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玉琳
Yang, Yu-Lin
論文名稱: 小組闖關模式運用於童軍教育之探究
The Inquiry of Applying Group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cade Mode to Scouting Education
指導教授: 郝永崴
Hao, Yung-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童軍教育小組闖關模式教師教學決策
英文關鍵詞: scouting education, Group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cade Mode, teacher’s instructional decis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18.2019.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混合研究法,探討童軍教師實施小組闖關教學模式的教學決策以及國中生的感受情形,研究乃是以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透過小組闖關教學模式的實施、蒐集學生的小隊任務成果、學生筆記本、學生與教師訪談資料、學生態度量表問卷、教師觀察札記等,以了解學生在教師運用小組闖關教學模式中的感受情形,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童軍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決策面向。研究對象以研究者任教之國中部九年級,以抽樣選擇兩個班級,共約50位學生;教學者為任教九年級的童軍科老師,進行為期三周的教學,每周一堂,每堂45分鐘。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研究結果發現有以下四點:小組闖關教學模式呼應素養導向的童軍課程教學;小組闖關教學模式課程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效率以及課程連結感;小組闖關教學模式提升國中學生童軍課程期待感與參與度;小組闖關教學模式讓國中學生展現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童軍教師實施小組闖關教學模式時的教學決策,為教師教學經歷、學生特質與師生互動、課程器材及導師班級經營風格、教師情緒四大面向,分別影響課程細節規畫、課程教學方法、課程教學節奏以及學生回饋反應。本研究結果可作為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教師教學之參考。

    This study adopted mixed-methods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group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cade mode for the scouting teacher an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integrated activity of scouting learning. The study was to know further about the teacher’s feeling, instructional decision, student’s feeling and their learning process by collecting the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students’ notes, feedback from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the teacher’s reflection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sampled data from two classes with about 50 ninth-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scouting teacher. The course was conducted for three weeks, one session a week, 45 minutes a session. Based on the data, there are five major findings.
    First, the course of scouting group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cade mode can respond to literacy-based scout teaching. Second, the course of scouting group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cade mode improved the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ourse flow. Third, the course of scouting group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cade mode improved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urse expec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Fourth, the course of scouting group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cade mode helped the students to show the 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Fifth, in the course of scouting group breaking through the barricade mode, the scouting teacher made the instructional decision from four dimensions: (1) the teacher’s teaching experiences, (2)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3) course requirements and the teacher’s classroom management style, and (4) the teacher’s emotion. These dimensions affected the teacher’s course planning abilit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ace and feedback from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shed lights on th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of scouting teacher and provided other researchers with helpful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謝辭 Ⅰ 摘要 Ⅱ Abstract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Ⅴ 圖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童軍教育 17 第二節 童軍教育教學方法 26 第三節 教學決策探討 34 第三章 研究歷程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規劃與實施歷程 45 第二節 實施結果與討論 59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 87 參考文獻 91 中文部分 91 英文部分 94 附錄 97 附錄一 素養導向學習單元設計教案格式 97 附錄二 學生學習回饋單 101 附錄三 學生問卷 102 附錄四 訪談學生大綱 104 附錄五 參與研究同意書 105

    一、中文部分
    方郁集(2011)。國中童軍團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王秀玲(1986)。臺灣地區「前期中等教育」課程重要論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白金樹(1999)。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朱嘉琪(2012)。國語文教科書的使用與教學決定:經驗教師與新手教師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沈六(1989)。臺灣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問題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臺北市:水牛。
    呂莛鈺(2015)。探討社會性科學議題情境下不同探究教學法對學生決策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1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市:心理。
    李婉瑜(2014)。不同分組方式進行專題導向學習之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雅燕(2016)。國小體育新手教師與經驗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慧珠(2009)。臺北市國中童軍教師實施遊戲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林進材(1997)。國小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教學理論建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185-218。
    林繡子(2003)。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范瀛方(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研究-以國中童軍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袁維敏(2015)。運用行動載具與合作學習於童軍戶外分站實作教學對學習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鈿富(2009)。歐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之研究。臺北市: 教育資料館。
    張德銳(2003)。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困境與專業發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29-144。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www.naer.edu.tw/bin/home.php。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草案)。臺北市:作者。
    黃光雄(1990)。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顯華、徐慧璇(2006)。臺灣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再思。課程研究 1(2),21-45。
    黃菁琇(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做中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於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之研究─以辨識方位和地圖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彰化縣。
    陳鐵(1981)。創造時代的童軍精神。中國童軍教育年刊 44,81-87。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陳鐵(1992)。童軍教育。臺北市:水牛。
    陳君健(2001)。童軍探索活動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載於張秀雄、沈六(主編),童軍探索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40-46。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陳麗妃(2001)。國小教師的教學決定--以一位泰雅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思穎(2011)。童軍教育對國中生團隊發展之實驗研究-以台中市清水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陳傑昇(2018)。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單文經(2000)。統整課程教學單元的設計。載於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190-219 頁)。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游韋楓(2010)。臺北市立國民中學童軍團運作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曾嘉洵(2016)。「體驗式合作技巧發展方案」影響國中七年級學生合作技巧與童軍科學習成就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劉慶餘(2009)。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蔡明芬(2014)。多媒體教材融入綜合活動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繩結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嘉義縣。
    蔡尚儒(2016)。應用學習共同體於國中童軍課程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八年級露營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所,臺北市。
    鍾啟暘(1999)。團康一定強。臺北市:金星。
    薛家琪(2011)。隔宿露營活動對國中生領導才能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簡紅珠(1998)。教師教學決定:內涵、思考歷程與影響因素—兼談如何改進教學決定技能。課程與教學季刊,1(2),43-56。
    羅廷倫(2004)。教師教學決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鐘南(1986)。國中童軍教育。公民訓育學報,2,85-91。
    竇仁君(1999)。創意團康樂。臺北市:校園書房。
    二、英文部分
    Borko,H.&Shavelson,R.J.(1990).Teacher decision making .InB.F.Jones&L.Idol(Eds),Dimensions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instruction.(pp.311-346).USA: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Inc.,Publishers.
    Barrows, H. S.(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rp.org/(S(i43dyn45teexjx455qlt3d2q))/reference/ReferencesPapers.aspx?ReferenceID=1856032
    Blumberg, P. (2008). Developing learner-centered teachers: A practical guide for faculty. San Francisco, U.S.: Jossey-Bass.
    Clark,C. M.,& Peterson,P. L.(1986). Teachers’thought processes. In M.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2nded.),(pp.255-296). New York,U.S.: Macmillan.
    Clark, M. C., &Yinger, J. R. (1977).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Curriculum Inquiry, 7(4), 279-304.
    Clark C. M., & Yinger, (1979). Teachers’thinking. In P. L. Peterson &H. J. Walberg(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mplications (pp.231-263). Berkeley, CA: McCutchen.
    Jackson, Philip W.(1968). Life in classrooms. New York, U.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Kleven, T.A.(1991). Sca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Interaction teacher decision-making still a basic skill ? 35 (4), 287-294.
    Lin, Y. (1993). Early childhood student teachers’ images and their classroom practi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Illions at Urbana-Champaign, Illinois, U.S. .
    Lortie, D.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London, U.K.: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rine-Dershimer, G.,& Vallance, E. A. (1979). A study of teacher and pupil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Technical Report 75-11-6).San Francisco, U.S.:Far West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rland, P. W. (1977).A study of teachers’interactive though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Canada.
    Payne, J. W., Bettmann, J. R., & Johnson, E. J. (1993). The adaptive decision maker.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 W. Riley.(1995).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12, No. 2 (WINTER 1995-96), (pp. 49-52). Texas, U.S.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Slavin, R .E. (1985). Learning to Cooperative, Cooperating to learn. New York, U.S.: Plenum Press.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Boston, U.S.: Allyn & Bacon.
    Sutcliffe, J. &Whitfield, R. (1979).Classroom-based teaching decisions. In J.Eggleston. (Ed), Teacher decision-making in the classroom: A collection of papers. London, U.K.: Routledge &Kegan Paul.
    Shavelson, R. J. (1983).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Pedagogical Judgements, plans and Decision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 392-413.
    Veenman, S. (1984). Per ceived problem of beginning teacher.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 (2), 143-178.
    Yinger, R. J. (1980). A study of teacher planning.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80 (3), 107-127.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4/12/3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