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偉欽
Chen, Wei-Chin
論文名稱: 船難糾紛與殖民地臺灣原住民的懲治以1903年班傑明修厄爾號(Benjamin Sewall)事件為中心
A Study on Shipwreck, Japan-American Diplomatic Negotiation and Taiwan Aborigine Discipline: focus on Benjamin Sewall incident in 1903.
指導教授: 林玉茹
Lin, Yu-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船難班傑明休厄爾號美日外交交涉原住民懲治達悟紅頭嶼蘭嶼
英文關鍵詞: Shipwreck, Benjamin Sewall, Japan-American Diplomatic Negotiation, Aborigine Discipline, Tao, Botel Tobago, Lanyu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7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03年10月5日,在臺灣南部海域遭遇強烈颱風襲擊的班傑明休厄爾號逃生小艇於紅頭嶼 (今蘭嶼)靠岸。根據倖存者的證詞,逃生小艇中的11名船員,有7名船員因為島上達悟族人的劫掠行為而溺斃死亡,這起以美國為主的多國籍船員的船難事件,隨即引起美日兩國官方的高度關注,美國國務院期望臺灣總督府負起水難救護的國際義務,並執行有效力的懲治行動。此次遭難的場域、疑凶與受害者,性質類似於1867年羅發號事件,日本政府在面對美國官方的究責與善後處置的交涉,表現出不同於中國的積極統治理性。從班傑明休厄爾號梯航兩大洋間,津渡於歐美亞澳四大洲的航程記錄見微知著出,隨著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後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飛剪式帆船」製船技術達到成熟,使美國往來於東西太平洋海域的帆船貿易更加勃興,班傑明休厄爾號在此背景下往來於東亞海域,最終不幸沉冥於航程要路的島國南端。
    以往在統治者眼中性情馴良的達悟族人,以及部落中畏懼鬼魂詛咒的禁忌文化,使其鮮少肇生致人於死的犯行。由於無法從達悟族人傳統的歲時祭儀中發掘出船難衝突的原因,面對倖存者所指控的劫掠犯行,應該歸咎於島嶼經濟資源的匱乏,所發展而來的掠奪、拾取遭難船隻與漂流物的原鄉習慣。日本官方懲膺達悟族番人行動結束後,臺灣總督府並未顯著改變施行於紅頭嶼的統治方針,紅頭嶼相對其他本島蕃地近代化的過程仍然極為緩慢。直至達悟族人因為被做為商品展示的代價,與紅頭嶼海域的漁業資源被發掘,紅頭嶼的近代化才逐漸開展。然而隨著對外開放的程度日益加增,也對達悟族部落執引入外來致命疾病,導致人口銳減的負面影響。

    On October 5th 1903, a lifeboat escaped from the Benjamin Sewall, which was struck by a strong typhoon in the southern seas of Taiwan and then it landed in Botel Tobago, also known as Lanyu now. According to the survivors, 7 out of 11 crew members were drowned due to a robber by the aborigines of Tao people. Both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hipwreck and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indicated that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should take charge of international duty of marine salvage and executed the punishment properly. Moreover, the location, suspects and victims were similar with the Rover event in 1867 and Japan government showed the strict discipline comparing to China government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official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ailing journal of Benjamin Sewall, the vessel crossed Pacific and Atlantic oceans and reached to four continents, including Europe, America, Asia and Australia. After the end of American Civil War in 1865, the local industry plumped up and the number of trades increased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Pacific Ocean as a result of the invention and maturation of Clipper technology. Unfortunately, it sunk in the south of Taiwan.
    Tao people were seen as mildness and kindness and they scarcely committed crimes of killing people because they feared the curse of ghosts, which was a unique culture of themselves. Since the exact reasons for the conflicts in the shipwreck were not known during the annual Religion and Rituals of Tao, some pointed out that it should blamed on a custom of robbery and salvage, which was evolved in the scarce of resources on the island. After the punishment to Tao by Japan official, Governor-General of Taiwan did not alter the ruling policy on Tao and, comparing to other Taiwan Savage districts, the modernization in Botel Tobago proceeded slowly. Until Tao people were treated as human race exhibition and the marine resources was depleted nearby Botel Tobago, the modernization gradually went up. On the other hand, followed by the opening, it brought some bad effects, like fatal disease, which caused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of Tao tribes decreased.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班傑明修厄爾號」事件的經過 13 第一節 順風相送 13 第二節 斷帆飲海 21 第三節 事件真相與疑義 27 第三章 從交涉到衝突 37 第一節  日美談判與懲治行動 37 第二節  善後處置:與羅發號事件之比較 47 第四章 船難與原住民社會 57 第一節 部落禁忌與歲時祭儀 57 第二節  難船資源與部落經濟 69 第三節  殖民勢力的進入與影響 79 第五章  結論 91 附錄一 《FRUS》美國外交關係文件譯文 97 附錄二 蘭嶼鄉田野調查受訪者達悟族耆老基本資料表 117 參考書目 123

    一、 史料
    Deseret evening news
    1905 “EIGHT AMERICANS WERE MURDERED.”April 14, Last Ed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chroniclingamerica.loc.gov/
    Douglas Egan
    1983 “Ship:Benjamin Sewall: other days of ships & men” Washington :Ye Galleon Press.
    Edward House
    1875 “The Japanese Expedition to Formosa”, Tokio.
    EVENING BULLETIN
    1903 “Sewall wreck news:Vessel abandoned and full of water” HONOLULU, T. H Tuesday, 3 nov.
    Retrieved from http://chroniclingamerica.loc.gov/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8 “message of president transmitting correspondence on murser of Rover1868.”
    1903 “Murder of shipwrecked seamen of the American ship Benjamin Sewall in Formosa.”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Digital Collections Center.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2001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Kitchener:Batoche Books.
    James W. Davidson,蔡啓恒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
    1972 《臺灣研究叢刊第107種: 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出版。
    The North China Herald, Shanghai.
    1884 “Coal” Feb. 27, p.241. Retrieved from http://nch.primarysourcesonline.nl/nch/
    1884 “SHANGHAI SHIPPING INTELLIGENCE,” 27 Feb,
    Retrieved from http://nch.primarysourcesonline.nl/nch/
    1897 “Freight” Feb. 26, p. 368. Retrieved from
    http://nch.primarysourcesonline.nl/nch/
    1901 Sept. 04, p. 435. Retrieved from http://nch.primarysourcesonline.nl/nch/
    The St. Louis Republic
    1903 “SAILORS VICTIMS OF HEAD HUNTERS” Sunday 22 November. Retrieved from http://chroniclingamerica.loc.gov/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源整理
    2008 《籌辦夷務始末 (同治朝) 五》。北京:中華書局。
    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
    2003 《日據下之臺政:臺灣治績志,卷一》。海峽學術出版社:臺北。
    白尚德(Chantal ZHENG),鄭順德(Shun de ZHENG)譯
    1999 《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
    古野清人,葉婉奇譯
    2000 《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臺北:原民文化。
    史蒂瑞,林弘宣譯
    2009 《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
    必麒麟(W. A. Pickering),陳逸君譯述
    2010 《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前衛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17 〈臺灣外交史料ベンジャミン・セオール号事件(一)〉,《東洋時報》,225期,頁50-54。
    〈臺灣外交史料ベンジャミン・セオール号事件(二)〉,《東洋時報》,226期,頁46-50。
    〈臺灣外交史料ベンジャミン・セオール号事件(三)〉,《東洋時報》,228期,,頁27-30。
    1973 《臺灣蕃政志》。臺北:祥生出版社。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註,
    1996 《臺灣踏查日記(上冊)》。臺北:遠流出版社。
    汪毅、張承棨編
    1974 《咸豐條約 卷四》。臺北:文海。
    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Robert Eskildsen英編,黃怡漢譯
    2012 《南臺灣踏查手記》。臺北:前衛出版社。
    東臺灣研究
    1925 《最近の東部を一巡して第十四編》(台北:東臺灣研究會)。
    陳政三
    2008 《翱翔福爾摩沙 : 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臺灣紀行》。臺北:臺灣書房出版。
    2013 《紅毛探親記—1870年代福爾摩沙縱走探險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鳥居龍藏,楊南郡譯註
    1996 《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市:遠流。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
    2000 《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
    2006 《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
    鈴木質,王美晶譯
    1999 《臺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原民文化。
    福偶原著,朱文黼譯,
    1912 《二十世紀國際公法》(上海:民友社)。
    楊南郡譯著
    2005 《臺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臺北:南天。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
    1995 《理蕃誌稿 第一卷》。臺北:南天書局。
    《理蕃誌稿 第二卷》。臺北:南天書局。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吳萬煌、古瑞雲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三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四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幅員,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
    1977 《臺灣研究叢刊第114種: 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出版。
    黃逢昶,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
    1960 《臺灣文獻叢刊第51種: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臺灣銀行出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
    1960 《臺灣文獻叢刊第81種: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出版。
    1994 《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臺灣番事務產與商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臺灣文獻叢刊第243種: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 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臺灣文獻叢刊第247種: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
    2004 《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臺北市:文建會。
    聶寶璋編
    1983 《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 第一輯1840-1895年 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論文著作集:
    林德政
    2014 〈口述歷史的定義與要領〉,收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頁3-18。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許雪姬
    2000 〈日治時期台灣面臨的海盜問題〉,《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82。
    湯熙勇
    2002 〈清代臺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七 輯‧下冊》。臺北:中研院社科院,頁547-583。

    三、專書:
    Alfred Adler,吳書榆譯
    2015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05。
    Arthur H. Clark,
    1911 “The Clipper Ship Era:An Epitome of Famous American and British Clipper Ships, Their Owners, Builders, Commanders, and Crews 1843-1869” (New York and London: The Knickerbocker Press,)
    Dexter Perkins,安易譯
    1955 《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香港:友聯出版社。
    E. W. Wright
    1961 “Puget Sound Steamboats, Golden Days of Fraser River Navigation, Lewis & Dryden's Marine History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New York: Antiquarian Press, Ltd.
    Delouis B., Pardo M., Legrand D., Monfret T.,
    2009 “The Mw 7.7 Tocopilla earthquake of 14 November 2007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northern Chile seismic Gap: Rupture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coupled plate interface”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9. p. 87-94.
    Ernest R. May著,江浩譯
    1963 《美國外交政策的形成》。香港:今日世界。
    E. 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
    1999 《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廖月娟譯
    1998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臺北:時報出版。
    Marc Trachtenberg,陳秉逵譯,國立編譯館主譯
    2010 《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Patricia A. Lockridge
    1985 “Report SE-39: Tsunamis In Peru-Chile” U.S.: World Data Center A for Solid Earth Geophysics.
    Warren I. Cohen, Editor主編,王琛譯
    2004 《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北京:新華出版社。
    大隈重信等著
    1931 《日本開國五十年史 二》。上海:商務印書館。
    《日本開國五十年史 四》。上海:商務印書館。
    《日本開國五十年史 五》。上海:商務印書館。
    《日本開國五十年史 十二》。上海:商務印書館。
    山崎柄根原著,楊南郡譯註
    1998 《鹿野忠雄-縱橫臺灣山林的博物學者》。臺中:晨星發行。
    吉爾伯等著,淦金超譯
    1978 《美國外交政策兩百年》。臺北:黎明文化。
    李執中
    1938 《日本外交》。臺北:商務印書館。
    余光弘,董森永
    1998 《臺灣原住民史 雅美族史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余光弘
    2004 《雅美族》。臺北市:三民。
    岡崎久彥,章澤儀譯
    2009 《日本外交史話》。臺北:玉山社。
    林呈蓉
    2005 《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臺灣文明開化的進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林熊祥
    1958 《蘭嶼入我版圖之沿革-附綠島》。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國鈞
    1956 《蘭嶼雅美族》。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陳水逢
    1968 《日本近代史》。臺北:中華學術院日本研究所、中華大典編印會印行。
    許毓良
    2003 《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馮克
    1957 《近百年美國對華外交政策》。臺南:高長印書局。
    萊丹,溫浩斯增訂,王逢時譯
    1965 《美國外交政策史 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美國外交政策史 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美國外交政策史 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美國外交政策史 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嘉謨
    1966 《美國與臺灣-1784至1895》。臺北:中研院近史所專刊。
    黃清琦
    2010 《臺灣輿圖暨解說圖研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
    達西烏拉灣‧畢馬
    2003 《達悟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
    溫吉編譯
    1957 《臺灣番政志 二》。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凡逸
    2002 《美日「帕奈號」(U.S.S Panay)事件與中美關係(1937-1938)》。臺北:政大歷史系。
    鄭政誠
    2005 《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原住民觀光行旅》。臺北:博揚出版。
    鄧元忠
    1983 《美國人與太平天國》。臺北:華新文化出版。
    戴寶村
    2011 《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臺北:玉山社出版。
    應俊豪,
    2015 《英國與廣東海盜的較量-1920年代英國政府的海盜剿防對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藤井志津枝
    1997 《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出版社。
    關中
    2005 《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臺北:臺灣商務。

    四、期刊論文:
    Delouis B., Pardo M., Legrand D., Monfret T.
    2009 “The Mw 7.7 Tocopilla earthquake of 14 November 2007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northern Chile seismic Gap: Rupture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coupled plate interface.”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9.
    方真真
    2007 〈從西班牙史料考察17世紀末期環臺灣海域的暴風記錄〉,《臺灣文獻》,58:4,頁125~151。
    王泰升
    2011 〈日治時期高山族原住民的現代法治初體驗_以關於惡行的制裁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臺北:臺大法學論叢編輯室,第40卷第1期。
    史偉民
    2005 〈黑格爾歷史哲學的海洋文化論〉,《海洋文化學刊》,第1期,頁269-275。
    足立崇
    2007 〈日本統治時代初期臺湾のベンジャミン・セオール号事件に関する研究〉,大阪:人文‧社會科學編122 ,頁25-45。
    2012 〈ベンジャミン・セオール号事件の経過(1) -臺湾ヤミの生活環境史-〉,《大阪產業大學論集》,大阪:人文‧社會科學編 14,頁73-96。
    〈ベンジャミン・セオール号事件の経過(2) -臺湾ヤミの生活環境史-〉,《大阪產業大學論集》,大阪:人文‧社會科學編 15,頁131-155。
    江定育
    2012 英日兩國對民初華南海盜之肆應—以《支那海賊關係雜件》為主的討論〉,《史學研究》25。頁105-150。
    李玉芬
    1998 〈黑潮對綠島早期涉外關係的影響〉,《東臺灣研究》3,頁81-101。
    林玉茹
    2009 〈清末北臺灣漁村社會搶船習慣〉,《新史學》20:2,頁115-165。
    范燕秋
    1999 〈疾病、邊緣族群與文明化的身體-以1895-1945宜蘭泰雅族為例〉,《臺灣史研究》5:1,頁141-175。
    陳文添
    2008 〈1904年紅頭嶼事件與相良長綱〉,《臺灣文獻》,別冊25,頁33-43。
    陳偉智
    1998 〈田代安定與《臺東殖民地預察報文」-殖民主義、知識建構與東部臺灣的再現政治〉,《東臺灣研究》3,頁103-146。
    陳靜容
    2008 〈「命名」、「信仰」與「海洋」的重奏-達悟族口傳文學中的「動物故事」及其內在文化意涵研究〉,《海洋文化學刊》,第4期,頁25~48。
    陳鴻瑜
    2006 〈臺灣與菲律賓之間巴丹群島主權歸屬問題〉,《國史館學術集刊》,第7期,頁131-191。
    湯熙勇
    2000 〈近世環中國海的海難資料集介紹〉,《漢學研究通訊 》,19:1 ,頁141-148。
    蔡承豪
    2010 〈1902年美國籍船海難擱淺事件及官方之因應〉,高市文獻,23:4,頁146-155。
    劉序楓
    2006 〈清代檔案與環東亞海域的海難事件研究:兼論海難民遣返網絡的形成〉,故宮學術季刊 23:3,頁91-126。
    盧鴻復、吳朝榮
    2005 〈臺灣周邊海域水文及洋流特徵〉,海洋技術季刊14:4,頁12-18。
    戴寶村
    2010 〈船難與救難:日治初期臺灣海難史研究(1895-1912)〉,《臺灣文獻》61:3,頁191-242。
    應俊豪
    2007 〈航運、砲艦與外交-1924年中、英“萬縣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8期,頁287-328。
    2009 〈1920年代上半期長江上游美國海軍護航行動爭議〉《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頁71-12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