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青妤 Ching Yu Tsai |
---|---|
論文名稱: |
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論述分析─以政府與全國教師會四各溝通場域為例 |
指導教授: | 王麗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6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專業 、論述分析 、全國教師會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1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教育改革以來,不同發聲主體所闡述的教師專業論述,包括說了什麼、如何說、什麼情境下說以及為什麼這樣說,採取偏向Fairclough的「論述分析」為研究方法,一方面分析文件裡的陳述聲明,二方面藉由問題導引式的分析特色,探究相異發聲團體所闡述的教師專業論述。然而,囿於研究者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僅挑選兩個具有影響力的發聲團體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具有決議政策力量的「政府」,以及近年來積極參與政府決策過程的教師組織—「全國教師會」。在研究焦點上則限定2002年~2004年期間四個重大溝通事件為文件資料蒐集範圍,包括2002年「團結九二八」、2002年~2003年教師法施行細則修訂過程、2003年「行動九二八」以及2003年~2004年制訂教師專業評鑑試辦辦法等。
研究結果顯示在教師工作權益漸次改變以及教育改革政策施行的情境脈絡下,政府與全教會秉持著相互歧異的發聲動機(政府:持續推行教改政策及鞏固政權地位;全教會:維護教師工作權益與提昇教師組織發聲權力),採取各自認為合理有效的陳述策略,進而闡述出在「教師工作角色」、「教師專業能力」、「教師工作權益」、「教師專業倫理」、「教師專業資格」、「教師專業地位」等六個層面上相互異同的教師專業圖像。
Teacher profession is the key to education quality. However, the defini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 vari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teacher profession discourses of different subjects under the context of Taiwan education reform in recent 10 years. The study uses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ubjects of study include the state and NTA. Researcher chooses four critical communicative events for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ocuments. The four critical communicative events include 2002 and 2003 teachers’ demonstrations, the Enforcement Rule of Teacher Act revise, and the formul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state and NTA both to attain profits themselves, which account for their different realization of context and statement strategies.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explain the state and NTA’s images of teacher profession in six dimensions, including “career roles”, “profession ability”, “rights”, “professional ethic”,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of teachers.
一、 中文參考資料
丁志仁、陳舜芬、洪儷瑜(1996)。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方永泉(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行動研究。載於國立暨南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課程: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203-225)。高雄:復文。
王閩(2003)。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TCTC576010。
王秋絨(2003)。台灣、德國教師組織之比較。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頁305-335)。台北:高等教育。
王秋絨(1991)在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制度上的蘊義。台北:師大書苑。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田玲瑚(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0NKNU0332053。
朱匯森(1991)。專業精神是優良教師必備的條件。梁尚勇(主編),樹立教師的新形象。(16-30)。台北:台灣書店。
江佳茹(200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和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TCTC576058。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沈姍姍(1997)。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413-H-134-010)。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宋銘豊(2003)。建構同儕合作情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NTCTC147004。
宋銘豐(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TCTC576023。
李政穎(2003)。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育研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TCTC576064。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TNU0205014。
吳宗立(1996)。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權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0,71-75。
何美怡(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品質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TMTC0576070。
林玟漣(2001)。原住民教育的論述分析---以四本專書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榮彩(2002)。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0NTNT1626006。
林勇輝(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和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TMTC0576052。
林庭瑤(譯)(2001)。K. Nash著。當代政治社會學:全球化、政治與權力(Contemporary political sociology)。台北:韋伯。
柯禧慧(1999)。從Denscombe的觀點談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頁3-16)。台北:師大書苑。
姜添輝(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影響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157-197。
姜添輝(1999)。結構功能主義專業特質論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頁251-272)。台北:台灣書店。
洪小媚(2004)。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專業自主與校長權力之扞格。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NHU05665022。
唐宗清(譯)(1997)。K. Harris著。教師與階級 : 馬克思主義分析(Techers and classes : a Marxist analysis)。台北市:桂冠。
孫邦正(1985)。經師與人師。台北:台灣商務。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調查研究,8,5-42。
郭為藩(2002)。師範大學制度的傳統與銳變。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30-50),台北:學富。
郭淑珍(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0NHCT1626003。
許誌庭(2002)。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可能性、限制與實踐方向。教育研究集刊, 48(4),27-52。
許雅惠(2004)。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NCYU0576016
張哲豪(2002)。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0NTPTC611035。
張艷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0NKNU0036014。
張盈(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TCTC576062。
陳仁聲(2004)。探討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學校行政的互動 ~以國民中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YZU00457057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苑。
陳伯璋(1993)。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9,3月)。從近年來課程改革談教師角色的定位。論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八十七學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國民教育革新與展望」研討會,嘉義民雄。
陳伯璋(1993)。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喜(1980)。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奎喜(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喜(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D. Marsh & G. Stoker著。政治學方法論(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韋伯文化。
陳添球(1999)。教育社會學:知識使用取向。高雄:復文。
陳惠敏(2001)。知識、權力、課程---以Foucault權力/知識論述評析九年一貫課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玉鳳(200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評鑑規準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KNU0332031。
彭富源(1998)。學校教師為與教師專業自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黃英凡(2004)。激勵保健因素對高屏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專業承諾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NPTT1576020。
黃秋月(2003)。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CYU1576046。
黃炳煌(1995)。教師專業素質之提升。教改通訊,12,8-12。
黃嘉莉(2003)。教師專業及其制度化之歷史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楊國賜(2003)。「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頁417-443)。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深坑(1988)。理論、論述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楊深坑(2003)。德國教師組織與教育專業權運作之研究。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頁273-302)。台北:高等教育。
楊諮燕(2002)。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0TKU00620012。
楊淑嬌(譯)(2003)。G. Ritzer著。當代社會學理論(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its Classical Roots: The Basics)。台北:巨流。
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PTT1576062。
葉麗錦(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PTT1576062。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判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輝(1990)。功能理論:帕森思。台北:風雲論壇。
蔡文輝(1982)。社會變遷。台北:三民。
蔡采秀(譯)(1998)。B. Smart著。傅科(Michel Foucault)。台北:巨流。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0NCKU5331005。
蔡惠貞(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教師專業成長。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NPTTC576002。
蔡淑婷(200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教師專業倫理踐行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2TIT00677018。
蔡宛容(2001)。從身體到身體政權---探析女性「子宮切除後」的論述。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新煌(1989)。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
盧政吉(2002) 國小教師專業道德推理自我強度與專業道德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0NPTTC328026。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鍾禮章(2003)。國民中學實施教師專業評鑑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博碩士論文摘要,91NCCU5626010。
翟本瑞(2002)。閱讀傅科與傅科式閱讀。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頁147-188)。嘉義:南華教社所。
翟本瑞(2003,3月11日)。誰的教改?誰的責任?。中國時報論壇,2003年3月14日,取自
http://ec.chinatimes.com/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DB=ChinaTimes&Function=ListDoc&From=1&Single=1
瞿立鶴(1992)。教師權利的覺醒。台北:全國教育會。
蘇峰山(1997)。權力/知識/主體:Foucault批判思考的基本問題架構。東吳哲學學報:知識與權力學術研討會專輯,2,209-218。
二、 西文參考資料
Beyer, L. E. (1988). Knowing and acting: Inquiry, Ideology, and educational studies. Philadelphia: The Farmer Press.
Collins, R. (1990). Changing concep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 In R. Torstendahl & M. Burrage (Eds.),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 :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 (pp. 11-24). London: Sage
Chabbott, C., & Ramires, F.O. (2000).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M.T.Hallinan(Ed.), Ham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163-189). New York.
Dingwall, R.(1983). Introduction. In R. Dingwall & P. Lewis, (Eds.), 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Lawyers, Doctors and Others (pp.1-19). London: Macmillan Press.
David, H. (2000). Discourse.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naher, G., Schirato, T., & Webb, J. (2000). Understanding Foucault. London: Sage.
Freidson, E. (1983) . The Theory of Professions: State of the Art. In R. Dingwall & P. Lewis (Eds.), 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 Lawyers, Doctors, and Others (pp.19-38). London: Macmillan Press.
Gee, J. P.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Routledge.
Geoff, D., Tony, S., & Jen, W. (2002). Understanding Foucault. London: Sage.
Howarth, D. (2000). Discourse. Open University Press.
Jorgensen, M. & Phillips, L. (2003).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Larson, M. S. (1990). In the matter of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or how impossible is it to leave nothing unsaid. In R. Torstendahl & M. Burrage (Eds.),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 (pp. 24-50). London: Sage.
Marianne, J., & Louis, P., (2002).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Sage.
Norman, F., (200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method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 W. Ruth & M. Michael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p. 121-138). London: Sage.
Popketwitz, T. S., & Lind, K. (1989). Teacher Incentives as Reforms: Teacher Work and the Changing Control Mechanism in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0(4), 575-594.
Zeeman, L., Poggenpoel, M., Myburgh, C., &Linde, N.(2002). An Introduction to a postmodern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Discourse analysis. Education, 123(1), 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