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曉駿
Hsiao-Chun Cheng
論文名稱: 臺灣電影劇內音樂之敘事功能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narrative function of source music in Taiwanese films
指導教授: 劉立行
Liu, Li-Hs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劇內音樂垂直蒙太奇音畫圖敘事功能
英文關鍵詞: source music, vertical montage, music-scene figure, narrative fun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7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雖然臺灣電影產業逐漸復興,近年來的電影研究卻極少由電影音樂之角度切入;有關現今分工精細的電影配樂敘事之類別及功能問題,許多研究仍未觸及。因此本研究將對臺灣電影研究領域中此一較少被提出的主題加以論證,並歸納某些初探性命題。
      如今的臺灣電影音樂分工越來越精細,葉月瑜(1999)便依其特徵分為背景音樂(background music)和劇內音樂(source music);同時她指出電影音樂之發展會與各個年代之商業、政治、藝術互動,進而有不同的展現。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過去臺灣電影音樂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與商業、政治、藝術之互動,並探討電影音樂之類型、特色及實際展現。
      本研究以俄國電影導演艾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之垂直蒙太奇(vertical montage)理論做為研究架構,並採用艾森斯坦發明之音畫圖為分析工具,針對2007年至2012年間四部臺灣電影個案之劇內音樂作文本分析,並輔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藉由對故事結構、音樂使用時機、樂曲結構、分鏡等的解構,探討電影音樂與影像的協調、對位,闡釋臺灣電影劇內音樂所扮演的角色及敘事功能。
      研究發現,現今臺灣電影劇內音樂之敘事功能已經成熟,劇內音樂可做為劇情敘事的主體,不再只是輔助畫面的工具。而在電影高度商業化下,劇內音樂已成為電影商品的一部份,並且與歌手、電影行銷間都有密切關係。

    Although film industry in Taiwan is gradual revival, recent studies have rarely investigated films in the point of film music and many studies have not been touched the division of fine soundtrack narrative categories and the function of film music.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research the topic which was rarely be discussed in field of Taiwanese films and summarize some of the preliminary proposition.
    Today, the division of Taiwanese film music has been more and more sophisticated.So, Yeh (1999) divided film music into background music and source music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she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music will interact with commercial, politics, and arts. Therefore, this study trends to understand how Taiwanese film music interacted with commercial, politics, and arts, exploring the types of film music, features and performances.
    This study will use the Russian film director S. M. Eisenstein's vertical montage theory a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the music-scene figure as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alyzing source music from five Taiwanese films for 2007 to 2012. By deconstructing story structure, timing of using music, song structure, and still, this study can explain the music narrative functions and the role of source music within Taiwanese film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function of source music has matured. Source music can be used as the main narrative of the story, the no longer being an auxiliary tool. And because of highly commercialized, source music has become a part of movie merchandise. And the singers, cinema marketing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source music.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歷時發展下臺灣電影音樂與政治、商業、藝術之互動 13 第二節 電影音樂之敘事類型與實際展現 22 第三節 垂直蒙太奇與音畫圖 27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38   第五節 研究實施..............................................................................................4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2007-2012四部臺灣電影劇內音樂之音樂分析……………………45 第二節 臺灣電影業界人士之訪談結果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2 參考文獻......................................................................................................................83 附錄一 四部電影之劇內音樂文本音畫圖..................................................….......88 附錄二 受訪者資料表……………………………………………………………123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130

    三澤真美惠(2002)。殖民地下的「銀幕」:台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

    王介安(1995)。音樂在電影中的位置。影響電影,58,169-173。

    石計生(2003a)。機械捕捉的美感:從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談愛森斯坦電影蒙太奇。當代,194,85-97。

    石計生(2003b)。印象空間的涉事─以班雅明方法論楊牧詩。中外文學,31(8),234-252。

    石計生(2011)。臺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音樂台北的上海及諸混血魅影(1930-1960)。臺灣社會學刊,47,91-141。

    石婉舜(2012)。高松豐次郎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10,35-67。

    李道明(1995)。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歷史月刊,94,123-128。

    李政亮(2006)。視覺變奏曲:日據時期台灣人的電影實踐。文化研究,2,127-166。

    李政亮(2008)。「大眾」爭奪下的電影想像與實踐。電影欣賞,134,153-166。

    宋咏玲(2004)。奧迪薩階梯影像構成與音樂之分析。電影欣賞,1(1),50-55。

    宋秀娟、林友棻(2009)。電影音樂融入通識教育課程之探討─以大葉大學及建國科技大學為例。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8,217-236。

    呂心純(2011)。音樂作爲一種離散社會空間:臺灣中和地區緬甸華僑的音景與族裔空間建構。民俗曲藝,171,11-64。

    林積萍(2009)。論臺灣一九七○年代通俗文化的集體想像。東海中文學報,21,371-388。

    林文俊(2010)。音樂的視覺化:樂譜形式對音樂發展的影響。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6,231 -237。

    周杰倫(2007)。《不能說的‧秘密》電影創作琴譜。台北:華人版圖。

    周俊男(2012)。聲音政治:試由聲音的角度剖析《蚵女》與《養鴨人家》中的「健康寫實」。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6(1),27-47。

    洪德青(1999)。發響與發想─關於電影音樂史。電影欣賞,17(2),33-38。

    洪力行(2009)。能指性的搬演場域:羅蘭巴特書寫音樂。輔仁外語學報,6,25-44。

    莊永明(1994)。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

    高雅俐(2006)。〈鼓山音〉的“想像”:戰後臺灣本土佛教音樂文化與其僧眾群體意識之建構。臺灣音樂研究,4,1-31。

    徐錫彪(監製)、馮凱(導演)(2012)。陣頭【DVD影片】。臺北市:濟湧影業有限公司。

    郭幼龍(1999)。民眾對台灣電影的評價與電影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新聞學研究,60,39-92。

    張偉雄、林玉婷、張倩華、李元墩(2009)。以電影「海角七號」探討恆春地區觀光意象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4,17-35。

    梁啟慧(2006)。談電影音樂及當代原創配樂大師。藝術欣賞,2(10),17-22。

    張裕亮(2010)。流變中的大陸流行音樂黨國意識。中國大陸研究,53(3),53-88。

    陳佑慎(2012)。遷臺前的國軍電影事業(1926-1949)。國史館館刊,34,69-114。

    游惠貞(譯)(1995)。愛森斯坦的風格與詩學(原作者:D. Bordwell)。台北:遠流。

    富瀾(譯)(1999)。蒙太奇論(原作者:S. M. Eisenstein)。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葉月瑜(1999)。影像外的敘事策略:校園民歌與健康寫實政宣電影。新聞學研究,59,41-65。

    葉龍彥(1999)。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臺北縣:三友。

    曾偉禎(譯)(2001)。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原作者:David Bordwell)。台北:麥格羅希爾。

    黃儀冠(2005)。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6,159-192。

    黃儀冠(2009)。台灣言情敘事與電影改編之空間再現:以六○至八○年代文化場域為主。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4,135-164。

    黃志明(監製)、周杰倫(導演)(2007)。不能說的秘密【DVD影片】。臺北市:黑白鍵製作有限公司。

    黃志明(監製)、魏德聖(導演)(2008)。海角七號【DVD影片】。臺北市:果子電影有限公司。

    黃志明(監製)、魏德聖(導演)(2011)。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DVD影片】。臺北市:果子電影有限公司。

    黃志明(監製)、魏德聖(導演)(2011)。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DVD影片】。臺北市:果子電影有限公司。

    楊久穎(1998)。當我們學會傾聽-電影、搖滾樂、青少年與次文化的風潮面貌,電影欣賞,92,65-75。

    聞天祥(1997)。用音樂抗拒對白─從電影巨人卓別林談配樂。音樂時代,27,118-120。

    廖金鳳(2001)。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遠流。

    劉立行(2009)。國家電影制度。台北:正中。

    劉瑋婷(2010)。台灣電影產業之未來與挑戰。台灣經濟研究,33(8),53-61。

    劉立行(2012)。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

    滕淑芬(2009)。後「海角時代」的台灣電影。台灣光華,34(12),30-39。

    盧非易(1995)。1949-1994年間臺灣劇情影片生產之變遷:一個片目研究。廣播與電視,2(2),1-30。

    謝宛玲(2008)。流行豆芽譜No.48。高雄:卓著。

    賴孟傑(2008)。背負藝術的原罪─台灣電影的反思。藝術欣賞,4(4),99-104。

    魏玓(2010)。「新亞洲電影」的打造與拆解。新聞學研究,104,161-194。

    鍾正道(2011)。蒙太奇論穆時英〈上海的狐步舞〉。漢學研究集刊,13,97-116。

    羅世宏(2002)。台灣的認同∕差異:影視媒體的局勢中介與雜存認同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2,3-40。

    蘇稚蘋(2011)。淺談電影配樂在電影中情緒的影響─以「艋舺」為例。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刊,6(1),105-119。

    Booth, G. D. (2011).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Hindi popular music and film production: India’s ‘culture industry(ies)’, 1970–2000. South Asian Popular Culture, 9(2), 215–221.

    Coppa, F. (2011). An editing room of one’s own: Vidding as women’s work. Camera Obscura, 26, 123-130.

    Eschrich, S., Münte, T. F., & Altenmüller, E. O. (2008). Unforgettable film music: The role of emotion in episodic long-term memory for music. BMC Neuroscience, 9(48), 1-7.

    Evens, B. (2005). Foundations of a visual music. Computer Music Journal, 29(4), 11-24.

    Everett, W. (2008). Image, music, film. Studies in European Cinema, 5(1), 7-16.

    Hoeckner, B., Wyatt, W. E., Decety, J., & Nusbaum, H. (2011).Film music influences how viewers relate to movie characters.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5(2), 146-153.

    Kuykendall, J. B. (2011). WilliamWalton'sfilm scores: New evidence in the autograph manuscripts. Notes, 68(1), 9-32.

    Maclean, C. (2012). ‘That magic force that is Montage’: Eisenstein’s filmic fourth dimension, borderline and H. D..Literature & History, 21(1), 44-60.

    Martin, A. (2008). What’s happening? Story, scene and sound in Hou Hsiao-Hsie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9(2), 258-270.

    Neumeyer, D. (2000). Performances in early Hollywood sound films: Source music, background music, and the integrated sound track. 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 19(1), 37-62.

    Provenzano, C. (2006). Towards an Aesthetic of film music: Musicology meets the film soundtrack. Music Reference Services Quarterly, 10(3), 79-94.

    Sarrazin, N. (2006). India's music: Popular film songs in the classroo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93(1), 26-32.

    Spring, K. (2008). Pop go the Warner Bros., et al.: Marketing film songs during the coming of sound. Cinema Journal, 48(1), 68-89.

    Stacey, P. (1989). Towards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usic and text in contemporary composition. 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 5(1), 9-27.

    Yero, C. A. G. (2012).Is it just about love? Film and politics in prerevolutionary Cuba. Studies in Lat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30, 138-16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