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貽晴 Hsu Yi-Ching |
---|---|
論文名稱: |
百合少女與歷史轉譯:楊双子「花開時節」系列小說研究 The Reculturation of Yuri Girls:A Study on Yang Shuang-tzu’s The Season When Flowers Bloom Novel Series |
指導教授: |
林巾力
Lin, Chin-Li 張俐璇 Chang, Li-Hs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0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歷史小說 、撈月之人 、花開時節 、花開少女華麗島 、百合 、少女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 historical novels, The Man Scooping up the Moon, The Season When Flowers Bloom, Blossoming Girls of Gorgeous Island, Yuri, Shojo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38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7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楊双子的長篇小說《花開時節》透過日治臺灣女學生的成長,反映1942年楊千鶴短篇小說〈花開時節〉中,女學生從校園畢業,隨即面臨婚配問題與追求自我的掙扎。楊双子以「百合」視野解答少女共同的困境,開啟嶄新的歷史敘事。
「百合」一詞,普遍被認為原生於日本次文化,然而在臺灣歷史發展過程,「百合」亦是彰顯抵抗強權、臺灣精神的表徵,突顯「百合」於臺灣「原生與外來」文化意義連結、跨越的特殊性。楊双子重新定位臺灣歷史「百合」,找到不同於男性文史家投射殖民受害者的書寫角度,再現女性「百合」關係帶有轉變弱勢處境的力量。
本文將楊双子《撈月之人》(2016)、《花開時節》(2017)與《花開少女華麗島》(2018)視為「花開時節」系列小說,指出「百合少女」具有「歷史轉譯」的能量:《撈月之人》藉由「通靈少女」側寫臺灣宮廟文化;《花開時節》經由台日女學生情誼,重構1930年代殖民地生活圖像;《花開少女華麗島》既是《花開時節》的少女同人創作,同時是對翁鬧、真衫靜枝、吉屋信子等文學經典的省思與回應。本文由此指出,「百合少女」顛覆既有價值的可能性,以及豐富「臺灣歷史小說」的潛力,通過歷史映照當代性別關係平等化的期許。
Yang Shuang-zi’s fiction The Season When Flowers Bloom, focusing on the growth of female student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period, reflects the theme of a short story with the same title written by Yang Chian-ho in 1942: females often struggled between marriage and self-pursuit after graduated from school. Yang creates a bland new historical narrative with the concept of “Yuri” and tries to offer a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girls.
The term “Yuri” (Lily) is said to originate from Japanese subculture. Howev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Taiwan, lily is also taken as a symbol of Taiwan spirit, which possesses the power of resisting threats and invaders. The concept “Yuri/Lily” in Taiwan therefore provides a cross-cultural meaning which connects local and foreign culture. With an approach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ale writers who writes through the aspect of victims under colonialism, Yang Shuang-zi re-places and re-defines “Yuri/Lily” in Taiwan history, showing that “Yuri”, female relationships, may have the power of transforming under disadvantaged circumstances.
This thesis takes Yang Shuang-zi’s The Man Scooping up the Moon (2016), The Season When Flowers Bloom (2017) and Blossoming Girls of Gorgeous Island (2018) as novel series, pointing out that “Yuri Girls” possess the power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The Man Scooping up the Moon, focusing on a psychic girl, provides a profile of Taiwan temple culture. The Season When Flowers Bloom, portraying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aiwanese and Japanese female students, represents life images of colonial Taiwan back in 1930s. Blossoming Girls of Gorgeous Island, a fan fiction of The Season When Flowers Bloom, is a reflection or response to those classic works of Weng Nao, Masugi Shizue, Yoshiya Nobuko. In sum,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e power of “Yuri Girls” in impacting the existing value and its potential to enrich Taiwan historical novels. This historical writing is also an attempt to quest for a society of gender equality for the present time.
文本書目
楊双子,《撈月之人》,(台北:奇異果文創出版社,2016.05)。
———,《花開時節》,(台北:奇異果文創出版社,2017.10)。
———,《花開少女華麗島》,(台北:九歌出版社,2018.06)。
專書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ふぢのやまい,《「百合映画」完全ガイド》,(東京:星海社,2020.06)。
大橋崇行,《ライトノベルから見た少女/少年小説史》,(東京:笠間書院,2014.10)。
王佩迪主編,《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台北:奇異果文創,2015.08)。
王德威、黃英哲主編,涂翠花、蔡建鑫譯,《華麗島的冒險——日治時期日本作家的臺灣故事》,(台北:麥田出版,2010.01)。
竹中信子,《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 昭和篇(上)、昭和篇(下))》,(台北:時報文化,2009.01)。
竹田志保,《吉屋信子研究》,(東京:翰林書房,2018.03)。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09)。
何季仲譯,《日本小倉百人一首和歌中譯詩》,(台北:鴻儒堂,2007)。
吳佩珍,《真杉靜枝與殖民地臺灣》,(台北:聯經出版,2013.09)。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台北:稻鄉出版,2012.09)。
李承機、李育霖編,《帝國在臺灣Ⅱ:「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台北:國立臺灣出版中心,2020.04)。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07)。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02)。
———,《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圖書,1999.05.01)。
長谷川啓等編著,《少女小説事典》,(東京:東京堂出版,2015.03)。
洪郁如,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06)。
翁鬧著,黃毓婷譯,《破曉集——翁鬧作品全集》,(台北:如果出版,2013.11)。
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9.07)。
陳國偉,《類型風景——台灣戰後大眾文學》,(台南:臺灣文學館,2013.11)。
陳建忠,《記憶流域:臺灣歷史書寫與記憶政治》,(新北: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08)。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著,《另眼看御宅:跨媒體傳播下的日本文化剪影》,(新竹:交通大學出版,2014.01)。
楊千鶴,《花開時節》,(台北:南天書局,2001.01)。
———,《人生的三稜鏡》,(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03)。
楊若慈,《那些年,我們愛的步步驚心:臺灣言情小說浪潮中的性別政治》,(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15.02)。
楊若暉,《少女之愛:台灣動漫畫領域中的百合文化》,(台北:獨立作家出版,2015.02)。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臺灣妖怪學就醬》,(台北:奇異果文創,2019.02)。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2001.11)。
賴香吟,《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臺灣小說風景》,(新北:印刻出版,2019.03)。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呂明純,〈大東亞體制下的女性文明想像〉,《臺灣文學學報》16期(2010.06),頁193-210。
洪郁如,〈高等女子教育:臺北女子高等學院〉,《臺灣學通訊》94期(2016.07),頁18-19。
陳佩甄,〈現代「性」與帝國「愛」:台韓殖民時期同性愛再現〉,《臺灣文學學報》23期(2013.12),頁101-135。
期刊雜誌(依姓氏筆畫排序)
川崎賢子,〈半壊のシンボル-吉屋信と百合的欲望の共同体〉《ユリイカ》27「百合文化の現在」,(2014.12)。
陳國偉,〈以愛批評的「書評別冊」專欄作家〉,《聯合文學》,410期(2018.12),頁52-53。
楊双子,〈昭和少女台中市街徒步日記──歷史小說《花開時節》的文學地景散步〉,《文訊》387期(2017.12),頁205-208。
———,〈楊千鶴與花開時節與我〉,《文訊》396期(2018.10),頁56-61。
———,〈「你怎麼可以這樣寫日本時代!」──歷史小說的田野在哪裡?〉,《文訊》404期,(2019.06),頁46。
楊隸亞,〈純情小百合:楊双子《花開少女華麗島》〉,《幼獅文藝:遠行吧,少男少女》774期(2018.06),頁22-26。
蔡雨辰,〈川端康成與百合之愛──從〈少女的港灣〉談起〉,《聯合文學》404期(2018.06),頁36-38。
藤本由香里,〈百合の来し方女どうしの愛をマンガはどう描いてきたか?〉,《ユリイカ》27期「百合文化の現在」,(2014.12)。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呂彥達,《當代穿越小說研究——以耕林出版社迷系列言情小說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
李佳玲,《臺灣網路小說的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意涵—以「蝴蝶」的「穿越小說」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2016)。
李惟蒨,《臺灣新世代作家女同志小說研究——以李屏瑤、楊双子與柴為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07)。
邱于修,《殘缺與完整-蝴蝶穿越系列小說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洪婉婷,《二十一世紀以來台灣言情小說的演變(2001~2015)》(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碩士論文,2016)。
孫以家,《拆解性別框架的想像國度:百合同人小說中的迷挪用與酷兒情慾實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陳怡君,《日治時期女性自我主體的實踐—論楊千鶴及其作品》(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曾靖方,《楊千鶴〈花開時節〉中的少女形象塑造與主角惠英之自我呈現》(台中: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8)。
曾琬鈴,《川端康成戰前長篇少女小說研究--以「少女港」「花日記」「美好的旅行」為中心—》(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楊若慈,《性別權力與情慾展演: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研究(1990~2011)》(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電子媒體(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夢媧,〈開啟你的「百合眼」,生活無處不百合: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與作家楊双子對談〉,「Openbook閱讀誌」,2019.07.31(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2358,檢索日期:2019.11.29)。
唐詩,〈李喬:近10年台灣文學「混沌模糊」,歷史小說或可衝破困境〉,「民報」,2016.03.21(來源:https://www.peoplenews.tw/news/59f0eb19-7cb0-4d60-9441-6654ccc68bfc,檢索日期:2019.12.03)。
陳沛淇,〈「穿越」是為了愛與改變:評楊双子《花開時節》〉,「Openbook閱讀誌」,2017.11.17(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876,檢索日期:2019.10.23)。
陳飛豪,〈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美少女串連的日本文化主體性〉,「ARTouch」,2019.08.23(來源:https://artouch.com/exhibition/content-11572.html,檢索日期:2019.10.29)。
陳薇安,〈同人誌作為廣大的酷兒歪讀試驗場〉,「Medium」,2020.03.20(來源:https://macgyver2239.medium.com/,檢索日期:2020.11.07)。
張亦絢,〈2017 Openbook好書獎 文學類評審報告〉,「Openbook閱讀誌」,2017.12.01(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948,檢索日期:2019.10.23)。
婉昀,〈《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專訪:女性情誼,不只是姊妹、戀人與競爭關係〉,「性別力」,2018.08.01(來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6435,檢索日期:2019.11.10)。
須川亜紀子,〈《美少女戰士》裏的女孩們——日本原創「魔法少女」卡通的發展〉,「nippon.com走進日本」,2015.05.22(來源:https://www.nippon.com/hk/in-depth/a03904/?pnum=1,檢索日期:2020.07.30)。
楊双子,〈台灣有歷史小說嗎?如果有,時代小說呢?〉,「Openbook閱讀誌」,2018.08.22(來源: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068,檢索日期:2019.10.23)。
———,〈楊双子/淺色貓/楊若慈個人簡歷〉,「楊双子_百合,愛有力」,2021.02.06(來源:https://maopintwins.blogspot.com/2017/08/20170810_20.html 最後檢索日期:2021.02.22)。
詹閔旭,〈【重點書評】自我的公眾史:讀楊双子《臺灣漫遊錄》〉,「聯合文學unitas生活誌」,2020.05.07(來源:https://www.unitas.me/?p=14559,檢索日期:2020.01.21)。
蔡雨辰,〈女性可以不是男人的獎品!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百合」情誼──專訪楊双子《花開少女華麗島》〉,「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8.06.28(來源: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015,檢索日期:20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