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双秀
論文名稱: 近世中國的曹娥信仰
指導教授: 林麗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曹娥曹娥碑近世民間信仰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8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曹娥,東漢會稽上虞人,巫者之女,投江尋父而死。縣令度尚為其立碑(即曹娥碑)且立祠,加以奉祀。從此曹娥既具「巫女」身分,又為儒家論述下的「孝女」,更是紀念性的人格神。作為神祇,曹娥在宋代進一步被列入祀典,並獲賜爵位。近世時期,除了明代被削去封號,曹娥皆擁「夫人」之爵號,香火綿延至今。

    本文試圖從「層累構成」的曹娥碑之文化傳統、國家力量,與地方百姓之崇奉三個角度切入,釐清士人書寫活動於信仰的作用、民間信仰與國家敕封的互動,及地方信仰間的彼此爭勝,從中理解曹娥信仰萬古不衰,卻又無法擴散各地的具體原因。

    經由長時段考察曹娥信仰,主要發現歷代士人的書寫活動是維繫曹娥信仰相當重要的力量。士人從事的各種文藝創作,留下的詩、對聯、廟額、碑帖「層累構成」了曹娥的文化傳統,曹娥之名在此間不斷激盪擴揚,曹娥廟因而成為「名勝」,吸引遊客參謁祭拜。

    其次,近世曹娥的形象,雖然在文獻上一直以孝女姿態出現,看似缺乏神力,然而實際上其亦具潮神性質,依著不同時代百姓崇奉的程度,在紀念性人格神與具靈力的地方神祇之間擺盪;相對地,曹娥廟也就具「祠」與「廟」的雙重屬性。本文更進一步經由分析孝女祠與孝子祠之建置在法律上的規定,以及其空間屬性,釐清以孝為名的曹娥女神無法以人格神擴散至各地的內在原因。

    第三,國家力量雖能標誌曹娥為孝之女神,並且將之列入祀典,以宗教的力量向下滲透進地方社會,藉以教化民眾,卻無法控制百姓是否崇奉。也就是說,不同於華琛研究天后信仰後所說,國家敕封對信仰發展具有頗強的影響力,從近世曹娥信仰看不出官方的敕封與爵位之有無對於信仰發展有何實質幫助。相反地,敕封神祇爵位主要有賴民間力量的請封。

    總之,投江殉父的曹娥,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作用下,流芳萬古。國家、士人、百姓分別出自不同的意識與目的,投射於曹娥身上,對之展開不同的論述,從而也就形塑曹娥「孝女」與「女神」雙重屬性。近世的歷史過程中,曹娥受文化傳統、國家力量、地方社會三股力量的支撐拉扯,有時孝女的形象突出,有時女神靈力的特質盡顯,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下擺盪不定。從近世曹娥信仰之研究,我們清楚看到了國家教化性質濃厚的神祇,內在多變而豐富的意義。

    緒 論....................................................1  一、研究目的............................................1  二、文獻回顧............................................3  三、研究方法與資料說明.................................14 第一章 曹娥事蹟的傳頌與曹娥廟的地理環...................23  第一節 士人的書寫活動與曹娥名聲的開展.................23  第二節 曹娥廟附近的商業活動與糾紛.....................32  第三節 曹娥江的戰略位置...............................41 第二章 近世祭祀制度與曹娥的神性.........................49  第一節 由孝女到夫人:宋元曹娥的敕封...................49  第二節 明代祭祀制度與曹娥爵號的轉變...................55  第三節 曹娥的神性:「要識人間孝女祠」.................63  第四節 清代曹娥廟的興修與曹娥爵號再現.................86 第三章 明清曹娥信仰的擴散...............................97  第一節 列女、孝女祠與曹娥信仰.........................97  第二節 海神系統中的曹娥信仰..........................112 結 論..................................................119 附 錄..................................................125  一、東漢‧邯鄲淳,〈曹娥碑〉..........................125  二、海神廟祭祀之儀式..................................126 徵引書目................................................129

    壹、 古籍史料

    一、 政書典籍

    ﹝南朝宋﹞范曄編纂;﹝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0。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元﹞不著人撰,《大元聖政國朝典章》,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7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南京圖書館藏一九七二年臺灣故宮博物院影印元刻本影印,2002。
    ﹝明﹞申時行等修;﹝明﹞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7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萬曆內府刻本影印,2002。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明﹞李賢,《明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李默,黃養蒙等刪定,《吏部職掌》,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職官類,第258冊,台南縣:莊嚴文化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7。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據清武英殿本影印,1963。
    ﹝清﹞允祹等奉敕撰,《(康熙)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崑岡等奉敕著;﹝清﹞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8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石印本影印,2002。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清﹞劉錦藻,《皇朝續文獻通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8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民國商務印書館影印十通本影印,2002。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二、 地方志

    ﹝宋﹞施宿等撰,《(嘉泰)會稽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嘉慶十三年刊本景印,1983。
    ﹝宋﹞胡榘編撰;﹝宋﹞羅濬纂修,《(寶慶)四明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70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2002。
    ﹝宋﹞張津等撰,《(乾道)四明圖經》,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咸豐四年刊本,1983。
    ﹝宋﹞張淏等撰,《會稽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嘉慶十三年刊本景印,1983。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卓鈿修;﹝明﹞王圻纂,《(萬曆)青浦縣志》,收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1冊,北京:中國書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92。
    ﹝明﹞林策編輯;魏堂續增;張時徹纂修;何愈訂正,《(嘉靖)蕭山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9册,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唐錦編纂,﹝明﹞朱曜校正,《(弘治)上海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明﹞張元汴,《(萬曆)會稽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三年刊本影印,1983。
    ﹝明﹞楊宗甫,《(嘉靖)惠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2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嘉靖年初刊本影印,1982。
    ﹝明﹞蕭良幹、張元汴纂修,《(萬曆)紹興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十五年刊本影印,1983。
    ﹝清﹞卞寶第,李瀚章等修;﹝清﹞曾國荃,郭嵩燾等纂,《(光緒)湖南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6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四年影印清光緒十一年刻本影印,2002。
    ﹝清﹞唐煦春等修;[清]朱士黻等纂,《(光緒)上虞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十七年刊本影印,1970。
    ﹝清﹞鄭僑等纂,《(康熙)上虞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康熙十年刊本影印,1983。
    ﹝清﹞方觀承等修;查祥等纂,《敕修兩浙海塘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51冊,台南縣:莊嚴文化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2002。
    ﹝清﹞延豐,《欽定重修兩浙鹽法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同治刻本影印,2002。
    ﹝清﹞嵇曾筠等監修,《(雍正)浙江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董欽德輯,《(康熙)會稽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二十五年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校刊鉛印本影印,1983。
    ﹝清﹞戰魯村修,《(乾隆)海寧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乾隆四十年修;道光二十八年重刊本影印,1983。
    ﹝清﹞龔嘉儁修;﹝清﹞李楁纂,《(民國)杭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十一年鉛印本影印,1974。

    三、文集及其他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縣:藝文印書館,1979。
    ﹝東晉﹞劉敬叔,《異苑》,收入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96年三刷。
    ﹝南朝陳﹞夏侯曾先,《會稽地志》,收入魯迅編;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會稽郡故書雜集》,上海:魯迅全集,1947。
    ﹝唐﹞李商隱;﹝清﹞馮浩撰,《玉溪生詩詳註》,中國基本古籍庫據清乾隆德聚堂刻本。
    ﹝清﹞葉德輝編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4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宋﹞孔延之編,《會稽掇英總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王阮,《義豐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史浩,《鄮峯真隱漫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2003第七刷。
    ﹝宋﹞吳自牧,《夢粱錄》,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宋﹞李洪,《芸庵類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杜範,《清獻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張方平,《樂全先生文集》,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館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89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宋刻本影印,1988。
    ﹝宋﹞張堯同,《嘉禾百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喻良能,《香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薛嵎,《雲泉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朱晞顏,《瓢泉吟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吳師道,《禮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宋禧,《庸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張翥撰;﹝明﹞釋大杼輯,《蛻菴詩》,收入《四部叢刊‧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明刊本,1934。
    ﹝元﹞黃庚,《月屋漫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裘君弘,《西江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6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裘氏妙貫堂刻本影印,2002。
    ﹝元﹞鄭玉,《師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王世懋,《王奉常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3冊,台南縣:莊嚴文化據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7。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上海:中華書局,1959。
    ﹝明﹞呂坤輯,《呂新吾先生閨範圖說》,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29冊,台南縣:莊嚴文化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呂應菊重刻本影印,1995。
    ﹝明﹞汪砢玉,《珊瑚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北京:中華書局,2007重印。
    ﹝明]林堯俞等纂修;〔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5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官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唐肅,《丹崖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26冊,上海:上海古籍據上海圖書館藏明末祁氏澹生堂抄本影印,2002。
    ﹝明﹞徐一夔,《始豐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郭正域,《合併黃離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萬曆四十年史記事刻本;新華書店經銷,2000。
    ﹝明﹞陳澹然,《權制》,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1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清光緖二十六年徐崇立刻本;新華書店經銷,2000。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第三刷。
    ﹝明﹞陸深,《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陶承慶,《商程一覽》,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藏,萬曆年間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1990。
    ﹝明﹞無名氏著;王秋桂、李豐楙主編,《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大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明﹞費元祿,《甲秀園集》,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六年刻本。
    ﹝明﹞黃汴,《一統路程圖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6冊,台南縣:莊嚴文化,1996。
    ﹝明﹞熊明遇,《文直行書詩文》,中國古籍資料庫據清順治十七年刻本。
    ﹝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鄭仲夔,《玉麈新譚》,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12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2002。
    ﹝明﹞鄭善夫,《少谷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薛敬孟,《擊鐵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2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清康熙十年刻本影印;新華書店經銷,2000。
    ﹝明﹞謝肅,《密菴稿》,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景印四部善本叢刊據明洪武本影印。
    ﹝明﹞魏驥,《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30冊,台南縣:莊嚴文化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弘治十一年洪鐘刻本影印,1997。
    ﹝清﹞王昶,《金石萃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第8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嘉慶十年刻同治錢寶傳等補修本影印,2002。
    ﹝清﹞王椷,《秋燈叢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第126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2002。
    ﹝清﹞江昱,《瀟湘聽雨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11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天津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八年春草軒刻本影印,2002。
    ﹝清﹞吳文鎔,《吳文節公遺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咸豐七年吳養原刻本影印,2002。
    ﹝清﹞李元度,《天岳山館文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4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光緒六年刻本影印,2002。
    ﹝清﹞李慈銘,《越縵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民國北平圖書館鉛印本影印,2002。
    ﹝清﹞李暾,《松梧閣詩集》二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玖輯,第2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清雍正乾隆間刻本;新華書店經銷,2000。
    ﹝清﹞阮元,《兩浙金石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第9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道光四年李澐刻本影印,1995。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9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十年刻吳興叢書本影印,2002。
    ﹝清﹞杭世駿,《道古堂全集》,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淸乾隆五十五年杭賓仁校    刊本。
    ﹝清﹞金古良繪;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無雙譜》,北京:中華書局據清康熙中葉刊本影印,1961。
    ﹝清﹞金廷棟輯,《曹江孝女廟誌》,收入《中國祠墓志叢刊‧第58輯》,揚州:廣陵書社,2004。
    ﹝清﹞夏荃,《退庵筆記》,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參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2000。
    ﹝清﹞袁學謨,《居易堂浙中新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3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新華書店經銷,2000。
    ﹝清﹞袁翼,《邃懷堂全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5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袁鎮嵩刻本影印,2002。
    ﹝清﹞張我觀,《覆甕集刑名》,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第9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雍正四年刻本影印,2002。
    ﹝清﹞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7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影印,2002。
    ﹝清﹞陳鼎,《留溪外傳》,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第122冊,台南縣:莊嚴文化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影印,1996。
    ﹝清﹞黃生,《義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照乘等撰,《天妃顯聖錄》,台北:台灣銀行發行;中華書局經售,1960。
    ﹝清﹞潘衍桐編,《兩浙輏軒續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第16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十七年浙江書局刻本影印,2002。
    ﹝清﹞鄧顯鶴輯,《沅湘耆舊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第16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三年鄧氏南邨艸堂刻本影印,2002。
    ﹝清﹞戴名世,《南山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影印,2002。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6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稿本影印,2002。

    貳、 今人論著

    一、中文部分

     (一)專著
    王見川、皮慶生,《中國近世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王章濤編著,《阮元年譜》,合肥:黃山書社,2003。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登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1982。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朱海濱,《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朱海濱,《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1。
    李小紅,《宋代社會中的巫覡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姚瀛艇等編著,《宋代文化史》,台北:昭明出版;聯經出版公司總經銷,1999。
    徐冰若,阮慶祥,楊乃浚,《紹興民俗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4。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徐曉望,《媽祖信仰史研究》,福州:海風出版社,2007。
    國立中央圖書館原編,王德毅增訂,《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再版。
    陳橋驛主編,《中國運河開發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台大文學院發行,1998。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第二刷。
    (日)松浦章著;董科譯,《清代內河水運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日)宮川尚志,《六朝宗教史》,東京:弘文堂,1948。
    (日)澤田瑞穗,《中國の民間信仰》,東京:工作舍,1982。
    (日)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美)韋思諦(Stephen C. Averill)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美)楊慶堃著;范麗珠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英)王斯福著;趙旭東譯,《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二)期刊論文

    王鴻泰,〈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共生活〉,《明代研究》,10(台北,2007),頁71-103。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17:4(台北,2006),頁73-143。
    甘懷真,〈西漢郊祀禮的成立〉,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頁33-77。
    朱海濱,〈潮神崇拜與錢塘江沿岸低地開發──以張夏神為中心〉(明清江南與近代上海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09/02,未刊稿),頁549-565。
    江紹原,〈端午競渡本意考〉,收入王子今編,《趣味考據》(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頁246-269。
    李小紅,〈東漢孝女曹娥原為「巫女」考論〉,《浙江社會科學》,5(杭州,2009),頁70-75。
    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台北,1994),頁251-270。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宗教信仰結構性的思考〉,《東方宗教研究》,4(台北,1994),頁184-207。
    李獻章著;李孝本譯,〈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臺灣風物》,11:1(台北縣,1961),頁20-38。
    李獻章著;李孝本譯,〈媽祖傳說的原始形態〉,《臺灣風物》,10:10(台北縣,1960),頁7-22。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入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林富士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0),頁163-204。
    林麗月,〈孝道與婦道:明代孝婦的文化史考察〉,《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台北,1998),頁1-29。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327-372。
    科大衛、劉志偉,〈「標準化」還是「正統化」?──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學刊》,6(香港,2008),頁1-21。
    徐泓,〈明代前期的食鹽生產組織〉,24《臺大文史哲學報》(台北,1975),頁161-193。
    徐泓,〈明代前期的食鹽運銷制度〉,23《臺大文史哲學報》(台北,1974),頁221-266。
    徐泓,〈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4《臺大歷史學系學報》(台北,1977),頁299-302。
    張珣,〈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台北,1996),頁198-199。
    張珣,〈臺灣的媽祖信仰──研究回顧〉,《新史學》,4(台北,1995),頁89-126。
    張崑振,〈由清代官祀天后體系看臺灣官祀天后宮建築的幾點特色〉,《臺灣人類學刊》,6:1(台北,2008),頁133-162。
    張穎慧,〈口頭傳承與文學加工:以曹娥碑為中心看曹娥故事相關文本的流布〉,《安康學院學報》,5(安康,2011),頁45-47。
    陳育崧,〈天妃考信錄〉,《南洋學報》,8:2(新加坡,1952),頁29-32。
    陳熙遠,〈人去樓坍水自流──試論座落在文化史上的黃鶴樓〉,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5),頁367-416。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3(台北,2008),頁417-496。
    勞悅強,〈《孝經》中似有還無的女性:兼論唐以前孝女罕見的現象〉,《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4(台北,2004),頁293-330。
    賀晏然,〈孝女成神:曹江孝女廟詩文中的性別書寫〉,「古代及中古之女性與法律、宗教」學術會議論文(未刊稿)。
    黃美英,〈香火與女人:媽祖信仰與儀式的性別意涵〉,收入《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頁531-552。
    雷聞,〈唐宋時期地方祠祀政策的變化:兼論「祀典」與「淫祠」概念的落實〉,《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279-282。
    劉子健,〈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收入《文史‧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頁129-147。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頁173-207。
    蔣竹山,〈宋至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8:2(台北,1997),頁187-219。
    蔡相煇,〈近百年來媽祖研究概況〉,《臺北文獻直字》,152(台北,2005),頁171-205。
    鄭麗航,〈明代國家祭祀體系中的天妃考述〉,5《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福建,2009),頁58-63。
    鍾國發,〈漢帝國宗教的儒化改革〉,《福建論壇》,2(福州,2001),頁114-121。
    (日)水越知,〈伍子胥信仰與江南地域社會──信仰圈結構分析〉,收入(日)平田茂樹編,《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頁316-351。
    (日)中村圭爾,〈會稽郡在六朝史上所起的作用〉,收入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編輯部編,《六朝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暨中囯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六屆年會論文集》(南京:東南文化雜誌社,1998),頁62-66。

     (三)學位論文

    楊俊峰,〈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兼論祠祀的「中心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蔣竹山,〈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蔡佳琳,〈典型在夙昔: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塑與流傳〉,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黎似玖,〈浙東運河的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之相互關係探析〉,杭州:浙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日)濱島敦俊,《總管信仰:近世江南農村社會と民間信仰》,東京:研文出版社,2001。
    Baptandier, Brigitte. Translated by Kristin Ingrid Fryklund, The lady of Linshui: A Chinese Female Cult.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Yang, C. 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1.
    Hansen, Valerie.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二)期刊論文

    Preston, Jame J. “Goddess Worship,” in M. Eliade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6 (New York: Mac 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pp. 35-59.
    Waston, James L. “Introduction: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unerary Rites,” in James L. Watso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pp. 3-19.
    ________. “Rites or Beliefs?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Lowell Dittmer and Samuel S. Kim eds., 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1993), pp. 80-113.
    ________.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David Johnson ed.,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pp. 292-324.
    Duara, Prasenjit. “Superscribing Symbols: The Myth of Guandi, Chinese God of War,”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7:4 (November 1988), pp. 778-795.
    von Glahn, Richard. “The Enchantment of Wealth: the God Wutong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Jiangnan, ”Harvard Journal Asiatic Studies, 51(2), pp. 651-714.
    Pomeranz, Kenneth. "Power, Gender and Pluralism in the Cult of the Goddess of Taishan," in R. Bin Wong, Theodore Huters, and Pauline Yu, eds., Culture and State in Chinese History: Conventions, Accommodations, and Critique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82-206.
    (日)宮川尚志,〈項羽神の研究〉,《東洋史研究》,13:6(京都,1938),頁481-503。
    (日)須江隆,〈熙寧七年の詔──北宋神宗朝期の賜額、賜號〉,收入《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8(仙台,2001.01),頁54-93。

    參、 網路資訊與其他

    〈中國百科在線〉之「曹娥廟」條: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167003(存取日期:2013/01/01)
    上虞圖書館網站之〈特色專題‧上虞風俗〉,「廟會」:
    http://www.sylib.com/tszt/fs_show.asp?id=59(存取日期:2013/01/01)
    鄧建勝,〈鹽官海神廟之謎〉,《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1年08月31日第三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