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明鐘
論文名稱: 氣泡中的時間性
The Air Bubble in Timely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 黃進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氣泡時間性記憶攝影
英文關鍵詞: Air bubble, Timeliness, Memory, Photograph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5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創作者的身份,將「氣泡中的時間性」作為創作研究主題,藉由觀察、回憶、省思的創作歷程,進行理論性、技術性的整合研究。以「時間」作為問題的主軸,對自我提問:「時間」是什麼? 並藉由研究歷程,去尋求與了解自己;時間一直是構成人類生活經驗的鎖匙,伴隨時間的流逝讓人擁有了記憶,而回顧過往的記憶,成了回憶。在經歷求學及軍旅生活後,更是讓筆者深感「時光飛逝」,因此興起了探討「時間」的想法,希望藉由以時間為軸線的平面繪畫創作,來重現記憶中的時間片段,藉而重新省思生命的意涵。
    透過個人的藝術創作研究、生活體驗、外在訊息的吸收,漸開發出象徵時間性的藝術語彙「氣泡」;藉由氣泡短暫的,夢幻的消逝性,作為對生命時間構成的象徵,在肢體變換狀態中與氣泡呼應,在空間物質中與氣泡做對話,表達一種時間消逝性的不捨與感慨。
    本論文分為六章來分述:
    第一章 緒論:從自我的創作背景敘述筆者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 研究範圍與方法步驟。
    第二章 創作思唯與學理之探討:從各角度探討與筆者創作關聯之藝術時間性,美學的、心理學的、藝術創作型態的。
    第三章 繪畫創作主題分析與攝影影像之關聯性:介紹攝影影像的應用、取材與攝影美學觀的影響。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技法。
    第五章 作品說明:將作品經由鑑賞四步驟其中前三步驟。描述、分析、詮釋、判斷(留給觀者), 一一介紹與說明。
    第六章 結論:作研究的總結與反省。

    This thesis applies creator's status; the air bubble in timely performance is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this cre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observation, recol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they carries on with theoretical and the technical conformity research.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time” as the main question and I ask myself: What “is the time”? Because of the research paper, I also seek and understand myself. The time is always constituted as the life key of humanity experience. The time passes and lets the human have remembrances, but reviewed the past memories, and these have become the recollection. After the experience of schools and the troop in life, this allows the author deeply feels that the time flies; therefore, this has started the discussion of “the time” as the idea. Hope that using the time as the creation topic can reappear the fragment time in memory, and allowing the introspection of life again.
    By individual artistic creation research, the life experiences, the absorption of external information, these gradually develop the symbolic time for art vocabulary, “the air bubble.” Because air bubble disappears in a short time period and dissipates naturally, this regards as a symbol of constituted life. Act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condition of bod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air bubble, this allows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spatial materials and the air bubble which to express one kind of timely dissipation and emotional feelings.
    The thes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o narrate:
    Chapter I :Narration: the self-creation background, the author’s motive of art’s creation, the goal, the range of study and the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Chapter II:The discussion of creational thinks with the scientific theory
    From various angles, discuss the author’s creational connection of art timeliness, the esthetics, the psychology, and the ideologies of artistic creation.
    Chapter III:The connection of drawing theme analysis and the photographic images
    Introduction of photography application, sele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photographic esthetics view points.
    Chapter IV:Creational content and technique
    Chapter V :Work explanation
    By way of examination with four steps, use the first three steps for the work. The description, the analysis, the annotation, and the judgment (leave it to the viewers), and gives introductions and explanation individually.
    Chapter VI:Conclusion: the research’s summary and the introspection.

    摘 要 i 目 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創作研究範圍 8 第四節 創作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二章 創作思維與學理依據之探討 12 第一節 藝術的時間性 12 第二節 回憶與記憶 18 第三節 繪畫的象徵性 22 第四節 超現實主義的視覺意像 26 第三章 攝影美學 30 第一節 攝影藝術的時間性美學 31 第二節 蒙太奇手法 33 第三節 攝影與當代繪畫的關連性 36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技法 41 第一節 氣泡的時間性與情感指涉 41 第二節 創作表現形式 46 第三節 創作表現技法與材料 48 第五章 作品說明 51 一﹑《起源》 52 二﹑《浮現》 56 三﹑《生命之樹》 58 四﹑《孕》 60 五﹑《童年往事》 62 六﹑《來回之間》 64 七﹑《生命之旅》 68 八﹑《消逝性1》 70 九﹑《消逝性2》 72 十﹑《原鄉》 74 第六章 結論 76 參考書目 79

    中文參考書目
    1. 蔡美麗,《黑格爾》(2003)。台北,左岸文化
    2. 龍應台,《目送》(2008)。台北,時報文化
    3. 石曉蔚,《心靈探索週記》(2007)。台北,啟思出版
    4.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2000)。台北,淑馨出版社
    5. 趙惠玲,《美術鑑賞》(2002)。台北,三民出版
    6. 劉其偉,《現代繪畫理論》(1983)。台北,雄獅美術圖書公司
    7.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1993)。臺北市 ,遠流
    8. 馬國明,《班雅明》(1998)。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9. 謝冬冰,《表現性的符號形式︰卡西爾—朗格美學的一種解讀》(2008)。台北,學林出版社
    10. 謝東山《藝術概論》(2003)。 台北市,偉華出版
    11. 楊恩生,《壓克力水彩》(1990)。台北,北星圖書
    12. 高行健《論創作》(2008)。台北市,聯經出版
    13. 姚瑞中,《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2003)。台北,遠流
    14. 趙建文,《叔本華》(2000)。香港,中華書局
    15.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1986)。台北,聯經出版
    16. 章光和,《住在巴特宋坦班雅明的照片裡》(2004)。台北,田園城市出版
    17.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2006)。台北,天下文化
    18. 郭小平,《杜威》 (1994)。台北市,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中文翻譯圖書
    1.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尚‧摩爾(Jean Mohr)著 / 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2007)。台北,臉譜出版
    2. J.Mcniff and J.Whitehead 著/ (朱仲謀 譯),《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2004)。台北,五南出版
    3. Perte A.Angeles 著/(段德智 譯),《哲學辭典》(2004)。台北,貓頭鷹出版
    4. Alberto Manguel(薛詢 譯),《意象地圖》(2002)。台北,台灣商務
    5. Larry R.quire & Eric R. Kandel / (洪蘭 譯)《透視記憶》(2001)。台北市,遠流
    6. 村上春樹,賴明珠譯《聽風的歌》(2001)。台北,時報出版,頁序
    7. Haroldn Rosenberg(錢正珠 謝東山 譯),《藝術品與包裝》(1998)。台北,遠流
    8. 蘇珊.宋坦(Susan Sontag)著 / 黃翰狄譯,《論攝影》(1997)。台北市,唐山出版
    9. Susanne.K.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 譯),《情感於形式》(1991)。台北市,商頂
    期刊、論文
    1. 楊識宏,《藝術設計+收藏》雕刻時光創作自述(2009.12月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28
    2. 栗憲庭,《典藏今藝術NO.138》雜誌(2004)。台北市,典藏雜誌出版,頁61-63
    3. 鄭惠華,《現代美術雜誌NO.105-袁廣鳴個展》(2002),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印行,頁62
    4. 叢林(Tennessee Pet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陪宇宙起舞」繪畫創作專題研究》(2009)。
    5. 李德茂著,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時間性與當代藝術中的影像問題》(2007),頁26
    6. 黃雅惠,台南大學碩士論文《「記憶中的追尋」-透過記憶審思追尋之複合媒材影像藝術》(2006)。頁59
    7. 林美清,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杜詩意象類型研究》(1999),論文摘要
    文章及網路資料
    1. 伊通公園《藝術家陳界仁》http://www.itpark.com.tw/search/result
    2. 袁廣鳴 http://mfa.techart.tnua.edu.tw/~gmyuan/data/chinese.htm
    3. 黃海鳴 《在混沌空間中的關係網與敘述線》http://www.etat.com/humantalk/view-5.htm#
    4. Hung的藝術鑑賞《藝術史》http://pitayastudio.myweb.hinet.net/
    5. 中華古籍網 《毛詩正義序》http://thor.prohosting.com/zhgj/
    6. 文化評論《電影:恫然的「蒙太奇」》http://magz.roodo.com/article/19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