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徐志成 |
---|---|
論文名稱: |
台語歌仔冊《台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之語言研究─以押韻與用字為例 |
指導教授: | 姚榮松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歌仔冊 、押韻 、台語 、台灣文化 、用字 |
英文關鍵詞: | Kua-a-tsheh, Rhyme, Taiwanese language, Taiwanese culture, Character's choi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2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是以《台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這兩首歌仔為文本做為研究的對象,其內容以1987年5月第8版《台南運河奇案歌》全四本、1989年6月第9版《乞食開藝旦歌》全二本,共計有近一萬一千字,故事的背景為日治時期的社會事件與軼聞奇案,因此本文展開對於歌仔冊的研究與探討,這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擬以竹林版為藍本,並參考期刊與各種碩博士論文、社會新聞史料與學 者耆老訪談資料,做為本文所要探討與研究的對象,藉由探討這兩首歌仔,在韻式與用字方面以及詞彙、語言風格上的特色與取向,藉由其語言現象的解析,使進一步引人趣味而深入研究。
本文採用文獻調查法、語音分析法、詞彚解析法、用字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台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所呈現的語言現象。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文獻回顧及歌仔冊概說及《台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的背景資料。
第二章「用韻分析」分析其用韻特色,可以推論其為漳泉混合腔。
第三章「用字取向」研究歌仔冊當中的漢字現象,可以區分為本字、訓讀字、借音字等三種。
第四章「詞彙與語言風格探討」研究歌仔冊的詞彙和音韻的關係,本研究列舉特殊詞彙分析語言風格,同時解析台語的美。
第五章「結語」則就本文研究之歌仔冊在其用韻、音讀、用字、詞彙、特殊詞彙、構詞分析、語言風格等層面,做一簡單回顧,最後談到本文研究之歌仔冊在語文教育上的功能,本研究企圖累積閩南語文獻的分析資料,希望能對本土語言教育有所助益,能讓我們從中多瞭解人民如何看待這些歌仔冊的意義。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 Tâi-lâm ūn-hô kî àn kua "," Khit-tsia̍h khai gē-tuànn kua " both "Kua-a-tsheh" as research as targets﹐they include, 8th edition﹐May 1987 Tâi- lâm ūn-hô kî àn kua "has four volumes, 9th edition﹐June 1989 " Khit-tsia̍h khai gē- tuànn kua " has two volumes, it can reach almost 11000 words,the background of "Kua-a-tsheh"was some social events and anecdotes happened in the Japenese period, Therefore,the study and researchment involve into"Kua-a-tsheh"is very meaningful.this thesis intend to use Zu-Lin's edition and the relevant version of"Kua-a-tsheh",refere- nces journals and thesis of doctor's, and master'speriodicals specialized books, social, interviews of scholars and the elderly, a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study with news, both two"Kua-a-tsheh",in rhyme,character's choice phrase,language stylecharacteristi- cs and its trends.by the way of language phenomenon exploration, that's why people can be attracted,and further research it,
too.
This thesis uses literature conducting,phonetical analysis,morphological analysis, character's choice four ways of researchment,also analyzing the language's phenomen- on of"Tâi-lâm ūn-hô kî àn kua","Khit-tsia̍h khai gē-tuànn kua".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including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the concepment of "Kua-a-tsheh" and the background's of "Tâi-lâm- ūn-hô kî ànkua","Khit-tsia̍h khai gē-tuànn kua".
Chapter2:"analysis of rhymes"analyzing the feature of rhyme,consulted it contai- ns some other dialects such asZhang-Zheng, rhyming.
Chapter3:"The trend of using words"study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of"Kua-a-tsheh",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big kinds"the original form of a character,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lend the tone word and so on.
Chapter4:discusses about"vocabulary and language style,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 en vocabulary and rhyme,This study listed many special examples of vocabullarys, analyzing language style,and exploring the beauty of Taiwanes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Chapter5:"conclusion"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article on"Kua-a-tsheh"in the using of the rhyme, spelling, character's choice,vocabullary,special special examples of vocabulary,morphological analysis, language style,and so on,do a simple review of this article,Finally,there i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linguistic value of"Kua-a-tsheh",This study is attempting to build further on the research of Minnan literature, Hope that we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in local language education,. Probably, we can get more 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how to view and explain the meaningof "Kua-a-tsheh".
【參考書目】
【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育德(1993)。台灣話講座(P.98)。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2000)。台灣話講座。台北市:前衛。
王育德(2002)。王育德全集3-台灣話講座(P.190)。台北市:前衛。
甘為霖著(1978)12版。廈門音新字典。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江寶釵等著(2001)初版。閩南語文學教材。高雄市:麗文文化。
片岡巖原著、陳金田譯(2000)。台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
竹內治《台灣演劇誌》(1943,5)。收入濱田秀三郎編《台灣演劇の現況》(pp89-93)。東京:丹青書房。台南市立圖書館藏。
沈進富(1954)。《彙音寶鑑》。雲林:文藝學社。
吳國安(1931)。台語e疊詞擬狀語。台北市:自行出版。
呂興昌(1998)。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市:前衛。
杜建坊(2008)。歌仔册起鼓 : 語言、文學與文化。台北市:台灣書房。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與概論(p203)。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央敏(1955)。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前衛。
林礽乾等總編輯主編 (2004)。台灣文化事典(p211)。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東方孝義(1937,4)。〈台灣習俗─台灣の演劇〉(pp19-21)。載《台灣時報》209號。台北:台灣時報發行所。
周長楫(2001 )。 詩詞閩南話讀音與押韻 。台北:敦理出版社。
周長楫、康啟明(1997) 初版。台灣閩南話教程 。屏東:安可出版社。
邱旭伶(1999)。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p.220)。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竺家寧(1992)二版。《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竺家寜(2005)《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邱文錫、陳憲國( 2000)。實用華語臺語對照典。台北:樟樹出版社。
施炳華(1995)。《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初版。台北:文史哲版社。
施炳華(2001,4)初版。《行入台語文學的花園》(pp.66-67)。台南:真平企業。
施炳華(2008 , 6)。《台灣歌仔冊欣賞》。開朗雜誌。
洪惟仁(1992)。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市:前衛。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初版。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
洪惟仁(1993)。《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一版。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洪惟仁(1995)。《《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印行。
胡萬川主編(1994,6)。沙鹿鎮閩南語歌謠(三)。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2004)。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大出版社。
徐福全(1998)。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市:作者自行出版。
馬重奇(2008,9)初版。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許成章(1992)。台灣漢語辭典。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許極燉(1992)。台語文字化的方向。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張德明,1995,《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曹逢甫(1995)初版。台灣閩南語論文集。台北:文鶴。
陳修(1991)。台灣話大詞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陳成福(2002)。《國台音彙音寶典》。台南:西北出版社。
陳憲國、邱文鍚(2000)。實用台灣諺語典。台北:樟樹出版社。
(宋)陳彭年等著(2001)。新校宋本廣韻。台北市:洪葉文化公司。
連橫(1957)初版。《台灣語典》甲本頁118,丙本頁154,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
連橫著,姚榮松導讀(1987)。臺灣語典。台北市:金楓出版社。
程祥徽(2000)。《語言風格初探》(p19)。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曾子良(2009)。《台灣歌仔四論》。台北:國家出版社。
黃謙編(1800)。光緒乙已(1903)。薰園藏版《增補彙音妙悟》。廈門:會文書莊。
黃謙(1800)。《彙音妙悟》。台中:瑞成書局。
黃勁連編註(2001)。南瀛台灣民間文學叢書《011金快也跳運河》。台灣七字仔歌仔簿。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
黃勁連編註(2001)南瀛台灣民間文學叢書《012乞食開藝旦歌》台灣七字仔歌仔簿。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慶萱(1990)。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裕宏(2000)。白話字基本論說:台語文對應&相關議題淺說。台北:文鶴。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社。
董忠司(1996)。《台灣閩南語語音教材初稿》(p139)。台北市:文建會。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市:文建會。
董忠司總編纂(2001)。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湯廷池 (1999)。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楊青矗(1992)。國台雙語辭典。台北市:敦理出版社。
楊秀芳(1995)。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鄭良偉、鄭謝淑娟同編撰(1978)再版。臺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盧廣誠(1999)初版。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
臧汀生(1996)初版。《台語書面化研究》。台北市:前衛。
(佚名)《臺南運河奇案歌》。新竹:竹林書局,11987年5月八版。筆者自藏。
(佚名)《乞食開藝旦歌》。新竹:竹林書局,1989年6月九版。筆者自藏。
【博碩士論文】
李蘭馨(2004)。「開臺」、「過臺」臺語歌仔冊之用韻與詞彙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美麗 (2004)。<<台南運河奇案歌>>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官宥秀(2001)。臺灣閩南語移民歌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柯榮三(2004)。有關新聞事件之台灣歌仔冊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昭惠(2008)。玉珍漢書部《最新病子歌》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淑惠(2003)。歌仔冊《八七水災歌》語言研究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雍穆(2003)。孟姜女歌仔冊之語言研究─以押韻與用字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姿听(2002)。台灣閩南語相褒類歌仔冊語言研究─以竹林書局十種歌仔冊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以丞(2008)。臺灣閩南語漳泉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惠音(2005)。臺灣閩南語一字多音研究-以歌仔冊《甘國寶過台灣》韻腳為例的探討。國立高雄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子良(1989)。臺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之研究及閩臺歌仔敘錄與存目。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杜仲奇(2009)。台灣歌仔冊《正派三國歌》之語言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臧汀生(1979)。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臧汀生(1989)。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期刊論文】
王順隆(1993)。〈談台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台灣風物》,43(3)。
王順隆(1994)。〈閩台「歌仔冊」書目‧曲目〉。《台灣文獻》,45(3),p171。
王順隆(1995)。〈從近百年的臺灣閩南語教育探討臺灣的語言社會〉。《臺灣文獻》, 46(3),pp 153-159。
王順隆(1996,3)。〈「歌仔冊」書目補遺〉。《台灣文獻》,47(1),pp73-100。
王順隆(1997)。從七種全本《孟姜女歌》的語詞。文體看「歌仔冊」的進化過程。台灣文獻,48(2)。
王順隆(1999)。「歌仔冊」韻字的研究。〈第三屆台灣語文論文發表會論文1997〉。
王順隆(2002)。〈談「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民俗曲藝》,(136期),pp201-238。
王振義(1993)。〈歌仔平仄規律實質意義的探討〉。《台灣史田野通訊》,27期,pp47-51。
李壬癸(1986)。〈Ryming and Phonemic Contrast Southern Min〉《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pp439-463。
李喬 (2001)。〈臺灣文化與新國家〉。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合編)《邁向21世紀的臺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pp345-358。
林慶勳(1997)。〈台灣歌仔簿押韻現象考察-以《人心不足歌為例歌》〉。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p50。泉州:華僑大學。
林央敏(1996)。《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
林香薇(2005,12)。論台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版本和詞彙─以「僥倖錢開食了歌」為例。漢學研究,23(2),pp467-496。
姚榮松(1990)。閩南話書面語的漢字規範。教學與研究,12期。
姚榮松(1992)。當代台灣的外來語問題。師大學報,37期。
姚榮松(1993)。兩岸閩南話辭典對方言本字認定的差異。國文學報(22期)。台北:師大國文系。
姚榮松(1995)。閩南語書面與使用漢字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77-192。台北:師大國文系。
姚榮松(1996)。從兩岸三地新詞的滋生類型看當代漢語的創新與互動。法國首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87-99。巴黎:鳳凰書店。
姚榮松(1997,5)。〈字源與流俗詞源的迷思-從《台灣語典》看台語漢字的規範道路〉。政治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姚榮松(1998)。閩客共有詞彙中的同源問題。中國學術年刊19期,pp659-672。
姚榮松(200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用字分析與詞彙解讀-以《最新落陰相褒歌》為例。師大國文學報(29),pp263-287。台北:師大國文系。
姚榮松(2005)。台灣閩南語的正字與俗字。國文天地21(2),pp10-21。台北:師大國文系。
姚榮松(2006)。從詞彙體系看台灣閩南語的正層次。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台北:萬卷樓。
姚榮松(2010,4)。〈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學雜誌》,創刊號,pp143-204。
施炳華(1995)。〈用閩南語吟誦古詩〉。《成大中文學報》,第3期。
施炳華註(1997)。〈陳三五娘上下〉。吳守禮校刊本,施炳華註,南瀛台灣民間文學叢書1。台南:台南縣文化中心。
施炳華(2000 , 6)。〈談歌仔冊的音字與整理〉。成大中文學報,(第八期) ,pp207-225。
施博爾(2002)。〈五百舊本歌仔冊目錄〉。《台灣風物》,15(2)。
樋口靖((2004)。《新編彙音妙悟》。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編。
黃得時(1984) 。〈台灣歌謠之型態〉。《文獻專刊》,3(1),pp507-518。
楊秀芳 (1990,12)。方言本字的研究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特刊,(18),pp111-143。台北:國家圖書館。
【網站資料】
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課程網要。國教專業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language02-source.php
王順隆中文網站。王順隆〈「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Last update 2002/05/30,取自:http://www32.ocn.ne.jp/~sunliong/ong.htm
王順隆中文網站。王順隆(2001)<歌仔戲的合轍押韻>。取自:http://www32.ocn.ne.jp/~sunliong/lunwen13.htm2002.05.3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台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劃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index.html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8d,《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音讀說明http://twblg.dict.edu.tw
【報紙】
聯合報,「全球6800語言,下世紀消失一半」,2002/1/16,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