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嘉儒 |
---|---|
論文名稱: |
家庭教育對個人文化素養的影響研究──以《紅樓夢》賈政、賈寶玉為主要討論核心 |
指導教授: | 潘麗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紅樓夢 、家庭教育 、倫理教育 、親職教育 、婚姻教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77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家庭」是指經由血緣、婚姻或收養關係的一群人,共同分擔繁衍和養育家庭成員的基本責任。在傳統的社會裡是依靠禮教來維繫家庭的階級秩序,強調各種角色身份間的倫理,以規範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紅樓夢》書中的社會正是傳統中國宗法社會的縮影。
本研究主要討論的核心人物賈政、賈寶玉的親子關係,係建立在禮教、倫理的基本規範上,如:第三十三回的鞭笞寶玉事件及第十七回大觀園題詞對聯,是探討倫理教育的重要回目。透過賈政、寶玉父子這條主線,進而延伸出與其他親屬的聯結互動,如賈母與孫子女寶玉等人的隔代教養、寶玉與探春、賈環等人的手足互動,都是倫理教育所欲探討的方向。在錦衣軍查抄榮、寧兩府,在家族面臨危急存亡之際,賈母沈著冷靜分派收支用度所展現的大家長的風範、賈政與寶玉父子作詩、討論文章寫作、王夫人翦除金釧兒、晴雯、四兒等對寶玉的道德教育有危害之虞的誘惑、趙姨娘對賈環、探春等人不當的親職教育,對個人產生文化素養的影響亦為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此外,賈寶玉、薛寶釵及林黛玉三人的婚姻、愛情遺憾,在寶玉結婚前、後,釵、黛二人對寶玉的價值觀、社會價值定位、生活態度、文藝交流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亦是本研究的討論範疇。
本研究欲藉著以明清家訓、倫理教育、親職教育、婚姻教育等層面,來探討《紅樓夢》賈政、賈寶玉為主的家庭教育對個人文化素養的影響,以書中生活互動為例加以研究,並試著分析寶玉何以在接受種種家庭教育及背負家人的殷殷期望,最終仍選擇看破紅塵、出家遁世而去。
(一)紅樓夢相關著作
1、專書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蒙:《《紅樓夢》啓示錄》,(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3年)。
王關仕:《《紅樓夢》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92年)。
余昭:《紅樓人物的人格論解》,(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岀版公司,2001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一刷)。
呂啓祥:《《紅樓夢》會心錄》,(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2年)。
周中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周汝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明倫出版社編輯:《《紅樓夢》研究資料彙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3年)。
俞平伯:《《紅樓夢》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高陽:《紅樓一家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曹雪芹:《乾隆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劉心武:《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第一部、第二部,(臺北:好讀出版公司,2006年)。 劉夢溪等著:《《紅樓夢》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夢溪:《陳寅恪與《紅樓夢》》,(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7年)。
墨人:《《紅樓夢》的寫作技巧》,(臺北:昭明出版社,2001年)。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嚴明:《《紅樓夢》與清代女性文化》,(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3年)。
2、期刊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序)
吳燕珠〈談《紅樓夢》之親子關係〉,《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3 期(2004年)。李希凡〈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略論賈府諸爺兒們的末世形象〉,選自《紅樓夢》的藝術世界》(1989年)。
李元貞:〈論《紅樓夢》賈寶玉的罪惡感與反抗〉,《書評書目》73(1979年)。
何慧俐:〈從薛寶釵形象辯證看儒家禮教的社會價值〉,《孔孟學報》89(2011年)。
林碧慧:〈趙姨娘與賈探春的母女關係研究〉,《東海中文學報》20(2008年)。
侯作珍:〈從賈寶玉的性別認同看《紅樓夢》的反父權意權》〉,《中國文化月刊》第264期(2002年)。
曹萌、張次第〈《紅樓夢》與中國古代文學婚愛理想模式〉《學術評臺》古今藝文第三十三期一卷
郭玉雯:〈《紅樓夢》與魏晉名士的思想〉,《漢學研究》42(2003年)。
黃麗容:〈賈寶玉情痴形象探析〉,《空大人文學報》20(2011年)。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的「情理兼備」而「兩盡其道」之痴理觀〉,《臺大中文學報》35(2011年)。
歐麗娟:〈母性.母權.母神——《紅樓夢》中的王夫人新論〉,《臺大中文學報》29(2008年)。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臺大文史哲學報》60(2004年)。
魏同賢〈論《紅樓夢》人物形象的豐滿複雜性〉,《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1964年第1期》(1964年)。
3、學位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光步:《《紅樓夢》所反應的清代社會與家庭》,(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汪玉玫:《《紅樓夢》中賈府女性人物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邱妙娟:《《紅樓夢》的愛情描寫及愛情觀》(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周忠泉:《《紅樓夢》中家庭型態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梁瑞雅:《《紅樓夢》的婚與不婚》,(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竣興:《兼美論——《紅樓夢》人物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曾麗如:《《紅樓夢》賈政之庭誥精神追新─兼述聖父佳兒與中國父權文化》,(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二)家庭教育相關著作
1、 專書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6年)。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何福田主編:《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3-38)(臺北:心理出版社)
邱珍琬:《親職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公司,2009年)
林秀慧:《親職教育發展史》(臺北:起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年)
周新富:《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段江麗:《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徐光國:《婚姻與家庭》(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著,林淑玲校閱:《家庭教育學》,(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
郭靜晃、吳幸玲:《親子話題》二版(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郭靜晃:《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游伯龍:《行為的新境界―理論與應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 )。
黃廼毓:《家庭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黃寬重、劉增貴主編:《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黃德祥:《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臺北:偉華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
曾嫦嫦等著:《親職教育》資料整理(臺北:匯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楊國樞主編:《親子關係與孝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楊國樞主編:《親子關係與教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3年5月)。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親子教育與親職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鄭石岩:《身教》:涓涓身教善盡親職,(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有限公司,2007年)。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年)。
2、 期刊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舒芸、余漢儀:〈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
王龍風:〈宋明儒學對於中國家訓的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
宋光宇:〈試論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第 7 卷第 1 期(1989 年 )
吳燕珠:《談《紅樓夢》之親子關係》(臺北:東方人文學誌第3 卷第3期,2004年)
周愚文〈司馬光的家訓內涵及其對宋代家族教育的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2005年)。
林文瑛:〈談家庭倫理的新時代變遷〉,《新時代的倫理—尊重與關懷》(2000年)。
邱珍婉:〈轉化—一位中年男性的父親形象初探〉,《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0期(2010年)。
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上、下)〉《大陸雜誌》第 22 卷第 4 期(1961 年 )
徐綺穗:〈父職及其與子女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第8期(2000年)。
陳捷先:〈清代族譜家訓與儒家倫理〉,收錄於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主編:《第二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 年)
葉光輝:〈孝道概念的心理學探討: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本土心理研究》第9期(1998年)。
Passow,Harry.A.:〈培育和發展資賦優異者:學校、家庭及社區〉,黃裕惠譯,《資優教育季刊》第 45 期(1992 年)
3、 學位論文 (按姓氏筆畫排序)
方碧玉:《東晉南北朝士族家庭教育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錦昌:《明代家庭的女子家庭教育》,(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錦香:《清代家訓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許慧嫻:《關懷倫理取向的家庭教育》,(新北市: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張嘉倫《母親對手足衝突的策略、手足關係與幼兒同儕互動行為之關係》(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詹素滿《雲林縣國小兒童父母學校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葉威伸:《從宋人筆記、家訓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鍾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三)其他相關著作
明太祖:《御製資世通訓•教子章》收入(明)張鹵輯《皇明制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年)
(明)姚儒,《教家要略•序》,見(明)沈節甫編,《由醇錄》(明萬曆 24 年西吳沈氏忠恕堂刊本)
許棟等,《暨陽許氏宗譜.垂訓要言(天啟 6 年)》(清同治 11 年詒燕堂木活字版印本•江蘇江陰)
張琴,《雙桂張氏宗譜•家訓》(清乾隆 33 年刊本•浙江嘉興)
(明)王節婦:《女範捷錄》
(明)徐三重,《鴻洲先生家則》,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
(明)張永明,《家訓》,收入《張莊僖文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龐尚鵬:《龐氏家訓》,收入《叢書集成新編》
陳澔:《禮記集注》(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
(明)楊繼盛:《楊忠愍公遺筆.諭應尾應箕兩兒》,收錄《叢書集成新編》第33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梁顯祖,《教家編》,收入(清)張伯行輯,《課子隨筆鈔》
清世宗述,《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傅山,《霜紅龕家訓》,收入《霜紅龕集》(臺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周易正義》,收於清阮元用文選樓藏本校勘,《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姚式川:《論語體認》(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賴炎元、黃俊郎注釋《新譯孝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四)網路資料:
中文百科在線,網址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81138.aspx
中文百科在線,網址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78591.aspx
中文百科在線,網址:http://dict.zwbk.org/zh-tw/Im_Show/12484.aspx
維基百科網路資料,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5%BF%E6%96%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