對學生法治意識影響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aw-Education on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the Protesters of High School Student Movement for Uniform
指導教授: 劉恆妏
Liu, Heng-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7
中文關鍵詞: 法治教育法治國原則服儀抗爭運動校規
英文關鍵詞: law education,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high school student movement of uniform, school rul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25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自解嚴後,努力落實民主與法治制度,而在教育領域上,透過國家主導的教育改革,致力於「鬆綁」以及「法律化」,同時由國家與民間開始致力於推動法治教育。
    而近年來,高中學生對於學校的威權以及校規的規範正當性—尤其是服裝儀容規定—漸有質疑,並進一步的策劃與執行服儀抗爭運動表達學生的意見。而在運動期間,確有運用其所學的法治國原則做為其理論依據之跡象。因此若針對該理論基礎的產生與學生實際執行運動的過程進行研究,或可從其中尋找出現代法治教育之成效,以及學生對於校規以及法治國原則的了解與批判。
    本研究採用法學方法以及質性訪談法為研究方式,訪談對象設定為「曾發起/參與具一定規模以及抗爭結果的服儀抗爭運動,且為重要角色」者,依研究結果,得到結論如下:
    在法規的應然面分析上,研究者發現我國教育法規在內涵上,以《教育基本法》為基礎,重視且逐步落實校園內的民主法治以及學生權利的保障。大法官也透過釋字382、684以及784號解釋逐步破除校園內的特別權力關係。而以法治國原則檢視受訪者所就讀學校的校規,則可發現其內涵大致上符合現代法治國原則的要求。課程方面也可以發現,正式課程的內涵也漸趨符合當代法治國原則與精神。然則在潛在課程部分,申訴制度的存在以及符合法治國原則的校規雖能讓學生體會法治國原則的精神,但是校園中的規訓權力運作以及威權氛圍,對學生對法治國原則的學習來說卻產生更大的負面效果。
    在法規運作的實然面及學生的法治意識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對於學校的校規,多半對請假等與其學校生活一般事項較為相關之措施較熟悉。而對校規的實施方式,受訪者可依照其所認知的法治國原則找出許多不恰當、展現威權的現象。在推動服儀抗爭運動方面,則可發現受訪者透過網路、街頭演講等方式,以性別、法治等要素進行論述的發展以及訴求的表達,彰顯出受訪者對法治國原則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最後根據前述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在培養學生對於法治國原則的內涵與精神之認知上,我國教育相關法規、受訪者就讀學校的校規以及法治教育課程都能起到相當好的效果。但是學校現存的威權色彩會讓學生在其所建立的法治理念與現實經驗產生巨大落差,然則該落差反而激起了學生對於校園落實法治理念的追求。受訪者透過服儀抗爭運動展現學生對法治國原則、性別平等以及校園民主程序的重視,充分展現學生的法治意識,與學校的威權色彩形成了強烈對比。

    Since Taiwan's demilitarization, we have worked hard to implement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to societ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state-led educational reforms have focused on "deregulation" and "leg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both the state and society have started to promote law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started to question the authority of the school and the legitimacy of the school rules, especially the dress code and grooming rules. To express students’ opinions regarding the uniform, they started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rotest and the movement. During the movement, it was evident that they had applied its learned rule of law into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refore, if we study the gene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ents’ movement, we can find 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rn law educ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sm of students concerning school regulations and the principle of rule of law.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 of jurisprudence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pondents were set as "who have initiated or participated in ceremonial resistance campaigns with a certain scale and resistance results, an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campaig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abilistic aspects of the regulations and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the educational regulations,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Basic Law",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gradually implement the democratic and rule of law on campus, and the protection of student rights. The Justices of Constitutional Court also gradually get rid of special authority relationships on campu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No. 382, 684 and 784. Meanwhile, examining the rules of the schools attended by respondent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principle reveals that its content is generally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rule of law. It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formal curriculum that its connotation is gradually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rule of law. However, in the potential curriculum, although the existence of a student complaint process and school rules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rule of law allow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the exercise of the disciplinary power on campus and the authoritarian atmosphere have created greater nega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learning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rule of law.

    For the actual aspects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students ’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pondents are more familiar with the school rules and measures that are more related to general school life issues. With regar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regulations, respondents can find many inappropriate and authoritarian phenomena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rule of law. 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ceremonial protest movement,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respondents used gender and the rule of law as basic elements to developed their discourses, and expressed their appeals on the Internet and through street speeches. The mentioned behaviors show that the respondent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rule of law.
    Finally, based on the forego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Taiwan's education-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rules of the schools attended by respondents, and the rule-of-law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ll greatly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rule of law. However, the existing authoritarian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s will cause a huge gap between the established rule of law awareness and the actual life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This gap will instea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pursuit of the fulfillment of the rule of law on campus. Respondents demonstrated that how stud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inciples of the rule of law, gender equality, and campus-based democratic procedures through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movement of the uniform and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which is a huge contrast with the authoritarian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法治國原則之內涵與特別權力關係 17 第二節 台灣法治教育實踐相關研究 29 第三節 校規及服裝儀容規定相關研究 47 第四節 高中學生參與公民行動相關研究 5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途徑與資料收集方法 6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71 第三節 研究步驟 73 第四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7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9 第六節 訪談資料蒐集與分析 8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89 第一節 現行教育相關法規與高中校規之關聯 89 第二節 法治教育於校園中的實施概況 119 第三節 受訪者眼中的學校 153 第四節 受訪者對校規的認識與應對 169 第五節 各校服儀抗爭運動歷程之分析 205 第六節 法治教育、法治精神與抗爭運動關聯之分析 2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79 第一節 結論 279 第二節 建議 301 參考文獻 305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313 附錄二︰訪談大綱 314 附錄三︰訪談紀錄表 316 附錄四︰雙向回饋表 317

    王浩博(1997)。漫談民主法治教育。研習資訊,14︰4,16-21。
    王碩禧(2008)。人權教育作為友善校園的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6NCKU5194002)
    王中興(2009)。現行公立國民中學管教學生法制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TTTC576047)
    王富瑾(2010)。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務會議權利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NU5227001)
    王乃彥(2014)。從太陽花運動談公民不服從。台灣法學雜誌,255,105-108。
    王慧芳(2014)。在法治國原則下高中公民教育的建構與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臺南市。
    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2014)。老師我有話要說︰學生權利守則。臺北市︰五南。
    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年代不詳)。關於我們。2016/5/30,取自︰http://lre.org.tw/newlre/intro.asp
    台灣人權促進會(2013)。警政署立即停止限制性別表達自由。取自:https://www.tahr.org.tw/news/133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2017)。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臺北市: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委員會。
    行政院(2019)。CRC全面檢視法規清單(中央政府-法律、命令及行政措施案)。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呂鳳英(2005)。近代中國均國民教育思想改造學生身體的蛻變歷程(1902-1949)。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3NCPE5567018)
    李彥慧(2011)。學校民主參與和法治理念向下扎根之研究-從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的角度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9NTNU5732022)
    李佩珍(2012)。花蓮縣高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律與生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011017)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臺北市,元照。
    李震山(2012)。行政法導論修訂五版。臺北市,三民。
    何榮幸(2014)。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臺北市,時報文化。
    林端(1994)。中西不同法律觀的頡頏--繼受過程中的臺灣法治,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臺北市:林端。
    林有土主編(2009)。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第三冊)。台北:龍騰文化。
    林有土主編(2018)。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第一冊)。台北:龍騰文化。
    林安邦主編(2009)。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第二冊)。台北:龍騰文化。
    林安邦主編(2009)。普通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第三冊)。台北:龍騰文化。
    林佳範(2000)。『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從教師管教行為淺談法治教育之言教與身教。公民訓育學報,9,201-218。
    林佳範(2002a)。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公民訓育學報,11,53-66。
    林佳範(2002b)。九年一貫課程與法治教育教材。司法改革雜誌,40,6-7。
    林佳範、趙翊伶(2004)。學生權利義務之內涵與校園規範︰台灣與美國的法律案例見解與「校規」的比較研究。行政院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林孟皇(2011)。法治教育露曙光-從學測作文「學校和學生間的關係」談起。司法改革雜誌,82,72-73。
    林佳範,(2005)。廢髮禁是法治教育的結束或開始?--校規的教育性意涵。師友月刊,459,0-2。
    林佳範(2006)。論「寓教於禁」的法治教育觀與處罰之教育性意涵。全國律師,10:6,24-32。
    林之婷(2010)。法治教育於八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實施之行動研究—以案例教學法為方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NU5051014)
    林晏汝(2014)。案例教學法融入國中九年級法治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4NTCT1611001)
    法治斌、董保城(2014)。憲法新論。臺北市︰元照。
    周大瑋(1998)。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建構法治理想國。臺北市,天下文化。
    周志宏(2003)。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志宏主編(2015)。法治教育學生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林永豐(2012)。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9/?index=22
    邱為君(2003)。台灣學生運動(1949-1979)。新北市,稻鄉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第三版(下)
    (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市︰濤石文化。
    吳奕璇(2008)。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CUE5331074)
    吳易軒(2010)。今天,妳/你被制服了?藝術行動與國中生性別認同的相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KNU5233005)
    洪頌媖(2013)。活化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以美國民主基礎系列教材「認識正義」為藍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系統編號︰101NTNU5051010)
    洪若菁(2014)。高中生輔導管教與校園民主之探討—以軍訓教官扮演角色為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2NPHT1823026)
    洪瑞筠(2018)。台灣高中法治教育內容的法律程序管制史。國立臺灣大學。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106NTU05194059)
    徐瑋伶(2009)。從高中校園事件再思公民教育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8NTNU5332004)
    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臺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2NCKU5194007)
    翁國彥(2006)。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全國律師,10︰6。4-23。
    翁瑞美(2005)。班級法庭對國小學生法治知能及其相關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3NSYS5331026)
    晏揚清(2003)。現代分權理論之演進︰自洛克、孟德斯鳩、盧梭至孫中山。義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報,1,14-17。
    倪芊熙(2015)。未來的公民、現在的參與者—高中生政治參與歷程經驗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3NTNU5051068)
    教育部(2011)。加強學校法治教育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5)。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13:3,29-58。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五南。
    許育典(2007)。教育法 = Bildungsrecht。臺北市︰五南。
    許育典(2010)。法治教育在台灣中小學的實踐與檢討。載於湯德宗、鍾騏(主編),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1013-104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許育典(2015)。學校法制與學校行政。臺北市:元照。
    許弘宜(2005)。認真對待正義—羅爾斯論公民不服從。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3SCU05259004)
    郭瑛美(2009)。高職學生法治知識與法治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律與生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7NTNU5227054)
    陳啟榮(2008)。論述特別權力關係兼論學校與學生兼的法律關係。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73-86。
    陳奕文(2003)。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少年教育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2CCU00194030)
    陳南州(2006)。台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4NTNU1732002)
    陳彥廷(2012)。國(初)中公民教科書法治教育內涵之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0NTNU5732012)
    陳素秋(2018)。差異化的公民養成—高職與高中的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比較。教科書研究,3,1-32。
    陳新民(1991)。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臺北市,作者自版。頁41。
    陳新民(1997)。行政法總論修訂六版。臺北市:三民。
    陳新民(2013)。行政法第三版。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敏(2009)。行政法總論第六版。臺北市︰新學林。
    陳慈幸(2002)。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預防。臺北市︰濤石文化。
    陳愛娥(譯)(2019)。法學方法論。(Karl Larenz著)。臺北市:五南。
    張樹倫(1998)。加強憲法教育 落實民主法治。臺灣教育,568,17-23。
    張傑生(2003)。法教育實力演練—看電影學法律。律師雜誌,281,99-102。
    張如慧,(2006)。學校服裝儀容規定中之性別差異—潛在課程的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9:4,35-49。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20,1-31。
    莊富源(2011)。蛻變與再造︰校園在學關係建構的現代意義。研習資訊,28︰2,13-19。
    莊國榮(2015)。行政法增訂三版。臺北市︰元照。
    游淑燕(2000)。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011/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曾瀞萱(2014)。正義怎麼教-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版」正義概念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2NTNU5051052)
    黃旭田(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法治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律師雜誌,281,38-49。
    黃旭田(2006)。律師應該多關心教育現場、支持法治教育!。全國律師,10︰6,2-3。
    黃翰義(2006)。論法治教育之推行暨媒體之妥適運用。律師雜誌,317,68-77。
    黃榮村、賴惠德(1997)。各級學校法律教育之檢討。律師雜誌,210,41-47。
    黃琇屏(1994)。國民中學公民科法律教科書內涵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臺北市。
    黃宗秀(2005)。臺北市高中生人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萬華區公立高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取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4NTNU5227020)
    黃國峰(2009)。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刑訴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系統編號︰097NTNU5732013)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飛揚(2003)。法治國的在學關係與學生懲戒制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1NPTT1576044)
    劉姝言(2006)。民主的公民教育再台灣實施困境之研究--論高中公民課程與國文科「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倫理價值衝突(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劉恆妏(2007)。司法官僚法學—百年來台灣法學教育之變遷。司法改革雜誌,64,23-28。
    劉粹倫(譯)(2012)。公民、不服從!梭羅最後的演講
    (原作者︰H. Thoreau)。臺北市︰紅桌文化。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原作者:Michel Foucalt)。臺北市:桂冠。
    鄧毓浩(1998)。論青少年法治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221-232。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TNU0051003)
    蔡侞娟(2014)。「人權教育」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內涵之研究—以三民版、全華版、南一版、龍騰版教科書之分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彰化縣。
    蔡慧雯(2005)。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法治教育課程內涵探討—以康軒版第四冊第三本為例。人文與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36-51。
    藍博州(2006)。民族純血的脈動—日劇時期台灣學生運動(一九一三—一九四五)。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總統府人權委員會(2018)。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第三十二次委員會議紀錄。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321/318/%E7%B8%BD%E7%B5%B1%E5%BA%9C%E4%BA%BA%E6%AC%8A%E8%AB%AE%E8%A9%A2%E5%A7%94%E5%93%A1%E6%9C%83%E7%AC%AC%E4%B8%89%E5%8D%81%E4%BA%8C%E6%AC%A1%E5%A7%94%E5%93%A1%E6%9C%83%E8%AD%B0
    羅婷(2016)。解嚴後新世代法治教育:二十年來我國高中法治教育內涵與演變(1995-201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3NTNU5051056)
    顏厥安(2003)。法治實踐的困境與診斷,載於于建汌、黃淑慎(主編),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254-264)。臺北市,時報文化。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治中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Silverman, D. (2000).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ractical handbook. London, England: Sage Publications.
    Walford, G. (2001). Doing qualitative educational research: A personal guide to the research process. New York, NY: Continuu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