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瑩
CHEN, Hui-Ying
論文名稱: 「中日國交正常化」之日本決策過程研究(1946~1972)
The Study on Japan'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Sino-Japanese Diplomacy Normalization"(1946 to 1972)
指導教授: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76
中文關鍵詞: 中日國交正常化「對美協調」外交原則「非常規型」決策過程「以和為貴」
英文關鍵詞: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cy, diplomatic 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non-conventio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value the harmon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4下載:7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次大戰後,國際情勢出現重大變化。美蘇關係的緊張,迫使世界各國必須對加入東西陣營做出選擇。隨著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意識形態對立的激化,最終發展成世界性的冷戰局面。
    日本是二次大戰的戰敗國,由美軍進行佔領與統治。但冷戰局勢的發展,使美國不得不改變世界戰略佈局,同時亦改變了日本的國際角色定位。美國試圖將日本建造成自由主義陣營的亞洲反共堡壘,於是將佔領政策由初期的非軍事化與民主化,轉為扶植日本經濟,並協助儘快簽訂和約,使日本能成為主權獨立之國家,繼續堅守自由民主陣營之立場。
    另一方面,戰後日本的國內政治發展漸趨成熟,五五年體制的形成使日本邁向穩定的兩大政黨制。自民黨的長期執政讓日本的政策發展保有一貫性的思想核心。但事實上為「一黨獨大」的「黨內政權交替」,亦使得以鞏固政權與安定社會為目標的保守體制,成為妨礙日本發展自主外交的主要因素。
    美國對韓戰的戰略佈局使台海關係固定化,因而產生國際關係中的「兩個中國」問題。由於日本的外交政策基本上無法跳脫「對美協調」與美日同盟框架,因而在此外交原則下,日本僅能選擇維持與中華民國政府的正式外交關係。然而日本自始即認定中共的崛起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故對兩岸採取「政經分離」方式,試圖同時維持與中共的溝通管道與交流途徑,以因應國際現實的急遽變化,並能爭取最大限度的日本國家利益。
    日本在對「中」外交政策上存有「實現中日國交正常化」之政治思想核心,最好的證明就是自吉田茂內閣時期起,不論國內外的政治環境如何改變,日本仍堅持對兩岸採取「政經分離」政策。隨著冷戰局勢趨緩、美國對「中」政策的變化、中共的國際地位提升等國際政情發展,以及日本國內高度經濟成長帶動的海外市場需求增加、「中」日民間貿易往來頻繁、文化教育交流提升,乃至「親中」的政治或民間人士積極推展等,實現中日國交正常化的政治思想逐漸增強且表面化。但另一方面,日本追求國內政治社會的安定,鞏固並維持自民黨政權,解決「沖繩歸還」問題,並希望藉此以完成國家主權的全面恢復。為尋求此等國家利益的實現,首要條件即為獲得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因此日本必須繼續堅守「對美協調」之外交原則。此外,基於《中日和約》及國際道義等理由,日本亦須維持與中華民國的正式外交往來。日本的「實現中日國交正常化」之核心思想逐漸成形擴大,但國內保守體制與「對美協調」的國際現實卻牽制此一動向,於是形成與「政經分離」原則之間的矛盾。換言之,如何權衡政治理想與國家利益的現實得失,成為考驗戰後日本歷任內閣的最大課題。
    此外,保守體制下的決策過程存在著「以和為貴」之日本傳統政治文化。理應為行政與立法機構之最高指導者的首相,因此種政治文化的限制而僅成為政府政策的代言人。以組織考量為優先,強調「政策一體性」與「決策統一性」的「常規型」日本政治決策過程,使日本在外交的自主追求上受到相對的牽制。但當「詹森衝擊」、「尼克森衝擊」發生後,日本一方面擔心搭不上「中國」這班列車,一方面又害怕「越頂外交」的歷史重演,因此對美日同盟關係的穩定性產生恐懼與懷疑。在恐懼最大化的情況下,日本開始尋求自助,積極發展對「中」自主外交。而中共除經濟發展需求外,亦希望得到日本協助以重返國際社會,以及獲得國際對其「代表中國」之正統性的承認。在雙方各取所需的情況下,中日雙方積極發展關係正常化,而日本亦在領導能力強硬且國家發展目標明確的田中、大平的執政期間,改採不受「以和為貴」政治文化限制的「非常規型」決策過程,終於完成中日國交正常化。
    本論文說明日本在兩岸關係上呈現擺盪狀況,但在對「中」政策上則存有「實現中日國交正常化」之一貫性核心思想。基於現實主義觀點,為尋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日本採取「非常規型」決策過程,同時在個人風格與目標明確的領導人帶領下,完成中日國交正常化的實現。

    After World War II, there were major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strained US-Soviet relations forced the world to make a choice to join either eastern or western camp. With intensified opposition in-between liberalism and communism, it event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ld War worldwide.
    Japan was a defeated nation in World War II, occupied and dominated by the U.S. military.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had to change the global strategic deployment which subsequently changed the position of Japan in international role. American tried to construct Japan as an anti-communist bastion in Asia by shifting its earlier policy of demilitar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o supporting the Japanese economy as well as to assisting Japan to sign off a peace treaty so that Japan can become an independent country in upholding freedom and democracy.
    Meanwhile, the domes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s was getting mature in Japan. The emerging of 1955 System had led Japan towards a stable two-party system. The long-ruling of Japan’s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allowed the policy development to have consistent core value. However the "one-party dominance" also became the major factor preventing Japan from having independent diplomacy.
    The American strategic deployment in Korean War has immobilize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resulting in “Two Chinas” issues. Since Japan's foreign policy is basically based on "the coordin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US-Japan alliance, Japan can only choose to maintain f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ROC government. However, since Japan recognized the China and its pot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ever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it took the “separation approach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to maintai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Mainland China to maximiz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Japan.
    Japan has kept the core political idea to "achieve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cy". The best proof is that since Shigeru Yoshida cabinet, regardless of any changes in the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Japan insisted on the “separation approach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With the slow-down of Cold War, the changed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 China, the advanc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as well as the increased demand from overseas markets in Japan driven by high economic growth, the frequent interactions in-between Japan and China,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even the aggressive promotion of pro-China by politicians or individuals had reinforced the political thinking of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cy. While Japan’s idea to achieve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cy was expanding, the domestic conservatism and the “coordin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reality were contradictory to the separation approach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other words, how to balanc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ideals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for the postwar Japanese Cabinet.
    In additio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the conservative system of Japan’s traditional politics always emphasized "value the harmony”. The prime minister who was supposed to provide the guidelines for execution and legislation has only become the spokesman of government policy due to such limited political culture. When "Johnson shock" and "Nixon shock" occurred, Japan worried that it couldn’t catch the ride of "China" and also feared that "overtop diplomacy" might repeat. As a result of this, it had fear and suspicion about the stability of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it started to develop positive diplomacy with China. For China, it needed Japan’s assistance to return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s to get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its orthodoxy of “China”. To get what they needed, both parties tried to normalize the relations aggressively. With the tough leadership of Tanaka and Ohira's ruling, Japan adopted "non-conventional typ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stead of traditional “value the harmony” and finally accomplished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c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winging status of Japan’s policy towards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ough with the consistent core idea "to achieve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cy”. Based on realistic perspective and to maximiz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Japan adopted a "non-conventio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plus the leadership with apparent personal style and specific targets to achieve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ese diplomac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架構圖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建構 15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文獻回顧 15 第二節 理論建構 23 第三章 中日國交正常化前之國際情勢分析 33 第一節 從對抗到談判的美蘇關係 34 第二節 從放任、對立到合作的中美關係 56 第三節 從合作到對立的中蘇關係 85 第四節 從主從到夥伴的美日關係 95 第五節 矛盾挫折的日蘇關係 127 第六節 牽動國際情勢的韓戰與東亞關係 134 第七節 小結 144 第四章 中日國交正常化前之日本國內政局分析 147 第一節 戰後日本保守體制的發展 148 第二節 自民黨的長期執政 160 第三節 小結 179 第五章 日本之政治決策過程 183 第一節 政府的政策決策過程 186 第二節 自民黨的決策過程 194 第三節 利益團體之角色與影響 204 第四節 領導階層之領導能力與影響 215 第五節 小結 228 第六章 中日國交正常化之日本決策思維與實現 233 第一節 占領體制下的中日關係 234 第二節 戰後日本的中國政策 238 第三節 戰後中日民間關係的展開 313 第四節 台日關係之變化與台日斷交 338 第五節 小結 407 第七章 結論 4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4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未來展望 433 參考文獻 437

    壹、 中文文獻

    一、 專書
    1. Acheson Dean(1972)《美國對華政策:艾奇遜之自白》,居仁摘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 Carola Mcgiffert 編(2005)《美國政治印象中的中國》,陳孝燮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3. Foy D. Kohler(1976再版)《七十年代的蘇俄戰略》,陳朝原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4. Gavan McCormack(2008)《附庸國:美國懷抱中的日本》,于占杰、許春山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5. GRAHAM K. WILSON(1993)《利益團體》,王鐵生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 Hans J. Morgenthan(1976)《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 Fourth Edition, 1966)》,張自學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7. Henry A. Kissinger(1967)《美國外交政策的前瞻 選擇的需要》,鈕先鍾譯,台北:軍事譯粹社。
    8. James Chace(1975)《另一個世界 美國的新外交政策》,林立樹譯,台北:新亞出版社。
    9. John W. Mason(2001)《冷戰》,何宏儒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10. Nancy Bernkopf Tucker(2012)《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秘》,林添貴譯,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11. Paul Kennedy(2006)《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張春柏、陸乃聖主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2. Ruth Benedict(1991)《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黃道琳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3. Samuel P. Huntington(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裕美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14. Walter LaFeber(2011)《美國、俄國和冷戰 1945~2006》,牛可、翟韜、張靜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15. Warren Cohen(1997)《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係的歷史剖析》,張靜爾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6. 小谷豪冶郎(1990)《蔣經國先生傳》,陳鵬仁譯,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
    17. 上村希美雄(2000)《東亞政治史研究》,陳鵬仁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8. 小原雅博(2009)《日本走向何方》,加藤嘉一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19. 大平正芳(2009)《活在永恆的現在》,日本大平正芳著作集出版編輯委員會編,簡洁、孫雅甜、徐蓮、黃毅燕、張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 日本產經新聞古屋奎二(1977)《蔣總統密錄 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全譯本第十四冊,台北:中央日報社。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1989)《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印(1972)《日本政府不容重蹈歷史的覆轍─又一敵乎友乎的考察─》,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23. 王友仁(1998)《東北亞區域研究─國際現勢》,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24.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理論》,台北:紅葉文化。
    25. 王正毅、張岩貴(2003)《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範式與現實經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6. 王永祥(2003)《雅爾達密約與中蘇日蘇關係》,台北:東大圖書。
    27. 王良能(2000)《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
    28. 王保鍵(2013)《圖解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9. 王振鎖(2004)《戰後日本政黨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
    30. 王俊彥(2009)《中日關係掘井人:記45位中日友好的先驅》,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31. 王新生(2002)《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2. 內田滿編(2008)《現代日本政治事典》,徐興慶編,吳明上、楊鈞池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33. 巴殿君(2010)《冷戰後日本對台灣政策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34. 辻清明(2008)《日本官僚制度研究》,王仲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35. 尼克森(RICHARD NIXON)(1972)《一九七二年二月九日尼克森總統向美國國會提出的報告(中譯本) 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 形成中的和平結構》(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70’S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PEACE),台北:台北美國新聞處。
    36. 尼克森著(1992)《新世界》,丁連財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37. 司馬桑敦(1978)《中日關係二十五年》,台北:聯合報社。
    38. 包宗和(2002)《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尼克森時期之決策過程與背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9. 辻中豐(1990)《日本的利益集團》,陳水逢譯,台北:財團法人中日文教基金會。
    40. 石之瑜(1994)《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41. 石川真澄(1996)《漫談日本政治運作》,高泉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2. 石原慎太郎、盛田昭夫(1990)《一個可以說NO的日本》,台北:中央日報。
    43. 石原慎太郎、小川和久、渡部昇一(1990)《仍然應該說NO的日本》,陳鵬仁譯,台北:中央日報出版部。
    44.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編(2011)《大平正芳與中日關係》,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45. 申子佳、張覺明(1993)《辜振甫傳─辜振甫的戲夢人生》,台北:書華出版。
    46. 台灣教授協會(2009)《台灣國家定位論壇》,台北:前衛出版社。
    47. 池田勇人(1954)《均衡財政》,周憲文譯,台北:正中書局。
    48. 朱志宏、謝復生(1989)《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49. 行政院新聞局(1954)《蔣總統五十三年度言論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50. 寺崎英成紀錄(1991)《昭和天皇回憶錄》,陳鵬仁譯,台北:台灣新生報出版社。
    51. 竹內靖雄(1999)《日本的終結》,張瑞雄譯,台北:先覺出版社。
    52. 宇治敏彥(2008)《日本首相列傳:從伊藤博文到福田康夫》,潘昊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53. 吉田茂(2006)《決定日本的一百年》,陳鵬仁譯,台北:致良出版社。
    54. 宋文明(1970)《當代美國外交政策》,台北:大西洋圖書公司。
    55. 宋文明(1978)《美蘇爭霸三十年》,台北:水牛出版社。
    56. 宋文明(2003)《當代美國外交政策:從甘迺迪─柯林頓》,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
    57. 宋文明(2004)《中國大動亂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1949-1960)》,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
    58. 杜魯門(1974)《杜魯門回憶錄》第二卷,李石譯,北京:三連書店。
    59. 杜魯門(David B. Truman)(1998)《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輿論(上)》,張炳九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60. 李大維(1996)《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美國總統與國會間之制衡》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61. 李中邦(2009)《日本影響兩岸關係的know-how》,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62. 李明(1991第2刷)《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63. 李明(1998)《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4. 李則芬(1982)《中日關係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65. 李慶余(1990)《美國外交:從孤立主義到全球主義》,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66. 李邁先(1969)《俄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67. 坂野正高(2005)《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陳鵬仁、劉崇稜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8. 何思慎(2006)《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研究(1945~1997)》,台北:東大圖書。
    69. 何思慎(2006)《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
    70. 沈丁立、任曉主編(2004)《現實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71. 呂亞力(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72. 呂耀東(2004)《冷戰後日本的總體保守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3. 金熙德(2008)《日本外交30年 從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青島:青島出版社。
    74.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5. 吳相湘(1973)《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上冊》,台北:綜合月刊社。
    76. 吳學文、林連德、徐之先(1997)《當代中日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
    77. 沖野安春(2000)《現代日本政治――制度與選舉過程》,曹瑞泰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78. 杭亭頓(2006初版14刷)《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裕美譯,台北:聯經出版社。
    79. 松本一男(1993)《周恩來之路》,台北:新潮社。
    80. 松村岐夫、伊藤光利、辻中豊(2005)《日本政治與政府》,吳明上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81. 周雪舫(2003)《俄羅斯史:謎樣的國度》,台北:三民書局。
    82. 周湘華、董至麟主編(2009)《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83. 武心波(2008)《「一元」與「二元」的歷史變奏─對日本「國家主義」的再認識》,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84. 卓南生(2008)《日本的亞洲報導與亞洲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85. 金桂華(2009)《從官方外交到民間外交》,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86. 林代昭(1992)《戰後中日關係史 1945-199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7. 林金莖(1984)《戰後中日關係之實證研究》,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
    88. 林金莖(1987)《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
    89. 林尚立(1998)《政黨政治與現代化:日本的歷史與現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0. 林健太郎(1989)《世界近代史》,陳鵬仁譯,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91. 林振江(2008)《首腦外交:以中日關係為研究視角》,北京:新華出版社。
    92.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93. 林嘉誠、朱浤源(2001初版四刷)《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94. 洪丁福(1996)《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英文化。
    95. 施正鋒(2001)《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96. 施嘉明編(1979)《戰後日本政治外交簡史─戰敗至越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7. 馬樹禮(1997)《使日十二年》,台北:聯經出版社。
    98. 胡為真(2001)《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99. 胡聲平(2006)《減輕負擔 美國甘迺迪政府的東北亞政策(1961~1963)》,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100. 胡春惠、宋成有主編(2003)《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書局。
    101. 孫平化(2009)《中日友好隨想錄》,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02.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編(2001)《中日關係史論考》,北京:中華書局。
    103. 袁文靖(1978)《美國對華政策─繼續協防台灣 所謂關係正常化與協防台灣》,台北:國際現勢週刊社。
    104. 唐耐心(Nancy Tucker) (2002)《中美外交秘辛:對日抗戰勝利~中共文化大革命》,徐啟明、續伯雄譯,台北:時英出版社。
    105. 徐萬勝(2004)《日本自民黨『一黨優位制』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06. 徐萬勝(2006)《日本政治與對外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
    107. 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總主編(2006)《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08. 原彬久(2007)《吉田茂傳》,高詹燦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9. 馮啟人(1999)《戰後美國對華政策背景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10. 許介鱗(1987)《近代日本論》,台北:日本文摘雜誌社。
    111. 許介鱗(1991)《日本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112. 許介鱗(1991)《戰後日本的政治過程》,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113. 許介鱗、楊鈞池(2006)《日本政治制度》,台北:三民書局。
    114. 許介鱗(2009)《「對日外交」Ⅰ:盲點在哪裡? 蔣介石、蔣經國時代》,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115. 許志嘉(2004)《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6. 許金彥(2009)《日本與東北亞事務論叢》,台北:巨流圖書。
    117. 陳水逢(1979)《日本政治與政府》,台北:黎明文化。
    118. 陳水逢(1988)《日本現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19. 陳啟懋編(2000)《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
    120. 陳毓鈞(1997)《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出版社。
    121. 陳鵬仁(1966)《富士山頭雜感集》,台北:帕米爾書店。
    122. 陳鵬仁(1978)《戰後日本的政黨與政治》,台北:大舞台書苑。
    123. 陳鵬仁(1987)《美國總統選舉與政治》,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24. 陳鵬仁(1988)《近百年來中日關係》,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25. 陳鵬仁(1990)《中國與日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26. 陳鵬仁(1992a)《戰後日本的思想與政治》,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27. 陳鵬仁(1992b)《中日關係史論集》,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28. 陳鵬仁(1993)《中日關係史論集(二)》,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29. 陳鵬仁(1993)《近代日本政軍外交人員職名錄》,台北:國史館。
    130. 陳鵬仁(1995)《日本當前政情(1992~1994)》,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31. 陳鵬仁(2002)《中日問題論文集》,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32. 陳鵬仁(2003)《中日問題論文集(二)》,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33. 陳鵬仁、黃琬君(2005)《戰後日本的政府與政治》,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34. 陳鵬仁(2007)《日本近現代史》,台北:空中大學。
    135. 陳鵬仁(2009)《中國、日本、台灣 2》,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36. 陳鵬仁(2013)《中國近現代史概說》,台北:致良出版社。
    137. 陳鵬仁譯著(1993)《日本的國會》,台北:幼獅出版社。
    138. 梁肅戎口述、何智霖記錄整理、劉鳳翰訪問(1995)《梁肅戎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139. 笠原英彥(2004)《日本歷代天皇略傳》,陳鵬仁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40. 魚住昭(2004)《戰後日本三大政治弊案》,陳鵬仁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41. 陶文釗、何興強(2009)《中美關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2. 曹應旺(2006)《中國外交第一人周恩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43. 張少書(1992)《敵乎?友乎?─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梅寅生譯,台北:金禾出版。
    144.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 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揚智文化。
    145. 張亞中、左正東編(2011)《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
    146. 張啟雄(2001)《琉球認同與歸屬爭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
    147. 張啟雄(2001)《戰後東北亞國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
    148. 張紹勳(2005)《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149. 張景全(2007)《日本對外結盟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50. 張嘉中(2005)《日本國政發展─軍事的觀點》,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1. 張歷歷(2011)《新中國和日本關係史:1949~20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52. 張蘊岭(2001)《伙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53. 彭懷恩(2001)《日本政治體系》,秦俊鷹、潘邦順編譯,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54. 彭懷恩(2001)《國際關係與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55. 游博(2009)《崛起中的中日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56. 黃大慧(2005)《日本對華政策與國內政治─中日復交政治過程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157. 黃大慧編(2010)《中日韓關係與東亞未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58. 黃天才(1995)《中日外交的人與事─黃天才東京採訪實錄》,台北:聯經出版社。
    159. 黃自進(2009)《「和平憲法」下的日本重建(1945-1960)》,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160. 黃希珍(1965)《美蘇戰略與國際情勢》,台北:自費出版。
    161. 黃城(1991)《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研究》,台北:嵩山出版社。
    162. 楊艾聲(1990)《七〇年代中華民國外交》,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63. 楊勉(2005)《國際政治中的中國外交》,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164. 楊奎松編(2006)《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5. 楊泰順(1994)《利益團體政治─一本探討金權政治的書》,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166. 福田和也(2006)《評價日本歷代首相》,林思敏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67. 赫思悌(K. J. Holsti) (1988)《國際政治分析架構》,李偉成、傅溯澄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168.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169.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1991)《蔣經國先生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170. 德瑞克•李波厄特(2007)《五十年傷痕 美國的冷戰歷史觀與世界》,郭學堂、潘忠歧、孫小林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局。
    171. 劉江永(2007)《中日關係二十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72. 劉宏(2011)《中日建交再研究:以日本田中政權對華建交決策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73. 劉金質(2002)《冷戰史 上、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74. 劉富本(1999)《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75. 劉建平(2010)《戰後中日關係:「不正常」歷史的過程與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76. 劉崇稜(1992)《日本政情彙編》,台北:宇田出版社。
    177. 劉遐齡(1995)《近代美國的內政與外交》,台北:正中書局。
    178. 廖鴻綺(2005)《貿易與政治:台日間的貿易外交(1950-1961)》,台北:稻鄉出版社。
    179. 蔡東杰(2000)《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80. 蔡震東(1977)《日本參議院選舉制度研究》,台北:財團法人中日文教基金會。
    181. 蔡增家(2007)《誰統治日本?經濟轉型之非正式制度分析》,台北:巨流。
    182. 蔡增家主編(2009)《東亞關係中的日本:邁向正常國家?》,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183. 臧士俊(1997)《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台北:前衛出版社。
    184. 蔣立峰、高洪(2002)《日本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185. 鄭海麟(2005)《台灣問題與中日關係論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86. 鄭樑生(2003)《日本史:現代的東方文明國家》,台北:三民書局。
    187. 樊永明、談春蘭(1993)《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88. 盧曉衡(2003)《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89. 衛藤瀋吉(2000)《東亞政治史研究》,陳鵬仁譯,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0. 衛靈(2008)《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1. 戴萬欽(1992)《甘迺迪政府對中蘇共分裂之認知與反應》,台北:正中書局。
    192.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200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台北:東華書局。
    193. 邊紅彪(2007)《吉田茂對華外交思想(1906~197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4. 蕭傳(2009)《戰後日本國家安全戰略的歷史原點》,北京:新華出版社。
    195. 顏聲毅(2009)《當代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6. 關中(2005)《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 蘇起(1991)《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台北:三民書局。
    198. 蘇格(1998)《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 龐建國(1993) 《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

    二、 學位論文
    1. 八井琢磨(2001)《戰後日本安全政策中台灣因素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 王千美(1992)《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 王先麗(2007)《政治文化視角下的戰後日本外交》,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4. 王朝輝(2004)《日本外交決策過程中的自民黨因素─兼析自民黨在對華外交決策中的作用與影響》,北京:外交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5. 內木勝一(2008)《台灣問題對中日兩國關係影響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6. 田慶立(2005)《沖繩歸還交涉中的日本對美外交》,天津: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7. 汪莉絹(1992)《中共的對日政策(1978-1990)》,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 何仲民(1994)《日本金權政治研究─以三大醜聞案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9. 宋芸苑(2006)《戰後日本外交形象研究》,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10. 吳家新(2002)《越戰對美、蘇、中共三角關係之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11. 松室美年(1976)《佐藤內閣時期日美關係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2. 卓美玉(1979)《日本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3. 官淑媛(1994)《日本政治資金捐獻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4. 林安妮(2009)《「七二年體制」下臺日關係史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5. 林桂槐(2009)《田中角榮政治手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6. 浦志直造(2004)《日中建交與台日航線的變動(1972-1975)―日本因素》,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7. 馬傳濤(2006)《論日本政治大國化外交戰略及其影響》,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18. 孫曉光(2005)《戰後初期日本「保守本流」路線的確立及其評價》,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19. 徐興全(2009)《《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與當代中日關係》,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20. 陳韋延(2002)《日本與中共談判關係正常化與和平友好條約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1. 許秋煌(1980)《田中角榮內閣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2. 張玨(2005)《台日航線─斷航與復航之政治過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3. 張聖昌(2002)《日本對中國ODA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24. 張瑞麟(1994)《田中角榮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5. 曹傳(2010)《自民黨派閥政治對戰後日本外交決策的影響》,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26. 郭天勇(2003)《權力平衡論台海安全問題─「由同盟關係切入」》,台北:政治大學外交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7. 曾永光(1983)《日美安保體制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8. 曾東隆(2005)《俄羅斯與日本領土爭議之研究─以北方四島為例》,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9. 曾國勳(2001)《兩岸關係之間的日本因素(1945~2000)》,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0. 黃金湯(2000)《後冷戰時期中日外交關係》,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1. 黃貴祥(2011)《日「中」建交史研究》,高雄: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32. 黃筱棻(2008)《戰後日本保守主義的成立與變容─從國民意識的角度探討─》,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33. 黃慶德(2009)《冷戰後「美日安保體制」演變及發展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4. 園田智子(2003)《日本之台灣政策(1945-1972)》,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5. 楊志閣(2007)《論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變化》,北京:中國法政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36. 楊傳國(2000)《日本「收回」琉球交涉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7. 楊松平(1991)《戰後日本之東北亞外交政策─1952年至1990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未出版。
    38. 蔡美美(2002)《美國圍堵戰略:冷戰、後冷戰與九一一的比較》,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9. 蔡禎昌(2008)《日本政黨政治與五五年體制的興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40. 鄭炯兒(2008《「友好同盟」的悲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之中蘇關係(1941~1952)》,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41. 劉冠麟(2010)《1960年代前期中華民國對日外交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42. 劉春暉(2011)《日本政治資金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3. 鍾瀚閣(2010)《石橋湛山之研究以〈小日本主義〉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外國語文學院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44. 蕭慧敏(2011)《中日政黨外交對政府外交的作用和影響》,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45. 戴芸樺(2006)《日本外交政策之分析》,嘉義:南華大學亞太所碩士論文。
    46. 戴振豐(2009)《吉田茂與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三、 論文
    1. 久能靖(2010)〈田中角榮與周恩來會談內幕〉《檔案春秋》第2010年11期,姚姵君譯,上海:上海市檔案館。
    2. 王承宗(2000)〈俄羅斯與日本關係:領土與和約問題之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台北:政治大學。
    3. 王新生(2003)〈戰後日本政黨政治與經濟發展〉《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書局。
    4. 王尊彥(2006)〈「72年體制」形成前的日、中、台關係〉《2006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 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台北:財団法人交流協会。
    5. 王鍵(2007)〈冷戰時期日台關係的演變軌跡〉《日本研究》2007年第4期,瀋陽:日本研究編輯部。
    6. 石原忠浩(1997)〈戰後「中」日經濟與政治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5期,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7. 石善濤(2008)〈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間外交研究評述〉《日本學報》2008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8. 田慶立(2008)〈田中角榮的中國觀〉《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天津: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
    9. 田慶立、程永明(2008)〈日本外交中的機會主義與對華行動選擇〉《東北亞論壇》第17卷第6期,吉林:吉林大學東北亞論壇編輯部。
    10. 任常毅(2009)〈新中國六十年:中日關係面面觀〉《上海商學院學報》第10卷第6期,上海:上海商學院。
    11. 吳友石、石靜(2007)〈中日三個政治文件的由來及對中日關係發展的思考〉《社會科學論壇》2007卷8B期,河北:社會科學論壇編輯部。
    12. 吳明上(2008)〈日本政治過程的主導者:官僚、政黨及政治人物之間的競爭或合作?〉《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3期,台北:政治大學。
    13. 李秀石(2006)〈論中日復交前日本的「兩個中國」政策─對中日關係現實的啟示〉《日本學刊》2006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4. 李明(2005)〈韓戰前後的美國對華政策〉《「中國近代史的再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5. 李岩(2009)〈論日本「正常國家」戰略〉《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洛陽:洛陽師範學院。
    16. 李瑩(2007)〈試論日本戰後獨立體制的確立及其影響〉《世界歷史》2007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7. 宋志勇(2009)〈從對戰到戰略互惠的中日關係〉《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天津:南開大學。
    18. 宋新海(2006)〈日本政治右傾化的特點及其對中日關係的影響〉《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2006年第3期,山西:山西行政學院。
    19. 宋堯(2009)〈周恩來與中日邦交正常化〉《渤海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遼寧:渤海大學學報編輯部。
    20. 沈志華(2006)〈中蘇同盟、朝鮮戰爭與冷戰在亞洲的興起〉《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1. 金熙德(2003)〈東北亞國際秩序的類型演變〉《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書局。
    22. 門洪華(2010) 〈東亞秩序視角下的中日關係〉《攀登(雙月刊)》第29卷2010年第3期,青海省:中共青海省委黨樓《攀登》編輯部。
    23. 柯玉枝(1998)〈從國際體系變遷看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日本之外交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24. 孫瑜(2010)〈戰後初期日本外交與片面媾和軌跡的形成〉《北方論叢》2010年第6期(總224期),哈爾濱:哈爾濱大學《北方論叢》編輯部。
    25. 高世鷹、陳景彥(2011)〈戰後日本對華「政經分離」原則形成論述〉《東北亞論壇》2011年第3期,吉林:吉林大學東北亞論壇編輯部。
    26. 施正鋒(2009)〈美國在艾森豪總統時期(1953-61)的對台政策〉《台灣涉外關係暨1940、1950年代的台灣國際研討會》台北:台灣歷史學會。
    27. 倪立羽(1989)〈略論周恩來的外交政策思想〉《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8. 徐浤馨(2008)〈日本吉田內閣期中國政策的原點─以「等距外交」為探討對象〉《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8期,台北:國史館。
    29. 徐浤馨(2009)〈外交體制轉換下日華航空關係的危機與轉機〉《東亞國際關係中的日本 邁向正常國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
    30. 高輝(2011)〈政黨交往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進程中的作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4月第2期(總第170期),北京: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編輯部。
    31. 陳水逢(1991)〈日本自民黨與決策過程之分析〉《世界各國主要政黨內部運作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32. 陳奉林(2003)〈中日邦交的恢復與日台「外交」關係的終結〉《外交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北京:外交學院學報編輯部。
    33. 陳奉林(2005)〈戰後初期中國對日占領問題的來龍去脈〉《歷史教學》2005年第2期,總第495期,北京:外交學院。
    34. 陳景彥(2007)〈喜憂並存之35年─中日建交以來的歷史回眸〉《現代日本經濟》2007年第1期(總第151期),吉林省:現代日本經濟雜誌編輯部。
    35. 陳慧瑩(2009)〈政黨內部政策決策過程─以自民黨政務調查會為例〉《2009年第六屆應用日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
    36. 陳慧瑩(2010)〈試論日本政治過程中利益團體的角色〉《應用日語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日韓人文社會科學之研究》,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
    37. 陳慧瑩(2012)〈吉田茂內閣時期日本的國際角色與國家利益〉《育達人文社會學報》,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
    38. 陳慧瑩(2013)〈日本政治政策決策過程:領導階層之領導能力與影響〉《2013年應用日語學術研討會》,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
    39. 陳慧瑩(2014)〈岸信介內閣時期日本的國際角色探討〉《2014年應用日語學術研討會》,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
    40. 張佩琪(2008)〈後冷戰時期日本對華政策中兩岸關係因素初探〉《東亞論壇季刊》第461期,台北:大華技術學院。
    41. 張珏(2003)〈中日關係與台日關係〉《2003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 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台北:財団法人交流協会。
    42. 張啟雄(2003)〈中日和約締結前後的國際政局與日本政經情勢─以美國戰略布局下的台灣歸屬問題為焦點〉《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書局。
    43. 張啟雄(2005)〈中日和約締結前的國際政局與日本政經情勢〉《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書局。
    44. 張啟雄(2005)〈百年來東亞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遷〉《通識教育與歷史專業:東亞研究的微觀與宏觀 學術研討會》,中壢: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45. 張啟雄(2006)〈「政經分離」VS「政經一體」 戰後日本對兩岸政策的形成與轉變〉《2006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 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台北:財団法人交流協会。
    46. 曹廣金(2011)〈從近代中日建交看日本外交風格的演變及原因〉《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廣東: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
    47. 許金彥(2009)〈論「北方領土」問題的爭議與展望〉《東亞論壇季刊》第463號,新竹:大華技術學院。
    48. 許嬿琳(2010)〈從民間外交看中日邦交正常化─1949~1972年〉《現代商業》,北京:產業與環境編輯部。
    49. 黃自進(2006)〈戰後台灣主權爭議與《中日和平條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0. 黃自進(2006)〈戰後日本的對華政策:以吉田茂內閣為例的探討〉《2005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 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台北:財団法人交流協会。
    51. 黃自進(2012)〈佐藤榮作的對美外交與琉球歸還〉《2012年度公益財団法人交流協会フェローシップ事業報告書》,台北:公益財団法人交流協会。
    52. 隋淑英(2010)〈1950池田勇人訪美在舊金山媾和中的作用〉《煙台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山東:煙台大學。
    53. 楊小梅(2002)〈田中角榮與日中邦交正常化〉《瀋陽教育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瀋陽:瀋陽教育學院。
    54. 楊子震(2008)〈中國駐日代表團之研究─初探戰後中日•台日關係之二元架構〉《國史館館刊》第19期,台北:國史館。
    55. 楊志恆(1999)〈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56. 楊棟樑(1995)〈日本的戰爭賠償〉《日本研究》1995年第3期,瀋陽:日本研究編輯部。
    57. 楊傳國(2002)〈日美沖繩歸還始末〉《中日問題論文集》,台北:水牛出版社。
    58. 褚填正(2009)〈論尼克森時期美中會談對日本的制約〉《東亞研究》第40卷第2期,台北:政治大學。
    59. 葉明德(2003)〈東北亞安全與兩岸關係〉《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書局。
    60. 詹恩勝(2004)〈韓戰時期中美關係之研究(1950-1953年)〉《史學研究》第18期,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61. 翟新(2008a)〈松村謙三集團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學刊》2008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62. 翟新(2008b)〈戰後日本的政經分離對華政策—以岸信介內閣為例〉《史學集刊》2008年3月第2期,吉林:吉林大學。
    63. 翟新(2009)〈中日復交前日本外務省的「台獨」政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1期,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64. 翟新(2009)〈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官方立場的形成與實質─基於田中角榮內閣對華復交政策過程的考察〉《日本學刊》2009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65. 翟新(2010a)〈戰後日本「親華」保守政治家的對華政策觀─以自民黨顧問松村謙三眾議員為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江蘇:淮陰師範學院。
    66. 翟新(2010b)〈日本佐藤榮作內閣對華政策再評價〉《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8卷第1期(總71期),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
    67. 趙全勝(2009)〈日本外交的主流思維─帶傾向性的中立路線〉《日本學刊》2009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68. 臧秀玲、宋小霞(2006)〈日本政治文化對外交政策的影響〉《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1期,吉林:吉林大學東北亞論壇編輯部。
    69. 臧運祜(2003)〈近現代日本亞太政策的演變與特徵〉《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正中書局。
    70. 蔡東杰(2006)〈東亞戰略環境變遷下的日台特殊關係發展〉《2006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 日台知的交流事業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71. 蔡佳禾(2006)〈緩和亞洲局勢的「窗口時間」〉《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2. 蔡政修(1999)〈中共與日、美關係正常化之談判策略與戰術〉《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7期,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73. 鄭毅(2005)〈戰後日本媾和外交策略研究〉《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瀋陽:日本研究編輯部。
    74. 鄭毅(2010)〈日本對台政策策略研究─以「吉田書簡」為中心〉《北華大學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6期,吉林:北華大學。
    75. 劉秀紅(2011)〈二十世紀亞洲冷戰體制下的中美蘇三角關係互動剖析〉《陝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27卷第3期,陝西:陝西教育學院。
    76. 劉建平(2010)〈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的過程及其國際政治學意義〉《開放時代》,廣州:開放時代雜誌社。
    77. 劉德有(2008)〈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與中日關係的新發展〉《日本學刊》2008年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78. 劉麗坤(2007)〈戰後日本對台灣政策論析〉《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山東:聊城大學。
    79. 劉衛東(2006)〈近年日本和美國對華政策的差異〉《日本學刊》2006年第5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80. 戴振豐(2007)〈邁向和談之路:吉田茂在佔領改革下的和談戰略(1945-1951)〉《亞太研究論壇》第38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

    貳、 外文文獻

    一、 專書
    (一)日文
    1. Kenneth J. Ruoff (2003)《国民の天皇》,木村剛久、福島睦夫訳,東京:共同通信社。
    2. 浅井基文(2000)《中国をどう見るか》,東京:高文研。
    3. 浅野和生(2012)《日台関係と日中関係「日中国交正常化」を見直す》,東京:展転社。
    4. 朝日新聞政治部(1994)《連立政権回り舞台》,東京:朝日新聞社。
    5. 阿部斉、新藤宗幸、川人貞史(2001)《概説 現代日本の政治》,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6. アラン・R・ボール フランシス・ミラード(Alan R. Ball and Frances Milland)(1997)《圧力団体政治─東西主要国の比較分析─》、宮下輝雄監訳、東京:三嶺書房株式会社。
    7. 五十嵐仁(1999)《概説現代政治 その動態と理論 第3版》,京都:法律文化社。
    8. 池井優(1983増補二版)《増補 日本外交史概説》,東京:慶応義塾大学。
    9. 池田直隆(2004)《日米関係と「二つの中国」─池田・佐藤・田中内閣期─》,東京:木鐸社。
    10. 池田誠、倉橋正直、副島昭一、西村成雄(1996)《20世紀中国と日本 世界のなかの日中関係》,京都:法律文化社。
    11. 石井明、朱建栄、添谷芳秀、林暁光(2003)《日中国交正常化・日中平和友好条約締結交渉》,東京:岩波書店。
    12. 石川真澄、曽根泰教、田中善一郎(1995)《現代政治キーワード》,東京:有斐閣。
    13. 伊藤昌哉(1966)《池田勇人 その生と死》,東京:至誠堂。
    14. 伊藤昌哉(1985)《池田勇人とその時代》,東京:朝日新聞社。
    15. 井上清(1967)《戦後日本の歴史》,東京:現代評論社。
    16. 井上正也(2010)《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17. 猪木正道、神川信彦(1968)《講座 日本の将来2 現代日本の政治》,東京:潮出版社。
    18. 猪口孝(1993)《東アジアの国家と社会6 日本》,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19. 入江昭(1966)《日本の外交―明治維新から現在まで》,東京:中公新書。
    20. 入江昭(1991)《新・日本の外交―地球化時代の日本の選択》,東京:中公新書。
    21. 入江昭(1995)《日中関係この百年―世界史的展望》,東京:岩波書店。
    22. 入江昭(2000)《二十世紀の戦争と平和》,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23. 入江昭、ロバート・ワンプラー(2001)《日米戦後関係史(パートナーシップ)1951‐2001 》,東京:講談社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24. 入江昭(2002)《米中関係のイメージ》,東京:平凡社。
    25. 岩波講座(1963)《現代6 冷戦─政治的考察》,東京:岩波書店。
    26. 内田健三(1994)《戦後宰相論》,東京:文芸春秋。
    27. 大石真(2001)《議会法》,東京:有斐閣アルマ。
    28. 大嶽秀夫(1999)《高度成長期の政治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
    29. 王泰平(2004)《あのころの日本と中国》,東京:日本僑報社。
    30. 大山礼子(1997)《国会学入門》,東京:三省堂。
    31. 大畑篤四郎(1983)《日本外交政策の史的展開》,東京:成文堂。
    32. 岡沢憲芙(1664第6刷)《現代政治学叢書13 政党》,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33. 緒方貞子(1992)《戦後日中・米中関係》,添谷芳秀訳,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
    34. 外務省アジア局中国課監修(1970)《日中関係基本史料集 1949-1969》,東京:霞山会。
    35. 鏑木清一(1972)《日本政治家100選》,東京:秋田書店。
    36. 加茂利男(1996)《日本型政治システム―集権構造と分権改革》,東京:有斐閣。
    37. 川島真、清水麗、松田康博、楊永明(2009)《日台関係史1945~2008》,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38. 神田豊隆(2012)《冷戦構造の変容と日本の対中外交 二つの秩序観1960-1972》,東京:岩波書店。
    39. 北岡伸一(1995)《自民党 政権党の38年》,東京:読売新聞社。
    40. 鬼頭春樹(2012)《国交正常化 北京交渉の五日間 求同存異》,東京:NHK出版。
    41. 楠田實(1983)《佐藤政権2797日 上》,東京:行政問題研究所。
    42. 栗山尚一著,中島琢磨、服部龍二、江藤名保子編(2011)《外交証言録 沖縄返還・日中国交正常化・日米「密約」》,東京:岩波書店。
    43. 小池洋次(2010)《政策形成》,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44. 高坂正堯(1975)《宰相吉田茂》,東京:中央公論社。
    45. 高坂正堯(1989)《現代の国際政治》,東京:講談社。
    46. 高坂正堯(1996)《不思議の日米関係史》,東京:PHP研究所。
    47. 竹内実+21世紀中国総研(2005)《日中国交文献集》,東京:蒼々社。
    48. 小此木政夫、赤木完爾共編(1999六版)《冷戦期の国際政治》,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
    49. 吳春宜(2007)《冷戦後の日中台安保関係の研究》,台北:鴻儒堂出版社。
    50. 佐藤誠三郎、松崎哲久(1986)《自民党政権》,東京:中央公論社。
    51. 佐道明広、小宮一夫、服部龍二編(2008)《人物で読む 現代日本外交史 近衛文麿から小泉純一郎まで》,東京:吉川弘文館。
    52. 清水麗(2001)《戦後日中台関係とその政治力学─台湾をめぐる国際関係》,東京:筑波大学大学院国際政治経済学研究科。
    53. 朱建栄(2003)〈先人の開拓  二一世紀への示唆─日中国交正常化と平和友好条約を再検証する意義〉《日中国交正常化・日中平和友好条約締結交渉》,東京:岩波書店。
    54. 添谷芳秀(1995)《日本外交と中国 1945~1972》,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社。
    55. 孫平化(1987)《日本との三〇年─中日友好随想録》,安藤彥太郎訳,東京:講談社。
    56. 立花隆(1982)《田中角栄の研究─全記録─》,東京:講談社文庫。
    57. 田中明彦(1991)《日中関係 1945~1990》,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58. 田中誠一(1973)《日中交渉秘録》,東京:每日新聞社。
    59. 田中誠一(1983)《日中交流と自民党の領袖たち》,東京:読売新聞社。
    60. 田村重信、豊島典雄、小枝義人(2000)《日華断交と日中国交正常化》,東京:南窓社。
    61. 張香山(2002)《日中関係の管見と見証 国交正常化30年の歩み》,鈴木英司訳,東京:三和書籍。
    62. 辻中豊(1996)《利益団体》,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63. 東京新聞取材班(2005)《破綻国家の内幕》,東京:角川文庫。
    64. 中江要介(2008)《日中外交の証言》,東京:蒼天出版社。
    65. 中野実(1986)《日本型政策決定の変容》,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66. 中村昭雄(2011)《日本政治の政策過程》,東京:芦書房。
    67. 中村哲(1963)《日本現代史大系 政治史》,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68. 中村菊男、上條末夫(1972)《戦後日本政治史》,東京:有信堂。
    69. 日中国交回復促進議員連盟編(1972)《日中国交回復: 関係資料集》,東京:日中国交資料委員会。
    70. 日本経済新聞社(1983)《自民党政調会》,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
    71. 丹羽文生(2012)《日中国交正常化と台湾―焦燥と苦悶の政治決断》,東京:北樹出版。
    72. 野中尚人(1995)《自民党政権下の政治エリート 新制度論による日仏比較》,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73. 服部龍二(2012四版)《日中国交正常化》,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74. 早坂茂三(1987)《政治家田中角栄》,東京:中央公論社。
    75. 早野透(2012)《田中角栄 戦後日本の悲しき自画像》,東京:中公新書。
    76. 原彬久(1988)《戦後日本と国際政治―安保改定の政治力学》,東京:中央公論社。
    77. 坂野正高(2005)《現代外交の分析―情報・政策決定・外交交渉》,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78. 廣澤孝之(2012)《日本政治の政策課題》,京都:晃洋書房。
    79. 平川幸子(2012)《「二つの中国」と日本方式 外交ジレンマ解決の起源と応用》,東京:勁草書房。
    80. 平田哲男(1983)《現代日本の形成》,東京:校倉書房。
    81. 樋渡由美(1990)《戦後政治と日米関係》,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82. 福岡政行(1986)《現代日本の政党政治》,東京:東洋経済新聞社。
    83. 藤田宙靖(2005)《行政組織法》,東京:有斐閣。
    84. 古川万太郎(1981)《日中戦後関係史》,東京:原書房。
    85. 細谷千博(1979)《日本外交の座標》,東京:中央公論社。
    86. 北海道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2005)《公共政策を読む 日華外交史・日台関係史》,北海道:北海道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
    87. 堀江湛(1997)《現代の政治学Ⅰ 日本の選挙と政党政治》,東京:北樹出版。
    88. 本田善彦(2006)《日・中・台視えざる絆》,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
    89. マイケル・シャラー(MICHAEL SCHALLER)(1996)《アジアにおける冷戦の起源》(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Asia),五味俊樹監訳,東京:アテネ社。
    90. 増島宏(1966)《現代日本の政党と政治》,東京:大月書店。
    91. 升味準之輔(1985)《現代政治:1955年以後》,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92. 升味準之輔(1991第7刷)《戦後政治 1945-55年 上》,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93. 升味準之輔(1995第7刷)《戦後政治 1945-55年 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94. 升味準之輔(2000第4刷)《日本政治史4 占領改革、自民党支配》,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95. 松尾尊允(1993)《日本の歴史 国際国家への出発》,東京:集英社。
    96. 丸山真男(1964)《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東京:未来社。
    97. 村川一郎(1985)《日本の政策決定過程》,東京:ぎょうせい。
    98. 村松岐夫(1981)《戦後日本の官僚制》,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99. 村松岐夫(1994)《日本の行政》,東京:中公新書。
    100. 村松岐夫、伊藤光利、辻中豊(1992)《日本の政治》,東京:有斐閣。
    101. 松山治郎(1976)《近代日本政治史》,東京:白桃書店。
    102. 水木楊(2000十一刷)《田中角栄 その巨善と巨悪》,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
    103. 武者小路公秀(1967)《国際政治と日本》,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104. 武者小路公秀(1996)《日本外交の課題と選択》,大阪:大阪経済法科大学出版会。
    105. 村川一郎(1985)《日本の政策決定過程》,東京:ぎょうせい。
    106. 毛里和子、毛里興三郎(2001)《ニクソン訪中機密会談録》,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107. 毛里和子(2011)《日中関係 戦後から新時代へ》,東京:岩波書店。
    108. 柳田邦男(1983)《日本は燃えているか》,東京:講談社。
    109. 山口朝雄(1978)《大平正芳―政治姿勢と人間像―》,東京:創芸社。
    110. 吉田裕(2004)《日本の時代史26 戦後改革と逆コース》,東京:吉川弘文館。
    111. 吉次公介(2011)《日米同盟はいかに作られたか 「安保体制」の転換点1951-1964》,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112. 吉村克己(1985)《池田政権1575日》,東京:行政問題研究所。
    113. 読売新聞政治部(2003)《政治倫理Q&A》,東京:太陽出版。
    114. 林金莖(1984)《梅と桜─戦後の日華関係》,東京:サンケイ出版。
    115. 林金莖(1987)《戦後の日華関係と国際法》,東京:有斐閣。
    116. 鹿雪瑩(2011)《古井喜実と中国─日中正常化への道─》,京都:思文閣出版。
    117. 若宮啟文(1995)《戦後保守のアジア観》,東京:朝日新聞社。
    118. 渡邊昭夫編(1995)《戦後日本の宰相たち》,東京:中央公論社。
    119. 渡辺文幸(2005)《指揮権発動─造船疑獄と戦後検察の確立》,東京:信山社。
    120. 渡邊治編(2004)《日本の時代史 高度成長と企業社会》,東京:吉川弘文館。
    (二)英文
    1. Fukui Haruhiro, Party in Power: The Liberal Democrats and Policy Mak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2. Donald C. Hellman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9.
    3. Donald C. Hellmann, China and Japan: A New Balance of Power.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76.
    4. Lloyd A. Free. Opinions of Parliamentarians in India and Japan, Princeton: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ocial Research, 1958.
    5. Rajendra Kumar Jain, China and Japan, 1949-1976, New Delhi: Radiant Publishers, 1977.

    二、 論文
    (一)日文
    1. 青野利彦(2009)〈1963年デタントの限界:キューバ・ミサイル危機後の米ソ交渉と同盟政治1962-63年〉《一橋法学》第8巻第2号,東京:一橋大学。
    2. 赤坂幸一(2004)〈戦後議会制度改革の経緯(一)〉《金沢法学》第47巻第1号,金沢:金沢大学。
    3. 浅野一弘(2010)〈“敗北者”としてのニクソン〉《札幌大学総合論叢》第29号,札幌:札幌大学。
    4. 有倉遼吉(1977)〈内閣の運営─多数決と全会一致〉《文献選集日本国憲法(10)》,東京:三省堂。
    5. 五百旗頭真(1975)〈米国における対日占領政策の形成過程(二完)―その機構的側面と占領軍構成問題―〉《国際法外交雑誌》第74巻第4号,東京:国際法学会。
    6. 五百旗頭真(1989)〈国際環境と日本の選択〉《講座国際政治4 日本の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7. 池田慎太郎(2007)〈池田政権のヨーロッパ外交と日米欧「三本柱」論〉《広島国際研究》第13巻,広島:広島市立大学。
    8. 池田優(1974)〈戦後日中関係の一考察─石橋・岸内閣時代を中心として〉《国際法外交雑誌》第73巻第3号,東京:国際法学会。
    9. 池田直隆(2002)〈戦後日本外交における対中・対米関係の交錯:池田・佐藤内閣期〉《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紀要》第90号,東京:国学院大学。
    10. 池田直隆(2003)〈国際情勢の転換と日米中三国関係―安定要因としての「台湾問題」をめぐって〉《国学院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紀要》第92号,東京:国学院大学。
    11. 石井明(2002)〈1960年代前半の日台関係─周鴻慶事件から反共参謀部設立構想の推進へ─〉《国際法外交雑誌》第101巻第2号,東京:国際法学会。
    12. 石川誠人(2009)〈国府の地域的集団安全保障組織創設の模索─ケネディ政権の登場と「太平案」の提出─〉《立教法学》第76巻,東京:立教大学。
    13. 石田正治(1987)〈冷戦政策論─現代帝国主義理論の射程〉《法政研究》第53巻第4号,福岡:九州大学。
    14. 泉川泰博(2007)〈日ソ国交正常化交渉と日米関係─外相重光葵と日本の自主外交―〉《ロシア史研究》第80号,東京:ロシア史研究会。
    15. 磯崎育男(1988)〈わが国における政策決定システムに関する一考察〉《千葉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紀要第一部》第36号,千葉:千葉大学教育学部。
    16. 磯部靖(2006)〈国際政治と国内政治の連繋─中国の対外政策と国内政治の連繋を事例として―〉《長崎外大論叢》第10号,長崎:長崎外国語大学。
    17. 伊藤大一(1984)〈第1-3次池田内閣〉《日本内閣史録6》,東京:第一法規。
    18. 伊藤昌哉(2000)〈池田内閣の舵取り役〉《去華就實 聞き書き・大平正芳》東京:大平正芳記念財団。
    19. 稲垣保弘(2002)〈リーダーシップと意味形成〉《経営志林》第39巻第1号,東京:法政大学。
    20. 井上誠一(1981)〈稟議制批判論についての一考察―わが国行政機関における意思決定過程の実際―〉《行政制度研究資料》,東京:財団法人行政管理研究センター。
    21. 井上正也(2007)〈国連中国代表権問題と池田外交―国府「分断固定化」構想をめぐって、一九五七~一九六四〉《神戸法学雑誌》第57巻第1号,神戸:神戸大学。
    22. 今村良幸(1970)〈米ソ外交における平和共存論─第二次大戦後からキューバ危機まで─〉《中京大学教養論叢》第10巻第3号,名古屋:中京大学。
    23. 岩村三千夫(1961)〈中米関係の鍵 台湾問題〉《アジア経済旬報》第463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24. 岩村三千夫(1971)〈71年の日中政治交流―四つの共同声明の成果―〉《アジア経済旬報》847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25. 岩村三千夫(1974)〈日中平和友好条約の問題点〉《アジア経済旬報》第950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26. 岩村三千夫(1975)〈平和友好条約と覇権問題〉《アジア経済旬報》第967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27. 殷燕軍(2003)〈日中国交正常化過程の再検証─日本外務省の公開資料からみる〉《中国研究月報》第57巻第5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28. 殷燕軍(2005)〈日中国交正常化と台湾政権〉《経済系:関東学院大学経済学会研究論集》第222集,神奈川:関東学院大学。
    29. 殷燕軍(2006a)〈日中・米中国交正常化過程の比較検証─台湾問題の処理を中心に〉《自然人間社会》第40号,神奈川:関東学院大学経済学部教養学会。
    30. 殷燕軍(2006b)〈1970年代の米中戦略交渉と日米中関係〉《関東学院大学経済経営研究所年報》第28集,神奈川:関東学院大学。
    31. 臼井久和(1983)〈国際システムの変容と日米関係〉《一橋論叢》第90巻第1号,東京:一橋大学。
    32. 袁克勤(1992)〈外圧利用外交としての「吉田書簡」〉《一橋論叢》第107巻第1号,東京:一橋大学。
    33. 袁克勤(1992)〈日華講和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役割〉《一橋論叢》第108巻第1号,東京:一橋大学。
    34. 衛藤瀋吉(1973)〈日本における対外政策決定〉《国際法外交雑誌》第72巻第6号,東京:国際法学会。
    35. 王偉彬(2001)〈中国対日強硬政策の一考察─一九五八年日中関係断絶後中国対日政策の変化をめぐって〉《修道法学》第24巻第1号,広島:修道大学。
    36. 王偉彬(2002)〈日本の対中国政策とアメリカの圧力─日本のアメリカ「追随」外交の真相を探求して─〉《修道法学》第24巻第2号,広島:修道大学。
    37. 王偉彬(2003)〈吉田茂の対中国政策と「政経分離」〉《修道法学》第25巻第2号,広島:修道大学。
    38. 王偉彬(2004)〈中国の政治路線闘争と対日政策─一九五八年の中日関係断絶をめぐって〉《修道法学》第26巻第2号,広島:修道大学。
    39. 王偉彬(2007)〈日中関係の基本構造とその変動〉《修道法学》第29巻第2号,広島:修道大学。
    40. 大賀哲(2003)〈日本外交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アジア太平洋」から「東アジア」へ〉《社会科学研究》第54巻第2号,東京:東京大学。
    41. 岡崎雄児(2002)〈池田正輔と戦後初期日中貿易(上) 民間貿易協定に奔走─庄内出身政治家の足跡〉《東北公益文科大学総合研究論集forum21》第3号,山形:東北公益文科大学。
    42. 岡崎雄児(2002)〈池田正輔と戦後初期日中貿易(下) 民間貿易協定に奔走─庄内出身政治家の足跡〉《東北公益文科大学総合研究論集forum21》第4号,山形:東北公益文科大学。
    43. 岡田大助(2011)〈リーダーシップ発揮のための首相公選論〉《サシオサイエンス》第17号,東京:早稲田大学社会科学総合学術院。
    44. 岡田信弘(2000)〈内閣総理大臣の地位、権限、機能─行政学と憲法学の「接点」で考える(内閣制度と行政機構)〉《公法研究》第62号,東京:日本公法学会。
    45. 岡田実(2007)〈日中「戦後和解」プロセスと経済協力「1979年体制」をめぐる一考察〉《アジア研究》第53巻第2号,東京:アジア政経学会。
    46. 尾崎利生(1992)〈日本国憲法と議院内閣制〉《東京家政学院大学紀要》第32号,東京:東京家政学院大学。
    47. 加々美光行(1993)〈日中国交正常化20周年と戦争責任―賠償問題を中心に―〉《季刊中国研究》第26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48. 賈義猛(2005)〈対外政策決定論の展開─分析モデルの整理を中心に─〉《一橋研究》第30巻第1号,東京:一橋大学。
    49. 堅田義明(2003)〈東西冷戦における米ソ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レトリック─アメリカ指導層のソ連に関する言説の一考察─〉《NUCB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VOL.48, NO.1,名古屋:名古屋商科大学。
    50. 川島真(2012)〈日華断交─日中国交正常化の裏面史〉《中国研究月報》第66巻第9号,東京: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51. 川野辺裕幸(1996)〈日本型政策決定システムと制度化〉《東海大学紀要 政治経済学部》第28号,東京:東海大学。
    52. 神田豊隆(2004)〈佐藤内閣と「二つの中国」―対中・対台湾政策におけるバランスの模索〉《国際関係論研究》第21号,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
    53. 神田豊隆(2008)〈池田政権の対中積極政策―「自由陣営の一員」と「国連」〉《国際政治》第152号,東京:国際政治学会。
    54. 神田豊隆(2009)〈戦後日本の対中外交に関する分析枠組み―社会科学的研究から外交史的研究へ〉《近きに在りて》第56号,東京:汲古書院。
    55. 菊井康郎(1987)〈わが国の内閣制の展開〉《公法研究》第49号,東京:日本公法学会。
    56. 北岡伸一(2011)〈日本外交の座標軸─外交三原則再考〉《外交》第6号,東京:外務省。
    57. 木村汎(1980)〈日ソ関係における非対称性〉《スラヴ研究》第25号,北海道:北海道大学。
    58. 木村隆和(2009)〈LT貿易の軌跡─官製日中「民間」貿易協定が目指したもの─〉《ヒストリア》第216号,大阪:大阪歴史学会。
    59. 姜克実(1992)〈日中国交回復における石橋仁三の役割─第一次訪中をめぐて─〉《社会科学討究》第111号,東京:早稲田大学。
    60. 楠精一郎(1999)〈連合の成立と労組の構造変化〉《現代の政治学Ⅰ 日本の選挙と政党政治》,東京:北樹出版。
    61. 栗山尚一(1999)〈日中国交正常化〉《早稲田法学》第74巻第4-1号,東京:早稲田法学会。
    62. 久保憲一(1997)〈日本の政治体制、政治機構、政治方法、政治原則および憲法の性格〉《憲法論叢》第4号,大阪:関西憲法研究会。
    63. 黒崎輝(2011)〈安保改定交渉以前の核持ち込みをめぐる国会議論と日米外交の再検証─核密約の淵源を求めて─〉《プライム》第33号,東京:明治学院大学国際平和研究所。
    64. 黒田展之(2003)〈占領下の行政改革─占領政策と「国家改造」─〉《法と政治》第54巻第1号,兵庫:関西学院大学。
    65. 倪志敏(2005a)〈池田内閣における中日関係と大平正芳(その一)〉《龍谷大学経済学論集》第45巻第5号,京都:龍谷大学。
    66. 倪志敏(2005b)〈池田内閣における中日関係と大平正芳(その二)〉《龍谷大学経済学論集》第45巻第2号,京都:龍谷大学。
    67. 倪志敏(2005c)〈池田内閣における中日関係と大平正芳(その三)〉《龍谷大学経済学論集》第45巻第3号,京都:龍谷大学。
    68. 倪志敏(2006)〈田中内閣における中日国交正常化と大平正芳(その一)〉《龍谷大学経済学論集》第45巻第5号,京都:龍谷大学。
    69. 倪志敏(2007a)〈田中内閣における中日国交正常化と大平正芳(その二)〉《龍谷大学経済学論集》第46巻第5号,京都:龍谷大学。
    70. 倪志敏(2007b)〈田中内閣における中日国交正常化と大平正芳(その三)〉《龍谷大学経済学論集》第47巻第3号,京都:龍谷大学。
    71. 倪志敏(2009a)〈田中内閣における中日国交正常化と大平正芳(その四)〉《龍谷大学経済学論集》第48巻第3/4号,京都:龍谷大学。
    72. 倪志敏(2009b)〈大平正芳と中日間の経済・外交に関する研究─張家口時代からLT貿易・中日復交・対中円借款供与まで〉《龍谷大学大学院経済研究》第9号,京都:龍谷大学大学院経済研究編集委員会。
    73. 小池聖一(2008)〈「太平外交」の形成―日中国交正常化をめぐる日本外交の相克―〉《国際協力研究誌》第14巻第2号,広島:広島大学大学院国際協力研究科。
    74. 高坂正堯(1995)〈佐藤栄作―『待ちの政治』の虚実〉《戦後日本の宰相たち》(渡邊昭夫編),東京:中央公論社。
    75. 香西茂(1996)〈日本の選択─「平和主義」と「国際貢献」─〉《京都学園法学》第3号,京都:京都学園大学。
    76. 高野恵亮(2007)〈自民党の政策形成能力─野党期自民党の議員立法を中心に─〉《嘉悅大学研究論集》第50巻第2号通巻91号,東京:嘉悅大学。
    77. 郝暁卿(2011)〈文化大革命と国際環境(5) ベトナム戦争(中後期)と中米関係の改善を背景に〉《福岡県立大学人間社会学部紀要》第20巻第1号,福岡:福岡県立大学。
    78. 小林幸男(1990)〈日ソ関係について─その歴史と課題─〉《京都学園法学》第2、3号,京都:京都学園大学。
    79. 近藤龍夫(1998)〈日中国交正常化25年の軌跡と課題〉《敬愛大学国際研究》第1号,千葉:敬愛大学。
    80. 権容奭(2007)〈岸内閣期の韓日関係と北朝鮮帰還問題〉《一橋法学》第6巻第1号,東京:一橋大学。
    81. 権容奭(2007)〈日中貿易断絶とナショナリズムの相克〉《一橋法学》第6巻第3号,東京:一橋大学。
    82. 佐藤晋(2012)〈鳩山・石橋内閣期の中国政治:中・台関係についての情報と政策〉《現代史研究》第8号,横浜:東洋英和女学院大学現代史研究所。
    83. 佐藤満(1994)〈政策過程モテルの検討〉《政策科学》第2巻第48号,京都:立命館大学。
    84. 斎藤治子(1988)〈日本の対ソ終戦外交〉《史論》第48号,東京:東京女子大学。
    85. 坂本徳松(1978)〈日中の覇権と世界の反覇権─日中平和友好条約の意義─〉《アジア経済旬報》第1091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86. 佐々木洋(2007)〈戦後日本資本主義の政治経済年表(1955~2006)について〉《札幌学院商経論集》第24巻第1号,札幌:札幌学院。
    87. 佐橋亮(2010)〈米中和解プロセスの開始と台湾問題―アメリカによる信頼性と安定の均衡の追求―〉《日本台湾学会報》第12号,千葉:アジア研究所。
    88. 澤田道夫(2005)〈稟議制批判論についての再考察―意思決定の類型から見たその効用と限界―〉《アドミニストレーション 大学院紀要》第2号,熊本:熊本県立大学大学院アドミニストレーション研究科。
    89. 柴田高(2006)〈日本的経営研究におけるアベグレン的解釈の影響と限界〉《東京経大学会誌》第252号,東京:東京経済大学。
    90. 清水龍瑩(1999)〈トップのリーダーシップ〉《三田商学研究》第42巻第3号,東京:慶応義塾大学。
    91. 清水麗(1996)〈日台航空路断絶の政治過程〉《問題と研究》第25巻第6号,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際関係研究センター。
    92. 清水麗(2001)〈「第二次吉田書簡(1964年)」をめぐる日中台関係の展開〉《筑波大学地域研究》第19巻,茨城:筑波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国際地域研究。
    93. 清水麗(2006)〈台湾の国連脱退をめぐる政治過程の一考察〉《アジア・日本研究紀要》第1号,東京:国士舘大学。
    94. 清水麗(2007)〈蒋経国体制への移行と日華断断交〉《21世紀アジア学会紀要》第5号,東京:国士舘大学。
    95. 清水麗(2009)〈日華断交と七二体制の形成—一九七二----七八年—〉《日台関係史1945~2008》,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96. 周恩来(1964)〈周恩来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務院総理から池田勇人日本国内閣総理大臣への電報〉《アジア経済旬報》第591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97. 徐年生(2003)〈戦後の日台関係における日華議員懇談会の役割に関する研究:1937-1975〉《北大法学研究科ジュニア・リサーチ・ジャーナル》,北海道:北海道大学。
    98. 徐年生(2007)〈戦後の岸信介内閣期における日台関係:日華協力委員会の成立過程を中心に〉《台灣和日本關係的回顧與展望─過去、現在、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99. 庄司潤一郎(2010)〈戦争終結をめぐる日本の戦略—対ソ工作を中心として〉《戦争史研究国際フォーラム報告書》第8回,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0. 杉浦康之(2008)〈中国の「日本中立化」政策と対日情勢認識〉《アジア研究》第54巻第4号,東京:アジア政経学会。
    101. 杉山正三(1987)〈日米安保条約と中国の政策変遷過程〉《東海大学紀要教養学部》第18号,東京:東海大学。
    102. 瀬端孝夫(2006)〈アメリカの外交政策と日米関係〉《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情報学部紀要》第7号,長崎: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
    103. 高野雄一(1979)〈日中平和友好条約のあとさき〉《国際法外交雑誌》第78巻第1.2号,東京:国際法学会。
    104. 高橋和之(1994)〈第15章 内閣〉《憲法II(第4版)》(野中俊郎ほか編),東京:有斐閣。
    105. 武見敬三(1981)〈自由民主党と日中国交正常化—複合的政策決定における妥協の構造〉《法学研究》第54巻第7号,東京:慶応義塾大学法学研究会。
    106. 武見敬三(1984)〈国交断絶期における日台交渉チャンネルの再編過程〉《北東アジアの均衡と動揺》,東京:慶応通信。
    107. 田才徳彦(2006)〈自由民主党にみる「親中国派」と「親台湾派」の相克─冷戦下における対立の要因と諸相─〉《横浜商大論集》第39巻第2期,横浜:横浜商業大学。
    108. 田中慎吾(2007)〈対外政策決定論における文化:主要モデルの評価と今後の課題〉《国際公共政策研究》第12巻第1期,大阪:大阪大学大学院国際公共政策研究科。
    109. 谷川栄彦(1973)〈日韓基本条約と池田・佐藤外交〉《法政研究》第39巻第2-4号,福岡:九州大学法政学会。
    110. 丹羽巌(2004)〈日本の内閣総理大臣とアメリカの大統領制〉《国際関係学部紀要》第33号,愛知:中部大学。
    111. 張宏波(2009)〈在台北海外事務所の開設をめぐる日本外交の主体性:国民政府外交檔案からみた戦後初期日中関係の形成〉《PRIME》第29号,東京:明治学院大学。
    112. 張進山(2010)〈戦後の中日民間交流の軌跡と特徴〉,網址:http://ijs.cass.cn/japanese/2010/0119/91.html
    113. 張勇(2004)〈日中国交回復に関する外交政策決定の政治力学〉《日本学刊》第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114. 張雷(2003)〈日中国交正常化30年の歩み─日中関係の回顧と展望─〉《北海道東海大学紀要》第16号,北海道旭川市:北海道東海大学。
    115. 陳冠任(2009)〈日華断交後の航空交渉―1972~1975年〉《近きに在りて》第56号,川島真訳,東京:汲古書院。
    116. 陳肇斌(2009)〈新発見「吉田書簡F」─戦後日中関係における「経済要因」〉《法学会雑誌》第49巻第2号,東京:首都大学東京。
    117. 塚本孝(2011)〈北方領土の経緯(第4版)〉《調査と情報》第697号,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
    118. 坪田敏孝(1997)〈台湾の対日政策─変化の要因分析〉《問題と研究》第26巻12号,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際関係研究センター。
    119. 照屋寛之(1989)〈田中角栄政治に関する一考察─その特質を中心に─〉《沖大法学》第8号,沖縄:沖縄大学。
    120. 田麗萍(1996a)〈池田内閣の中国政策(一):封じ込め戦略と対中積極論の狭間で〉《法学論叢》第137巻第2号,京都:京都大学。
    121. 田麗萍(1996b)〈池田内閣の中国政策(二)・完:封じ込め戦略と対中積極論の狭間で〉《法学論叢》第139巻第1号,京都:京都大学。
    122. 田麗萍(1997)〈佐藤内閣と中国問題(一)─状況対応型外交、その意味と限界〉《法学論叢》第141巻第5号,京都:京都大学。
    123. 田麗萍(1998)〈佐藤内閣と中国問題(二)・完─状況対応型外交、その意味と限界〉《法学論叢》第143巻第3号,京都:京都大学。
    124. 内海明(1970)〈問題解決の「鍵」はどこにあるか─北京覚書貿易会談と松村謙三氏訪中によせて─〉《アジア経済旬報》第785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25. 内海明(1970)〈日中間の共同声明・会談 コミュニケと日本軍国主義─70年代の日中友好と貿易─〉《アジア経済旬報》第791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26. 内海明(1972)〈日中貿易をめぐる新しい情勢〉《アジア経済旬報》第850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27. 中江要介(2003a)〈椎名悦三郎・蒋経国会談記録—中江メモ〉《社会科学研究》第24巻第1号,名古屋:中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128. 中江要介(2003b)〈日中正常化と台湾〉《社会科学研究》第24巻第1号,名古屋:中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129. 中島琢磨(2005)〈戦後日本の「自主防衛」論─中曽根康弘の防衛論を中心として─〉《法政研究》第71巻第4号,福岡:九州大学法政学会。
    130. 中島琢磨(2006)〈初期佐藤政権における沖縄返還問題〉《法政研究》第73巻第3号,福岡:九州大学法政学。
    131. 中島宏(2011)〈ピンポン外交回想〉《中国研究月報》第65巻第3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32. 中西寛(2004)〈敗戦国の外交戦略―吉田茂の外交とその継承者―〉《戦争史研究国際フォーラム報告書》第2回,東京:防衛省。
    133. 中野謙二(1990)〈北東アジア地域の強調と中国の対応〉《中国研究月報》第44巻第9号,東京: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34. 中村昭雄(1999.3)〈日本における政党と利益集団の関係─アメリカ政治学会報告から〉《ICPSニュース・レター》No.8、東京:大東文化大学。
    135. 中村隆英(1993)《昭和史》第二卷,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
    136. 中村綱雄(2000)〈戦前の日米関係史─通商関係を中心にして─〉《経営経理研究》第64号,東京:拓殖大学。
    137. 中村宏(2004)〈占領下での「民主化」と日本の「従う政治文化」─丸山真男の洞察を手がかりに─〉《神戸学院法学》第34巻第1号,神戸:神戸学院大学。
    138. 永澤雄治(2008)〈経済的相互依存と外交政策—日中関係を事例として〉《総合政策論集》第7巻第1号,仙台:東北文化学園大学。
    139. 長野悟(2001)〈国際政治学における政策決定アプローチの現状と課題〉《公共政策研究》第1号,東京:有斐閣。
    140. 西川博史(1994)〈アメリカの対日政策の転換と中国の動向〉《経済学研究》第43巻第4号,北海道:北海道大学。
    141. 丹羽文生(2008a)〈池田内閣の対中台外交における政策決定過程〉《作新総合政策研究》第8号,宇都宮:作新大学。
    142. 丹羽文生(2008b)〈日中航空協定締結の政策決定過程―自民党日華関係議員懇談会の影響力―〉《問題と研究》第37巻第4号,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際関係研究センター。
    143. 丹羽文生(2009a)〈佐藤内閣の対中政策決定過程と台湾(上)〉《海外事情》第57巻第11号,東京:拓殖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
    144. 丹羽文生(2009b)〈佐藤内閣の対中政策決定過程と台湾(下)〉《海外事情》第57巻第12号,東京:拓殖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
    145. 丹羽文生(2009c)〈日台断交と椎名特使派遣(1)〉《政治経済史学》第509号,東京:政治経済研究所。
    146. 丹羽文生(2009d)〈日台断交と椎名特使派遣(2)〉《政治経済史学》第510号,東京:政治経済研究所。
    147. 丹羽文生(2011)〈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過程と田中外交の二面性(上)〉《海外事情》第59巻第10号,東京:拓殖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
    148. 丹羽文生(2011)〈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過程と田中外交の二面性(中)〉《海外事情》第59巻第11号,東京:拓殖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
    149. 丹羽文生(2011)〈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過程と田中外交の二面性(下)〉《海外事情》第59巻第12号,東京:拓殖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
    150. 野林健(1975)〈対外政策決定過程の類型学的考察〉《同志社アメリカ研究》第11号,京都:同志社大学。
    151. 波多野勝(1996)〈戦後日中貿易の再開をめぐる政治的背景─中日議員連盟の発足と第一次貿易協定成立─〉《アジア研究》第42巻2号,東京:アジア政経学会。
    152. 日笠完治(2008)〈内閣総理大臣の地位〉《憲法の争点》,東京:有斐閣。
    153. 樋渡由美(2006)〈「中国の台頭」と同盟理論〉《社会科学研究》第54巻第2号,東京: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154. 古川万太郎(1993)〈日中友好運動から見た国交正常化〉《季刊中国研究》第26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55. 別枝行夫(1983)〈戦後日中関係と非正式接触者〉《季刊国際政治》第75号,東京:有斐閣。
    156. 別枝行夫(2001)〈戦後日中関係と中国外交官〉《北東アジア研究》第2号,島根:島根県立大学。
    157. 星野三喜夫(2009)〈戦前および戦後の日中関係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新潟産業経済学部紀要》第37号,新潟:新潟産業大学。
    158. 細谷正宏(1988)〈アメリカ対日占領政策の「転換」─改革から復興へ─〉《同志社アメリカ研究》第24号,京都:同志社大学。
    159. 穂積七郎、山田昭(1964)〈佐藤政権と日中関係〉《アジア経済旬報》第597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60. 本田雅俊(1998)〈閣議の機能に関する政治学的考察〉《日本法政学会法政論叢》第34号,東京:日本法政学会。
    161. 本田雅俊(2000)〈統治システムの改革と政官関係〉《法政論叢》第36巻2号,東京:日本法政学会。
    162. 前田直樹(2009)〈国連中国代表権をめぐる米台関係─ケネディ政権と蒋介石政権〉《広島法学》第33巻第2号,広島:広島大学。
    163. 真下英二(1999)〈農業の構造変化と農協〉《現代の政治学Ⅰ 日本の選挙と政党政治》,東京:北樹出版。
    164. 松尾尊兊(1988)〈日中国交回復と石橋湛山〉《立命館文学》第509号,東京:立命館大学。
    165. 松崎哲久(1987)〈自民党政治▪その強さの秘密を解剖する〉《自民党という知恵 日本的政治力の研究》,東京:JICC出版局。
    166. 三木秀雄(1991)〈アジア集団安全保障構想に関する一考察〉《武蔵野短期大学研究紀要》第5輯,埼玉:武蔵野短期大学。
    167. 水野均(2003)〈日米安保条約の締結と朝日新聞─社説に見る日本防衛論─〉《千葉商大論叢》第41巻第3号,千葉:千葉商業大学。
    168. 三谷太一郎(1995)〈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とワシントン体制〉《日米関係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169. 三宅康之(2007)〈中国の「国交樹立外交」、1949~1957年〉《愛知県立大学外国語学部紀要》第39号(地域研究・国際学編),名古屋:愛知県立大学。
    170. 三宅康之(2008)〈中国の「国交樹立外交」、1958~1964年〉《愛知県立大学外国語学部紀要》第40号(地域研究・国際学編),名古屋:愛知県立大学。
    171. 三宅康之(2011)〈中国の「国交樹立外交」、1965~1971年〉《愛知県立大学外国語学部紀要》第43号(地域研究・国際学編),名古屋:愛知県立大学。
    172. 森正(1999)〈圧力政治と利益団体の過剰代表〉《現代の政治学Ⅰ 日本の選挙と政党政治》,東京:北樹出版。
    173. 柳町功(2004)〈戦後日韓関係の形成とその経済的側面─担い手たちの行動を中心に─〉《経済学研究》第71巻第1号,福岡:九州大学。
    174. 山口光遡(1961)〈ケネディ政権の外交政策〉《国際関係研究》第1号,大阪:桃山学院大学。
    175. 山口二郎(2002)〈議院内閣制の日本的弊害を克服するために〉《首相公選を考える》,東京:中公新書。
    176. 山田一哉(1970)〈70年代日中関係における台湾の位置—日台関係の現状と国府体制—〉《中国研究月報》第265号,東京: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77. 山田一哉(1970)〈戦後日台関係—その問題状況—〉《アジア経済旬報》第798号,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78. 湯浅成大(1998)〈冷戦初期アメリカの中国政策における台湾〉《季刊国際政治》第118号,東京:有斐閣。
    179. 葉習民(2007)〈中華民国政府の対日講和政策と「吉田書簡」(1)〉《中国研究月報》第61巻第6号,東京: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80. 葉習民(2007b)〈中華民国政府の対日講和政策と「吉田書簡」(2)〉《中国研究月報》第61巻第7号,東京: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81. 楊鈞池(2011)〈日米同盟関係の変遷と今後の東アジア地域の秩序〉《問題と研究》第40巻第2号,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際関係研究センター。
    182. 吉田栄司(2007)〈192 内閣総理大臣の職務権限─ロッキード事件丸紅ルート〉《憲法判例百選II(第5版)》,東京:有斐閣。
    183. 吉次公介(2001)〈日本社会党の対アジア外交政策 1950年代前半を中心に〉《沖縄法学》第30号,沖縄:沖縄国際大学。
    184. 吉次公介(2004a)〈日米関係史のなかのロバート・F・ケネディ司法長官訪日〉《沖縄法学》第33号,沖縄:沖縄国際大学。
    185. 吉次公介(2004b)〈ロバート・F・ケネディ司法長官来日〉《沖縄法政研究》第6号,沖縄:沖縄国際大学。
    186. 吉次公介(2006)〈「経済主義」イメージの形成と定着─池田外交研究の現状と課題─〉《沖縄法学》第35号,沖縄:沖縄国際大学。
    187. 吉留公太(2010)〈二つのキッシンジャー像─「デタント」推進派の中心人物に関する研究動向〉《関西外国語大学研究論集》第92号,大阪:関西外国語大学。
    188. 米沢秀夫(1954)〈国際貿易促進協会の事業〉《アジア旬報》第231號,東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189. 李恩民(1999)〈日本の経済安全保障を求めて─1970年代における経団連の中国資源外交〉《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集》第8号,宇都宮:宇都宮大学。
    190. 李恩民(2000)〈中日航空交渉の政治過程〉《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集》第10号,宇都宮:宇都宮大学。
    191. 李恩民(2002)〈1970年における日台航空関係の変遷〉《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集》第13号,宇都宮:宇都宮大学。
    192. 李易璁、何思慎(2012)〈沖縄返還を巡る釣魚台諸島主権に関する一考〉《問題と研究》第41巻第4号,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国際関係研究センター。
    193. 李景珉(2010)〈朝鮮戦争内在的アプローチ〉《比較文化論叢:札幌大学文化学部紀要》第24期,札幌:札幌大学。
    194. 李炯喆(2000)〈岸信介の対外認識とアジア政策〉《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紀要》創刊号,長崎: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
    195. 李炯喆(2001)〈東アジアの新秩序と日米同盟〉《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紀要》第2号,長崎: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
    196. 李炯喆(2002)〈池田勇人の対外認識とアジア政策〉《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紀要》第3号,長崎: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
    197. 李炯喆(2003)〈佐藤栄作の対外認識とアジア政策〉《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紀要》第4号,長崎: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
    198. 李炯喆(2005)〈日本のエリートたちの戦後構想〉《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紀要》第6号,長崎: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
    199. 李炯喆(2006)〈東アジア共同体の構想―その歴史と展望―〉《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紀要》第7号,長崎:県立長崎シーボルト大学。
    200. 李炯喆(2008)〈1970年代における日本の自主外交への道〉《長崎県立大学国際情報学部紀要》第2号,長崎:長崎県立大学。
    201. 李鍾元(1994)〈韓日国交正常化の成立とアメリカ 1960~1965〉《年報近代日本研究》第16号,東京:山川出版社。
    202. 劉傑(2002)〈中国の日本イメージの変遷―国交正常化30周年の回顧―〉《中国研究月報》第56巻第8号,東京:中国研究所。
    203. 廉舒(2012)〈建国直後における中国の対日政策〉《千葉商大紀要》第49巻第2号,千葉:千葉商科大学。
    204. 若月秀和(2012)〈福田赳夫研究─一九七〇年代を中心に〉《立教法学》第86巻,東京:立教大学。
    205. 和田春樹(1991)〈ソ連と東アジアの関係をめぐって〉《中国研究月報》第45巻第10号,東京:一般社団法人中国研究所。
    206. 渡辺耕治(2012)〈日台関係における相互認識の変化―日中関係から日台関係へ―〉《日台関係と日中関係「日中国交正常化」を見直す》,東京:展転社。
    207. 渡辺亙(2009)〈内閣、議院内閣制〉《日本国憲法講義─憲法政治学からの接近》,東京:成文堂。

    (二)英文
    1. Bradley Richardson and Dennis Patterson, Political Traditions and Political Change: The Significance of Postwar Japanese Politics for Polit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 (2001), pp. 93-115.
    2. Fukui Haruhiro, “Tanaka Goes to Peking: A Case Study in Foreign Policymaking in Contemporary Japan.” Pempel, T. J. ed. Policymaking in Contemporary Jap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 pp60-102.
    3. Ken’ichi lkeda and Sean E. Richey, Japanese Network Capital: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Japanes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Behavior, Vol. 27, No. 3, 2005, pp.239-260.
    4. Paul Burkett and Martin Hart-Landsberg, Progressive capitalism, crisis, and class struggle: Lessons from Japan’s production and democracy movements, 1945-47, Capital & Class, 2003, pp. 25-54.
    5. Peter W. Preston, The Socio-Economic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Japan and the Limits of Political Reform,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Vol. 66(1995), pp. 195-204.
    6. Tsukasa Takamin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沖縄工業高等専門学校紀要, No.2(Okinawa: Okinawa N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2008), pp.83-9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