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鎮鈺 Wang, Chen-Yu |
---|---|
論文名稱: |
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對於行動支付行為意向之影響-以臺灣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為例 The Influences of Psyc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obile Payment Behavioral Intention: The Cases of Taiwanese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關弘昌
Kuan, Hung-C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3 |
中文關鍵詞: | 行動支付 、心理因素 、環境因素 、知覺風險 、科技接受模式 |
英文關鍵詞: | Mobile payment,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perceived risk,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65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台灣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使用行動支付之行為意向,透過心理因素(包含知覺有用、知覺易用、消費者創新性、網路外部性、參考團體和回饋機制)、環境因素(包含使用ATM成本、轉帳手續費、攜帶現金風險、偽鈔問題、刷卡習慣和網購便利性)以及知覺風險,分析比較台灣和中國大學生在使用行動支付之動機有何差異,以及不同的使用環境是否會對行為意向造成影響。
本論文基於上述變數作出假設,設計李克特量表問卷,以台灣和中國大學生為樣本群體,分別發放問卷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不同地區樣本群體在行動支付使用動機、體驗和場景的差異對於其行為意向之影響,並透過線性回歸統計分析驗證模型架構的適宜性。
本論文並透過統計分析之結果,建構變數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且分析兩種樣本群體之行動支付使用經驗以及影響其行為意向之關鍵因素,另外再結合台灣與中國不同風俗民情和使用者體驗差異,加以統整分析並加入創新創意思維,進而提出學術上以及管理上之意義。
本文期望能夠發揮領頭羊效應,讓有意針對行動支付使用者體驗和使用環境差異做探討之研究人員提供參考依據,並對行動支付業者或有意進軍行動支付領域之銀行業、電子商務業等業者提供方向建議與參考依據。希望在各界合作努力下,替台灣建構健全的行動支付環境,早日實現無現金社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aiwanese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al intentions of using mobile payment. These factors are : psychological factor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ptual ease of use, consumer innovation, network externalities, reference groups,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cost of using ATMs, transfer fees, the risk of carrying cash, the problem of counterfeit banknotes, using credit cards, the convenience of online shopping), and perceived risks.
The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ese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s in using mobile payment. It also explores wheth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would affect their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research makes assump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variables and designs a Likert-scale questionnaire. It then interviews some Taiwanese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how the motivations, experiences, and different scenes of using mobile payment affect thei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t also verifies the assumptions through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ables, to analyze the two sample groups' experiences of using mobile payment and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research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s of management .
This thesi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who intend to explore the user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of mobile payment. It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mobile payment companies or professionals such as industries of banking and e-commerce, etc. Who intend to enter the field of mobile payment. It is hoped that with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all walks of life, a sound mobile payment environment will be built for Taiwan to realize a cashless society as soon as possible.
中文資料:
199IT-互聯網數據資訊網(2018年8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運行總體情況。2018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199it.com/archives/765704.html。
BigData-Research(2019)。2019年上半年度中國物流快遞市場研究報告。2020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bigdata-research.cn/content/201909/997.html
FlipWeb 數位資產觀點(2018年1月10日)。台灣人每年網購超過3萬元,C2C電商佔交易量近5成。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medium.com/@flipweb/%E5%8F%B0%E7%81%A3%E4%BA%BA%E6%AF%8F%E5%B9%B4%E7%B6%B2%E8%B3%BC%E8%B6%85%E9%81%8E3%E8%90%AC%E5%85%83-%E9%9B%BB%E5%95%86%E4%BD%94%E4%BA%A4%E6%98%93%E9%87%8F%E8%BF%915%E6%88%90-a3b017c14a1e
Gloria(2017年10月30日)。2018年值得注意的三種支付趨勢變化。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2018年10月3日,取自: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3901。
iThome電腦周刊。蘇文彬。(2020年1月22日)。國發會: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達6成,2025年朝90%邁進。2020年5月20日,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news/135485
Kyle(2018年2月21日)。2018年近端行動支付用戶佔全球人口比例達13.2%。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2018年11月10日,取自:http://iknow.stpi.narl.org.tw/Intro.aspx。
Shoichi Chou(2018年06月04日)。你可能不清楚的經典科技發展史:智慧手機與 PDA 的糾葛。科技新報TechNews。2018年11月10日,取自:http://technews.tw/2018/06/04/history-of-smart-phone-and-pda/。
Vision of Humanity(2019)2019年世界各地區和平指數(台灣)。2020年4月
1日,取自:http://visionofhumanity.org/indexes/global-peace-index/
20203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518886萬億元人民幣。易關網。2020年5月15日,取自:https://www.analysys.cn/article/detail/20019613
王蓬博(2019年12月19日)。移動支付行業數字化進程分析-易關:2019年第4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561815.1億元人民幣。20202年4月12日,取自:https://www.analysys.cn/article/detail/20019724
王孟倫(2016年11月10日)。信用卡申辦偏好調查 消費者最愛「現金回饋」。自由時報。2018年11月18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82355。
王觀(2018年2月2日)。移動支付 掃出你的精彩生活(大數據觀察·數字經濟)。人民網。2018年11月03日,取自: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8/0202/c1004-29801327.html。
卡爾.夏培洛(Carl Shapiro)、海爾.韋瑞安(Hal R. Varian)(1999年)。資訊經營法則,張美惠譯,台北:時報文化。
石鎧禎(2018年6月)。借鏡中國大陸經驗 探討台灣電子支付的對策。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伍韋霖(2012年6月)。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上班族對於 QR Code 之使用行為. 臺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事業經營碩士班學位論文。
江碩涵(2016年11月11日)。信用卡偏好調查 卡友最愛現金回饋。聯合影音網。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video.udn.com/news/59355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年02月04日)。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2018年11月13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id=111537。
艾媒諮詢(2019年)。2019上半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研究報告。2020年3月11日,取自:https://report.iimedia.cn/repo8-0/38880.html
艾媒諮詢(2019年8月15日)。中國電商行業數据分析:2019年上半年網絡零售額達195209.7億元。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www.iimedia.cn/c1061/65728.html
艾瑞諮詢(2020年1月20)。2019Q3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數據發布。2020年3月11日,取自: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2001/3525.shtml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年9月)。100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 調查報告。頁1-3,97-98。
何澤欣、黃勢璋(2014年11月)。邁向行動支付的新金融消費時代。經濟前瞻,156期,頁105-112。
吳中志(2014年1月)。兩岸行動支付市場發展現況與合作契機。經濟前瞻。151期,頁101-108。
李忠衛(2014年6月)。探討行動支付使用意圖。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李旻哲(2017年6月)。行動支付高知覺風險下的免費經濟模式依然有效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李國智(2010年6月)。資訊分享社群網站之建置與經營。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祥銘、邱吉鶴、劉信志、陳才(2014年2月)。交友社群使用者期望確認與
持續使用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參考群體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17卷1期。
呂清郎(2016年4月19日)。中時電子報。新台幣偽鈔 百萬張才半張。2020年5月22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19000688-260110?chdtv
杜凱恩(2017年6月)。創新擴散理論對行動支付接受度的影響-科技接受模式的應用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周樹林(2018年03月01日)。行動支付發展趨勢與策略。Think Fintech。2018年10月08日,取自:http://www.thinkfintech.tw/Article?q=ART180301001。
林秀英(2015年5月)。風起雲湧的行動支付競賽。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8卷第5期,頁55-63。
林保良、張國雄(2011年8月)。五大人格特質與內在動機對消費者創新性使用意圖之影響──以臉書之開心農場為例。創造學刊,第2卷2期,頁5-24。
金融研究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16年5月)。各國行動支付發展趨勢及相關個案研究。頁1-11。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16年5月)。金融科技發展白皮書。頁16-17,80-86。
南甘霖、朱柏蓉、楊佩珊(2017年)。出門不必掏錢包:檢視影響台灣行動支付採用之因素。中華傳播學會,2017年年會論文。
胡婉玲(2006年)。消費者使用創新性、轉換成本與轉換意圖間關係之實證研究。行銷評論季刊,第3卷3期,頁399-422。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20年)。2019台灣網路報告。2020年3月11日,取自:https://report.twnic.tw/2019/assets/download/TWNIC_TaiwanInternetReport_2019_CH.pdf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7年11月)。106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頁171-176。
國家發展委員會(無日期)。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報告。2018年10月27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55c8164714dfd9e9。
張玉琳、李秋滿(2014年11月)。以媒介豐富與社會臨場感理論探討 LINE 貼圖價值、流行涉入、網路外部性對虛擬社群意識與黏著度之影響。電子商務研究,第12卷第4期,頁419-449。
張昭容(2014年6月)。行動支付使用意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琇、江睿盈(2017年6月)。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顧客價值、知覺風險及使用意願之關係 -以星巴克的行動支付為例。休閒事業研究期刊,第15卷2期,頁36-54。
梁佑維(20176月2日)。兩岸行動支付消費者使用意圖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許仁吉(2015年6月)。大陸第三方支付之發展趨勢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恩典(2017年7月)。科技接受模型與創新抵制探討消費者在便利商店使用行動支付之意願-以 Apple pay 和街口支付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樺(2002年)。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儀庭(2016年)。使用 APP 的知覺價值對黏著度之影響: 以參考群體互動作為中介變項。臺北商業技術學院資訊與決策科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儀庭(2016年6月)。使用 APP 的知覺價值對黏著度之影響: 以參考群體互動作為中介變項。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資訊與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8)。2018台灣網路報告。2020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twnic.net.tw/doc/twrp/201812b.pdf
游恆山 編譯(原著:Brian Mullen & Craig Johnson),(1996年2月)消費者行為心理學,初版,五南圖書出版。
彭禎伶(2020年1月16日)。工商時報。國銀一年發出785萬張新卡創紀錄。2020年5月22日取自:https://ctee.com.tw/wealth/creditcard/207373.html
戴慧瑀(2018年1月30日)。中時電子報。陸行動支付夯 ATM提款機淡出。
2020年5月22日,取自:
辜騰玉(2015年4月11日)。Gartner調查:非NFC雲端支付才是行動支付市場主流。iThome電腦報周刊。2018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ithome.com.tw/article/94949。
黃奕銓(2019年6月30)。行動支付掌握未來 中國行動支付的市場現況。電子商務時報。2020年5月15日,取自:https://www.ectimes.org.tw/?p=58707
黃琨(2020年1月17日)。2019年中國人網購花10萬億 每人平均7000元但有2500元是浪費。前瞻網。2020年4月12日,取自: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200117-822cc89c.html
黃志方(2019年12月16日)。「行動支付聯合成果展」行動支付創造優質消費新生活。工商時報。2020年3月21日,取自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activity/179894.html
彭禎伶、魏喬怡(2020年1月15日)。一年新發近800萬張 2019年信用卡 發卡創新高。中時電子報。20202年4月12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115004644-260410?chdtv
智研諮詢集團(2018)。2018-2024年中國信用卡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2020年4月12日,取自:https://www.chyxx.com/research/201804/625877.html
聶叢笑(2010年01月09日)。恐懼“HD90”假幣不如提防“山寨”驗鈔機。
人民網。2020年4月12日,取自: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8215/144060/8684555.html
呂清郎(2014年4月19日)。新台幣偽鈔 百萬張才半張。中時電子報。2020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cac.gov.cn/wxb_pdf/CNNIC42.pdf
黃雅歆(2017年07月)。探討行動支付中功利價值與享樂價值對行為意圖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鑫(2018年11月9日)。國人零錢報告:閒置零錢1.5萬億,年均潛在收益
損失573.2億。經濟日報。2020年4月20日,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637187113638246&wfr=spider&for=pc
楊尹瑄(2018年7月)。行動支付使用意圖之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淑娟(2017年6月)。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信用卡回饋方案對刷卡意願之影響。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萬詩杰(2017年6月)。大陸移動支付使用意願之研究: 以 Apple Pay 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趙菩蓉(2016年)。使用者對行動支付行為意向之研究-便利性與風險性的外部影響.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劉姵呈(2020年1月17日)。台灣每 10 萬成年人有 157 台 ATM,為亞洲平均 3 倍。財經新報。2020年5月22日,取自: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0/01/17/atm-taiwan-intensity/
劉冠吟、葉惠忠(2012年)。消費者創新性、價格意識、知覺風險對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品牌評價影響之研究-以家樂福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蔡昭玉、陳得發(2009年10月)。直銷產品消費者知覺風險與降低知覺風險策略之研究 ──以網路族群為例。直銷管理評論,第1卷2期,頁27 – 54。
鄭如伶、蔡銘修、鄭如珍(2017年7月)。大學生網購知覺風險與購買意願之關係。萬能商學學報,第17期,頁27-40。
盧希鵬(2010年4月21日)。笨蛋,問題在市場:網路外部性。經理人月刊。2018年10月15日,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2288。
蕭定恆(2015年6月)。第三方支付產業成功競合因子。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戴慧瑀(2018年2月03日)。陸年行動支付交易額 全球第一。中時電子報。2018年10月15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203000124-260301。
謝依萍(2017年6月)。生活型態與參考群體對購買決策的影響─以青少年購買智慧型手機為例。聖約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簡琮盛(2018年7月)。台灣電子支付平台發展與創新策略研究─以支付寶做對照分析。國立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蘇俊吉(2015年9月)。行動通信的演進歷程。科學發展期刊,第513期,頁58-63。
英文資料: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Bauer, R. A. (1960).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sing World, Robert S. Hancock,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38-398.
Bearden, W. O., & Etzel, M. J. (1982). Reference group influence on product and brand purchase decis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2), 183-194.
Becker, B. W., & Connor, P. E. (1981). Personal values of the heavy user of mass medi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 Consumer behavior 9th. South-Western Thomas Learning. Mason, OH.
Cotte, J., & Wood, S. L. (2004). Families and innovative consumer behavior: A triadic analysis of sibling and parental influ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1(1), 78-86.
Cox, D. F. (1967). Risk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nsive study of two cases. 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4-81.
Dahlberg, T., Mallat, N., Ondrus, J., & Zmijewska, A. (2008).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 A literature review.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7(2), 165-181.
Davis, F. D. (1985).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19-340.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92).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 1.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2(14), 1111-1132.
Featherman, M. S., & Pavlou, P. A. (2003). Predicting e-services adoption: a perceived risk facet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4), 451-474.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urt, H. T., Joseph, K., & Cook, C. D. (1977). Scal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venes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 58-65.
Igbaria, M., Zinatelli, N., Cragg, P., & Cavaye, A. L. (1997). Personal computing acceptance factors in small firm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MIS quarterly, 279-305.
Jacoby, J., & Kaplan, L. B. (1972). 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 In M. Venkatesan (Ed.) Proceedings of 3rd Annual Conference. Chicago,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382-393.
Katz, M. L., & Shapiro, C. (1985).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3), 424-440.
Krueger, M. (2001). The future of M-payments: Business options and policy issues. IPTS.
Li-Chi Yen(2017). JKOS Pay: Challenges of Marketplace Adoption in the Mobile Payment Space. Global MBA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Manning, K. C., Bearden, W. O., & Madden, T. J. (1995). Consumer innovativeness and the adoption proces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4(4), 329-345.
Midgley, D. F., & Dowling, G. R. (1978). Innovativeness: The concept and its measur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4), 229-242.
Qasim, H., & Abu-Shanab, E. (2016). Drivers of mobile payment acceptance: The impact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18(5), 1021-1034.
Rogers, E. M., & Shoemaker, F. F. (1971). 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s;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New York: Free Press.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2003). Consumer behavi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Shapiro, C., Carl, S., & Varian, H. R. (1998). Information rules: 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Press.
Stone, R. N., & Grønhaug, K. (1993). Perceived risk: Further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7(3), 39-50.
Taylor, S., & Todd, P. A.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2), 144-176.
Veloutsou, C., & Moutinho, L. (2009). Brand relationships through brand reputation and brand tribalism.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2(3), 31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