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正萍 LI,ZHENG-PING |
---|---|
論文名稱: |
從竹塹到竹:一個行政、軍事、商業中心的空間發展 |
指導教授: |
施添福
Shih, Tien-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1991 |
畢業學年度: | 7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新竹 、竹塹 、王世傑 、行政 、軍事 、商業中心 、空間發展 、清康熙五十年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是探究新竹市市街的源起與演變。研究時間範圍,由清康熙五十年前後,王
世傑等人入墾竹塹開始,到民國七十年為止。由於市街的型態會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
而調整,因此本研究先從外部大環境中的行政、軍事和商業的歷史脈絡入手,分清代
、日據、光復後三個時期,分析竹塹所具備的各項機能,呈現這些機能在市街內的配
置情形,並探討影響機能配置的因素。
研究方法,則是利用有關新竹市的地方志、史料及野外實察訪談的方式,重建過市街
的型態。新竹舊稱竹塹,原是平埔族竹塹社社地,王氏入墾之後,成為平埔族與漢人
共同聚居的地方。雍九年設淡水廳治於竹塹,促使竹塹發展成北臺的行政、軍事、商
業中心。道光七年,由於分籍機門而興建石城,之後,因鴉片戰爭,於石城外加築土
城,此一範圍即本研究的核心。
在清領時期,市街的土地利用以衙署為中心,北部為塹郊分布的商業區,南部則是北
路右營與文廟、書院分布的軍事、文教區,其影響因子與土地所屬型態、交通位置有
關。日據時期,殖民政府推行的一連串市區改正計畫,改變市街原來的面貌,也奠定
日後市街發展的架構。除了既有的行政、商業區、文教區之外,在地方官制改行州制
後,東門地區形成新興的行政區、商業區,以及日本人住宅區。北路右管則轉變成開
放性的公共場所,軍事機能到日據末期才恢復,分布在市街西郊;同時在郊區亦有零
星的工廠出現。光復後的市街形態是承續日據時期的發展,工業則是促使新竹市持續
成長的主力。市區除了社教館一地之外,成為商業活動獨占的局面;而於日據時興起
的東門行政區,成為惟一的行政區。民國四十五年,公布了新竹都市計畫,將都市的
各種活動加以分區管制。