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靖岑 Chin Chen Yeh |
---|---|
論文名稱: |
不同性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 A study on parents of different sexe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affairs—the exampl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卯靜儒
Mao, Chin-J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8 |
中文關鍵詞: | 不同性別家長參與 、家長參與 、不同性別 |
英文關鍵詞: | parents of different sexes participating, parents’ participation, sexual differen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6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 正義國中的不同性別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事務時表現出那些行為特徵。深入探討男性與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經驗,目的在於了解不同性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意涵及其異同。研究問題如下:
一、 了解男性及女性家長實際參與家庭教育、班級及學校教育事務的情形。
二、了解男性及女性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中,參與的動機、方式、程度與範圍。
三、了解男性及女性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行為關注焦點之異同。
四、了解男性及女性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與人際關係經營之關聯性。
本研究係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深度訪談為分析資料之來源,並輔以訪談情境之觀察與相關會議之參與觀察。依據這些資料,研究者試圖從中尋找出在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上,不同性別家長參與的動機、所採取的途徑、方式。
研究結果發現: 影響男性家長與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因素包含了「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家長成長的歷程」、「家長間之人際脈絡關係」、「職業聲望」、及「時間因素」等遍及文化、社會、學校氛圍與個人層面的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對不同性別家長的參與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使得男性家長參與行為表現出若干種明顯的行為特徵,例如顛覆「傳統的父職角色」、「工作雖忙碌,時間許可願意參與」、「選擇性的參與」、「學校基層工作參與意願低落」以及為「獲取成就感」而參與;而女性家長參與行為亦表現出若干種明顯的行為特徵,例如以「家庭為優先、孩子第一」為原則、「參與由基層工作做起」、扮演「協助者、執行者的角色」、抱持著「默默行事、頭銜次之」的心態、「自我價值感提昇」以及參與「學校決策層級」比例提高。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並對後續研究提供若干建議。
A study on parents of different sexes participating in school affairs—the exampl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different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shown on the parents of both sexes in Zheng Yi Junior High School when participating school affair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affairs and further inquiry the significance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oth sexe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 follow
1.To understand the parents’ actual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education, class and school affairs.
2.To realize the parents’ motives, methods, extent and range when participating.
3.To grasp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ir concerns about school affairs in terms of the sexual difference.
4.To learn about the association of par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in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the main source of the data represented and analyzed in it, together with some observations of the processes of the interviews and meetings in which those parents participa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find out a proper method that can be applied in the study depending on the motives of those parents of both sexes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female and male parents include their “ traditional sexual roles,” “ growing background,” “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arents, “career status” and “time.” Those factors have great effect upon the parent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affairs. The male parents have certain significant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their traditional role as male parents was overthrown. They have a more passive attitude toward participating school affairs. The female parents show another kind of significant behavior features. They act as silent assistants whose belief is “family and children take precedence over anything.” The female parents have higher self-evaluation and they take the larger propotion in making school policy decisions.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the researcher provide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studi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震武、林文瑛著(1996)。教育改革的台灣經驗。業強出版社。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乎。台北:遠流出版。
王麗雪(2007)。低社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一道(2002)。國民小學家長參與班級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
院。未出版,臺中。
王彥稀(2010)。參與乎? 投入乎? 介入乎? 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克難譯(1985)。吉諾特著。家長與子女。臺灣開明書店。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家長協會組織章程(2012)。取自: 。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民瑜、黃蕙君、林俊瑩(2005)。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性別差異:以高雄縣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第八期P81-114。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網 (2012) ,取自:http://www.napo.org.tw/
志光編委會(2002)。教育法規。臺北市:志光教育文化出版。
吳璧如(1997)。校長及教師對家長參與的態度與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的類型及
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璧如(2003)。母親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11(5) P85-112。
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清山(1999)。學校行政、教師會與家長會共謀校務健全發展。現代教育論壇
(五)。
吳烈洲(2000)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以桃園縣平興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師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山、林天佑(2008)。教育名詞:家長參與。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85
期,199-200頁。
吳慧子、張鈿富、吳舒靜(2007)。美國中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
刊第三十四輯-中等教育。
何瑞珠(1998,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
學報.1998.第26卷.第2期& 1999夏.第27卷.第1期。
李沛青(2005)。談現代家庭中父親角色的定位、父職內涵及父職教育的發展。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9期。
李宜恭(2007)。宜蘭縣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素梅(2008)。台北縣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2001)。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林萬億(1996)。社區資源的整合與應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林明地(1997)。學校與社區關係-從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資訊,51,30-40。
林明地(1998)。國民中學校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9(1),93-136。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林文律(2008)。臺北縣三所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台北教育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珺婷(2008)。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國小子女教育之研究-以嘉義縣一所學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貴芬(2009)。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探討。教育行政專題研究。
尚榮安(譯)(2001)。R.K.Yin著。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thods)。臺北:弘智。
周承淑(2004)。台中市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柯貴美(2003)。家長教育參與。商鼎文化出版社。
施智文(2005)。宜蘭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現況與阻礙因素調查之研究。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出版,宜蘭。
施智元(2004)。台北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現況與相關問題之研究。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未出版,臺北。
洪麗玲(2008)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侯秋玲譯(2001)。Sandra Burt & Linda Perlis著。父母就是好導師。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高瓊芬(2010)國小家長參與班級教育活動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家長學苑(2012),取自:
http://parentschool.so-buy.com/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03852)
陳良益(1995)。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松根(2006)。教育改革中家長參與教育主體性的探討。現代教育論壇(十四)。
陳慕華(2001)。國民中學參與校務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崑然(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秀梅(2007)。馬祖地區國民中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滿意度之研究。
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奎熹(2009)。教育社會學導論(六版)。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彥婷(1998)。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
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明輝(1999)。九0年代中小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
(http://web.ntnu.edu.tw/~minfei/content.html)學術著作。2011/11/09。
張鈿富、王世英、葉兆祺(2007)。美、日、德、法、英國家教育政策分析。教
育資料集刊第三十六輯-教育變革與發展。
彭忠本(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單小琳(1996)。社區家庭教育行政實務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單小琳、張啟隆、林惠真、廖金春等(1999)。學校、家長、社區合作教學。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楊巧玲(2005)。國中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之調查研究及社會學分析。教育
研究月刊。
楊火順(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義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嫊薰(2007)。國民中學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法規認知、權利態度與親
師溝通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Vivien Burr/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黃淑玲、游美惠(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臺北市:巨流。
黃志宏(2007)。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家長參與知覺之研究-以動機、態度及
滿意度為核心。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黃毅志 (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
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第十九卷第一期。
黃昆輝(199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月純(2006)。1995-2004年台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政策與學位論文研究分
析。教育政策論壇,第九卷第三期。
黃文三(2006)。性別角色與教育。台北縣新店市:群英。
黃正(2004)。桃園縣國中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萬佩萱(2000)。新家長會DIY 學校家長會。人本教育基金會。
萬佩萱(2002)。班級家長會DIY。人本教育基金會。
葉明哲(2006)。中部地區國小級任教師對家長參與班級事務態度與班級經營效
能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秀娟(1999)。兩性關係。臺北市: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usan A. Basow/著。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市:
揚智文化。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師大書苑。
歐陽誾(1988)。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焜煌(2002)。國民小學班級家長參與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
簡茂發、黃光雄(2003)。教育研究法。師大書苑。
薛水福(2002)。教育基本法對家長參與的影響及其因應之道。現代教育論壇
(六)。
西文部份
Arvizu,S.F.(1996). Family,community,and school collaboration.In. J.Sikula(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pp.814-819)New York Macmillan.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 95-120.
Davies,D.(1987).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public school:Opportunity for
administrators. Educatio and urban society.19(2),147-163.
Epstein, J. L. (1986). Parentss reactions to teacher practices of parent involvement.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3), 277-293.
Gordon, I.J.(1977). Parent education and parent involvement:Retrospect and prospect. Childhood Educatin, 54,71-79.
Harker, R., Nash, R., Durie, A., & Charters, H. (1993). Succeeding generations: Family resources and access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bson,B.(2002). Making men into fathers:Men, masculinities and the social politics of fatherhoo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reau, A. (1989). Home advantage: Social class and parental interven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New York: Falmer Press.
Ribbens,J.(1994).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A feminist sociology of childrearing.
London:Sage.
Riessman, F. (1962). The culturally deprived child.New York: Harper and Row.
Rhine,R.(1981).Making school more effectiv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umption,M.R.,Engstorm, Y.(1966).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New York, NY:Mcgraw-Hill.
Swap,S,M.(1993). 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s: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 New York:Teachers’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1234 Amsterdam Avenu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8220).
Thorne, G.B.(1993).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schools:A new paradigm for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Williams, JR. D. L.& Chavkin, N.F.(1989). Essential elements of strong parents involvement progra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