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宏佳
Sun,Hong-Chia
論文名稱: 專業保母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以彭婉如基金會為例-
指導教授: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專業保母工作壓力休閒參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27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題目:專業保母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以彭婉如基金會為例-

    完成年月:98年6月
    研 究 生:孫宏佳
    指導教授:張少熙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專業保母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現況,並分析探討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關係。本研究以490位彭婉如基金會專業保母為對象,透過「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結果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 專業保母背景特性以41~50歲為主、大多為高中職非幼保科系畢業之已婚女性、托育型態以在宅托育為主、托育人數為1~2位佔多數、服務年資大多為6年以內;月薪在15000元以下、15000~25000元及25000~35000元者,約各占1/3、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休閒時段以下班後為主、週末則以六、日兩天均從事休閒活動者居多、休閒頻率為有時參加之中等程度。
    二、 專業保母工作壓力較大的前五個題項依序為:「保母人員之工作福利不是很理想」、「收托人數愈多,愈感到工作之沉重」、「家長接送孩子時常超時,造成我的困擾」、「收托嬰幼兒之人數太少,薪資不足」、「托育工作耗費大量精神和體力」。
    三、 專業保母休閒參與類型人數最多的前五個題項依序為:「與家人相聚」、「散步」、「到公園遊憩」、「看報章雜誌」、「風景區郊遊」。
    四、 專業保母不同的「學歷」在工作壓力上達顯著差異。
    五、 專業保母不同的「保母型態」、「服務年資」、「服務縣市」、「星期一至星期五休閒時段」、「週末休閒時段」,在休閒參與上達顯著差異。
    六、 專業保母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間呈低度負相關。

    整體而言,保母的用心與專業,並持續進修吸收新知,能使工作得心應手;然而政府單位若能更加重視福利與保障制度,應能減輕保母諸多工作壓力。此外,藉由在職訓練中的休閒課程設計,可提升休閒參與頻率。

    關鍵詞:專業保母、工作壓力、休閒參與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04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05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06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0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專業保母工作背景探討-------------------------------------- 08 第二節 專業保母工作壓力之探討與相關研究-------------------- 31 第三節 休閒參與之研究----------------------------------------------- 53 第四節 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67 第五節 本章總結-------------------------------------------------------- 7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7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6 第五節 實施程序-------------------------------------------------------- 8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87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專業保母背景特性之分析----------------------------------- 88 第二節 不同背景特性之專業保母在工作壓力的現況及差異分析 -------------------------------------------------------------------- 98 第三節 不同背景特性之專業保母在休閒參與的現況及差異分析 ------------------------------------------------------------------- 113 第四節 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相關分析------------------------ 12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34 英文部分 ------------------------------------------------------------------- 151 附錄一 彭婉如基金會專業保母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預試問卷 ------- 156 附錄二 彭婉如基金會專業保母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正式問卷 ------- 160 表 次 表2-1 保母核心課程表 09 表2-2 2005年保母實際托育型態人數統計 17 表2-3 2006年15至64歲已婚女性近年出生子女之托育費用 18 表2-4 彭婉如基金會社區保母系統服務區域及保母人數表 26 表2-5 壓力定義表 31 表2-6 壓力來源表 37 表2-7 工作壓力定義表 39 表2-8 工作壓力來源彙整表 45 表2-9 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彙整表 46 表2-10 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層面表 50 表2-11 休閒定義表 54 表2-12 2004年國人自由時間概況一覽表 59 表2-13 2004年國人自由時間分配一覽表 60 表2-14 影響休閒活動參與之因素表 65 表3-1 專業保母取樣結構表 75 表3-2 本研究專家學者名單-----------------------------------------------77 表3-3 工作壓力量表--------------------------------------------------------78 表3-4 休閒參與量表--------------------------------------------------------79 表3-5 工作壓力之項目分析摘要表--------------------------------------80 表3-6 休閒參與之項目分析摘要表--------------------------------------81 表3-7 工作壓力因素構面及因素負荷量表-----------------------------82 表3-8 休閒參與因素構面及因素負荷量表-----------------------------84 表3-9 工作壓力信度分析摘要表-----------------------------------------85 表3-10 休閒參與信度分析摘要表---------------------------------------85 表4-1 專業保母年齡次數統計表-----------------------------------------89 表4-2 專業保母最高學歷次數統計表-----------------------------------89 表4-3 專業保母畢業科系次數統計表-----------------------------------90 表4-4 專業保母托育型態次數統計表-----------------------------------91 表4-5 專業保母婚姻狀況次數統計表-----------------------------------91 表4-6 專業保母服務年資次數統計表-----------------------------------92 表4-7 專業保母服務縣市次數統計表-----------------------------------92 表4-8 保母托育人數次數統計表-----------------------------------------93 表4-9 保母每月薪資次數統計表-----------------------------------------94 表4-10 星期一至星期五之休閒參與時段------------------------------94 表4-11 週末之休閒參與時段---------------------------------------------95 表4-12 工作壓力因素構面現況分析表---------------------------------98 表 4-13 工作壓力各題項描述性統計表--------------------------------99 表4-14 不同年齡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2 表 4-15 不同年齡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3 表 4-16 不同年齡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4 表4-17 不同托育型態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 4-18 不同婚姻狀況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6 表 4-19 不同服務年資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7 表 4-20 不同服務縣市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8 表4-21 不同托育人數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9 表 4-22 不同薪資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0 表4-23 不同休閒時段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1 表 4-24 週末不同休閒時段專業保母的工作壓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2 表 4-25 休閒參與因素構面現況分析表-------------------------------113 表 4-26 休閒參與各題項描述性統計表-------------------------------114 表4-27 不同年齡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6 表 4-28 不同學歷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7 表 4-29 不同年齡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8 表 4-30 不同托育型態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9 表 4-31 不同婚姻狀況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0 表 4-32 不同服務年資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1 表 4-33 不同服務縣市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2 表 4-34 不同托育人數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3 表 4-35 不同薪資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4 表 4-36 不同休閒時段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5 表 4-37 週末不同週末休閒時段專業保母的休閒參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6 表 4-38 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相關分析-----------------------------127 圖 次 圖2-1幼托整合制度架構圖 15 圖2-2彭婉如基金會運作架構圖 24 圖2-3壓力模式圖 34 圖2-4壓力刺激取向觀點圖 34 圖2-5壓力反應取向觀點圖 35 圖2-6壓力互動觀點理論圖 35 圖2-7工作壓力綜合模式圖 41 圖2-8教師工作壓力基本模式圖 42 圖2-9工作壓力來源圖 44 圖2-10休閒參與一般模式圖 58 圖3-1 研究架構圖 73 圖3-2 研究流程圖 74

    文獻參考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 (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內政部兒童局(2001a)。幼托整合規劃結論報告書(草案)簡明版。2008年11月15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98b6a2e5-df56-419e-98dc-294b7a0f4e32.doc

    內政部兒童局(2001b)。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訓練核心課程。2008年11月26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95239306-cdde-4a73-9074-6465db072d65.doc

    內政部兒童局(2004a)。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摘要版)。2008年11月15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

    內政部兒童局(2004b)。家庭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2009年2月8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e80f1a04-dad6-42c3-81ad-7bb12dffeb73.doc

    內政部兒童局(2006)。社區保母系統實施計畫。2008年11月15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6c3ffbd1-b81d-4c4a-b0b7-4bc7e4402d98.doc

    內政部兒童局(2006)。證照保母托育意願與服務概況調查問卷。2009年2月8日,取自內政部兒童局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upload/e2f32fba-ec4e-4e19-bee0-7d3aba7a0ede.doc

    文崇一(1981)。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及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集刊,51,1-62。

    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高雄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王昭正(譯)(2003)。休閒與遊憩管理。台北市:品度。(George Torkildsen, 1999)

    王哲源(2006)。我國推動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對提供子女照顧影響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王儷儒(2004)。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甘家馨(1974)。休閒與康樂的社會學研究。香港:珠海學報,7,77-109。

    朱岑樓(1979)。社會學。台北:協志農工叢書出版有限公司。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嘉義。

    朱芳慧(1998)。台北市公務人員遊憩空間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時間運用,2008年12月28日,取自http://eng.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2/socialindicator/culture-analysis01.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6)。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統計結果摘要分析。取自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76251555871.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9)。 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93SNA)。取自行政院主計處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6)

    何東墀、黃榮真(1994)。啟智教養機構教保人員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9,111-150。

    吳佳玲(2003)。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復新(1986)。組織中工作壓力及其管理之探討。東方雜誌復刊,4(19),35-43。

    吳劍雄(1999)。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下。中國勞工,996,16-19。

    吳慧英(1988)。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慧珠(1999)。組織中工作壓力的管理方式。健行學報,19(1),131-142。

    吳靜吉(1989)。心理學。台北縣:匯澤股份有限公司。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

    李明書(1994)。工作壓力及其管理策略之探討。勞工行政,74,22-28。
    李金泉(1993)。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松岡。

    李青松、陳若琳(1999)。幼兒保育人員工作壓力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1(2),146-161。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6,313-332。

    李晶(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有限公司。(K. A. Cordes, & H. M. Ibrahim, 1999)

    李新民(2004)。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1),47-67。

    沈永昆(2005)。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沈易利(1999)。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立曼(2001)。戶政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佳蓉(2001)。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東泰(1993)。台北都會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2,17-46。

    林春鳳(2005)。屏東地區大專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探討。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3,167。

    林振春(1986)。團體領導者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33-49。

    林純文(1997)。國立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教所論文集,1,59-102。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林新龍(2000)。參與休閒活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49,109-115。

    林新龍、陳文慶(2000)。中年員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鳳山區處)職員為例。永達學報,1(2),79-89。

    林曉萍(2002)。教師工作壓力面面觀。國教之聲,34(1),53。

    林瓊玉(2009)。不同職類女性參與休閒活動類型及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侯嘉昌(2008)。知識工作者藉由部落格進行知識分享對壓力紓解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台北市。

    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洪朱璋(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洪惟泉(2001)。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修慧蘭(1986)。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

    徐慶忠(2005)。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2008a)。成立源由。2008年11月15日,取自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www.pwr.org.tw/about0.html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2008b)。社區照顧福利系統。2008年11月15日,取自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www.pwr.org.tw/service0.html

    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2008c)。保母。2008年11月15日,取自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www.pwr.org.tw/service0-1.html

    高俊雄 (1999)。臺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台北市: 桂魯有限公司。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康純怡、林文郎(2001)。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報,9,277-289。

    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少熙、梁伊傑(2004)。台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20。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明道(1993)。保健常識與急救須知,學前教育月刊,15(7),19-21。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娟、段慧瑩(2004)。花蓮地區母親對幼兒托育服務選擇理由重要程度及托育滿意度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7(1),107。

    張美雲、鄭芳珠(2002)。保母家庭托育環境安全之探討-以台中市保母協會會員為例。醫護科技學刊,4(2),105-125。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添洲(1999)。工作壓力與生涯耗竭。勞工行政,130,53-55。

    張碧如、蔡嫦娟(2003)。托育關係對家庭保母及其家庭影響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6,43-60。

    張德聰(1992)。教師工作生涯壓力的調適。教師天地,57,40-48。

    曹以樂(2003)。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曹爾忠(1983)。台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官學校,台北市。

    畢璐鑾、陳仲杰(2006)。從事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大專體育,83,140-147。

    莊采華(2008)。主管領導風格對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台灣地區保險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台北市。

    莊斐瑜(1991)。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與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莊慧秋(1990)。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

    許雅琛(1992)。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許瑛玲(1994)。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郭盈卿(1999)。空服員之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郭浚經(2007)。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國良(1996)。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碧吟(1989)。國民小學教學方法新論。台中市:台中師專。

    陳佳君(2006)。工作壓力與休閒生活的均衡-以教師生涯為例。諮商與輔導,252,52-56。

    陳佩汝(2002)。台北地區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怡如(2002)。單身女性輔導教師休閒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芝萍(2007)。已婚職業婦女的家庭壓力、工作壓力與休閒阻礙和休閒滿意度間關係之探討-以中、彰、雲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南琦(2002)。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若蕾(2005)。台北市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國泰(2003)。幼兒教師的困擾問題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1,185-213。

    陳甦彰(1981)。組織成員壓迫感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10。

    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9,27-72。

    陳彰儀(1987)。你滿意你的休閒生活嗎。台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榮宗(2001)。影響策略、滿意度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汽車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

    陳鏡清、陳金樹(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一級機關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5,61-83。

    陸洛(1997)。工作壓力的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衛生心理學刊,10,19-51。

    彭淑美(1996)。婦女休閒運動推廣。國民體育季刊,25(3),22-26頁。

    曾清保(2005)。在宅保母家庭托育工作經驗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湯柏齡、陳永煌、諶立中(2002)。工作壓力。中華職業醫學雜誌,9(2),145-147。

    黃士怡(2006)。職業婦女運動休閒參與自主管理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振球(1970)。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報,創刊號,545-694。

    黃淑嫆(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黃智慧(2003)。減緩教師工作壓力之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翠紋(2000)。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7,99-124。

    楊秋仁(2002a)。現代專業保母。蒙特梭利雙月刊,41,29-33。

    楊秋仁(2002b)。專業保母的素養。蒙特梭利雙月刊,42,30-34。

    楊曉苓、胡倩瑜(2005)。台北市合格家庭保母托育現況及托育服務品質認知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1-32。

    溫世頌(2007)。心理學導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詹凱婷(2006)。休閒阻礙、休閒活動類型與參與頻率及工作滿足之關係-以台中地區飯店女性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台中縣。

    詹皓宇(2001)。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台灣教育,602,41-44 。

    雷國鼎(1974)。教育概論上冊。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廖敏志(1993)。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與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中國行政,53,21-46。

    趙傑夫(1988)。我國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一民(1981)。描繪現象學與休閒概念的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3,3-46。

    劉以德(譯)(2005)。休閒觀光政策與規劃。台北市:品度。(A. J. Veal, 2002)

    劉玉惠(1991)。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德鈴(2000)。工作壓力所引起的疾病。人事月刊,31(1),38-40。

    潘正德(譯)(1995)。壓力管理。台北:心理出版社。(J. S .Greenberg, 1993)

    蔡延治(1998)。保母技術士檢定簡介。就業與訓練,16(3),21-24。

    蔡嫦娟、張碧如(2003)。家長對家庭保母之選擇及關係之建立-兼談證照與非證照保母之比較-。兒童福利季刊,4,133~155。

    鄭美治(2003)。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因應趨避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盧美貴(1995)。幼教師的壓力紓解。國教月刊,42(3),36-42。

    賴正能(1998)。從隔週週休二日制探討公務人員的休閒行為—以高雄市政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賴美娟(1997)。基層警察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佩如(2005)。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謝政諭(199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聶夢玲(2006)。在職進修者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相關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0,1-34。

    藍采風(1985)。生活的壓力與調適。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顏妙桂(1994)。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23,15-17 。

    顏志淵(2002)。TY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蘇怡之(2000)。保母托育服務的支持與管理-系統面的策略。福利社會,76,17-25。

    蘇國興(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二、 英文部分
    Albrecht, K. (1979). Stress and the management. NJ: Pren Tice-Hall, Inc.

    Beehr, T. A., & Newman J. E.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665-669.

    Blau, G. (1981). A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job Stress, Social support, Service length, and Job Strea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7, 279-302.

    Brent, J. R.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Bucher, C. A., Shiver, J. S., & Bucher, R. D. (1984). Recreation for today’s society. (2n ed.). NJ: Prentice-Hall, Inc.

    Cooper, C. L., & Marshall, J. (1976). Occupational sources of str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nary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49, 11-28.

    De Grazia, S. (1964). Of time work and leisur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Dedrick, C. V., Hawkes, R. R., & Smith, J. K. (1981). Teacher stress: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concerns. NASSP Bulletin, 65, 31-35.

    Dumazedier, J. (1967).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Y: The Free Press.

    Dunham, J. (1984). Stress in teaching. NY: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French, J. R. P., Roger, W., & Cobb, S. (1974). Adjustment as person-environment fit. Coping and Adaptation. NY: Basic Books.

    Halliwell, G. (1977). An international model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endriks, A. H. C., De Moor, J. M. H., Oud, J H., Savelberg, M. M. H. W., & Bargeman, W. H. (2000). Sources and determinants of job stress among employees working in therapeutic toddler classes in Dutch rehabilitation can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47(2), 155-169.

    Ibrahim, H. (1991). Leisure and society. Dubuque, IA: Wm. C. Brown.

    Ivancevich, J. M., & Mattesa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Y: Scott Foresman.

    Jamal, M. (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to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sychosomatic health problem, and turn-over motivation. Human Relations, 43(8), 727-738.

    Kelly, J. R. (1983). Leisure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London, England: George Allen & Unwin.

    Kelly, J. R. (1990). Leisure. N J: Prentice-Hall.

    Kelly, J. R., & Godbey, G. (1992).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Kelvin, P. (1979).A memorandum on leisure. London, Sports Council /Social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Joint Panel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mimeo.

    Kohn, P. M., & MacDonald, J. E. (1992). The survey of recent life experiences: A decontaminated hassles scale for adul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5,221-236.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NY: Harper Collins.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48(6), 159-167.

    Lazarus, R. S. (1966). Psychological s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 N. Y.: McGraw-Hill.

    Maclean, J. R.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 NY: John.

    Marianne, P., & David, P. B. (1997). Job satisfaction among America’s teachers: Effects of workplace conditions,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er compens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Report by Deportment of Education.

    Martin, T. N., & Schermerhorn, J. R. (1983) Work and nonwork inference on health: A research agenda using inability to leave as a critical variab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4), 650-659.

    Miller, M. J. (1991). Accuracy of the leisure activities finder: Expanding Holland’s Typolog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ahavior, 39, 362-368.

    Miller, T R., Romano, E O., & Spicer, R. S. (2000). The cost of childhood unintentional injuries and the value of prevention. Future Child 2000, 10(1), 137-163.

    Mitchell, T. R. (1982). People in organigational behavior. NY: McGraw Hill.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1). Principals and counselors: Collaborative roles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NASSP Bulletin, October, 41-46.

    Richard, F. M., Kathryn, G. B., Craig, M. R., & Lynn, M. J. (1997). Recreational sport managemen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Joint Panel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mimeo.

    Seligman, M. E. P. (1991). Learned optimism. New York: Knopf.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Smith, A.P., & Endsley, R.C. (1996).Comparison of accredited family child care program quality, provider professionalism, and family support. Child & youth Care Forum,25(6),353-378.

    Tinsley, H. E. A., & Eldredge B. D. (1995).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 A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ir need-gratifying proper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2), 123-13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